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人雅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曹正文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文人,文德之人也。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

由于文人的气质、性格、嗜好很不相同,也就形成了他们不同的处世方式与独特的个性。司马迁敢于直言,在忍辱中完成巨著,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佼佼者。而有人一生为名利奔波、品行不端,则在司马迁面前无地自容。笔者写这本小书,选择了25位古代文人的人生经历,让读者可从中汲取有益的人生追求,而他们失败的人生经历,则是一面镜子,让今天的知识分子从中获得反省与教益。

内容推荐

古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好云游天下、好博览群书、好饮酒喝茶、好收藏古玩、好佩玉赏石、好书画琴棋,综观其多才多艺、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意外发现其内涵相当丰富,风雅而有情趣。他们“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们修身养性、玩物怡情,大到对治国、处世、居舍、书斋、园林、家具、音乐、绘画、雕塑、古玩、动物皆有精辟之见,小至赏玩扇子、笔筒、串珠、鼻烟壶、饮茶、喝酒、打麻将都渗透其充满人生哲理的审美意识。

《文人雅事》是一本新型的博物志,文字清雅,图文并茂。适合爱好文史的读者与古玩爱好者阅读,部分章节在《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连载后颇获佳誉,深受读者欢迎。

目录

文人米舒(代序)

砚边夜话

 孔子之求

 庄子之境

 李斯之死

 司马相如之媚

 司马迁之愤

 陶渊明之乐

 白居易之勤

 薛涛之情

 李煜之悲

 欧阳修之美

 王安石之拗

 苏东坡之仁

 米芾之癫

 陆游之梦

 李东阳之忍

 唐伯虎之浪

 徐文长之傲

 海瑞之苛

 张居正之权

 徐霞客之奇

 冯梦龙之俗

 牛金星之恃

 李渔之雅

 郑板桥之怪

 袁枚之闲

小园雅韵

 山水

 园林

 院子

 书斋

 石雕

 砖雕

 木雕

 硬木

 软木

 家具

 床榻

 窗棂

 椅子

 屏风

 花瓶

 香炉

 佛像

 蓝印花布

 盆景

 对联

文玩清趣

 文玩

 笔筒

 四大印石

 案头玲珑

 掌上把玩

 瓷器

 玉器

 漆器

 牙雕

 核雕

 紫砂壶

 竹刻

 刺绣

 鼻烟壶

 手串

 水晶

 琉璃

 钱币

 扇子

怡情之物

 品茶

 喝酒

 美食

 看树

 赏花

 养鸟

 戏鱼

 听鹤

 蝉歌

 蟋蟀

 乌龟

 螃蟹

 藏书

 书法

 中国画

 音乐

 弈棋

 评弹

 集邮

 贺卡

 连环画

 麻将

 名片

 收藏

 养生

后记

试读章节

北宋文坛,人才辈出。文坛盟主,欧阳修也。

欧阳修是四川绵阳人,与李白同乡,他的才情不弱于李白,且多才多艺。他的诗词在北宋风靡一时,散文数一数二。善弹琴,好金石,能弈棋,是“文人书法”开创者。他主修《新唐书》与《新五代史》,是名重一时的史学家。在政坛上,他曾官居副宰相,治理地方政绩堪与白居易媲美。他还举荐了众多人才,如包拯、富弼、韩琦、文彦博、王安石、司马光、曾巩、三苏父子……有伯乐之美誉。

尤其他赏识苏洵与苏轼,留下一段佳话。布衣苏洵求见欧阳修,带了张方平的推荐信,在北宋政坛,欧阳修与张方平政见不一,但他读了苏洵之文,力荐苏洵。他当主考官,读一考生文章,惊呼此人了得,欲录头名。考官劝欧阳修,一旦让此考生出人头地,30年后就无人知晓欧阳修了,欧阳修胸襟开阔,没有埋没此考生。此考生便是大才子苏东坡。由此可见,欧阳修荐拔人才出于公心。宋仁宗请欧阳修选接班人,欧阳修推荐三个人:王安石、吕公著、司马光。此三人,与欧阳修私交并不好,王安石虽是他的学生,但骄傲不可一世,自比孟子,说老师是韩愈;吕公著因反对范仲淹,迁怒欧阳修;司马光则对欧阳修有非议之词。但欧阳修却不因私怨而埋没人才,真是了不起。

欧阳修的仕途,由于他正直而敢于直言,屡经挫折,但他在文坛的地位,却是北宋才俊一致公认的领袖。他后来贬官至滁州,迁亳州,住颍州,与民同乐,政绩可书。

但名重一时的欧阳修有个致命的缺陷。他天生长得丑,身材矮小,脸色苍白,高度近视,唇不包齿,总之,这张脸在文人中间太丢人了。以致当时风流宰相晏殊初见他,皱起眉头说道:“原来是个目吒瘦弱之少年。”说完,扬长而去。

欧阳修尽管长得丑,但他娶的三房夫人都如花似玉,而且还都是高官的千金。第一房夫人的父亲是胥偃,翰林学士兼汉阳知州。胥小姐命薄,18岁去世。欧阳修继娶杨氏,亦高官之女,两人也很恩爱,可惜杨氏嫁后一年也去世了。他鳏居两年又娶薛氏,薛氏也是丽人,其父官职更大,位居户部侍郎,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副部长。

长相难看的欧阳修何以屡得丈人、美女青睐,我想原因是:文章是文人的第二张脸。

且不说欧阳修诗词文章俊美,而且他精于书法,推广古文,在弹琴、品画、饮酒、喝茶、弈棋之间显示了极美的情致。他写的《秋声赋》、《醉翁亭记》、《朋党论》、《六一诗话》……哪一篇不是美文?他写的小令也显缠绵之美:“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欧阳修的小令四处传唱,成为当时歌伎最喜欢的曲儿。

欧阳修在颍州,度过65岁生日,苏轼、苏辙、曾巩、张方平赶来祝贺,王安石、司马光也寄来贺诗贺信。

有洛阳美女伴在欧阳修身边,向他请教:“您写‘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那情痴不关风月,与何有关?”

欧阳修答非所问:“我笑起来样子难看吗?”

洛阳女子答道:“您不难看,因为您慈祥。”

欧阳修是个内秀的文人,活了66岁。P21-22

序言

文人米舒(代序)

西坡

正文兄这辈子注定是或做定了“文人”,即使他现在想改变也来不及,更何况他根本就没有这个念头。

他的名字,就讳了一个“文”字,至于他的笔名,更是与“文”有不解之缘:文中侠、米舒(迷书,书乃文之表征)……从前有句老话,叫做“一为文人,便不足观”。此话落在正文兄身上却有些“不足观”。你看,他用近30年时间写了近60本书(900多万字),并且还编了120多本书(1200万字)。真是洋洋大观!常识告诉我们,30年中至少有一大半时间是写不了书或写不出书的。人要吃饭、睡觉,要行走,要读书,要工作,还要休息,在剩下来的有限时间里要码成上千万个字,想想都让人害怕。换言之,即使不动脑筋地抄写,大部分人恐怕就没有这个耐心和定力。此可见正文兄的聪明和勤奋。

聪明,是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多大,能干多少事,能凭借多少可利用的资源,而且还知道什么事情不好干,干不了。

勤奋,是知道把有限的时间用足,把所有妨碍实现自己追求目标的无效时间过滤掉,用来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调整自己的文化结构。

况且,正文兄还有“执著”:退稿48次后才有第一篇文章的发表;“一发而不可收”的时间长达几十年,从不间断……

20多年前,正是正文兄名声最著的时候,颇有些文学青年“立雪曹门”。有位正文兄的“高弟”曾经告诉我,那时“曹门弟子”经常聚会于曹家请益,间或大家需要放松一下,打牌、下棋、聊天,闹哄哄的,此时,“曹老师总是捧一本书,躲在一隅研读”,好像身处另一个世界……

前不久有个年轻同事向我征询:在米舒写的一篇文章里,提到自己在章培恒先生的指导下,把“二十四史”通读了一遍,可能吗?我说怎么不可能!理由是,吕思勉把“二十四史”读了七遍,热爱读书的米舒,把“二十四史”读一遍,不难。还有一点,在正文兄年轻的时候,整个社会的社交活动没有现在那么活跃和丰富,人们所受的各种诱惑又少,正好是读书的最佳时期,爱读书的米舒赶上了。这也是如今的青年朋友恐怕很难企及他的重要原因。

在所谓“文人”的圈子里,比正文兄聪明的数不胜数,但没有正文兄勤奋;比正文兄勤奋的,举不胜举,又没有正文兄聪明;比正文兄聪明、勤奋的呢?对不起,又没有他执著。

我想,一定会有人拿数量和质量的“性价比”来说事儿。尽管我不是一个合适的评论者,但我还不至于糊涂到为了博得正文兄的感激而闭着眼说瞎话。我以为,正文兄文章写得多,至于质量,正文兄嘱我删去褒奖之词,读了他的书,读者自己下结论吧!

人是不可能提着自己的头发脱离地球的,但有些人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在提着别人的头发,试图让他脱离地球。比如,对于那些弄历史的,总想让人比照起陈寅恪怎么怎么;对于那些搞评论的,总想让人比照起钱锺书怎么怎么;对于那些搞小说的,总想让人比照起鲁迅怎么怎么……总之是两者不可同日而语。不可同日而语?哪还用说!既然如此,何必要把“不可同日而语”的两个人放在“同日”“而语”呢?

问题是,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钱锺书的《管锥编》是否就能涵盖所有的学问?拿鲁迅、陈寅恪、钱锺书来吓唬一般的读者,使他们放弃阅读的权利,并不是一种厚道的态度。老实说,我们有时还真的需要正文兄这样的作家,去弥补那些大师不可能完成的文化传播任务的空白。比如陈寅恪、钱锺书都是海归学者,我就没有看到他们描绘海外风土人情的文字,如果大家都惧于“僭越”之名而不敢有所作为,那“睁眼看世界”岂不是一句空话?因此,正文兄的文字,无论从什么角度说,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生活是灵与肉的体验过程,尽管有时常常是被动的。我们对于生活的了解,除了有限的亲历亲为,主要还是要通过阅读。经史子集,无所不采。文人的生活虽然不能涵盖所有人的生活状态,但它具有无可置疑的代表性,尤其因其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而显示出审美趣味和取向,被人理所当然地看作是中国人的生活理想和生活标杆。要写成一部《文人雅事》,那就非得从文人对自身以及他对别人的言行和文章的描述中提取。正文兄不惮麻烦,把大量材料分门别类,进行繁复的爬梳、过滤、提升、考证,以其一贯的简明流畅的叙事方式,传递给广大读者。我相信它一定能够给对此有兴趣的读者以极大的阅读快感和有益启示。

对于正文兄这些年来的写作,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我更倾向于他的“读书与写作”的功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在目前这种市场经济行为占据主导地位的态势下,他对于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重建有着自己的贡献。

正文兄说,这本书,“也许是我搁笔之作”。我不太相信。对于他这样热爱读书、热爱写作的“文人”来说,不读书、不写作,还能干什么?无法想象。

我曾经说过,对于那些“一门心思”的读书人,我们要给予最大的同情,而同情的最好方法,是读他们的书,使他们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还有意义。我还算是一个说得过去的喜欢读书的人,我在期待,期待正文兄的下一本书。

2009.6.20

后记

古代的文人,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据汉代毛氏传授《诗经》时解释:“文人,文德之人也。”后来将文人泛指读书能文之人。魏文帝曹丕在《与吴质书》中曰:“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所谓“不护细行”,乃指大多数文人都不拘小节,各有其个性也。

因为文人天性好学,后来又受中国科举制的诱惑,故文人中的“文德之人”便少矣。为利禄功名,也为出人头地,“文人无行”渐为统治阶级所指责。有人一说到“文人”,便以为“不足观也”。

其实,文人的类别千差万别,一些文人自恃文才出众,恃才傲物,狂妄不可一世,如三国时的弥衡口气极大:“大儿孔文举(孔融),小儿杨德祖(杨修)。”还有些文人因愤于当政黑暗,如“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刘伶、向秀、阮咸等人行为怪诞,或酣酒自醉,或裸形于野,或妙解丝竹,或纵情越礼。有人便以为其行“不足观”,其实他们只是发泄对司马氏统治集团的强烈不满,通过怪诞行为来避祸,以超越常人行为来对抗政治迫害。

我观古代文人,大致可分三类:第一类仁厚笃学,诲人不倦,求义于天下,如孔子。第二类看破红尘,逍遥自乐,视名利为粪土,如庄子。第三类饱学诗书,欲出人头地,依附权势,以展所学,如商鞅、李斯、韩非。由于人生观的不同,文人的下场也大不相同。孔子周游列国,宣传“仁政”,屡受挫折,但他毫不气馁,著书立说,死后成了大名人。庄子则超脱于物外,追求一种自由的境界,虽一生未做什么大官,却给后人留下了一份极其丰富的精神遗产。而商鞅、李斯以其才获得君王青睐,风光一时,最后皆惨遭酷刑,死于非命,令后人嗟叹不已。

从汉至清,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更为丰富,他们中不少人坚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如陶渊明、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陆游等。他们有的在仕途上做出了一番事业,有的却生不逢时,仕途坎坷,可在文学上有所建树,都不失为古代文人之楷模。但与此同时,也有的文人不求功名,或功名受挫后另辟蹊径,如李渔迷恋戏曲,徐霞客醉心问奇于大自然,牛金星造反参加了农民起义,袁枚40岁不到,辞官当了寓公。各走各的道路,谱写了文人追求的不同篇章。当然,也有不少文人追慕名利,品行卑劣,如写出“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宋之问,卖友求荣;再如与唐寅结为好友的都穆,工于心计,落井下石。而有的则成了弄臣与奸臣。此类文人确实无行之极,实在不足观也。

由于文人的气质、性格、嗜好很不相同,也就形成了他们不同的处世方式与独特的个性。司马迁敢于直言,在忍辱中完成巨著,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佼佼者。而有人一生为名利奔波、品行不端,则在司马迁面前无地自容。笔者写这本小书,选择了25位古代文人的人生经历,让读者可从中汲取有益的人生追求,而他们失败的人生经历,则是一面镜子,让今天的知识分子从中获得反省与教益。

在本书的第二、三、四部分,写的是文人喜欢做的事,如游山玩水、如家居情趣、如书斋文玩、如恰情之物,从出游、居舍、陈设、收藏、品茶、喝酒乃至养鸟戏鱼、听鹤玩虫的私人情趣所在,体味文人生活的多姿多彩。

笔者在三年中陆陆续续写了这些短文,渗透了自己个人对“文人”这个阶层的独特理解与分析。以古鉴今,今天的读书人或许能从中找到相通之处。此书如为今天知识分子所喜欢,吾心愿足矣。

这本小册子中的绝大多数文章,都在我工作的《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上发表过,得到严建平先生的一贯支持。建平兄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报人严独鹤先生的孙子,他办报,尤其是主持副刊工作,是位有经验的高手。而我副刊部同事龚建星(西坡)、涂瑜(观浪)兄对小文刊出给予了热情的鼓励与支持,在此谨表感谢。建星兄是沪上著名的出版人,他在出版社工作多年,编辑经验胜我一筹,而他本人又是写作好手,他用“西坡”之笔名写的文章,老辣漂亮,为吾作文之楷模。由于长年相交,性情相合,我们在工作中成为挚交,今由他出手为拙作写序,更令我欣喜而感激了。

我还要感谢担任此书的责任编辑鲍广丽(鱼丽)女士与担任拙作封面设计的王峥先生,是他们的支持,才让小书得以与广大读者见面。而著名青年装帧家熊俊先生为本书提供了诸多图片,在此也一并感谢。

这本小书是我出版的第59本个人专著,也许是我搁笔之作。我个人对其喜爱,大有敞帚自珍之嫌,至于写得如何,还求教于广大读者指正。

曹正文记于2009年春暖花开姑苏锦沁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7: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