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抢救保护工作的重大意义,浙江省文化厅、财政厅决定编纂出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对浙江省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四十四个项目,逐个编纂成书,一项一册,然后结为丛书,形成系列。
本书在深入普查、细致整理的基础上,尝试以浅显明白的文字及丰富的图片向世人介绍和展示这一优秀的民间舞蹈艺术,期望能以此唤起更多的有识之士关心它、爱护它、保护它,使之世代相沿、传承不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临海黄沙狮子/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作者 | 沈建中//郑瑛中//邵志根//戴相尚 |
出版社 | 浙江摄影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抢救保护工作的重大意义,浙江省文化厅、财政厅决定编纂出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对浙江省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四十四个项目,逐个编纂成书,一项一册,然后结为丛书,形成系列。 本书在深入普查、细致整理的基础上,尝试以浅显明白的文字及丰富的图片向世人介绍和展示这一优秀的民间舞蹈艺术,期望能以此唤起更多的有识之士关心它、爱护它、保护它,使之世代相沿、传承不衰。 内容推荐 黄沙狮子,因起源于临海市白水洋镇黄沙洋地区而得名。自北宋庆历年问杨显枪开设武馆,创立舞武一体的表演形式以来,近千年延续不断,代代传承。这项传统的民间艺术,将精湛的武艺与粗犷、淳朴、明快、刚健的舞狮表演融为一体,惊险刺激、刚柔相济、祭神娱人,极富欣赏价值和地域特色。 目录 总序 前言 黄沙狮子的源流 【壹】黄沙狮子的起源 【贰】黄沙狮子的发展 黄沙狮子的道具 【壹】黄沙狮子的制作 【贰】黄沙狮子的表演道具 【叁】黄沙狮子伴奏乐器 黄沙狮子的表演 【壹】表演风格 【贰】表演形式 【叁】上半坦、下半坦表演 【肆】射下盘、上盘表演 黄沙狮子的价值 【壹】实用价值 【贰】审美理念 【叁】人文内涵 黄沙狮子的传承 【壹】传承方式 【贰】传承谱系 黄沙狮子的保护与发展 【壹】濒危状况 【贰】保护措施 【叁】保护规划 附录 【壹】临海有只让人提心吊胆的黄沙狮子 【贰】狮舞黄沙 后记 试读章节 黄沙狮子,因起源于临海市黄沙洋地区而得名。白北宋庆历年间杨显枪创立黄沙狮子以来,近千年延续不断,代代传承。由于舞狮为人们祈求吉祥、消灾降福,因此深受当地群众和周围山区人民的喜爱,具有完整的历史沿袭性。 我国历史上不产狮子,《说文解字》中也找不到“狮”字。它最初的汉名“师子”,自《汉书》起有记载。一般多认为“狮子”是波斯语的音译。 国人真正知道狮子,始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时。《汉书》卷九六《西域传》:“乌弋山离地暑热莽平……而有师子、犀牛。”逮至东汉,乃有狮子的“贡献”。《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日:“是岁(章和元年)月氏国遣使献扶拔、师子。”迄于南北朝,仍时有狮子来至中国。《册府元龟》卷九六九《外臣部·朝贡》:“太平真君十一年十一月,颇看国献狮子一。” 狮子体形威武,被誉为“百兽之王”,而我国又不受狮患所害,因此民间对狮子有了亲切感,把它当成威武与吉祥的象征。由于古俗称“狮吼驱百魔”,认为狮子可“镇宅驱邪”,而被誉为“中国四大神兽”之一。上至帝相,下迄僧俗黎民,俱将狮子视为祥瑞。 南京现存的公元5世纪南朝梁陵墓大型辟邪石兽,是我国最大、最古老的一座石狮雕。唐代诸皇陵几乎都有一对走石狮,至巨、至美、至雄、至精;唐肃宗李亨陵墓的东、南、西、北四门各有两只石狮子。临海各地的寺庙、古宅前也大多设有石狮子。狮子的图纹在中国民间是作为一种辟邪招福的象征的,汉代建筑物的墙壁上就出现了狮子的绘画。而模拟狮子行为的狮子舞也应运而生,每逢庆典及大型集会都会有舞狮队助兴。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都对舞狮表演有生动的描绘。 东汉班固《汉书·礼乐志》中有“象人”一词,三国时魏人孟康注日:“象人,若今戏鱼、虾、狮子者也。”“象人”即扮演鱼、虾、狮子的艺人。由此可见,那时已有简朴的舞狮活动。 唐朝是舞狮艺术活动成熟期,狮子舞已发展成为上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歌舞,还作为燕乐舞蹈在宫廷表演,被称为“太平乐”。《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太平乐,后周武帝时造,亦日五方狮子舞,缀毛为狮子,人居其中,像其俯仰驯狎之客,二人持绳秉拂,为戏弄文状。”唐朝段安节在《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可知舞狮活动在当时已成为过年过节、行香走会中的必备节目。此时,舞狮已得到官民广泛的青睐。 唐代以后,狮子舞在民间继续广为流传。欧阳修《新唐书·礼乐志》中也有舞狮的记载:“铜钹二,舞者四人,设五方狮子,高丈余,饰以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画衣,持红拂,首如红抹,谓之狮子郎。” 北宋年间,临海黄沙洋杨岙村出了个有名的人物叫杨显枪。他从小好武,曾往金华等地学武访友,学得了一身好武艺,不但拳术精湛,轻功高超,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且练得了一手舞狮的好身手。 杨显枪学艺出师之后,一心想报效国家,但四处投军而不得,他想到了威镇天下的杨家将,仗着他家与自己同宗,就决定前去投奔。正值杨门六郎延昭为国捐躯、杨家受奸臣迫害之时,杨显枪得到了六郎幼子杨充广(即杨文广之弟)的赏识。两人年龄相差不远,相见恨晚,整天一起切磋武艺。杨充广素有“金枪”的绰号,一杆杨家枪舞得不见人影,连水也泼不进去。杨显枪与杨充广亦师亦友,很快学得了杨家枪法。 不久,岭南(今两广地区)诸族叛乱,朝廷发兵讨伐,杨家将重新得到重用,杨显枪随杨充广出征。但不久杨家将又被朝中奸臣陷害,杨充广所带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杨显枪侥幸逃脱。 北宋庆历至皇祜年问,杨显枪回到了家乡,看到家乡的落后状况,就在琳山九问洞开设了一个武馆,招募当地青年习武健身。传说杨显枪开设的武馆没有大门,只有窗户,师徒平日进出武馆,都是飞檐走壁由窗户出入。 杨显枪办武馆的初衷是想让家乡的青年人学好武艺,可以出去闯荡汀湖,混一口饭吃,这也是一种生财之道,因此前来学艺的青少年络绎不绝。 由于杨显枪的武馆收费不高,一段时间下来,日常开支捉襟见肘。为了长远打算,杨显枪想起自己学过舞狮,就决定教徒弟学习跳狮子,一来可以给单调枯燥的学艺生活增添趣味,二来可以利用节庆日子为当地百姓舞狮助兴,三来还可以增加武馆的收入,维持武馆的日常运营。 为了显示自己的舞狮与众不同,杨显枪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把学到的武术,特别是轻功,与舞狮相融合,创立了_上桌狮子。 杨显枪挑选了几个健壮而轻功超群的弟子作为舞狮班的骨干,每天演练不辍。与一般的舞狮不同,上桌狮子能在地面上做翻滚、抢球、停立等动作。他把农村常用的八仙桌堆叠起来,自下而上,桌子张数逐渐减少,形成宝塔形,舞狮者跃上一层层的桌子,并在这叠加的桌子上展示轻功,凌空跳跃,左右翻滚,一系列高难度、高技巧的绝技令人咋舌。这就要求舞狮队员有非常深厚的武术功底。 在杨显枪的调教下,徒弟们的武艺日益见长,舞狮的技艺也日臻成熟。狮子上桌由最初的两到三层,—直叠到九层,其高度距地面有三丈二尺四寸。扮演狮子的杨氏师徒由地面逐层跳上最高层,并在上面做一系列高难度、高技巧的动作,观众在地面上观赏。须仰头才能看见,只见狮子如入云天,在云端腾云驾雾。这种武艺与舞狮活动相结合的上桌狮子,受到了当地百姓的喜爱。P3-8 序言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内涵丰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民族世代相承的文化土壤。世界发展的历程昭示我们,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等“硬实力”,还取决于“文化软实力”。作为保留民族历史记忆、凝结民族智慧、传递民族情感、体现民族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历史的“活”的见证,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薪火,就是维护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对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之源,拥有特色鲜明、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据考古发掘,早在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在这方古老的土地上活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浙江大地积淀了著名的“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浙江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熠熠生辉、弥足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省项目数量位居榜首,充分反映了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彰显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留存于浙江大地的众多非物质遗产,是千百年来浙江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浙江地域文化的瑰宝。保护好世代相传的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努力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责任,是建设文化大省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对增强我省“文化软实力”,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历来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重视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为此进行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特别是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制定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创新保护机制,建立保护载体。全省广大文化工作者、民间老艺人,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参与,无私奉献,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抢救保护了一大批浙江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对我省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逐一进行编纂介绍,集中反映了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成果,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它的出版对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凝聚力,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将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保护文化遗产,既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我们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原则,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再接再厉,再创佳绩,把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推上新台阶,促进浙江文化大省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后记 黄沙狮子是江南地区流传至今的一种古老的上桌狮舞,它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临海民间精湛的武艺与传统舞狮表演不断融合、完善的产物,素以惊险绝伦的演技闻名四方。 2006年,黄沙狮子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临海争得了荣誉,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现《临海黄沙狮子》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即将出版皈。本书在深入普查、细致整理的基础上,尝试以浅显明白的文字及丰富的图片向世人介绍和展示这一优秀的民间舞蹈艺术,期望能以此唤起更多的有识之士关心它、爱护它、保护它,使之世代相沿、传承不衰。 本书篇幅有限,但也让所有参与编撰的人员付出了相当的心血和努力,特别是第一手资料的采录、搜集、整理。大家分工负责、协同合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几易其稿,才顺利完成了撰写工作。虽然如此,囿于学识和视野,书中错误与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方家批评指止。 《临海黄沙狮子》的编撰出皈过程,始终得到浙江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办公室王淼主任和临海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指导和各界人士的关心。全书由沈建中整体策划、论证,并拍摄了大部分照片,郑瑛中负责文字的统稿和体例的规范。专家吴露生精心审读书稿,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校对过程中得到了卢三军、李忠芳的帮助,周若君、林慧俊无私提供了部分图片,在此深表感谢。 《黄沙狮子》编委会主任苏小锐,副主仟郑瑛中、沈建中。 作者 2009年5月2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