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故事讲述传奇,名家引领阅读中国!葛芸生等编著的《国图藏品的故事》为《“中国元素”系列故事丛书》之一,介绍了《甲骨卜辞》、《兰亭书图》、《雷峰塔经》、《敦煌遗书》、《陆羽<茶经>》等十三件珍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内的稀世珍品,浓缩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国图藏品的故事 |
分类 | |
作者 | 葛芸生//王朝香 |
出版社 | 希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精彩故事讲述传奇,名家引领阅读中国!葛芸生等编著的《国图藏品的故事》为《“中国元素”系列故事丛书》之一,介绍了《甲骨卜辞》、《兰亭书图》、《雷峰塔经》、《敦煌遗书》、《陆羽<茶经>》等十三件珍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内的稀世珍品,浓缩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 内容推荐 一物一传奇! 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赵城金藏、敦煌遗书……十三件珍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内的稀世珍品,浓缩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 国图藏品的的背后蕴藏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国图藏品的故事》中,神秘的面纱即将被轻轻揭开…… 《国图藏品的故事》由葛芸生等编著。 目录 甲骨卜辞 “龙骨”到底为何物 身后甲骨落谁手 幸遇多才一奇人 三次揭秘惊天下 “妇好”二字作何解 卜辞印证殷商史 去伪拼兑苦探索 兰亭书图 兰亭雅集遗下疑团 书圣的民间传说 太宗遗言有几分真伪 明清帝王《兰亭》缘 雷峰塔经 塔中秘藏遭哄抢 谁将经卷藏塔中 雷峰塔经价值连城 塔倒不见白蛇影 敦煌遗书 伯希和令中国学者震惊 谁发现了藏经洞 洞窟依旧 国宝四散 整旧如旧 价值无损 敦煌在中国 敦煌学在世界 会不会有第二个藏经洞 陆羽《茶经》 千匹骏马换一本经 壶里泡着喜怒哀乐 一生与茶结缘 茶圣踪迹无处不在 陆羽的爱情悲剧 品茗一字胜千金 “三教合一”人《茶经》 赵城金藏 少女为何自砍手臂 她留下巨大的精神财富 广胜寺藏经八百年 八百年后险遭劫 人与经卷共存亡 房山石经 雷音洞重现佛舍利 静琬大师刻经之谜 石经山藏经洞之奇 云居寺地宫之秘 福建舆图 面积之大出人意料 舆图背后的台湾故事 《福建舆图》的绘制之秘 文物南迁为何漏了它 舆图的珍藏与流失 永乐大典 闲聊中引出一册《永乐大典》 永乐帝醉翁之意不在酒 生不逢时遇上祝融 正本到底去了哪里 副本失窃逾百年 浩劫过后难觅遗珠 四库全书 规模空前的《四库全书》 征书还是禁书 陆费墀受罚和纪晓岚获奖 七部《四库全书》流失一半 七部还是八部 版画春秋 画家们手痒难忍 中国版画起源何时 徽派创造的奇迹 徐悲鸿、齐白石、鲁迅的 版画奇缘 荣宝斋的恒版绝技 升平署档 清朝皇帝大多爱看戏 戏台前后的悲欢 谁来唱戏侍候帝后 戏子命如悬丝 帝后听戏要看剧本与画谱 东巴图典 人寿百年是向鸡借来的 虎头崇拜和野牛神威 纳西人的创世神话 至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 诡秘奇异的天国之路 试读章节 孙洪基的堂弟叫孙洪林,是个农民。有一回孙洪林去表叔家贺喜,在闲聊时他表叔讲起磁石门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战国时有个荆轲,他用赵国的地图包着剑,去秦国刺秦王。当时没有“安检”设施,秦王没发现荆轲进宫时带了兵器。当秦王躲过此劫之后,为了防止暗杀再次发生,他让人修了一个磁石门,凡是携带刀剑者都会被挡住。相传,有的外国使者求见秦王,秦王有意炫耀,叫他们带兵器往门里走,当场连人带刀剑被吸到磁石门上了。据说,在秦都咸阳东南15里,曾经有一座磁石门,它被用作阿房宫的北门。早在2000多年前,古人把磁石用于安检,这是了不起的一项发明。 孙洪林听了故事感到很新奇,就问表叔是从哪里知道的,他表叔当场拿出一册残破的《永乐大典》。孙洪林对它也挺感兴趣,一是觉得字写得漂亮,另外觉得内容涉及好些古书名。孙洪林向表叔要这册书,他表叔就说:“这本书原来就是你家的。为啥上我家来了呢?是你老姑夹着花样嫁到俺家带来的。”原来孙洪林的老姑奶奶出嫁到夫家时,从自己家里带了这册《永乐大典》,因为《永乐大典》里夹着她剪纸用的花样。掖县的女孩子从小就学剪纸,剪纸用的花样要找硬面大册子夹着。《永乐大典》开本大、纸张好、皮又硬,于是孙洪林的老姑结婚时,就把《永乐大典》带到了夫家。 这册《永乐大典》在夫家存放了70多年,由于不清楚它的价值,家里人有时剪下《永乐大典》的天头、地脚,用来画花样,或者给孩子当练习本,也有时撕下一角卷烟叶。 孙洪林把这册《永乐大典》拿回了家,闲下来就随便翻一翻。几个月后他遇见一位收购古物的熟人,孙洪林询问他收购什么,熟人说他收古书、古画、古瓷器,什么都收。孙洪林便拿出这册《永乐大典》说:“你看能给多少钱?”熟人说:“好的。我拿回去研究研究,看看能给你多少钱。” 一册《永乐大典》就这样落到县城古玩商人手中了。几个月后,孙洪林再次见到这位熟人,得到的回答是:给多少钱还定不下来。孙洪林就说:“值钱,你就给我两个钱。不值钱,你就扔了吧,我也不要了。” 眼看这件国宝无声无息地颠沛流离,还不知道它将会流失到哪里。 正是“无巧不成书”。1982年12月,孙洪林的堂兄孙洪基,作为图书馆长出席县里的文化工作会议。孙洪基在当年的挂历上发现一幅《永乐大典》图片。孙洪基对《永乐大典》早有耳闻,他对与会者说:“这部书很有价值,是国家最大的一部类书,有J1000多册,在全世界也属于巨著。”没想到孙洪基这番话,引出一位与会者的反馈。他说:“我家里就有一册《永乐大典》。”孙洪基觉得对方是吹牛。会散后,对方就带孙洪基到家中,果然有一册《永乐大典》。原来,他就是孙洪林认识的古玩商人。 孙洪基见到这册《永乐大典》之后,立即着手查证有关资料,并向上级主管部门作了汇报,又给北京图书馆写了信。 北京图书馆善本部的专家对那册《永乐大典》进行初步鉴定,首先辨别了真伪。他们仔细翻阅后,发现这册《永乐大典》的天头地脚已被裁去,前后有点残破。这个残本是不是真本呢? 版本专家对纸张、墨色、字体作了鉴定,结论是:这是嘉靖时使用的白棉纸;墨色漆黑,比较匀;字体是明朝流行的台阁体。从这几方面可以确定这是明朝的《永乐大典》。 失而复得的这册《永乐大典》,卷号为3518、3519。从残存部分统计:它引用古书66种,插图46幅,搜集词汇38个,记载了有关“门”的结构、类别、式样以及奇闻逸事。 疑问随之而来,这册《永乐大典》怎么会流传到山东掖县呢?后来有人作过不同的猜测。有的学者分析:“义和团”运动时,捻军曾在北京与八国联军打过仗。这册《永乐大典》可能是捻军成员从北京带回山东的。对此,孙洪基有自己的分析。他查阅了《掖县县志》,查到捻军攻打北京之前,确从掖县路过,但捻军后来有没有再回到掖县来,却找不到记载。于是,孙洪基又去查阅族谱。从族谱中他发现:孙氏十世祖孙绍德是副贡生,孙绍德的岳父家在北京,他有可能得到这册书,后来有可能是他岳父从北京带回掖县的;也可能是孙绍德在北京参加会试后,把《永乐大典》带回来的。 总而言之,掖县这册《永乐大典》的由来,仍是未解之谜。P99-100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