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贺强、于捷编著,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全书讲述了晚清时期、民国时期、革命根据地时期、新中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五大时期的债劵收藏以及债劵后的历史故事,内容详细丰富。
绝版文物,神秘财富!本书邀您一同发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债券收藏 |
分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作者 | 贺强//于捷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由贺强、于捷编著,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全书讲述了晚清时期、民国时期、革命根据地时期、新中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五大时期的债劵收藏以及债劵后的历史故事,内容详细丰富。 绝版文物,神秘财富!本书邀您一同发现!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为晚清时期、民国时期、革命根据地时期、新中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这五个部分,介绍了公债在中国的萌芽、中国近代公债是舶来品、清末公债思想的发端、孙中山的几次发债活动、孙中山签发的民国第一张公债、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对公债的尝试和利用、革命根据地最早的公债、毛泽东有关公债的思想和谈话、新中国第一张公债的诞生、债券走进百姓生活、国库券的起源等内容。 目录 一、晚清时期 1.公债在中国的萌芽 2.中国近代公债是舶来品 3.清末公债思想的发端 4.清政府举借第一笔外债镇压小刀会和太平军 5.近代中国的第一笔内债 6.昭信股票难昭信 7.爱国公债难挽清朝灭亡命运 8.清末几次举借内债动议的流产 9.清末地方公债的发行 10.梁启超评说清末地方公债 11.英、德借款与津浦铁路借款债券 12.粤汉铁路美国借款与废约赎路 13.比利时借款与汴洛铁路的兴筑 14.英德借款与英德续借款 15.湖广铁路借款引燃辛亥革命的烈火 二、民国时期 16.孙中山的几次发债活动 17.孙中山签发的民国第一张公债 18.陈其美发行中华民国军政府公债票 19.袁世凯臭名昭著的善后大借款 20.克利斯浦借款债券 21.修筑时间最长的铁路靠发行债券维持 22.北洋政府的“九六公债”风波 23.广东海关事件与内债基金 24.1924年公债风波 25.金法郎案与中法五厘金债券 26.宋子文与公债市场 27.1932年的公债停付风波 28.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公债整理 29.“三不公司”的公债投机 30.民国著名的“统一公债” 31.江海关二五附税库券的发行 32.“救国公债”没能救国 33.一种特殊的实物债券——粮食库券 34.孔祥熙鲸吞美金公债 35.国共合作时期毛泽民主持发行新疆建设公债 三、革命根据地时期 36.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对公债的尝试和利用 37.革命根据地最早的公债 38.中央苏区发行两次革命战争公债 39.中央苏区发行的经济建设公债 40.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赣省革命战争公债 41.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救国公债 42.晋冀鲁豫边区生产建设公债 43.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救国公债 44.晋西北巩固农币公债 45.东北行政委员会生产建设实物有奖公债 46.云南人民革命公债 四、新中国时期 47.毛泽东有关公债的思想和谈话 48.新中国第一张公债的诞生 49.来自苏联的外债 50.为新中国经济打下坚实基础的经济建设公债 51.地方经济建设公债的发行 52.对旧中国政府债券的处理 53.革命根据地公债仍可兑付 五、改革开放时期 54.债券走进百姓生活 55.国库券的起源 56.我国国库券发行述略 57.国债市场由低迷到繁荣 58.新中国国债期货鸣锣开市 59.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企业债券 60.声誉卓著的金融债券 61.对付通货膨胀的保值公债 62.专款专用的建设债券 63.几种特殊的国债品种 64.国债的无纸化 试读章节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发行了各种各样的公债,一些特权者操纵公债市场,肆无忌惮地进行投机倒把的勾当。而在投机市场上“无风掀起三尺浪”的要数臭名昭著的“三不公司”。 1935年左右,财政部次长徐堪,中央银行副总裁陈行,中国建设银公司总经理、国货银行董事长宋子良组织了一个七星公司,秘密地在市场进行投机活动,人称“三不公司”。所谓“三不”,是指徐堪的“不堪”,陈行的“不行”,和宋子良的“不良”,用来表示对官僚资本的切齿痛恨。这个公司资本雄厚,因为他们随时可从国家金融机关取得巨额借款,而且公司消息灵通,因为许多消息的源头就是他们。于是,他们在证券市场上呼风唤雨,无往不胜。这个“三不公司”是以孔祥熙为后台,宋霭龄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参与了“三不公司”的公债投机。“三不公司”在上海证券市场兴风作浪,肆意炒作,大耍投机倒把的把戏,掀起了“廿三关”库券风潮,成为其投机“杰作”。 1934年1月13日,国民政府发行“民国二十三年关税库券”(简称“廿三关”)1亿元,月息5厘,期限7年,按九八折发行。以往发行公债都是以五折向银行作抵押,然后送到交易所以六折开拍。民国二十三年关税库券的发行也是以对五抵押给银行的,不过,这次稍有不同之处,过去一般都是以六折开盘,对折结价,这次却是按7折开盘。许多银行凭经验认为这个行情一定站不住,便陆续将作为抵押品的“廿三关”抛出。银行总认为政府迟早会跟它们结算的,过去是对折结算,现在行情涨了,如果政府仍按惯例结价算,它们赚得更多,如果改以六折结算,而银行以七折卖出,也不会亏,所以放心地卖。 “三不公司”看到库券还在抵押期内,还未结算,银行竟敢私自盗卖,便觉得有机可乘,暗中大量买进“廿三关”,同时散布消息:政府准备收回二十三关税库券,改发二十四年关税公债。如果真要收回,银行就要将库券交回,而一些银行已将库券售出,无货可交,将要受到处分,势必高价收回库券,库券价格必然上涨。收回库券的消息一出,市价大涨,面值100元的库券抬高到77元涨停。停拍后市场谣传更盛,卖空的银行沉不住气了,怕政府要追究其责任。于是,不得不忍痛在高价位补进。由于需要补进的银行众多,缺额巨大,库券的价格越涨越高,竟将行情抬到90元以上。 当收回库券传言很盛时,国债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李馥荪向孔祥熙询问收回库券改发关税公债之说是否可信,孔祥熙不置可否。李馥荪担心一旦财政部收回“廿三关”库券,银行无货可交,将要受到处分,于是表示改发公债影响债信,未免得不偿失,银行界可以另外“效力”。孔祥熙立即表示,如果银行界能按九八发行价结算,财政部自可不必收回。 在大众哄抬的时候,“三不公司”不仅多头出笼,而且乘机翻空。等“三不公司”将大批库券卖出后,孔祥熙反转脸来给银行做个“人情”,准许银行按照发行条例每百元实收98元结算,这是唯一按照条例发行的债券。银行因为债券已经卖出,不敢担当盗卖罪名,只好自认吃亏。 1935年2月12日,市场空风骤起,多方来不及出货,市价已报跌停。接着财政部辟谣,新的谣言又起,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廿三关”最低时落到70元4角。这一次不但一般中小散户遭了殃,大公司、大银行都没躲过此劫。P18-80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