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娓娓道来,展示建筑世界深广的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生活内容在彩色的故事空间里,建筑的魅力时时动人心弦。
本书讲述世界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和建筑大师的故事,诸如建筑流派、建造经过。建筑大师的心路历程等,再现了一部简洁而生动的世界建筑史。300余幅精美图片,包括遗址、文物、人像等,与文字交相辉映,在展示建筑神奇魅力的同时又为版面增添瑰丽的视觉效果。用轻灵纯美的文字来讲述建筑的精彩故事,注重科学性、文化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读来亲切动人。简约大方的版式。丰富绚烂的色彩,带来轻松惬意的阅读环境;多种视觉要素的有机结合,彰显全新艺术设计理念。图文互注的编排形式,晓畅易懂的叙述语言,新颖独到的版式设计,在故事中再现世界建筑史的经典内容,集知识性、艺术性于一身,是学习建筑知识。欣赏建筑名作、了解建筑艺术的理想读本。
本书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展示了世界建筑璀璨的历史、文化和艺术,70多个建筑背后的精彩故事独立成篇,却又通过时间、国度、流派的线索连缀起来,共同组成了一幅世界建筑史的画卷,清晰地呈现出世界建筑艺术的发展脉络。生动纯美的文字将建筑的精彩故事轻轻道来——一建筑的风格、建造的经过、建筑家的生平等,精彩再现世界建筑的历史与文化,并通过多种设计元素展现建筑故事之外的背景资料,使读者在轻松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审美感受、想像空间和愉快体验。
维利奇卡:地下盐矿宫殿
维利奇卡盐矿,地处波兰南部的克拉科夫州。所谓维利奇卡,便是“伟大的盐”的意思。这里以盛产盐而著称。早在石器时代,维利奇卡人就懂得用蒸馏的方法提取盐,是最早使用盐的地区之一。维利奇卡盐矿,始采于公元966年,已有千年的历史。在采掘的过程中,总共挖出了800万立方米的岩盐,形成了上下9层,总长500千米的巷道和矿坑,在地下65~327米深处留下了一个个巨大的洞穴。人们因此物尽其用,将这些洞穴改造成教堂、博物馆、疗养院、剧场、体操房等,成为世界闻名的“地下水晶宫”。
据说这座地下盐宫是由金加首创建造的。金加出身于盐矿工人家庭,美丽非凡,是克拉科夫某朝国王的王后。她深深同情矿工的遭遇,不断提出改善矿工待遇的建议,并且身体力行,深入矿井探望工人。她还倡导清理废矿坑,雕塑艺术品,让矿工有个休息的场所,矿工们都将金加视为自己的保护者。但是关于金加的具体生平、盐宫何时建造,今天已经无从查起。
从入口沿着木质台阶走下矿井,或者乘坐电梯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巷道,总会有意想不到的奇景出现在眼前。那些酷似大理石的建筑和晶莹剔透的雕塑品,原来都是盐矿石。其中,以圣金加大教堂最为漂亮。全殿长70米、宽50米、高20米,西壁凿满《圣经》故事的浮雕,拱形天花板上悬挂着豪华的吊灯,电灯一亮,光芒四射。在主殿旁边有若干个小厅,可同时容纳数千人进行宗教活动。
在84米深处有一个地下湖,是以雪尔车夫斯基将军的名字命名的。湖水澄清,可以在上面划船,如果一时不慎掉入湖中,也不用害怕,因为湖水的盐度非常高,即使想沉也沉不下去。
120米以下的洞穴,开辟了体操房、网球场、剧场,游人可以自由玩乐。
135米处有一个盐矿历史博物馆,门口立有波兰科学家哥白尼的雕像,分为三个陈列大厅,三厅相连,没用任何梁柱。每个陈列厅都可以容纳五六百人,展出有关各个历史时期采矿工具的实物和雕像,以及几十万年前凝固于盐层的动植物化石。
211米深处还开设了一个疗养院,巧妙利用空气中的浓重盐气治疗呼吸道疾病。据20世纪70年代1000多个病例统计,92%的气管炎、哮喘病人均无药自愈。
盐矿自建立以来,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努力,得到不断完善,197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伦敦塔
伦敦塔是一座具有900多年历史的中古建筑,坐落在伦敦城东南角的塔山上,南临泰晤士河。威廉一世(1027~1087年)为镇压人民的反抗和保卫伦敦城,于1066年开始动工兴建伦敦塔,历时20年。后来,历代王朝又修建了其他建筑物,使伦敦塔既有坚固的兵营堡垒,又有富丽堂皇的宫殿,还有天文台、监狱、教堂、刑场、动物园、小码头等建筑。
伦敦塔在其内外分别建有两道防御墙。外防御墙不高,墙外有以城墙作为掩体的壕沟,沿墙建有6座碉堡。内防御墙的城墙较高,沿墙设有13座凸在墙外的碉堡,每座碉堡都分为两层或三层,具有双重作用,即战时用于防卫,平时作为住房。
位于伦敦塔中心的白塔是一座诺曼底式建筑,高三层,四角所建的塔楼中,只有东北角塔楼为圆形,其他3个塔楼都呈方形。白塔高90英尺,墙的上部厚11英尺,根基部分厚15英尺,白塔四周还建有多座防御性建筑,这些建筑分为内外两层,在作为内层防御的13个塔中,以威克菲塔、血塔、比彻姆塔最有名;而中塔、井塔等6个塔和2个棱堡则被作为外层防御。最外层的四周凿有护城壕。白塔内的圣约翰教堂为诺曼底式结构,是伦敦现存的教堂中历史最悠久的一座。
伦敦塔在其西南角设置了人口,在进入米德碉楼前,必须通过壕沟外的碉堡、壕沟和一座桥。进入米德碉楼后,再跨过一座桥进入贝瓦德碉楼,这才进入外墙防御区。如果绕到南面,经过布拉底碉楼,则可进入内墙防御区。
伦敦塔建成后的几百年间,有成千上万不幸的人经过“叛逆者之门”被押入塔内囚禁,也不乏自愿陪同丈夫坐牢的女性。这些人的下场都很悲惨,翻开存放在塔内的囚犯档案,会发现其中有不少是显赫一时的名人,如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和亨利八世的第二个妻子安妮。托马斯·莫尔因反对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拒绝承认亨利八世为英国最高宗教领袖而被囚禁在伦敦塔内达15个月之久,最后于1535年7月被送上了伦敦塔的断头台。而安妮王后则因为没能给亨利八世生个儿子而遭贬,最后亨利八世竟指使贵族法庭以通奸罪判处她死刑。
伦敦塔还有一个著名的囚犯沃特·雷利,他是一个狂妄自大的贵族,1603年因卷人一起推翻国王詹姆斯一世的阴谋事件而被囚禁在伦敦塔,一关就是13年,不过其中大部分时间他是在比其他犯人舒适得多的条件下度过的,他的妻儿甚至获准来到狱中与他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他还在伦敦塔的花园里种植烟草,把圈养动物的笼舍改造成化学实验室,并利用空余时间撰写了一部《世界史》。1616年,他凭三寸不烂之舌竟说服詹姆士一世不计前嫌,让他率领一支探险队去南美洲寻找金矿,以此立功赎罪。不幸的是,雷利一无所获地回到了伦敦塔,从此就再没出来过。由于雷利的戏剧性经历,现在“雷利显形”表演成了伦敦塔最吸引人的游览节目之一。
伦敦塔堪称英国中世纪的经典城堡,这座充满忧愁的古堡中那些说不完的故事更使它在岁月的流逝中愈来愈有魅力。
P99-101
建筑大师辛克丁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建筑是会说话的”。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建筑是呈现社会现象与景观环境不可或缺的一环,是人类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种方式,更是人类对艺术与美感经验的一种表现。每一个地方的建筑,都是融合了当地民族文化、自然环境,并结合人类智慧的产物。因此,每一处建筑所承载的内容便显得丰富而多彩——它折射着历史,反映着特定时期的人类信仰及审美观念,也或直接或曲折地反映了建造者、设计师的思想与情感。从古埃及几何学的金字塔建筑,到完美尺度的文艺复兴建筑;从古代典雅细致的建筑,到现代前卫大胆的设计,这一切讲述着人类文化历史的演变,也写下了建筑师对艺术的执著。
建筑故事的开篇始于文明之初,当先民决定放弃游牧生活,择处定居,建筑的故事就随之展开。事实上,每一处建筑都是一个丰富的世界,都蕴藏着很多生动的故事。以世界主人自居的古罗马人,在角斗场里上演着世界上最残酷凶狠的“戏剧”,这是专为观看死亡而建造的一座建筑,在举行开幕式的那一天就有9000头动物被杀死,2000多名角斗士和罪犯葬身在这里,野蛮的号角在这里响彻了400年,它代表着罗马令人畏惧的力量;因爱情而生的泰姬陵是莫卧儿王朝帝王沙·贾汗为爱妃所造,300多年来,尽管矗立在它两侧的清真寺一直为它保驾,但它是孤独、寂寞的,就像一位形单影只的绝代佳人在潺潺的亚穆纳河边痴痴企盼着爱侣归来;站在巴塞罗那市中心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会看到一座高大而奇特的尖顶式建筑,那就是安东尼奥·高迪毕一生心血而建的建筑杰作——神圣家族大教堂,大教堂已经建设了122年,如今仍然是塔吊林立的工地,一边让游客参观,一边继续营造,据说还要70年~100年才能彻底完工;当“9·11”纪念日再来时,不同人群、种族、信仰与追求的人心中奔涌的又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世界贸易大厦消失了,它留下的是惊悸、伤害和惨痛……建筑故事的丰富和精彩超乎人们的想象,只要我们停下脚步并且利用一些知识及信息,便能了解其在历史思潮、风土人文与社会脉络中所反映的精神与内涵。
本书通过轻灵纯美的文字和精美图片的结合将建筑的故事全方位地、立体地展现出来,使我们在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内跨越历史的间隔、文化的差异、专业知识的障碍进入世界建筑的殿堂,领略古今中外建筑的艺术魅力,感受建造者平凡的生活和他们的真性情,领悟设计师深远的精神世界和经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