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与缓释研究--基于全面风险管理视角
分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作者 刘堃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刘堃编写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与缓释研究--基于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作者集中分析了信用风险的相关内容,并通过风险管理流程的分析,指出信用风险预警和信用风险缓释,是当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实践中的两大关键的薄弱环节,并就此展开了有探索价值的研究。

内容推荐

在BCBS、COSO和IASC等国际组织合力推动之下,全球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ERM)之势方兴未艾,渐成主流。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过程中,公司信用风险是最为主要的风险种类,而其风险预警和风险缓释则是最为薄弱的关键环节。刘堃编写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与缓释研究--基于全面风险管理视角》正是站在商业银行角度,从全面风险管理视角出发,选择公司信用风险管理作为研究范围,选择信用风险预警和信用风险缓释两大环节作为研究对象,不但系统地梳理了全面风险管理发展动力、信用风险预警原则。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性质等理论命题,而且结合中国商业银行需要,基于实践实用角度,提出了一套新的信用风险预警模型和一套信用风险缓释价值内部评估模型簇,并应用到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实践之中,从而在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乃至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方面做出初步探索。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与缓释研究--基于全面风险管理视角》第1章为导论,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并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梳理。在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业务飞速发展、管理亟待提升、监管日益严格的大背景下,显然有必要对全面风险管理、信甩风险预警和信用风险缓释等进行理论上的溯本清源,实践中的因地制宜。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以实践为导向,运用理论比较、历史推演、抽象归纳等分析工具,同时构建模型、开发系统并进行实证或案例研究。

第2章分析了现代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和影响。采用五星模型对比分析近30年来推动现代风险管理的三大代表性国际组织,发现其近年来的最新成果均不约而同指向全面风险管理,这给我国正在改革中快速前行的风险管理提供了有益启示,那就是要立足现状,奋起直追,尽快实施全面风险管理。而在当前建设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关键议题之一就是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银行行情的有效信用风险预警与缓释模型、工具和系统。

第3章开始探讨适合于我国企业特征因而适用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预警模型。通过分析迄今国外应用最为广泛、最具代表性的现代信用风险预警模型的异同,特别是其对于我国企业和银行的应用局限,得出这些基于大量可靠宏微观数据积累的现代模型并不能拿来直接用于我国银行对企业进行信用风险预警的结论。先破后立,不破不立。在破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建模思想和技术,提出基于企业关联关系和信贷行为进行预警的c&B模型,并重点论述其关联识别、指标构建和算法选择。最后,应用SWOT方法分析其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第4章以某大型银行实际应用为例,对基于企业关联关系和信贷行为的c&B预警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首先简要论述了基本建模过程,包括数据准备、统计检验、指标选择、参数估计、模型评分等重要环节;接着应用该模型分析一个完整年度的数据,并对输出结果进行了多维详细剖析;最后以近期发生的上广电集团风险事件为例,做了一个较为详细的模型结合业务的应用案例。

第5章开始转入对信用风险缓释的研究,本章主要是对信用风险缓释进行一般性分析。首先是基于信息经济学和信贷配给理论,分析提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基本性质、功能、角色及其作用传导的机理;接着在迄今最为完整,但也最为复杂的巴塞尔新资本框架中,分析整理出标准法、初级内部评级法和高级内部评级法对三大类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处理规则异同;最后,系统剖析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在缓释信用风险的同时,自身存在的剩余风险以及新增的各类风险。

第6章以押品为代表,论述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价值评估模型,以期解决这个“主体中的关键、关键中的难点”问题。首先在比较押品价值外部评估与内部评估原则、特征和要求的基础上,指出商业银行对押品价值进行内部评估所需的特别要求;接着以外部评估标准方法为基础,根据内部估值的实际需要,提出一套适用于我国商业银行对押品价值进行内部重估的简约模型簇,包括8种评估方法及14个计算公式;然后研究具体应用这套模型时必须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包括押品标准分类、评估方法选择、模型使用技巧以及信息系统设计等;最后以最为常见的房地产押品为例,给出了一个较为详细的重估模型应用案例。

第7章是对全文研究的总结及对未来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全面风险管理有关概念界定

 1.2.2 信用风险预警有关概念界定

 1.2.3 信用风险缓释有关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有关全面风俭管理的研究综述

 1.3.2 有关信用风险预警的研究综述

 1.3.3 有关信用风险缓释的研究综述

 1.3.4 有关押品价值评估的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现代风险管理发展趋势及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2.1 推动现代风险管理发展的三大国际组织

 2.1.1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

 2.1.2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 

 2.1.3 美国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 

 2.1.4 三大组织基本特征对比

 2.2 三大组织最新成果共同指向全面风险管理

 2.2.1 三大组织最新成果比较

 2.2.2 三大力量融合发展趋势

 2.2.3 最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2.3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及驱动因素

 2.3.1 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改革的30年历程

 2.3.2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进展

 2.3.3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迅速发展的驱动因素

 2.4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着手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2.4.1 我国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与挑战

 2.4.2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益处

 2.4.3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形式

 2.5 信用风险预警与缓释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关键

 2.5.1 信用风险预警的现状与问题

 2.5.2 信用风险缓释的现状与问题

 2.5.3 加强信用风险预警和缓释的意义

第3章 我国企业信用风险预警:基于关联关系和信贷行为

 3.1 国外现代信用风险模型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局限

 3.1.1 Credit Metrics模型及其局限

 3.1.2 KMV模型及其局限

 3.1.3 Credit Risk模型及其局限

 3.1.4 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及其局限

 3.1.5 四种信用风险模型异同分析

 3.1.6 整体局限性及其在我国的不适用性

 3. 2基于关联关系和信贷行为的信用风险预警模型(C&B模型)

 3.2.1 模型基本思路

 3.2.2 关联企业识别

 3.2.3 关联群谱刻画

 3.2.4 指标体系构建

 3.2.5 模型算法选择

 3.3 C&B模型应用于我国商业银行的SWOT分析

 3.3.1 C&B模型的独特优越性及固有局限性

 3.3.2 C&B模型的应用机遇与挑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基于关联关系和信贷行为的信用风险预警模型实证检验

 4.1 C&B模型主要建模过程

 4.1.1 数据清洗准备

 4.1.2 指标统计检验

 4.1.3 指标选择与参数估计

 4.1.4 模型评分方法。

 4.2 C&B模型输出结果分析

 4.2.1 提前预警抓获率

 4.2.2 抓获提升度与预警适宜区

 4.2.3 时间窗口拉长对模型预警效果的影响

 4.3 C&B模型应用案例研究

 4.3.1 案例基本情况及风险暴露过程

 4.3.2 利用C&B模型成功预警其风险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信用风险缓释的一般性分析

 5.1 信用风险缓释的性质和功能

 5.1.1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

 5.1.2 基于信贷配给理论分析

 5.1.3 理论分析的基本结论

 5.2 信用风险缓释的作用机制

 5.2.1 简约化模型分析

 5.2.2 结构化模型分析

 5.3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信用风险缓释的处理规则

 5.3.1 基本框架和理念

 5.3.2 标准法处理规则

 5.3.3 初级内评法处理规则

 5.3.4 高级内评法处理规则 

 5.4 信用风险缓释的风险及其管理

 5.4.1 信用风险缓释的剩余风险及处理

 5.4.2 信用风险缓释的新增风险及管理

 5.5本章小结

第6章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价值评估:以押品为例

 6.1 问题的提出

 6.2 押品价值的外部评估与内部评估

 6.2.1 押品价值评估的特点与原则 

 6.2.2 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的比较

 6.2.3 押品价值内部评估的特别要求

 6.3 押品价值内部评估简约模型簇

 6.3.1 指数跟踪法

 6.3.2 市场比较法

 6.3.3 收益现值法

 6.3.4 成本折扣法

 6.3.5 市场价格法

 6.3.6 账面价值法

 6.3.7 净资产调整法

 6.3.8 直接询价法

 6.4 押品价值内部评估模型的应用

 6.4.1 押品的三级分类标准体系 

 6.4.2 押品分类与评估方法选择

 6.4.3 模型簇应用的关键与技巧

 6.4.4 内置到押品管理信息系统

 6.5 例证:标准房地产价值内部评估

 6.5.1 标准房地产的价值重估流程

 6.5.2 案例:AA公寓价值重估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5: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