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而这本八大家散文选本主要选录的是唐宋八大家文中一些富有思想教育意义和艺术上具有借鉴性、启发性的作品,广大青少年朋友通过对相关文章的了解和学习,从中可以陶冶情操、揣摩文理,并充分领略古代散文的文章之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唐宋八大家文选(青花典藏珍藏版)/国学典藏书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国学典藏书系丛书编委会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唐宋八大家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而这本八大家散文选本主要选录的是唐宋八大家文中一些富有思想教育意义和艺术上具有借鉴性、启发性的作品,广大青少年朋友通过对相关文章的了解和学习,从中可以陶冶情操、揣摩文理,并充分领略古代散文的文章之美。 内容推荐 唐宋八大家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以革新六朝以来骈丽雕饰、专事浮华的文弊,建立崭新的文风为号召,往文坛上蔚为一股风潮。宋代的欧曾王苏等文家,继承唐朝古文运动的传统,更拓展了散文创作的领域。因此可说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作品,代表着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他们的文章不但震撼唐宋文坛,而且是后世散文的楷模,炳彪于文学之林。 目录 韩愈 原道 原毁 获麟解 杂说一 杂说四 师说 讳辩 与于襄阳书 送孟东野序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祭十二郎文 祭鳄鱼文 《张中丞传》后序 《顺宗实录》卷二《宫市》 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 送董邵南序 感二鸟赋并序 答李翊书 柳宗元 驳复仇议 桐叶封弟辨 箕子碑 捕蛇者说 种树郭橐驼传 梓人传 小石城山记 童区寄传 段太尉逸事状 三戒 □□传 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 问战 送薛存义序 送豆卢膺秀才南游序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石涧记 宋清传 欧阳修 朋党论 纵囚论 《梅圣俞诗集》序 《五代史·伶官传》叙论 《五代史·宦官传》论 醉翁亭记 秋声赋 泷冈阡表 丰乐亭记 祭石曼卿文 卖油翁 与高司谏书 养鱼记 有美堂记 樊侯庙灾记 曾 巩 寄欧阳舍人书 醒心亭记 墨池记 道山亭记 书魏郑公传 《战国策》目录序 越州赵公救灾记 谢杜相公书 王安石 读孟尝君传 游褒禅山记 伤仲永 答司马谏议书 同学一首别子固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苏洵 管仲论 辨奸论 乐论 审敌 御将 心术 六国论 张益州画像记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木假山记 名二子说 送石昌言使北引 襄阳怀古 苏轼 刑赏忠厚之至论 论范增 次韵张安道读杜诗 水调歌头 江城子 南歌子 念奴娇·赤壁怀古 贺新郎 留侯论 贾谊论 晁错论 教战守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凌虚台记 放鹤亭记 石钟山记 超然台记 日喻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方山子传 文与可画□□谷偃竹记 江行唱和集叙 记承天寺夜游 记游定惠院 书吴道子画后 记游松风亭 在儋耳书 黠鼠赋 答黄鲁直书 与王定国书 答毛滂书 与参寥子 与侄孙元老 又答王庠书 答谢民师书 亡妻王氏墓志铭 书蒲永升画后 苏辙 六国论 上枢密韩太尉书 黄州快哉亭记 东轩记 孟德传 三国论 为兄轼下狱上书 墨竹赋 上刘长安书 上昭文富丞相书 隋论 唐论 《古今家诫》叙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试读章节 广泛的爱叫做仁,联系实际去实行仁就是义,顺着仁义之道上进便是道,内心充满仁义而无欲于外人就叫德。仁与义是有确切含义的名称,道与德是没有实际内容的名称。因此道有君子之道与小人之道,而德有吉德与凶德。 老子轻视仁义,并非诽谤仁义,而是他目光短浅。如坐井观天说天小一样,其实天并不小啊!他把待人温顺看做仁,小恩小惠看做义,那么,他小看仁义是必然的了。他说的道,讲了他的道,并不是我说的道。他说的德,讲了他的德,并不是我说的德。凡是我阐述的道德,是与仁义一致的理论,是天下的公论。老子阐述的道德,是背离仁义而讲的,是他个人的见解。周朝的礼制衰落,孔子死后,儒家书籍被秦始皇烧毁,黄、老之学盛行于汉代,佛教盛行于晋、魏、梁、隋之间。这期间那些讲道德仁义的人,不是加入杨朱学派,就是加入墨翟学派;不加入道教,便加入佛教。加入那一派,必须排斥这一派。被信奉的尊为主宰,被排斥的贱做奴仆;尊奉的就附和它,排斥的就诋毁它。唉!后代的人要想了解仁义道德的学说,应该听从哪一派的学说呢?道家信徒讲:“孔子,是我们祖师的徒弟。”佛教信徒讲:“孔子,是我们祖师的弟子。”信奉孔子学说的人,听惯了这些话,乐于听信他们的荒唐话而自轻自贱,也说“我们的祖师也曾经以老、佛为师”的话。不仅口讲,而且还把这些话写进书里。唉!后代的人虽然想了解仁义道德的学说,可向谁去求教呢?人们喜欢奇谈怪论的风气太严重了!不找它的本源,不问它的结果,只愿听怪诞的说法。 古时候百姓分为士、农、工、商四种,现在又加上僧、佛成为六种;古时候施行教化任务的只占其中之一,如今占其中之三。务农的有一家,而吃粮的却有六家;做工匠只有一家,而使用器皿的却有六家;经商的有一家,而花钱的却有六家。老百姓又怎么能不贫困而沦为盗贼呢!远古时候,人民的灾难多极了。有圣人出现,教给他们互相依附、共同生存的本领。做他们的君主,做他们的导师,统领他们驱逐虫、蛇、禽、兽而让他们定居中原。冷了教他们做衣服,饥了教他们种庄稼。看到他们住在树上常常掉下来,住在野地容易生病,就教他们造了房屋。教他们做工,以使他们有器具用;教他们经商,使他们能互通有无;教他们问医求药,帮助他们不至于早亡;教他们葬埋死者、祭祀先人,以延长他们之间的恩爱;给他们制定礼仪,使他们懂得贵贱老幼的秩序;为他们创造音乐,来抒发他们心中的忧郁之情;给他们制定政令,来约束他们的懒散;给他们设立刑法,来除去他们之中的凶狠顽固者。有欺骗行为,就给他们制定符玺、斗斛、权衡来使他们诚信;有争夺现象,就给他们设城郭、军队来保卫他们。灾害来了使他们早有准备,祸患发生了要使他们进行预防。现今道家说:“圣人不死,盗贼就不会终止。剖了斗,折了秤,百姓就不会互相争夺了。”唉!这不过是懒得动脑罢了!假如古代没有圣人,人类早已灭亡了。为什么呢?因为人类没有羽毛鳞甲来抵御寒冷与炎热,没有尖爪利牙来猎取食物啊!所以,君王是发号施令的,臣僚是向民众传达命令的;民众是生产粮、麻、丝,制作器皿,交流财物,来供养君主和百官的。君王不发令,则丧失了君王的资格;臣僚不将君王的命令传达给民众,则丧失了做臣僚的资格;民众不生产粮、麻、丝,制作器皿,交流财物,以供奉君主长官,就要受到惩罚。如今佛、道二教的法则说:“必须抛弃你们的君臣,远离你们的父子,停止你们相互依存的办法,来求得所谓的清静无欲的境界。”唉!这些佛、道之徒也幸亏生在夏、商、周三代之后,没有被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圣人所贬斥;他们没有出生在三代以前正是他们的不幸,未能受到圣人的指正。 帝与王,名称虽不同,他们在圣明这一点上是一样。夏天穿葛布衣裳,冬天穿毛皮衣服,渴了喝水,饥了吃饭,行为方式不一,这些都是人类智慧的表现。现今他们说道:“为什么不学习上古的清静无为?”这也就像责备冬天穿皮衣的人说:“为什么不穿轻便的葛布衣服呢?”责备饿了吃饭的人说:“为什么饮水简便,却不去饮呢?”《礼记·大学》篇说:“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性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先要整顿自己的家族;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家族,就先要修养自己本身;想要进行自身修养,就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先要使自己确立诚实而坚定的意念。”那么,古代所讲的端正思想而又确定诚心诚意的人,目的是要有所作为。现今那些想要修养其心的人,却不顾天下国家,毁弃了伦理纲常。儿子不孝顺父亲,臣僚不忠于君主,民众不做其该做的事。孔子写《春秋》,诸侯中有用异族礼仪风俗的就把他当做异族记载,有效法中国礼仪风俗的就把他当做中国。《论语》篇说:“异族有君主,也不如中原各诸侯国没有君主。”《诗》说:“抗拒左右戎狄,打击荆舒。”现今却把异族的佛法,置于先王教导之上,这几乎大家不全都变为夷狄了吗? P4-5 序言 “国学”一说,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此前中国的旧学在现代文明面前一败涂地,曾国藩继承明儒传统,身体力行,通经致用,后来又有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调和传统与现实的阴阳关系。后来学术界兴起“整理国故”的热潮,虽然与当时历史条件看似不协调。实则是有深刻历史理性的。提出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当时不但提出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提出要恢复两汉经学,这看似极为矛盾,其实正是魏源的高人之处,此后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了中西交流的合理原则。 当时国人有一种全盘否定国粹的倾向,认为外国来的就是梅毒也是好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西文化冲突的进一步加剧,中国文化更加弱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为了保国保种,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国粹派提出“保存国学”、“振兴国学”的口号。而新文化运动闯将之一胡适.则在介绍杜威的实践主义时同时讲授中国哲学史。在当时的历史氛围下,国学概念产生后其意义内涵自然较复杂,包括传统官方民间各种学问、艺术、技艺等,但在狭义上,国学之范围不脱经、史、子、集四部。同时四部中又以经学为首。 国学又可称国故,可译“GuoXue”(音译)、“Sinology”(意译,指中国学,汉学,因无别于汉族学而有争议)。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论国学,先明国学之义,所谓必也正名乎,善哉。 今天,关于传统文化的书写,好像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过于通俗,要么过于玄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国学的弘扬,需要摆脱掉这两个极端,走一条中间道路,做到深入浅出、微言大义。虽然“文化热”、“儒学热”、“国学热”的浪潮此起彼伏,但真正将自己的文化看做安身立命之本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大家对待文化、对待国学,仍然没有走出经世致用、急功近利的目的预设。为什么要学国学?因为国学对我有用;为什么要读国学?因为里面有智慧、有技巧、有升官发财的门路。于是,在今人的眼里,国学已经蜕变成了赤裸裸的经世致用之术,成了彻头彻尾的“用经”!仅求其“用”,不见其“体”,将是最大的无用。仅求其“术”,而对国学的“道统”视而不见,将是中国文化最大的悲哀。为此,国人已做过许多有益的探索。 近代以后,随着西学东渐,我们在呼吸外来新鲜空气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传统文化的流失。故而对东西方文化进行冷静思考,明确了传统文化不可动摇的根基地位,沿袭先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是可以弘扬中国民族特色文化,进而促进当下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在此,我们只有安身立命,谋求维新。《尚书》中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但是“周邦”所谓的“新命”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而是要靠人不断地去探幽发微、阐发新意。阐发新意,不是凭空想象,不是一味模仿,而要推陈出新。冯友兰先生说,中国的哲学要“接着讲”,不能“照着讲”。而“接着讲”,并不是空发臆想、随意揣摩,而是要以“照着讲”的方式和姿态去“接着讲”,不如此,就无法做到“阐旧邦以辅新命”。国学亦是如此。 整理国故,是为了获得长足进步。只有长足进步,才能延续,才能生生不息。当然,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着深刻的两面性。所谓的精华和糟粕往往是纠结在一起的。所以,目前最迫切要做的,仍然是平心静气地去了解我们的文化。 为了弘扬国学,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精心为您编纂了这套“国学典藏”丛书。这套丛书精选了历代文章中的典范之作,于经、史、子、集中选取精华部分,予以汇编。编者力图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全方位立体地解读中国国学的博大精深,为读者打造一条走进国学的画廊,感受国学独到的智慧。 学贵力行,圣贤文化的学习,贵在把它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才能从中得到真实的利益。愿此套丛书让您领略传统国学风景的同时,与圣人促膝对话,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在聆听圣贤教诲的同时,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多识前言往行,以自蓄其德”,我们也希望借着伟大文化的指引,提升我们生命的内涵。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