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23日晚饭后,我的同班同学唐孝威突然来到我借住的同乡朱家,找到我说:“今晚国民党(指当时国民党反动统治政权)可能会撤退,我们要监视他们(指徐家汇伪警察局)的动静。”我们俩就在我住的三楼亭子间,对着伪警察局观察,因我同乡朱家位于徐家汇天平路西侧的宛平路上,屋子三楼亭子间北窗正对着徐家汇伪警察局(天平路和宛平路交叉口)的大门和大院,相隔只有几十米。这晚,唐孝威就和我同在这亭子间,监视着对面,等待着天明……
那时,我正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念高三。抗日战争的胜利,也结束了我少年时代的逃难流浪生活。再次回到上海,进入南模高中一年级念书的我,因在几年的逃难生活中几乎都没怎么碰过书,我的学业就落后了,尤其是数理化。因此,在高一,我只能埋头攻读,到了高二才逐步跟上课程进度。不久,我住进南模中学红砖楼顶层宿舍,和同学的来往变得更多了。在和同年级的唐孝威、褚家杲等同学的交往接触中,不仅我的学业得到了他们的帮助,而且我也开始关心时局。在他们的影响下,我的思想认识有了提高,从“读书救国论”、对现实不满,转变到只有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中国才有希望。后来,经唐孝威的介绍,我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上海地下党组织。在入党前后,我和唐孝威在班上联系团结同学,成立社团,组织大家复习功课迎接毕业考,同时也学习形势时局,共同提高对国家前途的认识。在班级中,我们成立了“号角社”,有高锴、魏柏长、魏柏乐、忻元庆、林卓然、章仰高、周三雄等多名同学参加;在住宿生中,成立“晨钟社”,有褚家杲、王家善、袁保同、孙以鹏、周健等同学参加。我们定时学习、交流,假日一起活动,还在清明节组织骑自行车游佘山。在我入党后,大军渡江前后,我们按地下党上级布置,开展社会调查(敌特基础的调查)。有一次,我和王家善、褚家果在学校对面弄里打羽毛球,故意把球拍进后面的伪国民党市党部大墙内,我们借口拾找羽毛球,混进伪国民党市党部大院里,趁机观察地形。我们还发动同学参加秘密组织的“纠察队”,做了大量的工作。当时为了避免伪国民党军队撤逃上海时可能出现“真空”混乱状态而造成损失,所以我们要发动工人、学生组成“纠察队”,保护人民财产和工厂安全。按地下党的布置,我们要组成“纠察队”小分队,负责徐家汇市区一带的安全。我们开始串联发动,起初同学们的顾虑还有点多,后经一段时间的工作和讨论,同学们普遍认识到“保卫大上海”是一个进步青年应有的责任,于是大家就陆续同意参加。“号角社”、“晨钟社”两社团的成员几乎全部参加了,他们分工负责徐家汇肇家浜路一带的安全。我还参加了学生自治会组织的保护学校安全的“应变会”。在此期间,我们发展了王家善、忻元庆等参加地下组织之一的新民主主义青年联合会,还协助唐孝威发展高锴加入地下党。那时,我们真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着,都渴望着上海早日解放。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统治下,我们进行的是秘密的地下工作,随时有遭逮捕的危险,敌人更是重赏捉拿中共党员(一个共产党员可赏几百银元)。所以我们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小心谨慎的同时,也不能胆小怕死,更要严格遵守纪律。有一次,同班同学袁槐因工作暴露,被敌人发现,幸亏他勇敢、机智,逃脱了敌人的魔爪。还有一次,在大军渡江前夕的一天,上海伪军警进行全市大逮捕,由于当日傍晚我们得到了通知,及时转移,才免遭逮捕。这种紧张而危险的生活,更使我们盼望着上海的早日解放。而现在盼望已久的日子就要到来了,上海的解放就在眼前,怎能不兴奋呢?我和唐孝威在亭子间轮流休息,但又有谁能睡着呢?我俩通宵达旦,一夜对着伪警察局监视观察,盼望着解放即刻到来。
对面的伪警察局,从天黑开始就灯火通明,室内人员杂乱,像在搬运物品,汽车、人员进出频繁。但随着夜渐渐入深,人车也逐渐少了,待平静了一段时间后,大约过了半夜,从西面虹桥路方向传来枪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密。不久,从交通大学方向突然传来急促的跑步声和枪声。接着,就有三四人一组的解放军,从华山路口,沿着宛平路,由西向东冲过来。他们手持枪支,全副武装,跑步转向天平路北面(淮海西路)市区冲去,有的解放军进入并占领了伪警察局。当解放军进入伪警察局时,只听到有喊话声,看来伪警察局的人大部分已撤离,少数伪警察不作抵抗就投降了。我们高兴极了,今天上海解放了,我们徐家汇是第一个解放的!我们交谈着,说上海的“真空”混乱可以避免了,上海人民与财产的安全得到了保护,“纠察队”就没有必要正式成立了,明天该做什么呢?唐孝威说:“首要任务是宣传,宣传党的城市政策,解除市民对解放军的疑虑,稳定人心和市场。”于是我们决定待到天明后分头通知一些同学到学校集中,上街宣传。P17-19
唐孝威
第一部分 同学、同事、学生的回忆文章
唐孝威在南模中学
唐孝威在清华大学
唐孝威和核探测器
唐孝威和“两弹”
唐孝威在九院(一)
唐孝威在九院(二)
唐孝威在九院(三)
唐孝威在九院(四)
唐孝威和卫星
唐孝威和高能物理(一)
唐孝威和高能物理(二)
唐孝威和物理实验
唐孝威在中国科大(一)
唐孝威在中国科大(二)
唐孝威和细胞生物学
唐孝威和生物物理学
唐孝威和医学物理
唐孝威和脑功能成像
唐孝威和神经信息学(一)
唐孝威和神经信息学(二)
唐孝威和交叉学科(一)
唐孝威和交叉学科(二)
唐孝威和交叉学科(三)
唐孝威和交叉学科(四)
唐孝威和认知科学
唐孝威和心理学(一)
唐孝威和心理学(二)
唐孝威和心理学(三)
唐孝威在浙江大学
第二部分 报刊报道的有关文章
丁肇中教授领导的实验小组发现胶子
在通向微观世界的路上——记物理学家唐孝威
粒子物理学家——唐孝威
唐孝威教授在科大
无私奉献——记中科院北京地区优秀党员唐孝威同志的先进事迹
搞原子弹的科学家
在物理学众多领域中求索——介绍唐孝威的三个实验研究
在微观世界的科学前沿——记唐孝威院士
还有一个反地球吗?——唐孝威院士谈寻找宇宙反物质
蘑菇云在东方升起
注重学科交叉促进科学发展——访中科院院士唐孝威
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人——记唐孝威院士
肩负人类使命探寻宇宙奥秘——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阿尔法磁谱仪研究组成员唐孝威
知识迁移,跨学科选择课题
站在核科学的前沿——记为“两弹”研制作出重大贡献的唐孝威院士
采访唐孝威
原子科学家唐孝威院士的三次“起跑”
同窗剪景
坚持、反思——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孝威
筚路蓝缕赤子心——访研制中国“两弹”的实验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唐孝威
我国人类脑计划和神经信息学工作启动
不断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科学家唐孝威
小草吐绿报中华——记新中国培养的杰出实验物理学家唐孝威院士
交叉学科需要探路者
唐孝威:火般热情冰样纯净
教书先生唐孝威
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与中国人擦肩而过
谁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从原子弹到脑科学——传记作者眼中的院士唐孝威
聆听时间流淌的声音——《从原子弹到脑科学——唐孝威院士的传奇人生》一书发行仪式
从研究“两弹一星”到做脑科学的“学生”——记与唐孝威院士的对话
唐孝威的神经信息学研究
院士对话中学生
近场技术让科学家与生物大分子零距离——我国第一个生物与物理交叉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结题
“越界”大师的传奇人生
意识的研究正开疆拓土
科学新边疆——关于意识的科学
从诺贝尔奖想起的
从“原子”到“细胞”——记中科院院士唐孝威
两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记全国劳动模范、中国科学院唐孝威院士
张杰校长拜访著名实验物理学家唐孝威院士纪实
文理交融明体达用——唐孝威院士、黄华新院长领航“学术人生”
DESY/CERN
专家热议解开脑功能谜团——香山科学会议力促中国神经信息学发展
第三部分 唐孝威的回忆文章
回忆李毅同志
回忆王淦昌先生
在王淦昌先生学术思想座谈会上的发言
回忆吴际霖同志
回忆朱光亚院士
在九院工作的点点滴滴
回忆那次成功的国际合作
方毅同志关心高能物理国际合作研究
回忆张文裕先生
唐孝威年表
附录
附录一:其他发表的一些关于唐孝威故事的文章
附录二:其他参考资料
附录三:《唐孝威科学实验四十年》目录
附录四:《从原子弹到脑科学——唐孝威院士的传奇人生》目录
附录五:《唐孝威》目录
附录六:《攀登》目录
唐孝威先生是新中国培养的科学家和教育家。20世纪50年代,他和同事们为我国核探测器事业奠基;60—70年代,他长期在青海国防单位和同志们艰苦创业;70年代,他为我国回收卫星项目进行空间物理研究;从70年代末起,他先后在高能物理、生物物理、医学物理、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等众多领域探索、研究,并为开拓我国医学物理学、脑功能影像学和神经信息学等学科领域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后来,他在大学从事教学工作,培养交叉学科人才,并进行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
多年来,许多报刊书籍曾有大量文章报道唐先生的事迹。这里把其中一部分汇编成册,同时还收录其他一些回忆资料。这些文章和资料可供研究唐先生科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的研究者参考。
本书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唐先生的同学、同事和学生的部分回忆文章,大致按内容涉及的年代先后顺序排列;第二部分是报刊报道的部分文章,按文章发表的日期先后顺序排列;第三部分是唐先生自己的部分回忆文章,也大致按内容涉及的年代先后顺序排列。收录的文章都注明作者。正式发表的文章都注明发表刊物及发表日期。
本书三大部分后附有唐孝威年表,附录中列出唐先生几本传记的作者、目录和出版社以及其他一些关于唐先生故事的资料。
本书原稿资料由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陶丽霞、胡楠荼于2008年整理;2009年陈杭等同学又校对了打印稿;唐先生的同事张剑波教授、应和平教授及陈飞燕博士作为浙江大学物理系的教师代表,进行了本书的编辑工作。
唐孝威先生是新中国培养的科学家和教育家。20世纪50年代,他和同事们为我国核探测器事业奠基;60-70年代,他长期在青海国防单位和同志们艰苦创业;70年代,他为我国回收卫星项目进行空间物理研究;从70年代末起,他先后在高能物理、生物物理、医学物理、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等众多领域探索、研究,并为开拓我国医学物理学、脑功能影像学和神经信息学等学科领域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后来,他在大学从事教学工作,培养交叉学科人才,并进行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
《走近唐孝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唐先生的同学、同事和学生的部分回忆文章,大致按内容涉及的年代先后顺序排列;第二部分是报刊报道的部分文章,按文章发表的日期先后顺序排列;第三部分是唐先生自己的部分回忆文章,也大致按内容涉及的年代先后顺序排列。收录的文章都注明作者。正式发表的文章都注明发表刊物及发表日期。
《走近唐孝威》三大部分后附有唐孝威年表,附录中列出唐先生几本传记的作者、目录和出版社以及其他一些关于唐先生故事的资料。
本书原稿资料由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陶丽霞、胡楠荼于2008年整理;2009年陈杭等同学又校对了打印稿;唐先生的同事张剑波教授、应和平教授及陈飞燕博士作为浙江大学物理系的教师代表,进行了本书的编辑工作。
唐孝威先生是新中国培养的科学家和教育家,现在大学从事教学工作,培养交叉学科人才,并进行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
多年来,许多报刊书籍曾有大量文章报道唐先生的事迹。这里把其中一部分汇编成册,同时还收录其他一些回忆资料。这些文章和资料可供研究唐先生科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的研究者参考。
《走近唐孝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唐先生的同学、同事和学生的部分回忆文章;第二部分是报刊报道的部分文章;第三部分是唐先生自己的部分回忆文章。唐先生的同事张剑波教授、应和平教授及陈飞燕博士作为浙江大学物理系的教师代表,进行了本书的编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