《读者乡土人文版》是《读者》旗下的第一份子杂志,自创办以来的十年间均保持居高不的发行量,颇受读者们的好评。现集锦其前五年精华文章之“百味人生”合订本,其文章质量更为是精华中的经典。
人生有高度,同样有深度。而不同阶层的人又会有其阶级共性,很少有书籍去关注农村的乡土风情,而《读者·乡土人文版:十年精华文丛之百姓生活》首次把矛头指向了农村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这是首例。
我们太多的人都在关注着大人物的成功成材之路,却少有人关注那些农村小人物的历程。如果说大人物离我们很远,那么农村小人物的人生不就是每个人最真实的情感体验吗?这正是本书所要揭露的内容。
这套丛书选编的是《读者·乡土人文版》自2000年创刊至今,8大精品栏目10年来刊发的经典美文。《读者·乡土人文版:十年精华文丛之百味人生》辑录《百味人生》栏目设立10年来前5年中所刊登的精华文章,以短小精悍的篇幅和寓意深长的故事,讲述平凡小事中所蕴含的浓浓情意与生命本质的芬芳。篇篇短文汇聚精神甘露,点滴真情感动至善人心。
我家的小米椒
张宜彪
邻里之间,我家的小米椒种得最好:个大,粒多,饱满,结实。人见人爱。
十几年前的一个秋天。为了做豆腐乳,奶奶从集市上买回了一串小米椒。奶奶说:“留一粒做种子吧。省得明年再买。”
我那时还小。还是奶奶的“跟屁虫”。我跟着奶奶锄地、整畦、播种、施肥。小米椒虽然长得挺拔青翠,枝繁叶茂,但结的果实却很少很少。
奶奶唉声叹气,却没有甘心失败。第二年种了,第三年也种了。渐渐地,小米椒越种越好,面积越种越大。从自留地种到责任田,小米椒成为我家收入的主要来源。
12岁那年,我考上了初中,要到40里外的镇里读书。到镇上,有一半是山路,要穿过密密麻麻的原始森林,林中的树冠遮天蔽日,脚踩着地上厚厚的树叶发出的声音,好像后面有人追踪。有时还会窜出动物,让人害怕。没伴,我不敢去,哭得像个泪人。奶奶说:“去吧,去吧,番椒(指小米椒)都要掐芯,何况人呢?”奶奶和妈妈把我送到镇里的中学,后来,奶奶送过我几次,妈妈接过我几次。我的胆子大了,敢于独自上路了。但我始终没弄明白我读书和番椒掐芯有啥关系。
我的初中读得并不出色。刚入学时因话音和镇里的话音不同,被讥为“山古佬”,成绩也不如意。又没个伴,几次我都想退学。奶奶就是不肯,理由是;连番椒都要掐芯。在奶奶的坚持下,爸爸一次又一次把我送人中学。就这样,3年的初中我读了4年。后来,我考入了普通师范学校。
聚散两依依。每一次离家,奶奶都要说一遍“番椒要掐芯”之类的“套话”。我总认为这是奶奶的口头禅,也就没在意。
奶奶就在这样的念念叨叨中,渐渐老了。没等我毕业,她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毕业后。工作一直不太如意。前些年,我又被调到全县最偏僻的中学工作。我心里很闷,日子过得恹恹的。
看到收获的小米椒,我想起了已故的奶奶。我向爸爸请教,奶奶的种椒经验到底是啥?爸爸告诉我:“幼苗刚长到两寸时,就要拦腰掐去一半;长到四五寸时,又要拦腰掐去一半。经过两三次‘厄运’的小米椒长得秆粗枝繁。表面上看起来有些憔悴,但结椒的日期却会大大提前,结的小米椒也就又多又大了。”’
听了爸爸的话,我打起背包,踏上了远行的路。我终于明白了奶奶的话。
从那以后,每当我遭遇风雨、身陷泥泞时,总会想起奶奶的话。
奶奶的话,像那鲜红的小米椒,永远“辣”在我心里……
给自己一片悬崖
游宇明
一位原籍上海的留学生刚到澳大利亚的时候.为了找到一份能够糊口的工作,他骑着一辆自行车沿着环澳公路走了数月,替人放羊、割草、收庄稼、剪草坪、洗碗……只要给一口饭吃,就暂且停下。有一天,在唐人街一家餐馆打工的他,看见澳洲发行量最大的《悉尼晨锋报》用一个整版推出澳洲最大的国营公司“澳洲电讯”的招聘启事。这位留学生英语不地道。专业不对口,他选择应聘线路监控员的职位。他过五关斩六将,眼看就要得到那年薪3.5万澳元的职位了,不想招聘主管却出人意料地问道:“你有车吗?你会开车吗?我们这份工作要时常外出,没有车寸步难行。”澳大利亚公民普遍拥有私家车,无车者寥若晨星,可这位留学生偏偏是无车族。为了争取这份极具诱惑的工作,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有!会!”“4天后,开着你的车来上班。”主管说。4天之内要买车、学车谈何容易,但为了生存,这位留学生豁出去了。他在华人朋友那里借了500澳元,从旧车市场买了一辆外表丑陋的“甲壳虫”。第一天他跟华人朋友们学简单的驾驶技术,第二天在屋后的那块大草坪上摸索练习,第三天歪歪斜斜地开着车上了公路,第四天他居然驾车去公司报了到。现在这位留学生已是“澳洲电讯”的业务主管。
这位留学生的专业水平如何我无从知道,但我佩服他的胆识。如果他当初畏首畏尾,不敢向自己挑战,绝对不会有今天的辉煌。但是他毅然斩断了自己的退路,让自己置身于命运的悬崖绝壁之上。正是由于他的后无退路,才使他集中精力向前方冲锋,从生活中争取到了自己的位置。
给自己一片没有退路的悬崖,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给自己一个向生命高地冲锋的机会,给自己一张出类拔萃的入场券。但我们周围有很多人不懂得这个简单的道理。他们整天庸庸碌碌、不思进取,给自己设计了太多的退路,在这些退路里。他们心甘情愿让自己的生命发霉、腐臭。他们的生活没有悬崖的威胁,但也永远没有翠绿的春色,没有居高临下的辉煌。他们也许拥有堪称高寿的生命数量,却无法拥有留之久远的生命质量。
生命就像一个容器,它的容积是事先确定好了的,容器里无意义的东西多了,有意义的东西就会相应减少。给自己一片悬崖,实际上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平庸在生命里的容积。让人生的美丽充满我们的每个日子。
P2-5
《<读者·乡土人文版>十年精华文丛》是《读者·乡土人文版》杂志社在杂志创刊10年之际推出的一套系列丛书,该丛书根据杂志的8个经典栏目编选,共两辑14卷。
《读者·乡土人文版》是一本以“乡土中国”为表现对象的综合性文化月刊,创刊于2000年,原名《读者》(乡村版),最先面向农村发行;2006年《读者》(乡村版)更名为《读者·乡土人文版》,并进行了扩版增容,由原来的48页单色印刷调整为64页全彩印刷,同时面向全国城乡发行;2009年杂志再次扩版至72页,成为一本展示乡土中国的大开本杂志,内容更丰富、视野更广阔、角度更全面。杂志从创刊至今,已有10年。10年来,《读者·乡土人文版》杂志一直以独特的视角聚焦乡土中国,关注平凡百姓的生活和命运,采撷中国大地上的人文遗韵,发掘平凡人身上的人性光辉。10年间,各级领导和广大读者对刊物的关心和爱护,激励着我们在工作中永怀感恩之心,勤勉、谨慎,力求编辑的每一期杂志都能做到尽善尽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读者·乡土人文版》从当初的一株小苗,经过10年的雨露风霜,如今虽未参天,但也健康挺拔,风骨独具,秀于刊林。
回顾十年风雨路,采得香茗献知音。适逢杂志创刊10年之际,为记录10年来的编刊历史,总结编刊过程中的得失,感谢读者朋友多年来对杂志的厚爱和支持,我们将杂志创刊10年来汇集的美文精华,按照杂志栏目选编成《<读者·乡土人文版>十年精华文丛》,回馈广大读者。
在丛书的编辑过程中,由于佳作众多,虽经多次删减,但仍有一些文章不忍割舍,因而,除《旅食天下》和《行走乡土》单独成卷外,《百味人生》、《一方水土》、《百姓生活》、《亲情驿站》、《心灵家园》和《风俗民情》大致按杂志前5年和后5年的时间顺序分为A、B两卷。整套丛书将分两辑出版:第一辑于2011年年初出版,包括《百味人生》(A卷)、《百姓生活》(A卷)、《亲情驿站》(A卷)、《心灵家园》(A卷)、《风俗民情》(A卷)、《一方水土》(A卷)和《旅食天下》(全一卷);第二辑将于2011年年底出版,包括各书的B卷和《行走乡土》(全一卷)。另外,应广大读者朋友的要求,编委会正在筹划编辑4本视觉主题图书,分别为《中国民居》、《乡土映象》、《民间艺术欣赏》和《中国人文地理》,预计将于2012年出版。
一本好书是一生的财富,它会为你开启一扇了解时代和世界的窗口,让你的眼界更开阔,让你的思想更充实,让你的生活更有趣。我们坚信《<读者·乡土人文版>十年精华文丛》就是这样的书。它会让你了解到乡土中国的魅力和神韵,体味到那感动人心的亲情故事和充满情趣的百姓生活,欣赏到那独具特色的人文风貌和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伏尔泰说:“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好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读者·乡土人文版>十年精华文丛》会成为你的朋友,相信它最后也会成为你的老朋友。
鉴于编辑该套丛书时间紧促,加之经验不足,书中瑕疵在所难免,望读者朋友见谅。另外,本杂志原副主编李一郎同志在选编这部书稿的过程中付出不少心血。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长城、副总经理陈泽奎和第一任主编胡亚权等在书稿的编辑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读者·乡土人文版>十年精华文丛》编委会
2010年12月
她是众多杂志中独树一帜的一本,她的生命力来自于乡土天空的辽阔、乡土生活的丰富和跟随着时代的逐步变迁。
——新疆 夏爱华
《读者·乡土人文版》无疑就是一位熟悉要好的同乡,淳朴、耳熟的话语娓娓道来,慰藉着我孤寂的心灵,抚慰乡愁,让我心情畅快。
——乌鲁木齐 马元
下部队蹲点,顺手把刚收到还没来得及看的《读者·乡土人文版》装在包里。到连队后,被战士们发现,先后十多个战士借阅。战士们远离家乡,与我有共同的情愫,人人都说这是一本好杂志。
——内蒙古 陈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