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城变(澳门现场阅读)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王凡//刘东平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莲峰庙初建于明朝,古名为天妃庙,庙内供奉天后娘娘,以及观音、关帝、医灵大帝、神农及金花娘娘等神祗。有清以后,经过多次重修扩建,始成今日规模。清嘉庆年间,香山知县许乃来按西岳华山庙的先例,手书门额“莲峰庙”三字,从此改天妃庙为莲峰庙。

莲峰庙因其坐落莲峰山下而得名,而莲峰山的来历,则有一个动人传说。公元1278年,元兵入侵中原,宋军南逃。左丞相文天祥决定让右丞相陆秀夫护驾,由海路直航潮阳海门。他自己则赶回故乡江西招募勤王义军,准备经福建汀州到海门与陆秀夫部队会合。不料,陆秀夫在海上问路时,渔民把海门听成新会的崖门,使他错向崖门而去。

文天祥赶到潮阳城外,拜过双忠公,留下诗词,埋下战马,来到海门渔村外的矮崖,爬上一块巨石,望着滔滔波海,眼见宋军踪迹杳杳,而半壁山河巳陷敌手,百姓遭异族统治,不由得长叹一声,顿足长啸。

天地被文天祥精忠报国的热忱感动,随着他的长叹顿足,脚下巨石突然裂开,形成一座貌若莲花的山峰。后人遂称此山为“莲峰山”。

莲峰庙天后殿前有一亭台,是清朝官吏到澳门巡阅、审案的场所。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赴澳门查禁鸦片,就在该庙停驻,会见澳葡官员。于是,这莲峰山下的莲峰庙,更与一段国人不应忘记的历史相关。

18、19世纪的澳门,一度没有了建筑的辉煌,城市的繁荣,风气领先的勃勃生机。在罪恶之手的操纵下,澳门街角巷尾中,错落建筑下,一桩桩罪恶的交易在悄悄进行。

一些利欲熏心的葡萄牙商人,最先干起了鸦片走私贸易的勾当,澳门沦为他们的罪恶渊薮。在18世纪初,葡萄牙人就从其殖民地果阿和达曼向中国输入鸦片,1729年前每年通过澳门输入中国内地的鸦片约200箱,此后以每年20箱的速度递增。到1767年至1773年间,每年输入鸦片已达1000箱。当时对华输入鸦片全部由葡萄牙人垄断,澳门成了鸦片走私贸易的中心。后来,由于英美烟贩参与了鸦片贸易的激烈竞争,使澳葡当局所占的贸易份额锐减。

19世纪初,处心积虑叩开中华封建帝国大门的英国人,把罪恶的手伸进了澳门。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澳门租赁了大片的仓库储存鸦片,当鸦片如一股祸水荼毒中国之际,一些深具忧患意识的爱国官员,一再上书朝廷,历陈鸦片祸害,呼吁禁烟。时为湖广总督的林则徐,眼见着吸食鸦片的恶习从沿海扩展到内地,从达官贵人蔓延到平民百姓,各种商品的销路萎缩过半,而另一半交易都变成了鸦片,白银花花流进了鸦片贩子的腰包。他和黄爵滋等大吏朝臣,几度奏请道光皇帝重治鸦片吸食者,以严厉手段禁烟。

林则徐在他1838年9月的一份奏折中警告说:如果任凭鸦片泛滥,那么几十年之后,中原再也没有能够抵御外敌的士兵,朝廷也拿不出可以充作军饷的白银!这一年,走私到中国的鸦片已达40200箱,中国流失白银2400多万两。道光皇帝为之震撼,连续8次召见林则徐。并于1838年底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广州的禁烟在林则徐到来后雷厉风行,力度大大强于以往:烟馆被封、商船被查,外国商人被勒令立即上缴全部鸦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将查缴的2万多箱鸦片在虎门销毁。

长期在广州一带贩烟的英国商人,有的回英国煽动对华动武,有的逃到澳门暂避风头。林则徐早就注意到英国人利用澳门囤积、加工鸦片的情况,发布的通告指出:“澳门虽滨海一隅,亦是天朝疆土,岂能任作奸犯科之人永为驻足乎?”表示将前往澳门查禁鸦片。他的谕令,于1839年4月底由清朝驻澳门地方长官澳门同知蒋立昂送交葡萄牙驻澳门总督,通告说他将在虎门处理完收缴的鸦片后,就立即到澳门查禁鸦片。  当时林则徐在广州严厉禁缴鸦片,搞得轰轰烈烈,两广为之震动。葡萄牙驻澳门总督对此早有耳闻,故而对林则徐到澳门巡视不敢怠慢。他复信说将预设公馆,准备隆重接待。

据史料记载,1839年之前近百年间,澳门葡萄牙人曾挑起过几次摩擦事端,但都以葡澳方面的屈服而告终。明、清政府在澳门设置官吏、征收关税,一直有效地行使着统治权。清政府对葡萄牙人挑起事端的对应之策,就是切断对澳门的供应,让其难以在此生存。

葡萄牙人对林则徐的前来倒是不太紧张;紧张得像热锅上蚂蚁的,是在广州遭受打击后躲避到澳门来的英国鸦片商。从1836年起,英国人就开始在澳门南环一带居留、贩卖鸦片,并逐渐取代葡萄牙人,控制了鸦片贸易的80%以上。

1839年9月3日清晨,雾散天晴,林则徐和两广总督邓廷桢一起,率官兵200多人前往澳门。这是自1818年两广总督阮元到澳门巡视以后,中国政府大员的又一次巡视,时间相隔21年。

这天清早,林则徐一行进入关闸,澳门行政长官率领百名葡萄牙士兵、4名军官在关闸前恭迎。这一天,刚好是林则徐55岁生日。他在日记中写道:“甫出关闸,则有夷目领夷兵百名迎接,皆夷装戎服,列队披执于阵前,奏夷乐,导引入澳。”

在葡萄牙士兵的护卫下,林则徐等先向莲峰庙进发。

始建于明崇祯初年(1592年)的莲峰庙,在雍正元年(1723年)又经过一次大的扩建,修葺成现在人们看到的规模。由于莲峰庙位居进入澳门中心区的必经之处,所以清代巡阅澳门的官员,都驻扎在这里,并在此办理公务。于是,莲峰庙便不再是一座普通的庙,而是澳门唯一的一座官庙。

在陪同我们的旅游局石先生指点下,我们才注意到在莲峰庙前有两只竖立旗杆的基座。他介绍说,一般的庙宇都属于超尘脱俗的清净地,与官府无涉,故而只设一个悬挂庙旗旗杆。而莲峰庙前设两个竖旗基座,就是因为巡视官员来此公干时,还要在此悬挂官府的旗帜,这是这座庙宇的非常特殊之处。P35-38

后记

机遇有时可遇而不可求。

澳门回归祖国十年,给了我们一次走读、感悟澳门的良机。

从最初踏入澳门关闸,到最终完成澳门书稿的最后一行文字,我们始终沉浸在行走、阅读、思考、表达的熬磨与喜悦之中。

澳门,这座在漫漫沧桑中行走了400多年,在回归路上行走了10年的袖珍小城,给了我们许多独特而又令人难忘的感受和认知。

而今《城变》这本文图并茂的书如期出版了。它承载了我们的情感与观察,把用脚板和眼睛阅读的澳门呈现出来,并传递给像我们一样渴望行走、了解澳门的内地读者,这是一件让人感到由衷欣慰的快事。为了实现这一诉求,我们付出了努力,而还有更多内地和澳门官员、学者、专家、友人为此付出了诸多心血,对本书的创作出版给予了鼎力支持。

在此,我们要特别感谢国务院港澳办公室、中央驻澳门联络办公室、澳门新闻局、澳门旅游局、澳门文化局、澳门日报、澳门基金会、人民日报驻澳门记者站、新华社驻澳门记者站、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澳门妇联、工联等社团组织、澳门仁慈堂、同善堂等单位和许多热心人士,没有您们的帮助和协力,这本书是难以顺畅完成采访并出版的。

作者于北京消夏园

2009年10月

目录

引子 关闸故事多

第一章 “Macau不是我的真姓名”

 1、回归不夜天

 2、西风东渐,近代中国历史起点

与欧维士青铜雕像的跨历史对视

“MACAU”之名是怎么来的

大三巴牌坊,见证“东方梵蒂冈”

教堂旁边建起大炮台

喝了亚婆井水,忘不了澳门

 3、与政治沾边的庙宇、与名人有关的遗迹

悬挂官府大旗的庙宇莲峰庙

始终缺乏完整条约支持的占据

后花园的一幕难忘国耻

伟人孙中山与澳门

 4、380年换了111位总督

大炮台上的“兵头行”

南湾风雨300年

中葡会谈中曾有不和谐杂音

从议事亭、市政厅到民政总署

 5、澳门回归新纪元

从何厚铧到崔世安

观光塔下的研讨会

好的法律,好的行政长官

拜访深入研究“一国两制”,成果斐然的杨教授

第二章 传奇串起来的微型经济路

 1、“这次才是经济回归”

从葡京路与何鸿燊博士大马路说起

“博彩”,葡萄牙人玩起文字游戏

独膺两个“第一”名分的人

何鸿燊与开启理念更新的“葡京”时代

新春伊始,澳督要到赌场来

六分天下的澳门博彩

整个社会都为“开放”捏着一把汗

报告引起中央高层领导的关注

 2、适度多元之路曲回起伏

曾经的彩虹

旅游博彩为主,适度多元发展

 3、经济的新课题与新元素

二柯膺叶剑英急命创立南光

扭转弱化、边缘化的新课题

与葡语国家全面合作的推进器

第三章 东西共融的第一个接触点

 1、教堂群,凝固的西洋文化朝圣乐章

玫瑰圣母堂和隆重的圣像巡游

天主教“少林寺”圣若瑟修院圣堂

氹仔岛上,一道葡韵民居文化风景

白鸽巢,葡国诗人的纪念

 2、中国建筑传承东方文化精神

朴素小巧的哪吒庙和关帝庙

两个影响不凡的“大屋”

澳门传统模式的典当行

 3、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

澳门创造了多项“第一”

岗顶剧院,中国第一座西式剧院

圣保罗学院,中国第一座西式大学

东望洋塔,第一座现代航标灯塔

白马行医院,亚洲第一问西医院

 4、中西文化交流的代表人物

利玛窦: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马礼逊:第一位传教中国的基督新教传教士

 5、澳门和澳门文化的显著特色

一座少有悲情的城市

一种多元融合的文化

 6、申遗成功,向世界展示“文化澳门”

申遗启动,全面保护工作升级

申遗筹备8年,9分钟一锤定音

成功申遗,成为澳门的一张“金名片”

第四章 品嚼不尽澳门百态百味

 1、和谐共融,澳门的社团链生活

澳门社团源流大观

林林总总的澳门社团

澳门中华总商会,工商界大家庭

澳门最大的草根社团——街坊会联合总会

澳门社团链的活力与发展趋势

 2、特色族群,土生葡人的澳门生活

土生葡人,承载着澳门的活历史

澳门世界文化遗产,有土生葡人的特殊奉献

孙中山的土生挚友——飞南第

动荡抉择,澳门回归前后的土生葡人

澳门就是土生葡人的家

飞文基:为传承土生文化不懈努力

姗桃丝:美丽干练的交流使者

 3、澳门人的慈善情怀

仁慈堂,打开慈善澳门的记忆

同心济世的百年同善堂

“公益百万行”,澳门“慈善嘉年华”

后记

内容推荐

机遇有时可遇而不可求。

澳门回归祖国十年,给了我们一次走读、感悟澳门的良机。

从最初踏入澳门关闸,到最终完成澳门书稿的最后一行文字,我们始终沉浸在行走、阅读、思考、表达的熬磨与喜悦之中。

澳门,这座在漫漫沧桑中行走了400多年,在回归路上行走了10年的袖珍小城,给了我们许多独特而又令人难忘的感受和认知。

而今《城变》这本文图并茂的书承载了我们的情感与观察,把用脚板和眼睛阅读的澳门呈现出来,并传递给像我们一样渴望行走、了解澳门的内地读者。

编辑推荐

澳门曾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见证,更是中国人心中的一片伤痛和一种屈辱。这伤痛、这屈辱直至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才抚平、才消失十年前的这一天,澳门回归祖国,在一国两制一政策的指引下,澳门实行了高度自治……

澳门已在回归路上行走了十年。这十年发生了哪些变化?从最初踏入澳门关闸,到最终完成书稿的最后一行文字,作者始终沉浸在行走、阅读、思考的喜悦之中……

本书承载了作者的情感与观察,把用脚板和眼睛阅读的澳门呈现出来,并传递给同样渴望行走、了解澳门的内地读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