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叙述了回族扎根山西省长治市六百年来的真情实况。开篇首先宏观地介绍伊斯兰教的兴起及其历史脉络,接着简介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并追溯回族的历史沿革。最后,作者以饱满的激情对故乡作出独有的讴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守望故土--长治回族六百年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马兰 |
出版社 |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叙述了回族扎根山西省长治市六百年来的真情实况。开篇首先宏观地介绍伊斯兰教的兴起及其历史脉络,接着简介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并追溯回族的历史沿革。最后,作者以饱满的激情对故乡作出独有的讴歌。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以18个章节的文字,叙述回族扎根山西省长治市六百年来的真情实况。开篇首先宏观地介绍伊斯兰教的兴起及其历史脉络,接着简介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并追溯回族的历史沿革。当笔端切入明代永乐六年时,作者以饱满的激情对故乡作出独有的讴歌。这部作品既是报告文学,又可以说是一部长篇散文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饱满激扬的生命诗情。全书不仅有较为丰富的伊斯兰信仰知识以及回族生活特性的描述,同时介绍了长治回族中涌现出的诸多优秀人物。读过作品,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回族人民在虔诚的信仰及高尚的爱国精神双重鼓舞下,为伟大祖国做出了可歌可泣的贡献。长治回族六百年来所涌现出的优秀人物,也必将永远定格于这部语言充满诗意的作品中,长久地与读者对话……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历史溯源 第二章 迁徙探索 第三章 居住格局 第四章 宗教信仰 第五章 寺坊话题 第六章 家族寻访 第七章 各界名人 第八章 经济领域 第九章 文化教育 第十章 艺苑漫话 第十一章 科研项目 第十二章 体育盛事 第十三章 生活习俗 第十四章 婚姻程序 第十五章 丧葬仪式 第十六章 常用口语 第十七章 传统节日 第十八章 回回民族 结语 后记 试读章节 长治市于公元1986年行政划分为山西省府直辖。现辖城、郊两区以及潞城市、长治、长子、襄垣、屯留、黎城、壶关、平顺、武乡、沁县、沁源共十一县(市),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现有人口约320余万,市区人口32万余。其中回族人口数逾三万,若加之郊区、长治县、长子县、壶关县、黎城县、沁源县等地的回族人口,数量约有四万上下。 回族在整个中国的居住是大分散小聚居格局。具体到各省垣州府市县,同样为大分散小聚居的形式。回回民族的生活,完全依照于宗教信仰所衍生的内在律法,诸如婚丧大事及日常用度的特殊性所决定,因而形成极强的民族凝聚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状况的改善,居住环境已经有了很大变化,长治回族最集中的聚居地便是清真三道营。此外便是西大街,以及参府街、水口、小北营、牛岭上、南大街俗称南门口儿的牛家圪道,现称为和平西街;另外便是分布于市区内外新的回民居住小区,如凤凰嘴、西南城角、原称旧车站或煤球场的华丰南路、五一路建华小区、车辆厂小区、潞泽国道东西的瓦窑沟、天晚集、南城墙、西南关,包括五针街旁的米家庄和属郊区辖内的关村、北董村,另外如惠丰、淮海、清华、五四三厂、长钢、潞矿、粮机等各大厂矿家属区也住有为数不少的回族人。 以上是市区及近郊回族人居住状态。所辖县区回族人较多的便是壶关县的黄野池村、长子县城关、鲍店镇、大堡头村、长治县东和村。值得一提的是平顺县龙镇,马姓人氏颇多,长治回族中自古流传龙镇曾是回族同胞所居之地,只是因种种历史缘由,隐去族属及宗教信仰,已经汉化。沁源县城南,有少部分回族同胞居住,他们应该是来自于宁夏与河南等地。另外就是襄垣县的部分马姓,据考证也如同平顺龙镇回改汉情形,失去了伊斯兰信仰也丢撇了族属。其余如沁县、屯留等县,据说也有回族人居住,但数量甚少。这几处只有沁源县建有规模较小的伊斯兰清真寺,至今聘请着阿訇主持宗教生活,维持着民族信仰,同时与长治市区清真寺保持着良好的互通有无关系。 山西长治回族分布渊源,因缺失文字,致使谬传甚杂。2004年仲春,笔者曾往壶关县黄野池村考校。这是一个离县城十几公里的回族村,约四百余口人丁,99%的回民为李姓。据一位84岁的老人讲,黄野池回民先祖是两个李姓兄弟,为躲避人命案自河南朱仙镇迁来,是壶关黄野池的回民最早来到长治这方土地。而且,是黄野池的回民帮助长治回民建造了清真寺。老人的说法只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当时没加辩驳是不想打碎他心中的梦。黄野池回胞的繁衍形成如今格局,算来不足五百年。就长治的回族状况,早先的潞安府志与现今的长治市志,均对较认同的口碑相传为基准,即追本溯源至明代永乐六年,皇族沈简王朱模镇守潞州时方才使得这方土地有了回族人,而这些人在当时皆是有权有势的穆斯林。无论第几代建造清真寺,肯定是得到官方的支持与允许,涉及到财力、人力,均是名正言顺水到渠成的结果。黄野池回民帮助长治回民建寺,理由极不成立。首先该村回民在当时尚属负案之人,其次则是那时已经实施极为严格的田亩制,占用土地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市区马、程二姓与官府交往自如,在经济上肯定要比远村僻壤的黄野池人宽绰许多,因而办此事顺情合理。所以说,他们的说法不能成立。 青海西宁及甘肃兰州、平凉等地,也有许多长治回族后裔。他们的爷辈或父辈,均是新中国成立前因经商或者求学而落藉当地,至今仍常相往来探亲。 有待考证的是河北省的张家口市、宣化市,有部分马姓、程姓以及从程姓中分出的陈姓后裔。此外,河北省邱县、山东的曹县及河南安阳等地部分马姓回族人,恰是长治马姓回族的分支。而在辽宁省辽阳市、内蒙古的包头、河南省的沁阳、周口等地,均有长治马、程、陈等姓后裔。据考,均是在大约三、四百年前为谋生计定居于上述各地。是否能完整地连接上宗族谱系,现在还是一个未知数,有待进一步做工作。 遗憾的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清真三道营,现在已经只是两道半营了。1996年底旧城改造,营口街路东被拆除过半。迄今十余年时光过去,仍每每怀念住了四十余载的那两间青砖南屋,及门前两块光可鉴人的青鼓石;还有,就是民居院落中那最是寻常亦最是温馨的彼此关爱的宝贵亲情……一种深沉的怀旧情结。有时常作想,设若全国各地均被改造成样式相差无几的钢筋水泥砌建起的楼群,有什么特色可言呢?如上所叙,三道营变成了两道半,怎么看怎么别扭。如同长治古城墙的拆毁,再进行如何样的修复,终是膺品。尊重历史绝不是说几句漂亮的空话就可办到,如若再缺欠了文字的砌塑,历史将变得模糊不堪阅读。 P36-38 序言 与马兰相识、相交至今二十年。分别从青年、中年步人了中年、老年。去年5月初,见于长治。今年3月末,会于北京。他为送书稿给出版社而来,并嘱我为这本书作序。 目睹人世沧桑:志,被沉沦牵引;情,被欲望裹挟;信仰与权力换位;理想向金钱叩首。种种世间事,动、静、往、来,皆在意料之中。见怪不怪,非是麻痹,而是寄万千心绪于玄幽。在朦胧中,以心中之目,望到了所有的无限,那绝不是心造的幻影。在困惑中,以目中之心,悟到了必然的极限,那是无法挣脱的终端。 正因为如此,我俩见面互道“色兰”,再无客套。执手无须相看泪眼,相惜难掩眉间硬气。落座之后,交谈从容,这是因为“沧桑感”被稀释在西天长望之中。 盛世藏宝。被文革诬为“四旧”的宝物,因红卫兵们铁扫帚的遗落,如今堂而皇之飞入银屏上的鉴宝台,挤进城乡古玩市场。大小富人们争相藏宝。一派吉祥和气。 盛世修史,则是盛世另一功德。国史,族史,方志、谱牒,久已哉——在人与文化揖别的荒诞中,一些有良知者睁开了回望的求索史训的眼睛,因为,那里有着我们不该失落或不应遗忘的一切。 我曾写过关于我故乡历史的一篇文章《贯市李及西贯市清真寺考》。非是藉怀古以抒幽情,非是述祖荫以纵心猿。实乃在不可比之中,找些慰藉,获些激励,责些乖丑。缀于文后的十首绝句,其中有二,当属于责之切的肺腑之言: 一曰:古寺兴衰五百年,多情祖辈盼后贤。 不肖袖手当回首,梦里荣华转瞬间。 指向数典忘祖,不肖子弟。 二曰:昨日今人作古人,从来笑骂自家寻。 留得金玉难传世,财富绵长是精神。 指向痴心富贵,爬行人生。 写史,读史,在于警人鉴今。当然免不了把一些与人性格格不入的邪祟,以口诛之。把一些悖祖训、弃先德的现世骄子们,以笔伐之。否则,无声之史何须今人代言! 盛世者——盛德殷,盛事繁,盛流多。然而,大致和谐之曲总还有些不正的音符。前人的至洁、至丰的善与美的盛筵难再。在史的辉煌中,苛求于现世吾侪。写史者,也应洗手入厨下,给今人一些精神佳馔。 《守望故土》远离时下对历史的调侃与戏说。正直文人不允许用浅薄和轻浮去奸污沉静而厚重的历史。 以上个人随意放言,应是触摸到了马兰挥笔的文心所在。虚活75岁涩思钝笔,不知能否得到马兰及读者首肯。 《守望故土》深情也从容。真生命的呈现,亦是活生命的燃烧。马兰其人,从来冷面待人,出语冷峻接物。让某些人无法预知其将喜将怒,将止将行。其实我知道,他心中拥有一团火,热热腾腾,化为正信之道上的善恶选择。他,爱爱仇仇极强烈、极分明。 我心目中的马兰,可用一个“热”字以蔽之。 一个“热”字,化解了他曾给予我的不可理喻。一个“热”字,是我们后来直面相交的韧带。一个“热”字,于我俩不只是性情的温度,也是心灵的尺度。 我和马兰是硬碰硬,金石般,铛铛作响。互闻其声,灵犀一点尽在无言中。我和马兰是火煽火。九泉深处,不见喷薄。互感相通,交情更似水淡淡。 《守望故土》是历史追述,是现实描绘。把长治的回族还原于历史的框架里,置放于历史的轨迹中。横的边界,纵的流向,皆一一分明。坚守史实真实性,不诬古,不惑今,是撰史者的史德所在。 《守望故土》非是旁观历史,炫才之作。马兰用整个的心拥抱这段被遗忘、被冷落,行将湮没的历史残迹,下了极艰难的寻索、探求、考证、梳理的工夫。贯散成统,拎出一条红线。散乱如麻,化为一轴长卷。他在其中点拨出往昔箴训,张扬着现实情思。 回望历史以理,踱进历史以情。犹如古人与我合一,旧事与现实合龙,才有可能进入历史纵深处,寻到情浓处。挥笔尽显兴、观、群、怨的《诗经》之旨,以使历史在与文学的嫁接中,迎来古木新枝。可使读者耳目一新,更主动地敞开心扉。《守望故土》在追求着这一审美效果。 有人把我视为族内作“序”专业户。促使我勉为其难的是:不为穆斯林大众做事,不是真正的穆斯林! 我一个搞文学、戏剧的文人,举凡天文、历法,宗教、民族、历史、书法、音乐、谱牒诸学科著述,皆有我笔羞之“序”,以量的存在,曾有友人鼓励我出《序跋集》。 为人写序,知我者,为我脸热不会拒绝而叫苦。不知我者,不免偏生误会,以为我沽名,以为我攀附,以为我嗜利。其实,我多是受命回族中的草根,或是无钱无势的文人。我写“序”与权势和金钱无涉,更没有摇尾走进各方文人小宗派中,低眉顺眼地藉“序”互捧、互利,在关系学的网络中展示风流。 我笔下有真意而欠才学的“序”,多系族人、信士“强”我所难,回绝不得。拂人之意我有所不忍。也不希望平头百姓误以为我狂、我贪。 眼见族内某弄笔文商,眼睛向上,富而贵,骄而纵,常令草野文人伤世风之不古,扼腕兮而常叹。我!永远在试笔的、平民情结的普通文人,只好时时放下个人的学术研究与创作,来者不拒! 马兰,何许人也?我的教友之一。守正信,耐清苦;不唯上,不媚俗;无名位,苦读书。写了不少书,不能说字字珠玉,却都是以真以诚的心血结晶。 临别时,他执意要走我的两幅字,那是大谬于书法的无法之书:“达天正道”。这四字结构成的崇高理念,应是一切生命的永恒目标,应是我俩情谊的基石。 为马兰作序,半日草成。正是由于同道为朋。 2009年4月6日 后记 自有写作本书的打算后,所有知识便开始汹涌于脑海,全部的文辞也开始活跃起来。这种体会只在写作长篇报告文学《血歌》及《忠魂歌谣》时出现过,也许前者的内容是因为民族勇烈血性主题,后者是坚贞纯情的反映吧;而这部《守望故土》则缘于浓浓的乡土情怀。写类若此种长篇,只需要写出几个标题即可开笔;这次没有例外。稍一沉思写出13个标题后,脑海里便有了需要写的轮廓。只是在正式执笔时,将创作范畴增扩至19个标题。 这部作品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极顺手,主要得益于长期注意资料的积累。本着集思广益,去芜存精原则;书稿定型后,首先打印出四十份“征求意见稿”,向有关部门及有识之士征集意见,得到了充分肯定与热情勉励。同时受到了中共长治市委统战部、市宗教局、市地方志办公室等相关领导的关心,并对这项工作予以了真诚关爱与肯定。让人感受到和谐社会的精神所在,以及对民族历史与文化工作的重视。 对本书给予实际支持的有:中共长治市委统战部、长治市恒超汽贸有限公司、长治市伊和轩饮食服务有限公司、山西康禾农业责任有限公司、长治市橡胶工业公司董事长程俊林、长治市广泰房地产开发公司、长治市亿博五金有限公司、长治德凯清真食品有限公司、长治市南洋大药房、山西中德型材有限公司、长治市中港房地产有限公司、丁平生、王志力、高亚东、马小军、金威商城、程忠义、马福林、马雪青、长治市维尼律师事务所、马水平、马玮、马永军、马五林、马慧军等诸多单位与个人予以了热心支持。 正是有了上述朋友们的慷慨扶持,本书才能够顺利出版问世。《守望故土》虽出自本人手笔,实质上是长治所有回族人,是长治市历史乃至中国回族所共有的一部作品。因之说,这部长治回族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文学性史料,必将挟带着岁月的呼啸,吹拂至未来的人们面前,那是一种灿烂的鲜活与绚丽。 需要说明的有如下两点:首先,整部书稿的十九个章节,编排及标题或许不是很贴切甚至有些许牵强感,但纯是为了阐明事情与具体的人物。其次,书中对当代所涌现出的回族企业家们,落墨甚少,几乎是一笔提过而没作更多介绍。征求意见时也有朋友提出这一点,在此只能说,我非常清楚但必须如此简略,因为诸如以上朋友们的创业史,就反映长治回族史而言,很值得大书特书,即使在此书里给每人三五千字的容量叙述,也远不能表现他们的个人风采,真若这样的话,又显得喧宾夺主与本书主题相冲突。因而,对这些朋友们的业绩只能是浅尝辄止,这是需要说明的一点。好在他们均皆理解本书创作宗旨,没有任何的功利心,让人深感欣慰。但盼今后条件具备的话,能为这些优秀人士写一部纪实性专著。 实话实说,为创作此书,每天均工作12小时以上。目的就是为了在2008年内顺利将之出版,为此身心疲累,竟至于今年2月份病倒,不得不在医院中度过了一个多月时间。为使这部饱凝心血的著作力臻精良,出院后只做短暂休息,便重新投入修改润色工作中。但因四川汶川地震救灾,以及随之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等重大国家性活动,所以将联系出版事宜延缓下来。虽然年内出版的机缘微乎其微,但这样也就有了足够的时间,一直不厌疲倦地反复审校,终至现在的定稿。该走的路必须要走,于是,也就有了这部书的诞生。 写作过程,的确苦累,更多的则是澎湃于文字间的如火激情与如水柔情。为提升文史资料品位与社会效用,本着存往昭来,溯本知源的治史原则,对长治回族历史、传统文化等方方面面进行了积极的挖掘整理,为完善地方文史资料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源,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此书的出版,不仅可以填补长治有关少数民族历史空白,也将对长治稳定和谐的良好政治局面起到积极作用,对增进民族与各宗教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发挥有益功效。 在此,谨向所有对本书创作及出版进行过关切与无私帮助的人士致以诚挚的鸣谢!身为一介文人,别无所长,只有用更好的作品来回报所有关心与支持我的朋友们。 2009年春节于山西长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