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相信美联储》由大卫·韦塞尔所著,详细叙述了美联储在美国经济政策制定中发生的真实故事。书中不但详细介绍了美联储的构成以及其在美国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还对国际经济形势、政策进了深入的分析。特别是详细讲述了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金融机构如何应对,他们采取了什么措施,又犯了怎样的错误,其间参与其中的人又有过哪些精彩的争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们相信美联储 |
分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作者 | (美)大卫·韦塞尔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们相信美联储》由大卫·韦塞尔所著,详细叙述了美联储在美国经济政策制定中发生的真实故事。书中不但详细介绍了美联储的构成以及其在美国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还对国际经济形势、政策进了深入的分析。特别是详细讲述了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金融机构如何应对,他们采取了什么措施,又犯了怎样的错误,其间参与其中的人又有过哪些精彩的争斗。 内容推荐 《我们相信美联储》作者为《华尔街日报》华盛顿分社副社长,他执笔的“资本”专栏备受瞩目,且他曾两度获得普利策奖。 《金融时报》和高盛公司年度图书奖入围作品,亚马逊年度好书/《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年度畅销书。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主席格里高利·曼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普利策奖获奖记罗恩·苏斯金德以及美国畅销书作者托马斯·里克斯鼎力推荐。 这是一位华尔街资深观察者、两度获普利策奖的资深记者所写的书。 这是一本关于美联储金融拯救之路的书。 这里有宏大的历史背景,复杂的明争暗斗,金融市场的波诡云谲。 认识美联储,这本书不可不读。 看美联储如何演变成了美国政府的第四大分支机构。 目录 前言:不管付出任何代价 第1章 让雷曼兄弟破产吧 改变华尔街格局的那个关键周末 第2章 历史再次重演 美联储是根靠不住的芦苇? 第3章 动荡年代vs幻觉年代 格林斯潘亲手铸造 第4章 本·伯南克来了 美联储依旧乐观 第5章 前面还有很多“惊讶” 美联储只剩下一只“备胎” 第6章 伯南克的智囊团 四个火枪手:伯南克、科恩、沃什和盖特纳 第7章 回复:回复:回复:回复:回复:回复:蓝天 美联储首次正面回应次贷危机 第8章 形势不容乐观 美联储连续降息 第9章 贝尔斯登如履薄冰 美联储第一次出手援救 第10章 非金融机构火上浇油 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 第11章 保险业巨头困境之挣 美联储被迫提供担保 第12章 除旧立新 向银行体系注资 第13章 终极拯救之路 奔赴零利率时代 第14章 我们相信美联储 对伯南克而言,一切才刚刚开始 结语 未来我们会做得更好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坐落在华尔街大道上的美联储大楼是在20世纪20年代修建的,四周环绕着铁栅栏,宛如一座新式的佛罗伦萨城堡。在还没有完工之前,它就招来了外界的各种批判,被认为是“极端奢侈和豪华”,“与之相比,就连古老的所罗门神殿也会显得极其破败不堪”。它那低于海平面50英尺的金库,正好处在纽约市曼哈顿岛的岩床上。这个金库里储藏着价值为1950亿美元的黄金。美联储大厅的墙壁上刻有美联储的使命和责任,在这些文字中有些词语已经显得有些过时了,例如,“有弹性地供给货币”。而另一些词语,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整合运用众多银行的资源以确保整个银行体系的安全”。本身就拥有核心权力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还是华尔街金融界与华盛顿政界保持良好沟通的重要桥梁。2008年的9月13日和14日,这里酝酿着一系列重大决策,而这些决策彻底改变了华尔街的金融格局。这些决策包括:宣判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决定让美国银行收购美林证券以及准备让全国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国有化。 自从几个月前,在美联储的干预和联姻下,经营不善的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被摩根大通银行兼并后,雷曼公司和美林证券就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在整个2008年夏季,由于房地产市场的不断恶化,金融市场的危机越来越严重,雷曼公司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明显:雷曼持有太多的不良住房贷款,而且没办法转手。最关键的是,这些不良资产的规模非同寻常:在刚刚过去的6个月间,雷曼公司仅在商业住房贷款领域的亏损就高达67亿美元。雷曼公司的股价也一落千丈,从年初算起,现在的股价已经跌去了90%。 不管是主张积极干预的财政部长保尔森,还是以冷静分析著称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蒂莫西·盖特纳,几个月以来都不断接到在雷曼公司供职很久的CEO理查德·富尔德(Richard Fuld)打来的求救电话。尤其是在贝尔斯登事件发生之后,雷曼公司对外宣布其第一季度的公司盈利与前一年相比下降了57%之多,富尔德的求救电话频率变得更加密集。然而,保尔森和盖特纳却告知富尔德,让他自己想办法筹集资金,或者卖掉公司。此时富尔德发现,整个华尔街都在袖手旁观,没有人愿意帮助他。 富尔德曾建议将雷曼一分为二,如果政府愿意拿出40亿美元的话,雷曼可以把所有的不良住房贷款打包,另外成立一家独立的实体公司来处理这些不良资产。雷曼急于想成为“一家银行控股公司”,这是让自己能置于美联储联邦贷款保险保护之下的一条捷径。这样的话,雷曼就可以向投资者保证,一旦雷曼出现了危机,它便可以向美联储寻求贷款支持。不过,美联储一直保持沉默,没有对富尔德的建议做出任何表态。不过就在这个时候,盖特纳回应说他怀疑这种改变并不能解决雷曼公司的实质性问题。他告诉雷曼公司:“这世上没有空头的银行控股公司。”(这句话的含义是:如果仅仅是法律地位的变更,公司战略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的话,这种做法是不会起作用的。) 保尔森在其掌管高盛公司时期对雷曼公司的印象就很一般,他认为富尔德完全是在不切实际地盲目乐观。不过,保尔森的看法与其他人(其中甚至包括他的几位下属)不太一样,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并不是富尔德为雷曼公司向政府索取和要求的太多。“每个人都知道雷曼公司在寻求帮助。如果他们愿意与雷曼公司达成交易,那么根本就不会被迪克开出的价码所吓到。”保尔森在事后说道。雷曼公司的最后一搏——向一家韩国银行筹集资本金以缓解危机的努力也同样失败了。雷曼公司就这样出局了。 P10-11 序言 在2011年刚开始的时候,发生在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冲击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已经过去3年多了,中国一直保持着将近10%的增长速度,而美国却只有3%。中国的汽车消费量比危机发生前还上涨了许多,而美国的汽车消费量却处于下降中。中国人民银行担心通货膨胀率会越来越高,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却担心通货膨胀率太低。市场预期人民币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还将继续升值,同时,美元也将会继续贬值。 事实已经证明,与富裕的美国和欧洲相比,中国成功地应对了这场危机,而且在这次危机中受到的损失相对较小。中国领导人行动高效、有力,大刀阔斧地采取了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来自英国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建议,通过增加政府支出,降低由于世界需求下降和世界贸易下滑带来的不良影响。到2011年年初,中国经济已经将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副作用远远地抛在了身后。事实上,不管是中国的经济学家还是外国的经济学家,从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都觉得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有些过快。与此相反,美国、日本、英国和欧洲大陆的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在经过次贷危机的冲击后,从危机中恢复和避免经济陷入衰退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都显得过于缓慢。美国人既嫉妒,同时又害怕中国。 《华尔街日报》在1997年开展了一项调查,当受访者被问到未来20年里,哪个国家将会成为“世界领导国家”时,有70%的人选择美国,有13%的人选择日本,有11%的人选择中国。 而在2011年1月,针对同样的问题再次展开调查时,则有46%的人选择中国将会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导者,选择美国的人数比例降低了43%,而只有少于5%的人选择日本。 美国金融市场发现,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贷款人,贷款额几乎每年增加10000亿美元,中国储蓄的不断上升使得美国利率水平维持在非常低的位置上,即使美国政府大力举债也是如此。美国各类企业的执行官们发现,中国市场是一个有利可图而且增长迅速的市场,与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市场截然相反。美国工人认为中国是潜在的威胁,害怕很多美国的工作机会将会流向中国,保有工作机会的美国工人担心由于与中国工资低廉的工人进行竞争,他们的工资水平将会大大地下降。 这就是2011年1月,在本·伯南克接替艾伦·格林斯潘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政府经济官员5年后,世界经济的景象。这使得伯南克的工作变得越发艰难起来。在2010年11月,伯南克觉得美国经济应该从美联储这里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失业率仍然很高,高于任何一种“最大充分就业”状态,也比美联储法定授权水平高出了一半。通货膨胀率仍然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较伯南克曾经公开宣称的“物价稳定”水平低两个百分点,仅为美联储法定授权水平的一半。政治家们——巴拉克·奥巴马总统和国会的共和党成员与民主党成员,在那个时候看起来分歧还是很大,并且不重视伯南克提出的实质性的减税或者增加政府支出的建议。(在2010年年底,政客们就减税事项达成了高度一致的意见。) 伯南克决定赌一把。正如本书后面所描述的那样,他在2008年12月份的时候,让短期利率水平降到了零,不能再往下降了。当这被证实还不够时,伯南克领导的美联储购买了17万亿美元的长期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希望通过降低长期利率水平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这一政策被称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或简称为QE。然而,这依然不够。于是,尽管他的几位同事并不同意这么做,伯南克仍然决定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这一举动被称为第二次量化宽松。尽管从经济基本面的角度来看,存在很多技术上的细节问题和争论,但对伯南克来说,这个问题很简单:或者做,或者什么也不做。因此,虽然3年时间已经成为过去,但事实却充分证明他并不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他帮助美国经济避免了再次陷入大萧条。现在,他有另外一个重要的使命:防止美国经济像日本经济那样陷入低增长和通货紧缩当中,我们称之为“日本经济失去的十年”,他曾经多次谴责日本央行对经济的管理不当,从而让日本经济陷入当前的发展状态中。 二次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没有赢得大家的赞同。20国集团——这一集团已经演变为对全球金融危机进行协调的国际委员会,干2010年11月份在韩国首尔举行峰会,在这之前,来自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官员们强烈谴责美联储。 “作为一种重要货币的发行者,美国在这个时候选择第二次量化宽松,我们觉得美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稳定全球金融市场上应该承担的责任,并没有考虑过分的量化宽松对新兴市场国家带来的影响。”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在11月份的峰会上这样告诉记者。 伯南克发现批评让人很懊恼。如果美国经济停滞不前,难道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会发展得更好?他这样反问他们。 奥巴马为美联储进行辩护:“如果美国经济没有增长,或者增长速度很缓慢,对于世界经济来说,最坏的事情将会发生,不仅仅是美国经济,整个世界经济都是如此。我认为美联储的担忧(也正是我的担忧),是正确的。”随后,他前往首尔参加20国会议。 伯南克当然知道二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美国长时间维持低利率水平一定会促使全世界众多的投资者将钱投向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比如巴西、南非、韩国和中国,从而追求更高的收益率。美国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与伯南克一样,他同样对这些问题表示担忧,这些问题还将引发这些国家的汇率波动:外汇像潮水般涌入新兴经济国家,会迫使他们的货币升值,从而危及出口,并且还会引发股票市场、房地产和其他资产的泡沫化。不过,中国政府有足够多的政策工具防止资产泡沫化和通货膨胀,这其中就包括让货币快速升值,伯南克说道。 在法兰克福的一次演讲中,伯南克详细论述了自己的观点。他避免使用那些报纸头条专栏作者们喜欢运用的、容易吸引人眼球的词语。他并没有使用巴西财政部部长提到的“货币战争”。为了帮助《华尔街日报》的读者更好地理解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我用自己的方式对他的讲话进行翻译,将伯南克的学术化和外交式的用语转换为普通新闻报纸读者所能够理解的语言。 资本快速流向新兴市场国家与汇率 “资本快速流向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的汇率调整不充分,这将会给投资者通过预测汇率升值获得额外的回报。汇率调整不充分,部分原因是因为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当局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从而阻止或者延缓他们本国货币的升值。” 真实含义为: “全球投资者将钱投向新兴市场,不仅仅是因为这些新兴市场国家增长迅速,同时还因为投资者预测他们的货币除了升值没有其他的选择。” 中国的“人民币低估” “有些国家的货币低估,部分原因是这些国家长期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以追求经济增长和发展。这一战略的实施使得这些国家的生产者与本国需求相比,可以在更大规模上进行生产,并且生产出更多差异化的产品,这被认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策略。进一步来说,这一战略是一系列国家发展的重要选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低估战略被证实存在很多缺陷,不仅对全世界经济发展如此,对使用这些战略的国家也是如此。” 真实含义为: “从某一时间段来说,维持货币低估从而推动出口,这被新兴市场国家认为是一个成功的战略,如日本、韩国等,但是这一战略在今天将会引发一些更大的问题,对中国和我们来说都是如此。” 缺陷 “第一,……货币低估必然会抑制宏观经济调控,给政策制定者带来麻烦和挑战,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新兴市场国家都是如此。从全球范围来说,经济增长和贸易都是失衡的,这从经济恢复发展表现出来的两种增长速度和当前存在的贸易经常账户盈余与赤字情况就可以看得出来。任何一种情况都不具有可持续性。由于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强力扩张最终取决于发达经济体的恢复,这种双速增长模式将会得到成功的解决,对于任何国家来说,低速发展都是有利的……” 真实含义为: “如果中国不让人民币快速升值的话,所有的事情都将会变得更加 糟糕,对所有人来讲都是如此。” “第二,货币体系使得国家之间的调整压力不平衡,那些让本国货币完全自由浮动的国家承受着更大的压力……” 真实含义为: “如果中国像巴西、韩国、印度、南非、以色列以及其他让本国货币更加自由浮动的国家那样,那么中国人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艰难,但是现在,中国处于竞争上的不利地位,原因就在于中国没有让人民币快速升值。应该受到强烈批评的是北京,而不是华盛顿。” “第三,坚持货币低估的那些国家,他们自己将会在国家层面面临更大的成本,包括运用独立的货币政策稳定宏观经济发展的能力将会降低以及与资本流动过剩或波动性加大的风险将会增加。” 真实含义为: “如果中国让人民币升值,那么在管理通货膨胀方面,将会显得更加宽松,同时还会让其邻国的货币升值变得更加容易——这就会挫伤货币的进一步升值从而加速热钱流入的积极性。” 伯南克于欧洲央行在法兰克福举办的会议上发表的演讲中提到,“从当前的构成情况来看,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结构性的问题:它缺少一种机制……促使贸易盈余国家开展必要的调整。”在早些时候,也就是20世纪中期,当美国拥有巨额的贸易盈余,而英国存在贸易赤字时,这种结构性的缺陷挫伤了英国的发展。在21世纪初期,美国存在巨额的贸易赤字,而中国存在巨额的贸易盈余——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样受到了打击。 后记 谁也没有想到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会如此之严重。而在迎战这场大危机的过程中,伯南克领导的美联储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与人们之前的想象完全不同的美联储。当伯南克以坚毅的口吻向世人宣布“不管付出什么代价”时,人们突然意识到在应对这场危机时,可能有很多不为外人所知的内幕。到底情形有多糟糕,需要伯南克、保尔森和美联储下这么大的决心,甚至是不惜一切代价来应对?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美联储、财政部与白宫和国会之间到底是如何协商的?在救助金融巨头的过程中,为什么偏偏放弃了雷曼兄弟公司,而对同时暴露出问题的美国国际集团出手却如此阔绰,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在花旗银行宣布国有化的时候,为什么市场会以如此极端的方式来表示不满?在保尔森退位的时候,为什么奥巴马偏偏选中盖特纳来做财政部长?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回顾美国乃至整个世界如何度过这场大危机的过程时最想知道的。而这一切都可以在大卫·韦塞尔的《我们相信美联储》一书中找到最满意的答案。 此外,这本书还对美联储以及美联储背后的美国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入剖析,对看似简单的经济政策背后蕴涵的复杂政治关系做了深入浅出的描述,给人以豁然开朗、耳目一新的感觉。作者以他那深邃的洞察力和灵敏的嗅觉,用流畅的文笔和引人入胜的描述还原了这场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书中还披露了很多鲜为人知、令人震惊的内幕,而在描述这些内幕时,作者的语言既诙谐幽默,又犀利尖锐,每一段都值得大家认真品味、好好研读。 我们要特别感谢李婷编辑,她为我们的翻译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在翻译过程中,赵帅、安然、吴丹和郎嘉慧帮忙搜集了许多有关美联储的资料,项露萍、陆轶俊和谈文婷也做了部分文字工作。汪恒才和詹桂琴两位同志在本书翻译过程中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全书最后由汪涛通读定稿。 因时间紧张,文中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郭宁 汪涛 书评(媒体评论) 生活在现代经济社会当中的每一个人,总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受到美联储决策的影响。如果你想了解美联储的内部运作情况,那么大卫·韦塞尔无疑是最好的向导。 格里高利·曼昆,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主席 本书体现了作者对美联储及美国政治经济制度的深刻理解,即使再过几十年也依然值得历史学家们深入研究。只有读了这本书,你才会明白哪些事情真的发生了,哪些事情其实没有发生。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大卫·韦塞尔是美国近20年来最优秀的财经记者,他用深刻的洞察力和优美的语言,把这场金融大灾难娓娓道来。独家专访,令人震惊的内幕披露,对恐慌与即兴发挥时刻的生动描述,诙谐幽默而犀利尖锐的语言,都构成了本书的特点。 罗恩·苏斯金德,普利策奖获奖记者 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比美国经济、华尔街和联邦政府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没人能比大卫·韦塞尔更清楚其间的秘密与窍门,他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了2008年美联储的传奇经历,亦即美联储是如何变成美国政府的第四大分支机构的。 托马斯·里克斯,美国畅销书作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