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的是一条流淌了千万年的黄河边上的故事,那里的人们把黄河称为“老河”。这条从头到脚看上去一身泥的河。如果你能虚怀若谷地站立在她身边,或是像民间艺人们一样生活于这里,她那种久远的生命气息会像咒语一样唤醒你,或许使你也就那样久远地流淌开来……使你感到“天河”之水流经你的发际,幽幽地散发出她特有的灵光,人不再是自我封闭的个体,自然与人相融,生命接通了生命。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符图记(黄河流域民间艺术考察手记中国古韵) |
分类 | |
作者 | 郭庆丰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讲的是一条流淌了千万年的黄河边上的故事,那里的人们把黄河称为“老河”。这条从头到脚看上去一身泥的河。如果你能虚怀若谷地站立在她身边,或是像民间艺人们一样生活于这里,她那种久远的生命气息会像咒语一样唤醒你,或许使你也就那样久远地流淌开来……使你感到“天河”之水流经你的发际,幽幽地散发出她特有的灵光,人不再是自我封闭的个体,自然与人相融,生命接通了生命。 内容推荐 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但艺术的全部价值并不在于把生活中的花草虫鱼描摹得生动有趣,把生活中的门窗、院落装点得五颜六色;它更是一种精神追求,是对吉祥幸福的期盼。它可以是对难以实现的梦境和神界的表达,也可以是被邪恶病魔附体的符图。此刻,艺术不仅表达了客观世界中的万事万物,并赋予客观世界人的喜怒哀乐;同时艺术更是人的精神世界的表达、外化,有时更具有了一种宗教般的意义,成为人们精神的寄托。我们以往看那些剪纸、布人,老乡家的门帘,更多地从它们是否悦目和其技艺是否精湛来评判它们的价值;而当我们认识到它们对于普通百姓的精神意义时,图像中的色彩、线条、故事就不那么重要了,感动我们的是融入其中的生的渴望和对自然的敬畏。 目录 引子 大河上下 给黄河缝件五彩衣裳 行走,如同针线在布片的心背间穿梭 灵魂与身体的缝合线 行过民间 剪花娘子库淑兰 刘兰英,在剪开的世界里寻找温情 常振芳,漂泊在她的精神世界中 姬兰英,追求色彩与明亮 她们,剪出心中的吉祥“咒语” 生活边角的艺术 绣花鞋垫 立体的符图 守护神石狮子 荒草土崖边的石羊 石头的舞蹈 长脖子面人人 它在说话 民间文化之源 谁在说话 诅咒与祈祷 一棵树 聚气成器 后记 编后记 试读章节 伴随世界之初女性的主导地位,有着与生俱来的诸多善缘和长于感性思维的女人们,用她们与大地一样辽阔的心态创造了更为真实、携带着更多生命与自然信息的艺术。艺术在最初与天地人通达的那些日子里,就像上天造就的庄稼一样,随处结满累累硕果。那时的艺术曾是那样理所当然地建构和修补着人们息息相关的生存空间,使人们更多地生存于现实和心理共同建筑的安然的圣殿里。 无论生活还是艺术,最初人与自然万物是和谐一致的,仿佛我们生活的世界有通向天庭的路途,我们的村庄有前往冥冥世界的山洞,我们的身体内有感受神灵的神经。自然万物的理想是人类的理想,也是艺术的理想,这种相通并非仅仪是结构与结构之间的一种可触状态,在同无限空间的连接中,它们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想/精神,而这种相通贯穿于生命始终,也是艺术的至高境界。 干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灾害,流淌了千万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也曾有多少次断流于愚昧和私欲。而在另一种生命的不断延续中,女人们的虔诚是毋庸置疑的,信息的来临在她们是一种逼迫、一种自然而然的流淌。如果把某一艺术比作容器,更为重要的是那装满容器的呼唤魂魄的咒语,而非那容器的材质,借以比画那种象征性势力。比如就像她们随手选择任何一种习惯表达一样,选择一张纸剪出内心的形象,还是制作彩陶,她们深知在身体与灵魂间应该连接起怎样一种形状,女人们就是这样理所当然地用她们的身体,为后代子孙连接成辽阔而深厚的河床。在她们的身体之侧永远流淌着用她们源于内心的真情所汇聚的一条长河。千万年来,几乎所有能感动我们的言语,都是从她们的河水中打捞出来的。这是一条极富生机的生命之河,是一条包容着辛酸但从未间断的历史之河,是一条在群山的艰辛命运中一呼百应的艺术之河。这河水无孔不入地流经每一个在内心修筑了真情善意之家园的生命原野,所以即便是穷乡僻壤的生活之树,仍结满了艺术的累累硕果。 天地十八层 “天地十八层”的说法便是民间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由来已久的一种结构和空间观的体现,在这样一种意识中,月亮和星星毫无疑问是具体而真实的,这条居住着神话的亭台楼阁的水晶街道与人类居住的大地,便是我们身体所能依靠的天地结构,灵魂在它们之间流淌。 这一切如同陕北人制作于土窑洞门窗上的窗棂格子一样,棂子是作为结构的阳形,而格子则是作为空间的阴形,是它们共同完成着“奇为阳、偶为阴”的远古理想。他们对于天上和阴间地府的想象都是具体而颇有来历的,在民间亦有“天外天”、“地中地”和“九天”等说法,这正如在窗棂格子中所表达的结构和空间一样,在这里时刻预示着生命们轮回其间的十八层天地。 这种空间的形成和当初人类的一次次迁徙有些相似,当他们的金戈铁马越过大片草原,翻过一座座山脉,当他们的渡船飘过梦一样的海洋时,他们时时刻刻都兴奋地触摸着新的环境和生命们。然而被定义为民间的地方,往往都是山大沟深的所谓蛮荒之地,他们翻山越岭、漂洋过海的可能性都被现实所阻挡,女人们在封建思想的束缚中生存于更小的现实空间之中,这种种逼迫使得她们思维和想象力自然而然地伸向了天上地下的纵向空间,她们同样兴奋地发现了自己可以上天入地的另一个身体,于是她们便自由地出入于这一精神境界,传递着来自那里的神灵的消息。她们无须找寻什么路线,也不要什么凶险的交通工具,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旅行,似乎只是挽起裤腿趟过一条清澈的小河一样。这理想的地方总是开满鲜花、星光灿烂,一切都是吉祥如意的。剪纸这种建构于阴阳形态和这一文化中的艺术形式,交付于我们的是一张纸,同时它为我们包裹着更为立体更加真实的源自精神的世界、时间之初这些异国他乡高处和深处明亮的消息。 臆想的三界 民间的“巫神”、“法师”们便是半人半神的角色。他们居于天地之间,吃百家素饭,穿百姓青衣。他们善观星象,能看气数,往往有着超人的能力。他们知人心、解神意,常常导引人们或伏妖降怪或治病救人或料理庙宇、祭礼等事,成为人与神之间的中介。民间传承至今的种种习俗如:过年、供奉天地土神,正月十五、二十三跳火堆,转九曲。送灶马、抬龙王、问卦、还愿等都是直接与天神有关的纪念活动。不同于修在沟底的人们居住的窑洞,庙宇是建于高山绝顶之上,居于天地之间的神圣殿堂。村村都有山神、土地庙或其他神庙。就其修建方位看,就似要远离尘世,但又不能建于浮云。而这食人间烟火、饮天庭甘露的庙宇恰恰就成为民间这大自然村落向阳界(神仙境)的延伸。 民间这种大空间的延伸,就像一场接天连地的大水,无孔不入地流到每一个空间,渗入每一个躯体与枝叶,在无形无状中自有生命和自然之“大道”,顺其缘分而上行,沿其情感而下渗,千万年间,便流成了这大自然村落中如水的文化。这里的人们最好谈天说地,一个永恒的主题便是……天地十八层。如果说五谷只能是在脚下达片土地上耕种的话,那么这里的艺术土壤就必然是如此纵深的鬼神境界。 又犹如一个洞穴。即便是死了人,也要挖一个深深的洞(即坟墓),将死者深葬其中。这一切都决定着它“空间型”的生存方式。人们聚居在沟底,又将居住的窑洞伸进了土地,这已经是向下的一种延伸。再加之将仙逝的亲人埋进土里,而毫不怀疑他们仍旧生活于向下延伸的另一个村落,这样实际上又出现了地下的非现实空间——阴间。 民间至今尚盛行一种习俗:逢年过节要带上纸钱和酒食等去亲人的坟上祭扫,常常有人坐在坟地里自言自语,把许多话说给死者听,这种形式最像是每逢年节人们去走亲戚也同样带着钱和酒食等礼品,去促膝谈心。俗语云:“亲戚亲戚,越走越亲”。上坟的习俗加之梦中的相会等,构成了村民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活。这种情感的延伸还产生了许多伴随着村落的习俗和传说,这里有一个像母题一样传承着的故事。说的是有一人新婚不久,其妻俊俏无比,被一鬼判看中,便挥袖将其魂灵撒下阴间。他思妻心切,经异人(也叫阴阳先生)指点,找到了通往冥冥之处的一个长洞,那是一个深远的并住着灾难、布满五毒、噩梦般的洞穴。但思妻之迫切,使他穿过此洞,来到那个传说中的鬼界,见到r他死去的妻子。值得留意的是关于这个鬼界的说法,几乎是直接从人们所住的窑洞里引申进去的。这里的“异人”是一种半人半鬼的角色,据说有下『j月间,指使小鬼的能力。夜间他们要去阴间,在那里还领有一份差事。他们常常为人择吉日,算寿数,看风水,料理丧事,指点阴魂,驱鬼送病……充当着阴间与人世之间的联络员。也有一条“冥河”流于人鬼之间,既是生地也是死地。这条奇妙的河不是水,如同水不是河一一样,或许是一种情感的多少,或许是一种劫数的涨落。“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德经》)。这一切本身就是有关生命的启示。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说:“人不可能过着他的生活而不表达他的生活。”艺术品总是要反映某一个时代的某一种情绪。由于偏远、闭塞的自然条件,现代文明的阳光在这里总是显得非常黯淡,在时代的褶皱中至今尚存着许多原始的生产或生活方式。加之以上所讲的主观因素,我…还可以对民间做这样的理解:历史从古代到现代一直是纵向发展着的,而民间实顷上是偏离这一洒盖、悬浮于二者之间的麾幻时代。大山和乡村间的人们虽然处于现代,但并未真正走进现代,步伐之快慢相差甚远。比如现代交通的发展,拓展出一个从高山到大川、从平原到大海、东西南北、无限延伸的横向世界,并传递着这个世界上所产生的一切科技文化。人们拥有新的知识结构、新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所有这一切对于创造着民间艺术的人们而言,都是陌生甚至于毫不相干的。民间的众多创造者只是固定地往来于从山顶到沟底,从娘家到婆家的几十里山地,一生中只是讲过有数的几句话,表情始终是近乎于山川一样地沉静。她们中大部分人不识字,但这并不能只是简单地用“落后”、“愚昧”来解释,当我们的目光从她们那双灵巧的手上移开,并且望着她们身后那种质朴的粗颗粒背景时,不难发现她们那种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意义上的文化存在形式。它远远地落后于时代,从面转向另一种时空,以另一种方式发展着,这反而使得它适应了那“土壤”和“时代”,它属于那种本能的、没有任何强制的自然生长。在对众多民间艺术的考察中发现:她们都是当地技艺最高的人,她们非常熟悉所有的民情风俗,大都是民俗活动的指导者;她们都掌握着非常丰富的民间传说,尤其是万物因果的种种流传;她们中很多人能歌善舞;她们还有一种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富于情感和悟性,对于天地万物有着一种天然的理解。她们中有的人本来就是巫神、阴阳先生、木匠、石匠、纸匠等。由此可见这些民间艺人虽身处现代,但其本质上却不属于这个时代。 神话传说中有“天上一日,人间数年”的说法。“民间”是一个近乎与世隔绝的地方。时代在迅猛地发展着,人们在紧张地生活着,各种思绪充满头脑,国家、社会、家庭、人际间的是是非非和由此而生的烦恼,甚至还有战争、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绝症等等。使人必须急速地应付一切,思考一切,并很快就会引发出一种环境上的横向物质运动,从而产生这一意义上的时间运动,主要是指超越正常时代进程的加速运动。而处于世外的“民间”,由于心理和环境的阻隔,她们只是在天地间默默地劳作、静静地生活着,她们紧紧地依赖着大自然,从内心情感上亲和着天地万物,面对着大山,和大山一起立于阳光之下,有一种我便是山,山即是我的心境……日久天长、天地万物、日月星辰似乎赋予她们无限的精气,使她们往往会本能地合于天道,顺其自然。仿佛进入了自然,和自然一块儿生存着。这一切同样很自然地启发着她们,也使她们很自然地获得智慧,引发出她们心理上的纵向意识运动,从而也产生了这一意义上的时间运动,而这种运动是正常时间进程中的相对静止状态。所以对民间的时间理解,也应当和神话传说中的说法一样有一种“民间一日,世上数年”的意识。 154-163 序言 在对生活和艺术做过许多努力后,我发现根本无法对自己的事情做出些许计划和安排,不过已经有过的安排我一直是愿意去践行的。 我出生在那片黄土高原的深处,环顾左右,这里原本就人烟稀少,唯有去细读蓝天上的风云变幻和黄土中的生死交替。我年少时不知“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道理,也不知世界上有什么大学问。一向身心宁静地居住于黄土深处的父老乡亲,也时而木讷,时而聪明。我们不知什么叫不可能,我们自信就是再大的天地大道理也可以画成简单的有意味的符号,然后拿来作我们的游戏图。我们在这些图形中跳跃着,出入着,在图形的结构里成长着我们的结构,就如同被这无尽的山水再一次孕育。在我的童年,学校对我而言就是一座有着更多伙伴的游乐场,现在被许多家长十分看重的读书、识字、画画,于我皆为有意味的游戏图。因为那时它们功利目的我一直是模糊不清的。 直到我大学毕业来到这山外天外的大千世界里,我才知道那些文字是文字,它有着固定的含义;而图画更是具有图画所要表现的具体对象!然而在它们之间竟然真的一直存在着那种半是文字半是图形的特殊符号,这使我获得了如同《圣经》里言说的那样的自豪。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再后来我又知道这些符号并非仅仅是我所钟爱的游戏图,它们还大量存在于窑洞木门窗的装饰上,存在于彩色拼布的工艺中,存在于正月里闹秧歌时的路线图里;而且它还被做成砖雕、石雕、木雕等,制成木版画,剪成剪纸,捏成面人;甚至照此图形和图形的意义去生活、劳作,去修窑造房。也是后来我才知道,在这些看似简单的符号里,蕴涵着人们无限尊崇的天地、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八卦、九宫这些神秘的因素。人们要以此来召唤大自然的力量,以此来与灵界沟通和对话,以此来祈祷吉祥和消灾灭难。从这种意义上看,它们也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携带着咒语功效的符图。而这种符图在民间的存在就如同我们手心里的掌纹,这大概是一种生长着的血脉,因为无法准确地图解这一切,于是一切也就变得十分神奇和难以琢磨。如果你真正在这里行走过,你会发现连同那些民间美术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符号,你清楚它们越往上游就越显得抽象。所有具象的表达都仅仅是这种文化的外延部分,或者说只有在这种文化的下游才会次第而现。抽象的、既非文字又非图画的符图才是这种文化的样式,才是民间文化的根本所在。所以民间一切文化的、艺术的问题,我们都应该重新面对,而绝不能按照已有的、或者是事先设计好的框架和教条来考证和谈论它们。也就是说:不要离开这条河而谈论这条河,不要离开这片土地再去描述这片土地。 就是这样的符图以及符图的理念,在我行走着的黄河两岸民间生活中,成为十分重要的生活和信仰之根本。这种符图之于我们,始终是枝叶相连、气息相通的,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羽翼和毛发。我们正是在这符图的空间中生长起来的,它们是民间精神和信仰有迹可循的指弓l,是寂寞辽阔的乡村的黑暗里入神间对话的语言,是民间文化艺术的根本形态和形意曲谱,是人们的心象和身印,是人文艺术的样式和通达未来的路径。 黄河流域的民间剪纸是比篆刻更加丰富和深入地表达了阴阳互为成形的一种符图文化形态。符图的构成,一种见于形态,如十字的交叉就象征着阴阳的交媾;另一砷是通过形体和形体所依附、所对应的阴形所共同构成的阴阳结构,比如在陕北人的观念里,黄土高原那些沟壑间就契合着与天空一体、与山相对应的阴形。这便是人们生存和创造的法则,因此才有那么多生命中难以割舍的符图,才有人们崇天敬地的信仰。 五行观念中有相生相克之说,这也是符图常见的构成法则。相生即为相通的状态,相克即遇到了阻隔。生命在他们看来,远不是短短的一生,一生仅为他们“天地十八层”这种大境界里的一个空间。所以,许多神秘的符图揭示着那种复杂而立体的生命路径,它不仅仅是现实的,不仅仅是此生的;而是许多生命在多维空间里的死往生还,周而复始。只有当人类美好的愿望与天地相通时,才能显现出这些符图之阴的深远与宁静;只有在符图宁静的内心,才能显现出符图之阳升华了的生命,提炼过的形体。 符图的真正显现仍然是朴实的,人们为此付出的努力也是屡见不鲜的。体现在符图与民间生活、符图与民间文化、符图与民间艺术家之间那种形与影的关系常常令我惊喜不已!尽管天人合一之大成在庙堂里往往难以如愿,但在民间那些毫无防备和毫无妄念的人们中间,却时有发生。在这里,这种结果不是自我的选择,却是命运的逼迫!它们缘于孤独,缘于灾难,缘于割舍,或者还缘于其所拥有的自然阴象。因此我在这条大河的两岸继续行走着,在这片山水的心背间穿行着,去寻访那些仅存的迹象,并尽量准确和直观地将隐匿于文字和图画之间、隐匿于黄河的心背之间、隐匿于身体和灵魂之间的面目显形化色地呈给大家。 民间有一迷信的道法:就是在具体的施行巫术或者是替人治病时,因为难将那虚无缥缈中的一缕魂魄拿起来示于人前,便用剪刀剪出一个麻纸小人,据说这样就可以盛放那灵魂了,而那纸人在这时就是那个虚无中的灵魂,也是一件特别的容器;还有一种道法就是凌空画符,即在天地的中空里画一道符图,使得那种虚无在瞬间便可以成为一种具体的事物。我注意到这种道法的实施过程里,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空间!关键是一切真实和虚幻的行为都是与这个空间有关的行为,死亡因此而重生,生命因此而消失和隐匿。从这种记忆开始,神所创造的诸水之间的空气便成为我的无限疆域,我在诸水之侧的行走至此也变得十分真实和有意义。我虔诚地记录着,也亲身验证着,并以此做符图记。 2009年6月 后记 艺术,很多人觉得那是少数艺术家的工作,和大多数人没有关系。人们可以敬之、仰之,而不可以为之。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没有时间艺术、诗意地生活,艺术也就越来越成为少数人的特权。然而,当我们打开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的画卷,也就打开了那里人们生活的画卷,我们发现:艺术成为普通人生活的一部分!穿针引线,箍窑铺路,无不表露心中的诗意,在不经意中创作着艺术的杰作。艺术是平凡的,它们融于生活的细微之中。 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但艺术的全部价值并不在于把生活中的花草虫鱼描摹得生动有趣,把生活中的门窗、院落装点得五颜六色;它更是一种精神追求,是对吉祥幸福的期盼。它可以是对难以实现的梦境和神界的表达,也可以是被邪恶病魔附体的符图。此刻,艺术不仅表达了客观世界中的万事万物,并赋予客观世界人的喜怒哀乐;同时艺术更是人的精神世界的表达、外化,有时更具有了一种宗教般的意义,成为人们精神的寄托。我们以往看那些剪纸、布人,老乡家的门帘,更多地从它们是否悦目和其技艺是否精湛来评判它们的价值;而当我们认识到它们对于普通百姓的精神意义时,图像中的色彩、线条、故事就不那么重要了,感动我们的是融入其中的生的渴望和对自然的敬畏。这大概正是作者坚持把本书叫做《符图记》的原因吧。 现代社会,不大会有人相信烧掉一些带着厄运的麻纸人人,就可以驱邪避害,于是那些剪纸就变得缺少了“魂”,它们仅仅变成了一种生活中的装饰品,它们的价值更多地以金钱为尺度来衡量。以金钱为尺度:剪纸,可以机械化生产,流水线作业;箍窑,看上去就地取材,但是远没有预制板造房来得节省;塑胶鞋比手纳的鞋底便宜耐穿,柏油路代替了石板路…… 有些生活离我们越来越远,有些艺术也濒临灭绝!也许那份儿民间的生活并不可以因为我们的固执而留下,但我们可以思考:造就了民间大美的生活的本质是什么? 编者 2009年9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