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感悟中国感悟我的人间(刘再复对话集)/人民日报名家对话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刘再复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叶鸿基编著的《感悟中国感悟我的人间(刘再复对话集)》带领读者或听众们:零距离探寻一代学人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面对面感受文化大家雍容大度的学者风范。

刘再复的精神价值创作整体,追求学问、思想、文采三者的统一和谐。而访谈录表达的主要是思想。无论是自述还是对话,呈现的都是关于文学、关于文化、关于中国、关于世界、关于人生的真见解。

内容推荐

《感悟中国感悟我的人间(刘再复对话集)》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报刊采访录,一部分是和友人、亲人谈话录。刘再复的精神价值创作整体,追求学问、思想、文采三者的统一和谐。而访谈录表达的主要是思想。无论是自述还是对话,呈现的都是关于文学、关于文化、关于中国、关于世界、关于人生的真见解。谈论与讲述中扬弃曲说高调,扬弃概念遮蔽,扬弃学术姿态,直扦胸臆。在《感悟中国感悟我的人间(刘再复对话集)》中,听者和读者不仅可以获得新鲜的思想,而且可以感受到率真的心声,既可得“知”之快乐,又可得“诚”之温馨,尤其是和友人李泽厚及女儿刘剑梅的对话,更可以听闻思想与情感兼有的稀少之声,明白到人间来一回应该要什么,不应当要什么。生在中国和地球之上,应如何获得诗意的栖居。

目录

编者前言

第一辑 文学自性和写作自述

 文学自性与生存本义

——答美国弗罗里达新人文大学助理教授朱爱君博士问(2008)

 漫游者和苏格拉底寓言

——香港浸会大学林幸谦教授专访录(2008)

 东方吉普赛式的漫游者

 人生最快乐的时期

 文革经验的省思

 从苏格拉底的寓言到基督的神性

 “我是自己的他者”

第二辑 我和《红楼四书》

 《红楼梦》是他的祖国与故乡

——《亚洲周刊》江迅专访录(2010)

 《红楼》助我开生面

——刘再复谈“红楼四书”的写作(2010)

 搜索《红楼梦》的精神空间

——《亚洲周刊》江迅专访录(2006)

 悟《红楼梦》,悟人间事

——答香港电台节目主持人江素惠问(2006)

 轻重位置与叙事艺术

——与李欧梵对谈录(1994)

 《红楼梦》阅读法门

——与刘剑梅谈《红楼梦》(2007)

 学与悟的分野

 心灵悟证与身世考证

 悟证抵达深渊

 悟证与知识考古学

 东西方两大文化景观

——与刘剑梅谈《红楼梦》(2007)

 宝玉与基督

 拯救与自救

 返回苦难与超越苦难

 宝玉、阿廖沙、梅什金

 “红楼”真俗二谛的互补结构

——关于《红楼梦》的最新对话(20lO)

 关于贾宝玉的“神性”

 悟“空”何以产生力量

 真俗二谛的中道互补结构

 关于高鹗续书的评价

第三辑 我和八十年代

 论八十年代

——答广州《新周刊》杂志董薇问(2005)

 回望八十年代

——刘再复教授访谈录(2010)

 历史的细节

 重估“八十年代”

 “告别革命”与当下中国现状

第四辑 人文思索

 寻回中国贵族精神的轨迹

——《亚洲周刊》江迅、马楠专访录(2008)

 关于文学与思想的答问

——刘再复采访录(2010)

 康有为评说

——刘再复、李泽厚对谈之一(1996)

 孙中山评说

——刘再复、李泽厚对谈之二(1996)

 关于人文教育

——刘再复、李泽厚对谈之三(2002)

 关于民族主义

——刘再复、李泽厚对谈之四(1996)

 论情爱的多元

——刘再复、李泽厚对谈之五(1996)

 关于存在的“最后家园”

——刘再复、李泽厚的对谈之六(2006)

 老庄哲学与海德格尔的根本区别

——刘再复、李泽厚的对谈之七(2006)

第五辑 与女儿感悟人问

 论大器存于海底

——刘再复、刘剑梅书信对话之一

 论享受黎明

——刘再复、刘剑梅书信对话之二

 论人性与佛性

——刘再复、刘剑梅书信对话之三

 论智者大忌

——刘再复、刘剑梅书信对话之四

 论生命状态决定一切

——刘再复、刘剑梅书信对话之五

 论灵魂的根柢

——刘再复、刘剑梅书信对话之六

 论快乐的巅峰

——刘再复、刘剑梅书信对话之七

 论罗素的三激情

——刘再复、刘剑梅书信对话之八

 论多次再生

——刘再复、刘剑梅书信对话之九

 论贵族子弟的平常心

——刘再复、刘剑梅书信对话之十

 论慧根与善根

——刘再复、刘剑梅书信对话之十一

 论思想的韧性

——刘再复、刘剑梅书信对话之十二

 论天下襟怀

——刘再复、刘剑梅书信对话之十三

第六辑 回家

 用心灵悟证中国文化

——《南方都市报》记者李怀宇专访录(2008)

 又见故国、故都与故人

——《凤凰周刊》记者吴婷访谈录(2008)

 治国大思路是对的

 思想与写作是为了自救

 告别激进主义

 我最关心教育

——答《凤凰周刊》吴婷小姐问(2009)

作者自跋

附录 刘再复著作出版图表

试读章节

文学自性与生存本义——答美国弗罗里达新人文

大学助理教授朱爱君博士问(2008)

□访问者 朱爱军

朱爱君:你去国19年,最近回到北京,受到很多关注。但是,由于时空之隔,有些年轻学子对你在海外的生活与著述不够了解,你能否简单地自我描述一下?

刘再复:很难自我描述。不过,可以说的是,和19年前在国内一样,还是两种角色,一是思想者,二是文学作者。我的本色是文学批评、文学研究者,又是散文写作者,这个“本”我始终不放,因此在海外仍然不断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近几年返回古典,写作“红楼四书”(《红楼梦悟》、《共悟红楼》、《红楼人三十种解读》、《红楼哲学笔记》)也是其中一项。我和林岗教授合著的《罪与文学》及我独自完成的《放逐诸神》、《现代文学诸子论》等文学论文集,都是文学角色范围。此外,因为在海外太孤独,为了活下去(生命需求),我还不断写作散文,除了《人论二十五种》外,还出版了《漂流九卷》,包括《漂流手记》、《远游岁月》、《西寻故乡》、《独语天涯》、《漫步高原》、《共悟人间》(与剑梅合著的“父女两地书”)、《阅读美国》、《沧桑百感》、《面壁沉思录》等。最近香港明报出版社和新加坡青年书局聘请20名文学批评者选择当代50位华语作家,出其选本,我被选中的就是《漂流九卷》,林岗已编好了选本和写好了导读,并把选本命名为《漂泊传》,年内即将出版。文学之外,我还喜欢“思想”,自称“思想者”,最近出版了一本书叫做《思想者十八题》,有余英时先生所作的精彩的长达八千字的序文,还有和李泽厚先生合著的《回望20世纪中国》,以及我独自完成的《告别语言暴力》等文章都属于“思想者”角色的范围。我追求的是学问、思想、文采三者的统一,即史、诗、识三者的统一,但常常力不从心。

朱爱君:从学术的层面上说,你在近20年中,思考探索的主题是什么?能否用比较概括的语言说明一下?

刘再复:简单地说,主题有两个:一是人生本义;二是文学本义。我对《红楼梦》的感悟和思考,就是对这两义的把握。“浮生着甚苦奔忙?”这是《红楼梦》对人生本义的叩问,也是我的人文叩问的主题。《红楼梦》展示两种人生状态,第一种是平常栖居状态,第二种是诗意栖居状态。后者是对前者的“跳出”与超越。该如何对待第一状态和如何实现超越而进入第二状态?这是我叩问的主题。

朱爱君:你思考人生本义,是思考你本人在社会人生中的本义,还是开掘文学作品中的本义?

刘再复:两者都有,前者是生命,后者是学问,两者可以打通连接起来思考。首先,我自己作为个体生命,要问,降生到地球,来到人间一回,到底要什么?这是《红楼梦》的问题,也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当然更是一个学人需要明了的问题。是要当官吗?是要功名吗?是要发财吗?当然不是。卡夫卡的父亲要卡夫卡去当官发财,这是世俗社会提供的出路,但卡夫卡对于世俗社会展示的出路进行挑战,这种挑战便是作家的人生本义,也是文学本义。如果他屈服于世俗的压力,就没有今天的卡夫卡。20世纪初期,一个欧洲的讲德语的小职员创造了文学的奇迹,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因为他知道自己要什么,要追求什么和放下什么。清高的学者大约会否定当官发财,但另一个问题可能就不敢否定了。即:要当“救世主”吗?要当“大众的代言人”吗?我曾经想要,但后来明白了。一个思想者、写作者最重要的是充分个人化的讲述,他只发出个人的真实的声音,不代表任何群体说话。一旦想当“大众代言人”,反而会当上大众的傀儡;一旦想当“救世主”,反而不知自救,难以“自知其无知”。而自知其无知,是苏格拉底提出的人类哲学第一命题,是最重要的人生本义。因此,有人可以要“救世主”等角色,但我不能要。一旦要这些“光荣角色”,就失去个人面目,失去思想自由。我批评《水浒传》的“造反有理”,其中批评的一点是以为造反“天经地义”,一造反就政治正确,就是替天行道。但在正确的大旗号、大概念(道德法庭)之下却丧失了人性最基本的东西,也丧失个人的声音。所谓“大义灭亲”,所谓“无所畏惧”(失去任何敬畏和礼仪)都来自“造反有理”这个前提。

朱爱君:那么,你所讲的文学本义,是不是指你提出的“文学主体性”命题?

刘再复:可以说,从“论文学主体性”开始,我就为文学回归文学本义而努力。如果说,人生本义叩问的是“人到地球上来要什么”的问题,那么,文学本义的问题则是“文学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文学的“自性”是什么?自性这个概念原是禅宗慧能思想的核心,他讲自性、自佛、自救,我即佛,佛就在自身清净的本性之中。他以悟取代佛,以觉取代神,使佛教变成无神论,在哲学上很彻底。我到海外后用“自性”代替“主体性”,打破主客二分,融化在场与不在场,更彻底地把握文学的本义。

P3-5

序言

今年7月间,人民日报出版社编辑陈志明先生通过“再复迷”网站向刘再复先生约稿,希望能出再复先生作品系列,第一步先推出“对话集”和“讲演集”。我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刘再复先生。他很感谢出版社,但又觉得困难,因为他正在埋头写作《双典批判——对(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的文化批判》和定稿《李泽厚美学概论》(2006年在台湾东海大学的讲座),无法分心于其他。我虽不忍打破他的“面壁”沉浸状态,但又觉得放弃这一“工程”有点可惜(我曾执教机电工程专业,喜欢用“工程”一词),便提出一个建议,说:“我们可讨论出一些篇目,然后在‘再复迷’网站数据库中下载有关文稿,先建构出两部集子的框架,最后再由您调整审稿”。他欣然同意我的建议,只提出一个要求,就是编辑“只作选择,不可删改”。有些篇目发表在十几年前(如与李泽厚的对话),甚至二十年前(如在巴黎和斯德哥尔摩的演讲),但为了见证真实的认知历程,他自己也不作改动,以便让日后的历史去评说。议定后他让我作为两书的编者,开始工作,先拟出两部书稿的目录。

一旦着手,才发觉这项工作并非易事。刘再复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于文学评论界就“独领风骚”,访谈次数不下30次,仅《人民日报》社的李辉先生就作过两次访问,一次是在1988年刘再复先生作为第一个被特别邀请的中国学者、作家参加了瑞典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归来之后(访谈录发表于《人民日报》上);一次是1989年初刘再复先生即将赴美国五所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圣地亚哥大学)之前。后者题为“个人、文学、当代中国的答问”(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第3期,篇幅长达两、三万字)。出国后20年中,他周游列国(到过30个国家和地区),于欧、美、亚三大洲中的三四十所大学访问演讲过,有些访谈与演讲已见诸报刊,有的被他自己整理成论文,有的则只录了音而未整理成文字。总之是论题数以百计,内容极为丰富,实在难以全面把握。面对这一困难,幸而见到2007年香港明报出版社编辑的“海外访谈录”:《思想者十八题》。这部453页的书,收录了刘再复先生在美国、法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处的一些访谈,给我提供了重要线索。但是,这一方面给我方便,一方面又给我困难,因为我不能照搬此书,只能另找新篇。再复先生也说,《思想者十八题》已交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最好不要重复,只能在不得已时移植若干篇。就在这样的前提与条件下,经过一番搜索,我拟定了两书人选篇目,然后传递给刘再复先生审定,他最后做了些“微调”,并给书分别命了名,对话集为“感悟中国,感悟我的人间”;讲演集为“回归古典,回归我的六经”。

通过这项工作,我阅读了刘再复先生在海外大量访谈录、讲演录,真感到刘再复先生海外的20年里生命充满活力,思想充满活力,语言充满活力。他多次引用美国大散文家爱默生的一句话:唯一有价值的是拥有有活力的灵魂。刘再复先生追求和努力实现的也是充满活力的精神创造价值。我在阅读中享受到他从海外扑面而来的活泼的思想,广阔的学识,充分个人化的声音。我自己一辈子从事科学技术工作,埋头于“工具理性”之中,这几年通过对刘再复先生的阅读(此次又作访谈的专项阅读),真受了“价值理性”的洗礼,即向真向善向美的诗意思索的洗礼。

叶鸿基

2009年8月20日于福建泉州

后记

人民日报出版社通过网站向我约稿。我委托网站的负责人叶鸿基教授(原黎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系主任)先行编好初步目录后,又收到责任编辑陈志明先生的信函,虽在遥远的海外,我仍然感受到出版社编辑部的诚恳与热情。20年前,我就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几十篇论说和散文诗,也接受过多次采访,现在与出版社重逢,并不感到唐突。

接到约稿的信息时,我正在阅读《李泽厚美学概论》的清样(北京三联),还有另一部打印稿(《双典批判》)正等着我补充润色,实在无暇再顾及其他,因此只好请叶鸿基先生帮助。没想到他对我的论著言说如此了如指掌,所有人选篇目,他立即可以在数据库中找到,并编排到恰当的位置。让我这个电脑网络的局外人惊叹不已。刚才读了他编好的“对话集”和“讲演集”初稿,除了调整若干篇章之外,别无意见。只是想与读者说,这两书所触及的思想,可视为我的一些论著的导言。如果想深一步了解,还得阅读我的原著。另外,两集中有些篇目发表白十几年、20年前,读后真想作些补正,但为了保持思索的原始风貌,也就不作改动了。

我的海外生活,一面是在东西方穿梭,一面则是在“静”与“动”之间穿梭。在落基山下,我自己构筑了一个象牙之塔,把社会关系简化到只剩下几个朋友,与自然的关系几乎大于与社会的关系,屋后草地上的主要客人是松鼠和小鹿。但是,为了谋生,又必须到处讲学,奔走于东西方的众多学院之间。一旦出门,除了讲课被学生所包围之外,总是摆脱不了媒体的关注,也无法拒绝一些真诚而有深度的访谈。这样20年积累下来,竟也呈现自己思想的一角。现在能让这些思虑与国内喜爱人文的朋友交流,自然是高兴的。因此,我要衷心感谢人民日报出版社的陈志明先生和其他朋友的推动,也感谢叶鸿基先生为此所做的一切辛勤的工作。

刘再复

2009年8月11日 美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2: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