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成语故事(青花典藏珍藏版)/国学典藏书系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国学典藏书系丛书编委会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成语是汉语中的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其精练、形象,极富表现力,有着历史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丰厚积淀。《成语故事(青花典藏珍藏版)》将那些最常用、最脍炙人口的成语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使青少年在了解历史、增长见识、提高学习成绩等诸多方面受益匪浅,全书配有精美插图,是青少年成长的必备读物。

内容推荐

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相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成语无疑是光彩夺目的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亮丽的明珠。

《成语故事》精选了我国古代具有历史性、故事性、寓意性、哲理性、趣味性、时代性等特点的成语故事。这些成语故事对孩子们既能够起到陶冶情操,加强语言文字和艺术修养的作用,又可作为他们学习成语的工具书,因此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目录

A

爱屋及乌

安步当车

安居乐业

安乐窝

安然无恙

安如泰山

按兵不动 

B

拔苗助长

伯乐相马

百发百中

百感交集

百丈竿头 

百折不挠 

班门弄斧 

半途而废

杯弓蛇影

背水一战

必争之地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贵神速

不可救药 

不自量力 

C

残杯冷炙 

草船借箭

草木皆兵 

沧海桑田 

才高八斗 

车水马龙

车载斗量 

乘风破浪 

乘人之危

惩前毖后 

出类拔萃 

出人头地 

从天而降

从善如流 

车辙马迹 

D

大笔如椽

大材小用

大公无私

大逆不道

大义灭亲 

当局者迷 

当务之急 

呆若木鸡 

道听途说

得意忘形 

德高望重

打草惊蛇 

对牛弹琴 

对症下药 

东窗事发

东山再起

东施效颦

斗酒学士

E

恶贯满盈 

尔虞我诈 

二桃杀三士 

二竖为虐

耳视目听 -

F

发奸摘伏

罚不当罪

废寝忘食

风吹草动

风树之叹

分道扬镳

奉公守法

奋不顾身

负荆请罪

赴汤蹈火

飞蛾扑火

飞鹰走狗

G

改弦易辙

改过自新

高山流水

各得其所

刮目相待

功亏一篑

功成不居

归马放牛

光彩夺目

H

邯郸学步

汗马功劳

汗流浃背

好生恶杀

骇人听闻

何足挂齿

鹤立鸡群

囫囵吞枣

狐假虎威

挥汗成雨

回天之力

回光返照

画龙点睛

画蛇添足

哄堂大笑

鸿鹄之志

J

家鸡野雉

家徒四壁

见利忘义

见怪不怪

见危授命

箭在弦上

嫁祸于人

渐入佳境

脚踏实地

鸡犬不宁

鸡虫得失

鸡鸣狗盗

惊弓之鸟

筋疲力尽

精卫填海

鞠躬尽瘁

举足轻重

居安思危

九牛一毛

九死一生

井底之蛙

交头接耳

K

开源节流

开诚布公

开卷有益

开天辟地

克勤克俭

克己奉公

空前绝后

空中楼阁

口蜜腹剑

口若悬河

口无择言

脍炙人口

困兽犹斗

L

滥竽充数

狼狈不堪

狼子野心

狼狈为奸

劳苦功高

劳思逸淫

老马识途

老牛舐犊

劳而无功

乐不思蜀

乐极生悲

李代桃僵

礼贤下士

力不从心

量人为出

梁上君子

两败俱伤

两虎相斗

两袖清风

量力而行

量体裁衣

了如指掌

M

马首是瞻

毛遂自荐

门庭若市

买椟还珠

名正言顺

名落孙山

名不副实

磨杵成针

模棱两可

目不识丁

木牛流马

N

南柯一梦

南山可移

南辕北辙

牛刀小试

怒发冲冠

弄巧成拙

弄兵横池

呕心沥血

P

排难解纷

攀龙附凤

旁观者清

旁若无人

抛砖引玉

鹏程万里

披荆斩棘

匹夫之勇

匹夫匹妇

匹夫有责

萍水相逢

平易近人

扑朔迷离

朴素无华

破釜沉舟

破镜重圆

Q

七步之才

七尺之躯

七纵七擒

旗鼓相当

歧路亡羊

齐心同力

杞人忧天

起死回生

千变万化

千钧一发

千里鹅毛

千人所指

千载难逢

前功尽弃

前无古人

巧夺天工

青云直上

求之不得

曲尽其妙

曲径通幽

取而代之

K

人杰地灵

人人自危

人心如面

任劳任怨

忍辱负重

日行千里

入木三分

如释重负

如鱼得水

如意算盘

如饥似渴

S

塞翁失马

三寸之舌

三顾茅庐

三生有幸

三思而行

丧家之犬

丧心病狂

杀一做百

伤风败俗

神机妙算

身轻言微

声东击西

声色俱厉

势如破竹

世外桃源

视死如归

手不释卷

守株待兔

守口如瓶

熟能生巧

束手就擒

双管齐下

水滴石穿

水落石出

水中捞月

T

泰山压卵

贪生怕死

贪多务得

贪小失大

叹为观止

螳螂捕蝉

天经地义

天罗地网

天下无双

天衣无缝

天真烂湿

天下第一

铁石心肠

头破血流

同甘共苦

同流合污

同舟共济

推心置腹

退避三舍

土崩瓦解

W

万死一生

完璧归赵

万死不辞

亡羊补牢

望梅止渴

望门投止

望洋兴叹

危在旦夕

威武不屈

围魏救赵

闻鸡起舞

卧薪尝胆

无可奈何

无功受禄

无所不容

X

下笔成章

先发制人

先声夺人

先斩后奏

小心翼翼

笑里藏刀

心旷神怡

欣欣向荣

兴高采烈

兴师动众

行尸走肉

洗耳恭听

胸有成竹

栩栩如生

朽木不雕

雪中送炭

Y

言不由衷

言过其实

扬扬得意

扬汤止沸

叶公好龙

一败涂地

一笔勾销

一毛不拔

一鸣惊人

一诺千金

一窍不通

一丘之貉

一丝不苟

一叶障目

一意孤行

一字千金

一发千钧

一目十行

一言九鼎

亦步亦趋

以古非今

以卵投石

以貌取人

以功赎罪

义无反顾

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

迎刃而解

庸人自扰

愚公移山

与人为善

与民同乐

鹬蚌相争

约法三章

引而不发

Z

凿壁偷光

择善而从

斩草除根

辗转反侧

朝三暮四

郑人买履

趾高气扬

指鹿为马

纸上谈兵

志在四方

中流砥柱

忠言逆耳

众叛亲离

众志成城

自相矛盾

自力更生

自暴自弃

自拔来归

自不量力

纵虎归山

走马看花

坐观成败

争先恐后

试读章节

“爱屋及乌”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由于爱某个人而连带地爱护停留在他屋上的乌鸦。比喻非常喜爱某人,从而连带爱及和他有关的人或物。

这则成语来源于《尚书大传》:纣死,武王皇皇,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问日:“入殷奈何?”太公日:“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何如?”

商朝末年,纣王穷奢极欲,残暴无道,西方诸侯国的首领姬昌决心推翻商朝统治,积极练兵备战,准备东进,可惜他没有实现愿望就逝世了。姬昌死后,他儿子姬发继位称王,世称周武王。周武王在军师姜尚(太公)及弟弟姬旦(周公)、姬爽(召公)的辅佐下,联合诸侯,出兵讨伐纣王。双方在牧野交兵。这时纣王已经失尽人心,军队纷纷倒戈,终于大败。商朝都城朝歌很快被周军攻克。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纣王死后,武王心中并不安宁,感到天下还没有安定。他召见姜太公,问道:

“进了殷都,对旧王朝的士众应该怎么处置呢?”

“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同他屋上的乌鸦也喜爱;如果不喜欢那个人,就连带厌恶他家的墙壁篱笆。这意思很明白:杀尽全部敌对分子,一个也不留下。大王你看怎么样?”太公说。

武王认为不能这样。这时召公上前说:

“我听说过:有罪的,要杀;无罪的,让他们活。应当把有罪的人都杀死,不让他们留下残余力量。大王你看怎么样?”

武王认为也不行。这时周公上前说道:

“我看应当让各人都回到自己的家里,各自耕种自己的田地。君王不偏爱自己旧时朋友和亲属,用仁政来感化普天下的人。”

武王听了非常高兴,心中豁然开朗,觉得天下可以从此安定了。

后来,武王就照周公说的办,天下果然很快安定下来,民心归附,西周也更强大了。

P1

序言

“国学”一说,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此前中国的旧学在现代文明面前一败涂地,曾国藩继承明儒传统,身体力行,通经致用,后来又有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调和传统与现实的阴阳关系。后来学术界兴起“整理国故”的热潮,虽然与当时历史条件看似不协调。实则是有深刻历史理性的。提出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当时不但提出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提出要恢复两汉经学,这看似极为矛盾,其实正是魏源的高人之处,此后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了中西交流的合理原则。

当时国人有一种全盘否定国粹的倾向,认为外国来的就是梅毒也是好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西文化冲突的进一步加剧,中国文化更加弱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为了保国保种,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国粹派提出“保存国学”、“振兴国学”的口号。而新文化运动闯将之一胡适.则在介绍杜威的实践主义时同时讲授中国哲学史。在当时的历史氛围下,国学概念产生后其意义内涵自然较复杂,包括传统官方民间各种学问、艺术、技艺等,但在狭义上,国学之范围不脱经、史、子、集四部。同时四部中又以经学为首。

国学又可称国故,可译“GuoXue”(音译)、“Sinology”(意译,指中国学,汉学,因无别于汉族学而有争议)。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论国学,先明国学之义,所谓必也正名乎,善哉。

今天,关于传统文化的书写,好像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过于通俗,要么过于玄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国学的弘扬,需要摆脱掉这两个极端,走一条中间道路,做到深入浅出、微言大义。虽然“文化热”、“儒学热”、“国学热”的浪潮此起彼伏,但真正将自己的文化看做安身立命之本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大家对待文化、对待国学,仍然没有走出经世致用、急功近利的目的预设。为什么要学国学?因为国学对我有用;为什么要读国学?因为里面有智慧、有技巧、有升官发财的门路。于是,在今人的眼里,国学已经蜕变成了赤裸裸的经世致用之术,成了彻头彻尾的“用经”!仅求其“用”,不见其“体”,将是最大的无用。仅求其“术”,而对国学的“道统”视而不见,将是中国文化最大的悲哀。为此,国人已做过许多有益的探索。

近代以后,随着西学东渐,我们在呼吸外来新鲜空气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传统文化的流失。故而对东西方文化进行冷静思考,明确了传统文化不可动摇的根基地位,沿袭先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是可以弘扬中国民族特色文化,进而促进当下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在此,我们只有安身立命,谋求维新。《尚书》中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但是“周邦”所谓的“新命”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而是要靠人不断地去探幽发微、阐发新意。阐发新意,不是凭空想象,不是一味模仿,而要推陈出新。冯友兰先生说,中国的哲学要“接着讲”,不能“照着讲”。而“接着讲”,并不是空发臆想、随意揣摩,而是要以“照着讲”的方式和姿态去“接着讲”,不如此,就无法做到“阐旧邦以辅新命”。国学亦是如此。

整理国故,是为了获得长足进步。只有长足进步,才能延续,才能生生不息。当然,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着深刻的两面性。所谓的精华和糟粕往往是纠结在一起的。所以,目前最迫切要做的,仍然是平心静气地去了解我们的文化。

为了弘扬国学,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精心为您编纂了这套“国学典藏”丛书。这套丛书精选了历代文章中的典范之作,于经、史、子、集中选取精华部分,予以汇编。编者力图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全方位立体地解读中国国学的博大精深,为读者打造一条走进国学的画廊,感受国学独到的智慧。

学贵力行,圣贤文化的学习,贵在把它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才能从中得到真实的利益。愿此套丛书让您领略传统国学风景的同时,与圣人促膝对话,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在聆听圣贤教诲的同时,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多识前言往行,以自蓄其德”,我们也希望借着伟大文化的指引,提升我们生命的内涵。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0: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