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介绍了李克绍先生的生平传记,包括出身成长、学医经历、治学思想、育人方法、伤寒研究等。另外,其学术思想分纵向横向两部分,纵向以伤寒六经病串讲为线,横向集结伤寒学说专题,以其深厚的古文根底,严密的思维逻辑,朴实的行为笔风名著于世,且说理深入浅出,辩论丝丝入扣,极具文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李克绍读伤寒 |
分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
作者 | 司国民 |
出版社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首先介绍了李克绍先生的生平传记,包括出身成长、学医经历、治学思想、育人方法、伤寒研究等。另外,其学术思想分纵向横向两部分,纵向以伤寒六经病串讲为线,横向集结伤寒学说专题,以其深厚的古文根底,严密的思维逻辑,朴实的行为笔风名著于世,且说理深入浅出,辩论丝丝入扣,极具文采。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代伤寒大家李克绍先生研读伤寒的学术思想总结,引用文著来自《伤寒串讲》《伤寒解惑论》《伤寒百问》及正式发表的伤寒论文。开篇首先是李老生平传记介绍,包括出身成长、学医经历、治学思想、育人方法、伤寒研究等。学术思想则分上下两篇,分别从纵向和横向介绍了李老研读伤寒的学术思想。纵向以伤寒六经病串讲为线,横向集结伤寒学说专题。全书说理深入浅出,辩论丝丝入扣,极具文采。书中李老文章尽量保持原貌,仅以“按语”的形式在每节前加以提示,以便于读者阅读理解。本书适合各级中医师研读伤寒阅读参考。 目录 开篇 李克绍传记 一、锲而不舍 自学典范 二、治学严谨 善于读书 三、临证灵活 斲轮老手 四、诲人不倦 一代良师 五、求异创新 伤寒大家 上篇 伤寒论六经病解读 太阳病 一、太阳病提纲、分类和愈期 二、太阳病兼证、夹证、变证的治疗 三、发汗法的具体运用 四、太阳病误治后的变证与治疗 阳明病 一、阳明病提纲、成因和愈期 二、阳明病的类型与治疗 三、阳明病的诊断 四、阳明病兼证、夹证、变证的治疗 少阳病 一、少阳病提纲、成因和愈期 二、少阳病的类型与治疗 三、小柴胡汤的应用 四、少阳病兼证、夹证及变证的治疗 太阴病 一、太阴病提纲和病理 二、太阴病的成因与分类 三、太阴病的治则和预后 少阴病 一、少阴病提纲和病理 二、少阴病的分类 三、症状性少阴病 四、少阴病的治则 五、少阴病的预后 厥阴病 一、厥阴和厥阴病 二、厥阴病的类型和治疗 三、上热下寒诸证和治法 四、诸厥及厥热往来的证治 五、厥阴病的预后及厥热胜负的临床意义 下篇 伤寒论学说解读 伤寒论学习法 一、要与《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相结合,但不要牵强附会 二、从字里行间找问题,但不要死抠字眼,咬文嚼字 三、要结合临床来体会,而不是在文字表面走过场 四、要运用逻辑思维,善于逻辑推理 五、要体现《伤寒论》的时代性 六、其他 七、结束语 伤寒与温病 三阴三阳与六经 传与传经 一、《热论》的“受之”与《伤寒例》的“传经” 二、《伤寒论》中的“传”与“经传” 三、结合《热论》《伤寒例》看《伤寒论》的渊源与发展 四、伤寒病的发生与变化 六经病提纲琐谈 一、太阳病和表证 二、阳明病和胃家实 三、少阳病和柴胡证 四、太阴病和霍乱 五、少阴病和太少两感 六、厥阴病和一般伤寒 六经病欲解时的机制及其临床价值 一、十二支的时空概念 二、六经病欲解时与天阳的关系 三、六经病欲解时的内在因素 四、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体会 五、如何正确看待六经病欲解时 伤寒论辨证法 一、谈谈《伤寒论》的辨证方法 二、关于伤寒辨证的一些补充看法 解剖方剂,注意方后注 中风与伤寒 风伤卫与寒伤营 蓄水证 开阖枢 少阳腑证 一、少阳腑证简介 二、少阳腑证问答 热入血室证 胃家实 一、胃家实的涵义及其作为阳明病提纲的探讨 二、再谈谈胃家实的具体症状 三、从临床角度应如何看待张仲景的著作 四、结语 桂枝附子汤证与去桂加白术汤证 大实痛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数则为虚 伤寒与临床 合病并病 一、合病证治 二、并病证治 三、结语 试读章节 二、治学严谨善于读书 先生素以治学严谨著称,最反对在学术上人云亦云,不求甚解,认为这是近于自我欺骗的不良学风。他读医书,也看注解,但决不盲从,而是认真探讨,反复论证。他常说:“读书虽多而不求甚解,充其量不过一书贾尔。”当然,先生由于是自学中医,也走了许多弯路,浪费了不少精力。但在多年的自学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读书与研究问题的方法。 (一)博览群书 由博返约 先生说:过去有句成语,“六经根柢史波澜”。是说要想写出一篇有价值的文章,首先要把“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吃透、记熟,这是基础,还须有历代的史料,加以充实和润色,才能把文章写得有声有色,有证有据,波澜起伏。先生认为中医学的根柢是《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这些经典著作,对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药理、诊断、治则等,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掌握这些,就会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想精通中医是不可能的。但仅靠这些经典著作还不够,因为这些著作,毕竟是原则性的理论较多。而这些理论,若不加以阐发论证,不结合临床体验,仍不易学深学透。这就要求学者,除经典著作外,还要广泛地阅读其他医家著作,尤其是历代名家的著述。“读书破万卷”,虽然因各种不同的条件限制,千卷、百卷也可能读不破,但每个学习中医者,都应该有这种雄心壮志。 祖国医学从汉代以来,距今近二千年。在这二千年中,堪称中医名家的至少也有数百家,他们的著作更是汗牛充栋,更仆难数。在这浩繁的卷帙中,学派不同,立说各异,互相补充者固然不少,互相矛盾者亦往往有之,若不加以分析归纳,去伪存真,则阅读的越多,就越杂乱无章。故只博读还不行,还要由博返约,才算真正学到手。先生所谓的由博返约,是从全面资料中,归纳出几个重点,从不同的现象中,找出其共同的规律,这并不是一件易事,不下大功夫,不学深学透是做不到的。比如陈修园在其著的《医学三字经》中,有这么几段话:“迨东垣,重脾胃,温燥行,升清气”“若子和,主攻破,中病良,勿太过”“若河间,专主火,遵之经,断自我”“丹溪出,罕与俦,阴宜补,阳勿浮”。他把李东垣的用药规律,归纳为“重脾胃,升清气”;把张子和的用药规律,归纳为“主攻破”;把河间诸说,归纳为“专主火”;把朱丹溪的《格致余论》等归纳为“阴宜补,阳勿浮”。这就是由博返约。这样的归纳,言简意赅,易于掌握,也便于记忆。 对于金元四大家,先生还从其治疗技巧上作了进一步归纳。东垣诸方之所以补而不壅,全在于补中有行。如升麻、柴胡、陈皮、木香等气分药,都是他常用的配伍之品。河间诸方之所以寒不伤中,全在于寒而不滞。其常用药如走而不守的大黄、芒硝自不必说,就是守而不走的芩、连、栀、柏等,也都与枳实、厚朴、木香等气分药合用,使苦寒之药,只能清火,不至于留中败胃。他虽然有时也纯用守而不走的苦寒剂,如黄连解毒汤等,但这是少数。子和主攻破,毕竟是施用于经络闭塞或肠胃瘀滞之实证,如果不实而虚,则非所宜。丹溪养阴,也是在误服金石燥烈药,元阴被劫,相火妄动的情况下才相宜,如果阴盛阳衰,亦为大忌。 先生在初学金元四家学说时,觉得四大家各不相同,究竟哪一家好呢?在学习中又把四家学说作了归纳:张子和的攻破,是去邪以安正;李东垣的重脾胃,是扶正以胜邪。当正虚为主时,采用东垣法;邪实为主时,采用子和法,二者并不矛盾。刘河间之寒凉,是泄阳盛之火;朱丹溪之补阴,是治阴虚之火,两家都能治火,只是虚实有别。通过先生这一归纳,主次有别,经纬分明,临床就可以根据邪正虚实,取各家之长,对证选方,并行不悖。这就是由博返约。 (二)尊重古人不迷信古人 博览群书是要把前人的经验智慧继承下来,然而前人的说教,并非都是金科玉律。先生认为:任何名家权威,都会有千虑之一失。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古人,又不迷信古人。读书要善于选精去粗,瑕瑜分明。他举《内经》《难经》为例,《内》《难》是中医理论的宝库,但这些宝贵的经典著作中,也存在着脱离实践的糟粕。如《灵枢·经水篇》,以中国河流、江、淮、湖、海等比拟十二经脉,意义就不大。《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认为,人从七岁起每加九岁,如十六岁、二十五岁、三十四岁、四十三岁、五十二岁、六十一岁,皆形色不相得者的大忌之年,这更是形而上学,《难经·四十一难》解释肝脏为什么有两叶,认为是“去太阴尚近,离太阳不远,犹有两心,故有两叶”。“三十三难”用五行解释肝肺,不但把五行讲成教条,且说肝在水中生沉而熟浮,肺在水中生浮而熟沉,其说法也与客观事实不符。还有“十九难”的“男子生于寅”“女子生于申”等,星相、子平者流引用这样的术语,还有的可说;若在有关生命的医学著作中引用,岂不荒谬! 所以,先生强调,读经典著作要一分为二。就是对其注疏,阅读时也要有分析、有批判。有的不是错在经典原作上,而是错在注疏上。如果不加以分析,照搬不误,就会自误误人,流毒无穷。先生举《伤寒论·辨脉法》中的“风则伤卫,寒则伤荣”为例,认为不管这是王叔和加入的,或是《伤寒论》所固有的,都是似是而非的不可捉摸之词,尽管这种学说已经延续了近二千年,也不要人云亦云,不懂装懂。再如伤寒传经之说,本来一部平易近人的外感、内伤辨证学,却用什么循经传、越经传、首尾传、表里传、传足不传手等虚构之词,把《伤寒论》越讲越离奇,越讲越糊涂,越讲越脱离临床。如此读了不加批判,就不如不读。孟子曾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尊重前人是必要的,但是“信而好古”,则会泥古不化,只有经过一番分析之后,才会探得真谛,才有真知灼见。 (三)钻得进去 跳得出来 先生认为学习祖国医学,根据内容的不同,大概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如生理、病理、药理等,这些必须仔细钻研,学深学透,牢牢记住,不可模棱两可,似懂非懂。另一种是属于象征性和概念性的,如五形生克、“心为君主之官”等,这些只要明了它的指归、大意就可以了,不能在字句上吹毛求疵。因为这样往往形成钻牛角,走进死胡同。如前面提到的“风伤卫,寒伤荣”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先生就采取了钻进去的方法。什么程度上算是风?风又为什么选择了卫?什么程度上算是寒,寒又为什么选择了荣?这不是钻牛角尖,是正确的学习态度。先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查遍了自己所能找到的一切注解,尤其是一些名家的注解。多数人公认的是:风属阳,卫亦属阳;寒属阴,荣亦属阴。那么风之所以伤卫,寒之所以伤荣,是以阳从阳,以阴从阴的缘故。先生认为这样的注释太玄妙了,不能人云亦云。于是结合《内经》,详细阅读,仔细推敲,终于发现,并不存在什么“阳从阳”“阴从阴”的奥秘。太阳中风和伤寒,有汗和无汗,只不过是卫气受邪后的开合失司而已。这样,从病理得到了正确的解答,就是钻进去了。 先生认为:要钻得进去,还要跳得出来。钻进去,跳出来,是辩证的统一。因为只有钻得进去,才能跳得出来。如吴鞠通跳出伤寒圈子,并非他不钻研伤寒;相反的,是已经在伤寒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但在临床上单走伤寒这条路又走不通,才跳出伤寒圈子而另走新路,撇开六经辨证,改用三焦辨证;不用辛温发汗,改用辛凉解表;不必先解表后攻里,也可以表里双解。这足以证明,只有钻进去,才能跳出来。 (四)不求甚解必求甚解 不求甚解与必求甚解,一般都认为这是学者读书的两种学习态度,其实这不应看作是学习态度,而应看作是治学方法的问题。好读书不求甚解,是晋朝陶渊明提出来的,像他这样有学问的人,学习态度还值得怀疑吗?作为学习态度而言,不求甚解是糊涂过关,对高深难的问题,不敢接触,畏于研究。而必求甚解则于此相反,凡事都要问几个为什么。两种学习态度对比,前者安于自我欺骗,而后者却是积极的、正确的。 先生认为:作为治学方法而论,这两种方法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另作评价。如中医这门学术,其内容,包括名词术语在内,有象征性的、概念性的,也有属于实质而具体的。如“三阳为父”“三阴为母”“三阴三阳的开合枢”,以及“肝为将军之官”“肺为相傅之官”等,这些抽象的概念,只求明白其大意,弄清其精神实质就可以了。这也可能是陶渊明不求甚解的真正涵义。若硬将这些术语与“父”“母”“将军”“相傅”相对证,指这指那,说短论长,就必求深反凿,陷进去而拔不出脚来。至于另一些,如“阳不归阴”“清阳下陷”“血中之气”“气中之血”“引火归原”“滋水涵木”之类,都是有关生理、病理、药理的具体说明,属于实际性问题,则必须穷追不舍,不能轻易放过。如果借口“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就永远学不到真理。 (五)善于思维 科学思维 先生治学,又极为重视逻辑思维。兹举《内经·热论》为例,他说,一般都认为“二日阳明受之”,是受之于太阳,“三日少阳受之”,是受之于阳明。如果“受之”一词是指受邪于前一经,那么巨阳又是受之于哪一经呢?又如《伤寒论》第8条,“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可是注家都认为针足阳明是防止太阳传阳明,可是太阳病只能传阳明吗?防不防止其传少阳?凡此,都能通过思维而得出新的、更合理的解释。又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欲如运枢”“运枢”,注家都讲成运动户枢,可是户枢之动,在于人为,或缓或急,随心所欲。这个“欲如”还有什么标准呢?先生认为“运枢”之枢,乃指天枢,天枢是北斗七星之一,一年运行一周,其运动是缓慢的,但是不停止的,用以阐明人体阳气的运行,也当如此。先生钻研问题,有“三问法”,三问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譬如讲伤寒传经,就必须弄清楚传经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传经?是怎样传经的?这三问搞清楚了,传经的问题就不神秘了。从他所撰写的“论传经”一文,可以看出,之所以能揭开“传经”这个千年之迷,除了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之外,更得力于研究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六)自学善思教学相长 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礼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易·兑卦》:“君子以朋友讲习。”这些都说明拜师访友是学者求学问、求进步的有效之路。但良师益友固然重要,却不是关键的问题,俗话讲得好:“师傅领进门,修炼在各人”“大将能与人以规矩,不能与人巧”。可见学习的关键仍在于主观努力。 先生的学习既无师承,也无益友,基本上是自学。这并非他最初认识到自学比拜师访友重要,只是因所处的环境是农村,不必说是名医,就是连普通医生,也凤毛麟角,拜谁为师?哪里访友?只好埋头苦学了。先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难题很多,常苦思冥索,而一旦有所悟,却又记得非常牢固,比只昕人讲深透多了。所以先生对于医学中的某些问题,常有与人不同的看法。这并非他喜欢标奇立异,可能是思维天马行空,不受框框的影响,破旧就比较容易的缘故吧!所以他常说:“凡事都要一分为二,缺乏良师益友,迫使我主观努力,坏事也变成好事。”即使有良师益友,仍应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把师友的见解,化为自己的知识。 先生认为:对老师一定要谦虚,但老师也是普通人,不会白璧无瑕,处处正确。学习就应采取这样的态度。转教学生,也应提倡学生采取这样的态度。先生还说:“余在《伤寒论》的教学中,就有几个问题,是在同学提问的启发下,才得到解决的。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这个道理。” P3-7 序言 先师李克绍是山东中医药大学著名教授,一生勤于治学、教学,善于读书解惑,可谓桃李遍天下。先师既无家传,又无师承,自学中医,苦苦探索,孜孜以求,终成一代大家。尤其在伤寒学说的研究方面,卓有建树,成绩斐然,为国内外同道所敬仰。 1987年,先师在77岁高龄时,收我为最后一个研究生,从生活、学习到修身,都一一关怀教诲,其治学之严谨,终生难忘,其求学务实,明析医理,重在临床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益。适值全国为振兴中医事业,掀起学习经典的热潮,为更好地阐述仲景学术思想,应人民军医出版社的邀请,将先师在《伤寒论》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集结成册,以利于继承创新,激励后学。 本书首先是先师的生平传记介绍,包括出身成长、学医经历、治学思想、育人方法、伤寒研究等。学术思想分纵向横向两部分,纵向以伤寒六经病串讲为线,横向集结伤寒学说专题。先师以其深厚的古文根底,严密的思维逻辑,朴实的行为笔风名著于世,且说理深入浅出,辩论丝丝入扣,极具文采。书中先师文章尽量保持原貌,仅以“按语”的形式在每节前加以提示,以便于理解。引用文著来自《伤寒串讲》《伤寒解惑论》《伤寒百问》及正式发表的伤寒论文。 笔者虽跟师3年,但学力尚浅,对老师的学问,仅理解皮毛而已,所以按语中尚有未尽如人意之处。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姜建国教授的悉心指导及先师之子李树沛学兄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