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寸心(一位大学老师的校园情思)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田中阳
出版社 岳麓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寸心”乃感恩之心,报答之心。“寸心”是一种人生的感觉,喜怒哀乐不到极致难有“寸心”之感。得失寸心知,寸心如割,乃真体验也。人生之路越长,“寸心”之感越切。

本书是作者一些情感和思想碎片的聚合,这些作品既是可读的美文,又是了解大学、了解大学老师情感生活的有价值的资料。

内容推荐

田中阳,湖南湘乡人,1954年生。为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届大学生。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其学术著作获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一项,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湖南图书奖二等奖两项。本书收集的是他的散文类作品。这些作品既是可读的美文,又是了解大学、了解大学老师情感生活的有价值的资料。

目录

自序

莫忘书山

写在下半旗志哀时

书山抒怀

寸心

《天下》发刊词

《致远》发刊词

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些

做竞争中的优胜者

不做行色匆匆的路人

读书为本,不同流俗

书山尚勤

天下书山

大学的成功

难得一聚

感觉木兰路

静若桂花

过年小叙

师者自述

书房咏叹小调

国人之醒

“五四”之魂

千年际会有感

读鲁迅(一)

读鲁迅(二)

读鲁迅(三)

读鲁迅(四)

敢问路在伺方

我看“王朔看金庸。”

秋雨入围

读燕矶夕照

读中山凌

东边读山西边读市

读圆明园

今宵酒醒何处

母亲在病中

我与父亲的书象

“收粪”岁月

大难不死

外婆窗台的小油灯

外婆的坟

蓦然回首

儿子问世时

悼颜师

《区域文化与当代小说》后记

《湖湘文化精神与二十世纪湖南文学》自序

《湖湘文化精神与二十世纪湖南文学》后记

《百年文学与市民文化》自序

《百年文学与市民文化》后记

《路在脚下》自序

《路在脚下》后记

《双轮:本土与现代》后记

《木铎自选丛书》主编导言

《新闻与传播教育丛书》主编导言

《书山博士文丛》总序

《蜕变的尴尬》自序

《蜕变的尴尬》后记

《求通文丛》主编导言

《枫林冷雨》序

《周梦旭书画篆刻诗文选集》序

后记

试读章节

书山抒怀

山因书名,书以山存,无山之形胜则缺书之静远,无书之精魂则少山之生命。书山,书山,志书也,恋书也。

同窗见面,总要念及老图书馆。她还在吗?她风采依旧吗?排长队,抢座位,入书山,下学海,多少感动和启迪,多少跨越和升华,都在那静静的揭页声中、悄悄的走笔声里发生了,实现了。焉得不想她、恋她?一辈子不舍的情结!一辈子能有几个这样的去所?你的内质与外表,你的追求与希望,你的成功与圆满,都以她为源、为母,你人生的旅程都是她的延长线,她是赋予你生命新基因的妈妈!而今,书已移至平远之地的新馆,老楼生新风,又成了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学大楼。还是离不开书,教书,读书,依然是书、书、书。静静地揭页声,悄悄的走笔声,教师的肺腑之声,学子的赤诚心声,构成此山此楼不竭之籁,构成她的生命之河。尔山有书命哪,幸哉!书是书山的质地,是书山的魂魄,是书山的情愫!无形之书山与有形之书山相得益彰,有形成为无形的象征!

正面上书山,要拾级而上,一径三折,确有朝圣之感,去过许多名山大庙,笙鼓悠悠,香火缭缭,尽力渲染神圣,然所拜之偶像皆泥胎之本,又有何益?登书山,则想起“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至理名言。一本书胜过十座庙,圣人、哲人都活在书中,他们不是庙里的偶像,他们是文明天穹的宙斯。帝王乃一代之王,圣贤乃百代之王。帝王精心造陵寝,圣贤潜心著经典,然帝王朽而圣贤不朽,缘由在圣贤的生命延展于书,依托于书。书山是真正的圣地,经典如砌,大笔参天,你怎地不拜?民族要进步,书是不能不依托的阶梯。到过美国,那是一个重书的社会,是一个读书的社会。那里的大学是如此典雅、洁净,无引车卖浆者的噪声;图书馆、博物馆是如此的宁静、肃穆,透发出真理的尊严与对知识的尊重。权、钱显赫一时,然不可挤占书之正位。试想,帝王比圣贤还是一代与百代之比,你又张扬什么?自大什么?

吾生有幸与此山结缘,当学生在此山读书,当教师在此山教书,尽得此山风流。凭窗远眺,右有岳麓如背可依,左有湘水如带可系,满目青翠,一派生机。樟树满山,层层翠波;石榴桂花,点缀其间;日斑月痕,柔影暗渡;飞鸟翔集,私语不绝。红楼引青翠为密友,青翠引红楼为共怀。红楼西走数十步,有亭名“砥砺”,造型简朴,风格坚毅。亭之左右有天然两石耸卧,耸者名“书山”,卧者名“学海”,为点睛之石也。造化钟神秀,为不绝之弦诵和。

驻车树荫间,车身常落鸟矢,车窗也常为之斑斓如画,然并不擦拭,驱车出山,行进在霓虹相伴的大道车流中,洒落一路鸟声。

寸心

别期渐近,惆怅却早已填满心头。01级,为学院建院招的第一届本科生,是学院艰苦创业的目睹者和亲历者。四年倏忽而过,毕业之期将至,总觉得有许多话要说。于是,写《寸心》以为沟通之桥,谨表寸心而已。

其实,要说的都唠唠叨叨地说过许多遍了。师者有如母亲,唠叨是本性,上了年纪的老师者,则如上了年纪的老母亲,唠叨更是上苍赋予他们的神圣天职。记得母亲在世时,每次见面无一不是唠叨,要注意安全呀,不要熬夜呀,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如今想起来,母亲的唠叨像诗一样耐人寻味,因为她的寸小之心有如天地一般博大。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后面两句,在此我就留给同学们说了。

离别是写不尽的母题。古往今来,多少凄美之离,多少壮美之别。而我此时的情感则既有凄美之情,又有壮美之怀。“远方的人请问你来自哪里,你可曾听说过她的美丽,她带着我的心托付给流云,多年以前播洒在养我的土地”,我想唱着这首歌来送别你们。江淹的《别赋》写尽了别之凄恻,所谓“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今天的时代,交通工具已不知改进多少倍,通信工具也不知改进多少倍,舟、车、棹、马只成为游乐园中古时的摹仿。我1981年大学毕业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村庄就是他们的整个世界,而今天你们毕业时,仅二十四年,整个世界已变成了一个村庄。假如我今天还来学江淹,则是东施效颦,不可救药,哪有资格当你们的院长?

说是这么说,可惆怅还是挥斥不去,“居人愁卧,恍若有亡”。不管你们远在何方,学院永远是你们的精神家园。用最美的声音我等你们的消息,就像一位农村老妈妈站在篱笆墙的牵牛花中间,一心一意地等待你们胜利地归来……

P6-9

序言

“寸心”乃感恩之心,报答之心。“寸心”是一种人生的感觉,喜怒哀乐不到极致难有“寸心”之感。得失寸心知,寸心如割,乃真体验也。人生之路越长,“寸心”之感越切。不做父母难知父母的艰辛,不当老师难懂老师的衷肠。孟郊五十岁作《游子吟》,最质朴也最具思想情感的穿透力。

我辈也届“知天命”之年,感恩、报答之心亦相通也。何谓“知天命”?懂得感恩和报答即可谓“知天命”。年轻时常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挂在嘴边,然犹如白驹过隙,人生之路不知不觉已走过大半,再说“路漫漫”就有夸张之嫌了。独处时,常在回忆中度过;梦境中,常与慈母对话。尽管有时“老夫聊发少年狂”,不知老之将至,然暮气来袭,已是命数中的自然法则了。

七七级同窗相聚,已无当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青春锐气,诸如“我的政治大厦已经封顶”之类亦庄亦谐的表达渐成主调。去年老同学为纪念七七级入学三十周年聚会,我填了“沁园春”一词以表心志,词云:“拿酒去,唤同窗好友,醉五百年!”“今何往,问东家种树,可是时间?”其实一千八百年前的曹孟德早有英雄暮年的心迹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他的表达与孟郊不同层面,都堪称“知天命”者“寸心”的经典表达。他一方面报国之志不减,一方面想多活些时日,延年益寿。此时曹孟德五十出头,亦与我辈处一个年龄段,故心亦有相通之处!

结集为“寸心”的我的这本小书则只是一些情感和思想碎片的聚合,然碎片的聚合组成的是一组不无整体感的心曲的音符,它的主调即为感恩和报答。个人其实是很渺小的,没有时机和舞台,任何人也不可能崭露头角。感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没有这个新时代,我们这代人就埋没掉了;感谢书山,它赐予了我践行理想和抱负的人生机缘;感谢许许多多惠泽于我的人,包括外婆、父母、贤妻、爱子、亲朋戚友,还有莘莘学子等等。文中,对亲友的感恩是绵长的思念与笃爱,对学子的报答是心与心的交流,对国家和民族的赤子之情则体现在不解的忧患和未尽报答的深深遗憾之中。

五十余年的人生历程,做得最多的是教师的角色。身在校园,心忧天下。东边读山,西边读市,读圆明园,读中山陵,读燕矶夕照,读鲁迅……心一刻也没有忘怀天下,可谓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忧国忧民已成生命的乐章。作为教师和一院之长,把学术和育人作为使命和职责,读书正志,劝学倡勤,不敢懈怠。权力和金钱侵袭校园,吞噬学术,然教师之立点不可移易,讲台虽小,尺幅天下。书房咏叹,感觉木兰,静若桂花,师者自述,是心灵的搏击,也是信仰的坚守。打造书山文化,倡“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些”,“做竞争中的优胜者”,“不做行色匆匆的路人”,“读书为本,不同流俗”,是坚守学术的本位,是对“地球村”的感悟,是为民族未来鼓与呼。对外婆和父母感恩多多,他们在世时,是我拓展事业的“关键时期”,尽孝甚少。然他们一直以我为慰藉,为自豪,言自古忠孝不可两全,能报答国家、搞好工作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报答。

一位已届“知天命”之年的大学老师的校园情思就是这般模样,五味杂陈,既不简单,也难以简约,是历史的酿造,具标本的价值。做了许多学术,出了近10部著作,大多为稻粱谋,没有多少个性。而这些“无心插柳”之作,则多少有些真性情。于此,故敝帚自珍,编印成书,倘有一两文、甚或一两段话能启人心灵之微澜,也就足矣!

田中阳

2009年7月8日于岳麓山寓所

后记

这本小书中的文章断断续续写了十余年,不管这“剑”质地如何,也确实磨了那么久。在大学生存,学术为主打,小说、诗歌、散文等等的写作不属“正业”,不进评价体系。人是难免俗的,吃穿用住养家糊口不容你超凡脱俗,不是神仙,难免不入彀中。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写论文,写教材,写专著成了主要的营生,乃体制所然,生存竞争所然。我一直以为学术的灵魂在思想,有思想的学术才有价值,学术大师都是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化巨人。雕虫小技,机巧玲珑,只能小打小闹,造泡沫的一代而已。经常咀嚼历史、时代人生和社会,经常琢磨命运、轨迹、必然和偶然,有过创作的冲动,但想想谈何容易,冲动的潮水自然引退了。再想想即使冲出此围城进入彼围城,又未必能搞出什么东西来。跟着“伤痕”、“反思”、“改革”潮流走,也未必能写出有生命力的作品。举起很多“新”的“后”的大旗,也未必有多少建设的价值。你方唱罢我又登场,大众早被“超女”、“快男”带跑了,对你不屑一顾。在学术思想贫血、出现苍白之时,创作也思想贫血,显得很是苍白。有作家说,我的作品比现代文学的作家水平高多了,现在选在课本里的那些现代文学作品算什么,只能称作习作,我的缺点就是我还没死。话是讲得幽默,但自视过高。现在网络使人生活在一种虚拟环境中。从没踢过足球,会幻想自己足球踢得好,从没打过仗,会指东骂两,以为自己是一个英明的指挥官,犹如醉汉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实际上他连路也走不端正了。所以大学还是一个容身的最好处所,搞学术还是自己的“正道”。学术之余,写点有文采的东西,抒抒情,言言志,只是寻找另一个表达的“左道旁门”而已。

尽管这些东西确系“敝帚”,然而却是真性情的表达,故自珍也是可以理解的。它们不是“五粮液”、“水井坊”,但亦是一个情感之窖里酿出的真“酒”。鲁迅在《(坟)的题记》中说到他编《坟》这本集子的意义时说:“在我自己,还有一点小意义,就是这总算是生活的一部分的痕迹。所以虽然明知道过去已经过去,神魂是无法追蹑的,但总不能那么决绝,还想将糟粕收敛起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藏,一面也是留恋。”大师所言极是,如此而已矣!

感谢尊敬的郭天民老师在百忙之中为我进行装帧与封面的设计,小书中的文章他都看过,他的设计使拙作添彩;感谢岳麓书社的领导和刘果编辑,为小书的问世尽心尽力。

了却一桩心愿,正满目青山夕照。

田中阳

2009年8月3日于岳麓山寓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6: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