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坚持贯彻“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适用性)和“三特定”(特定对象、特定要求、特定限制)的原则,注重培养护理人才的综合素质。在教材编写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教学内容按总论、病毒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性疾病、螺旋体病和病毒体病、原虫感染性疾病、蠕虫感染性疾病的顺序编写。每章只选定一个有代表性的疾病按护理程序的全过程编写,其他疾病按照病原学与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预防、护理诊断、护理措施进行编写,护理措施又按照一般护理、心理护理、病情观察、对症护理、诊疗护理、健康教育的框架进行编写。本教材注重系统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尽量避免内容上的重复。
本书是全国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之一,依照教育部[2006]16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特点,根据《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和课程特点编写而成。
全书共六章,分别叙述了传染病护理学总论、病毒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性疾病、螺旋体病和朊毒体病、原虫感染性疫病以及蠕虫感染性疾病,书末附有实习指导。《传染病护理学》突出了系统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内容由浅入深,便于学生掌握。
本书适合医药高职教育及专科、函授及自学考试等相同层次不同办学形式教学使用,也可以作为医药行业培训和自学用书。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的概念
二、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
三、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第三节 传染病的特征
一、基本特征
二、临床特点
第四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三、疫源地
第五节 传染病的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患人群
四、卫生检疫
第六节 传染病患者的护理
一、传染病患者的护理评估
二、传染病常见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三、传染病患者护理的工作范围
四、传染病科病房管理特点
五、传染病患者的隔离
六、传染病的消毒
第二章 病毒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第二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三节 流行性出血热
第四节 狂犬病
第五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第六节 水痘
第七节 麻疹
第八节 流行性腮腺炎
第九节 流行性感冒
第十节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第十一节 手足口病
第三章 细菌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伤寒与副伤寒
第二节 细菌性痢疾
第三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
第四节 霍乱
第五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第六节 百日咳
第七节 白喉
第八节 炭疽
第九节 鼠疫
第四章 螺旋体病和朊毒体病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病
第二节 朊毒体病
第五章 原虫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阿米巴病
第二节 疟疾
第三节 弓形虫病
第六章 蠕虫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日本血吸虫病
第二节 并殖吸虫病
第三节 钩虫病
第四节 蛔虫病
第五节 蛲虫病
实习指导
实习一 隔离与消毒
实习二 预防接种
实习三 传染病患者的护理评估
实习四 经血液、体液传播疾病患者的护理
实习五 经呼吸道传播疾病患者的护理
实习六 经消化道传播疾病患者的护理
实习七 病案分析
实习八 机动
附录
一、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及接触者观察(检疫)期
二、预防接种
三、儿童计划免疫
四、病毒性肝炎患者用物的消毒方法
五、各种物品常用消毒方法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