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孔子教你如何从政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陆元兵
出版社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孔子教你如何从政》由陆元兵所著。孔子的为政思想在许多文献中都或多或少有一些体现。但是最集中、最可靠的材料应该首推《论语》。在(论语)中,孔子构筑了他的既重人道又尊天道,并以人民为根本、以仁德为核心、以孝悌为起点、以礼制为手段的政治思想体系。其中关于为官从政思想的许多合理内核,虽历经2500多年的历史风雨,仍然在启迪我们一代又一代后来者怎样当好一个领导者、怎样治理好我们的国家、怎样振兴我们的民族。

内容推荐

陆元兵所著的《孔子教你如何从政》从孔子的言论中提炼出从政之道,系统向读者介绍了孔子的为政思想,并分三大板块即为政理念、为政艺术、为政条件讲述了当代领导干部应该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吸取的为政经验。《孔子教你如何从政》语言通俗,在对孔子原文进行梳理和阐释之后,结合当今的形势和需要阐发了为政之道,以古鉴今,是领导干部锤炼领导素养、修炼领导艺术、提高领导能力的有益参考。也可作为各级干部学院和行政学院培训干部的良好教材。

目录

引子

第一篇 为政理念

 以“仁”为本

 为政以德

 重视制度

 慎用刑罚

 诚信至上

 政以才兴

 理论先行

 天下为公

 珍惜羞耻感

 为官知难

 心存敬畏

 庶富后教

 慎重决策

 领导三原则

 藏富于民

 重视乐教

第二篇 为政艺术

 读懂“政治”

 认识“领导”

 明辨“政绩”

 不摆官架子

 当好副手

 摆正位置

 忠诚上司

 善待下属

 超脱事务

 低调一点

 耳聪目明

 善于自省

 保护自己

 说话是门艺术

 用心谋事 务实做事

 调研成败在态度

 当断要断

第三篇 为政条件

 善待政声

 好好学习

 敢于担当

 有德还要有才

 勤劳节俭

 忍小顾大

 慎交朋友

 慎过“三关”

 正确对待错误

 弄懂快乐的真谛

 正确对待升迁

 坚决远离迷信

 不要无端猜忌

 不能结党营私

 不能鼠目寸光

 不要患得患失

 喝酒要有酒德

 做君子远小人

附录

孔子年谱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以“仁”为本

《论语》中提到“仁”的地方多达109次。不过,理解孔子的“仁”政思想,有六句话尤其重要。

第一句是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樊迟向老师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意思是仁德之人一定是关爱他人的人,一定是能够尊重他人的人,一定是能够把人当人看的人。“仁”字是个会意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两个人;哪两个人?一个是自己,一个是他人。意思是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还有他人;什么事情除了替自己着想,还要替他人着想。可见,孔子着眼于人、关注于人;不过,他关注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社会上所有的人以及人与人之间那种本原关系。孔子认为,密切人与人之间关系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存在于人们内心的“爱”。爱,不是拥有,而是祝福、关怀和付出。爱是一切善举的源泉,是一切正义的起点。并且,这种爱既包括爱自己,也包括爱他人。如果人人都是只爱自己不爱他人,社会就会变成个人私利的角斗场;爱自己、爱他人、爱世界乃至万事万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仁爱。反之,“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意思是说,没有爱心,自私自利,对他人缺乏同情心和包容心,就容易导致个人精神的迷惘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孔子从来不以仁者自居,但是他的一言一行,无不体现出他那天下至仁至爱者的崇高风范。孔子有个学生叫陈亢,可能是一个比较刁钻的人,他看到老师天天教导他们要讲仁爱,心想你这个老头自己做得又怎么样呢?他决定暗地里试探一下老师有没有私心。孔子的儿子伯鱼和陈亢都是孔子的学生。于是,有一天,陈亢故意去问伯鱼说:“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意思是你父亲私下给你传授了什么秘笈么?伯鱼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听了伯鱼回答后,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第一是知道了学《诗》的重要性,知识渊博的重要性;第二是懂得了礼的重要性;第三是懂得了自己的老师真是圣人,没有私心,对自己儿子的教育和对我们这一班学生的教育完全是一样的啊。”孔子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儿子来爱护,同时把自己的儿子和别的学生一样来对待,正因为如此,在弟子们的眼中,孔子就是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爱的使者、爱的化身!

孔子希望人人都有仁爱之心,更希望为官从政者能有一颗仁爱之心。领导者有了仁爱之心,才会替下属着想、替百姓着想,才会把为百姓服务、为群众工作作为一种崇高使命、一种无尽乐趣,社会也才会因此进步、和谐。缺乏仁爱之心的领导者,常常想到的是个人的升迁得失、家庭成员的荣华富贵,社会也容易因此陷入拜金主义的深渊。溜以,孔子把“爱人”作为自己为政理念乃至整个为政思想的总纲。

第二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意思是自己想要发展,也要给他人发展的机会;自己想要过得好,也要帮助他人过得好;自己想要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也要帮助他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自己想要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也要帮助他人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你博大的情怀,展现你作为一个仁者的风采。孔子认为,做到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达到了“忠”的标准,为他人竭尽全力,对自己严格要求,就这么简单。

第三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或者不喜欢的东西,千万不要强加给他人。比如说,自己不喜欢贫穷困苦,就尽量不要让他人生活在穷困潦倒中;自己不喜欢仰人鼻息,就不要在他人面前居高临下、颐指气使;自己不喜欢卑躬屈膝,那么就不能逼得他人在自己面前卑躬屈膝啊!这同样是一个仁者应该具有的基本情怀。如果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从较高层次向世人提出的要求,是从积极的角度来思考人生与社会的话,那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退而求其次的要求,是从消极的角度进行的思考。孔子是一个十分现实的人,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注重从实际出发,降低对于世人的标准,也可见其一片良苦用心。孔子还认为,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达到了“恕”的要求,对他人宽宏大量,要求自己虚怀若谷,还是这么简单。

无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推己及人”,由被爱推及到爱人,由爱自己推及到爱他人,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孔子仁爱思想的灵魂。

第四句是“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认为,能不能真正做到爱人,能不能真正做到推己及人,最关键的是能不能做到“克己”。克己,意思是克制自己。克制自己什么呢?克制自己内心过度的欲望,包括物欲、色欲、权欲……总之,要想办法克服种种贪欲,使自己的良知不至于被贪欲所泯灭,让自己的爱心不至于被贪念所吞噬。只有做到了“克己”,才能生成忍让、谦让,才能生成恒心、毅力;只有做到了“克己”,处世才能大公无私,临危才能当仁不让。能克己者,自然能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更加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然,除了“克己”之外,还要注意“复礼”。这个“礼”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礼貌的意思,而是指周代的规章制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指规矩和规则。孔子强调要有规则意识,尤其要学习和运用周代那些合理的规章制度,从而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仁爱者。如果说,“克己”是自律,那么,“复礼”就是他律。

第五句是“孝悌,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孔子重视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并由此构建了社会伦理秩序,在这个秩序体系中,“仁”就是根本。而“仁”的根本又是什么呢?是孝悌,即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孔子之所以会聚焦到“孝悌”这两个字上,主要原因大致有两个:第一,家庭永远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永远是最高也是最好的学校。所以,实行仁政,切入点就在家庭。第二,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感恩之心的起点。对父母对家庭缺乏感恩之心的人,又怎么能指望对他人有感恩之心呢?而只有心中懂得感恩,才能获得心灵的宁静,才能做到知足常乐,才会懂得珍惜现在,才能自觉做到推己及人。推而言之,一个心怀感激的领导者,才会对群众和百姓心生敬畏之情,才会把他们作为自己的父母来对待,作为自己的同胞来对待!

P2-4

序言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在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孔子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可以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忘记孔子,就会陷于舍本逐末的境地。

不妨先来了解一下孔子的简历。

孔子名丘,鲁国人,早年丧父,家境贫寒,青年时代就十分关注民生疾苦,关心国家大事,他渴望踏上仕途,为国效力、为民请命。

鲁昭公二十年,时年30岁的孔子被出访鲁国的齐景公召见,并与齐景公就秦穆公称霸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孔子凭借过人的才智获得了齐景公的赏识,从此有了声名。

鲁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齐景公甚至准备把齐国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不过最终被齐国当时的大夫晏婴阻止了。

鲁昭公二十七年,齐国的大夫们因为嫉妒孔子的才能,于是想加害于孔子。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后,向齐景公求救,不料齐景公却说:“吾老矣,弗能用也。”意思是说我老了,所以对你的这种处境也是无能为力啊!孔子只好仓皇回到鲁国。

当时的鲁国,政权掌握在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史称“三桓”)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这就是孔子所称的“陪臣执国命”。期间,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但都放弃了,因为那些老板只是欣赏他的才华而不欣赏他的“仁道”,孔子坚持的原则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鲁定公九年,时年51岁的孔子还是被任命为中都宰(中都的地方官,掌管刑事),后来又升为司空(春秋晋有大司空,主管土木工程,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不久又升为大司寇(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法院院长,管理刑事),参与国事。

鲁定公十二年,孔子为削弱“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鲁定公十三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代替鲁定公接受了女乐。从此君臣迷恋歌舞,不理朝政,孔子对此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按惯例祭祀后应该给大夫们送祭肉,可是这一次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愤然离开鲁国,到国外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斗,物质待遇不低,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

鲁哀公二年,59岁的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3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孔子师徒前不着村,后不靠店,所带的粮食也吃完了,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前去迎接孔子,孔子师徒才幸免于难。

64岁时,孔子又回到卫国。

68岁时,在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孔子被迎回鲁国,但仍然遭遇“敬而不用”的尴尬。

鲁哀公十六年,孔子73岁,得了一场重病,不愈而卒。

孔子一生致力于理想社会、理想国家、理想制度、理想政府、理想领导的探索和实践。尽管他历尽艰辛甚至屡遭困顿,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对自己理想的追求和对国家、社会、百姓的关注。他曾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意思是如果有人用我来治理国家,一年就可以搞出个样子,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这一方面反映了孔子的自信: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他矢志不渝的信念。

应该说,孔子一生真正从政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但他短暂的从政实践已经充分显示出他非凡的政治才能。51岁那年,他任鲁国大司寇兼代辅佐大臣(相当于现在的总理)不到1年,混乱的鲁国政治就立即走上了正轨,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可喜局面。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给予了热情的描叙:“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意思是卖羊和猪的不要虚价;男女行人都分别走在不同的道路上;路上不捡他人遗失的东西;各地的客人来到城邑的,不用向官吏求情,都给予他们应该得到的帮助,满意而归。可见,孔子留给百姓的是一个民崇诚信、买卖不欺、男女有序、礼让为先、路不拾遗、人人向往的大同社会。

从《论语》和司马迁的《史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创造的政治奇迹,在当时社会至少产生了四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孔子治国理政的方法被当时各国所效法。用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话来说就是“四方皆则之”。也就是许多国家都纷纷加以学习和效仿,都向他来取经学习。

第二,引起了齐国等部分邻国的恐慌。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齐大夫黎□言于景公日‘鲁用孔丘,其势危齐’。”齐国的大夫黎组对自己的国君齐景公说,鲁国任用孔子这样的贤人,势必会使鲁国国力日盛,从而危及齐国,意思是提醒齐景公要小心。另外,“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陈、蔡两个国家的大夫认为,孔子被楚国任用,那么陈、蔡两国执政的大夫就危险了。所以,他们后来就设法把孔子包围在野外,想置孔子于死地。

第三,征服了一批原本十分傲慢的统治者。鲁国“三桓”之一的季桓子本来是十分骄横傲慢的,但是当他目睹孔子的为政才能后,也不能不为之折服。所以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到达曲阜城时,叹息着说:“先前这国家差不多要兴盛了,都是因为我得罪了孔子,所以没能兴盛。”他还对他的儿子季康子说:“我死了,你一定会成为鲁相。你当了鲁相,一定要召回孔子。”

第四,深深地影响了一大批学生。《论语》中记载,有一天,陈子禽对孔子的学生子贡说:“你是谦恭了,仲尼怎么能比你更贤良呢?”子贡说:“我老师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够顺着梯子爬上去一样。夫子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得到采邑而为卿大夫,那就会像人们说的那样,教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要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顺;动员百姓,百姓就会齐心协力。老师活着是十分荣耀的,老师死了是极其可惜的。我怎么能赶得上他呢?”这不是学生对老师的奉承,而是学生对老师的诚服,是孔子人格力量使然。所以,我们切不可因为孔子从政时间短就认定他是一个空头理论家。

今天,孔子的肉体虽然早就离开我们,但是他的思想不仅一直没有离开过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进发出越来越绚丽的光华。他的为政思想,深深地烙印在他身后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身上,浸透在中华民族流淌的血液中。尤其是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一代代的英才明主,不断地从孔子政治思想主张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从而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太平“治世”。

孔子的为政思想在许多文献中都或多或少有一些体现。但是最集中、最可靠的材料应该首推《论语》。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和听到孔子始终是在恳切地告诉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当好一个领导者。它体现的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所在:对于一个人而言,学问不是文章,而是做人做事。做人做事成功还不算,还要把自己的学问用来服务于国家、社会和天下,体现领导者的精神。

在《论语》中,孔子构筑了他的既重人道又尊天道,并以人民为根本、以仁德为核心、以孝悌为起点、以礼制为手段的政治思想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论语》就是一部权威的领导学专著。其中关于为官从政思想的许多合理内核,虽历经2 500多年的历史风雨,仍然在启迪我们一代又一代后来者怎样当好一个领导者、怎样治理好我们的国家、怎样振兴我们的民族。

后记

从中学时代起,我就似懂非懂地阅读《论语》,时至今日不觉已是人近中年。老实说,尽管对其中的许多地方甚至包括句读仍然不能十分正确地理解,但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新的体会。并且,我日益惊叹孔子的思想为什么这么深邃?即使到了今天,人们还很难逾越他的思想高度,无法超越他的思维视野,甚至谁背离他的思想谁就会有吃不完的苦头!

归纳起来说,《论语》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那就是为人、做事和为官。当然,这三个方面有时又是难以严格区分的,因为,在孔子看来,优秀的领导者,往往会做人也会做事。他对这三个问题的论述,看起来比较零散,事实上只要对《论语》进行一番拔梳就会发现,孔子对于相关问题的论述,逻辑是那样的严谨,思维是那样的缜密。

《论语》毕竟是2 500多年前的作品,对于其中句读当面的理解,的确是个大问题。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可能影响你对整个意思的理解。所以,为尽量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笔者在写作过程中,主要参看了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杨伯峻译注的《论语译注》,同对结合自己多年来在文字学方面的研究心得,加以领会。

本书尽量使用通俗的语言,举一些常见的事例。不过,在某些章节,这个要求还是没有达到,自己读起来还是感到晦涩,这是我十分苦恼的地方.

我斗胆把这个书稿交给出版社出版,交出去之前我是犹豫再三。我不禁问自己:出书的目的在于什么?我只是想把自己学习的心得和感想与读者诸君分享一下。如果还能多多少少给大家一些思想的“火花”,那就心满意足了。当然,这个书稿中,既有孔子所说,也有我本人所说,说得正确那就应该归功于孔子,说得不对那就应该归因于我吧!

最后,还要特别一提的是,本书的面世得到了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领导的亲切关怀,凝聚了我的同事、朋友和家人等不少人的心血,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2010年11月22日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7: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