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十讲》是黄济先生于望几之年所作。共分十讲,题目是:中国经典文化源流概述,蒙养教育与蒙养教材,解读《四书》,解读诸经,诸子简介,读史,文、赋解说,诗词解说,曲、杂剧选介,小说选介。并在“文、赋解说”中附加了学规和家规,在“小说选介”后附加了楹联和谜语等,以增广见闻。从其所选的题目来看,与以往的诗文选集所不同的是包含了经、史、子、集多方面的内容,为读者提供了对我国古典文献的全面了解;并增加了传说、故事、楹联、谜语等通俗文学,以拓宽学者的知识视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国学十讲 |
分类 | |
作者 | 黄济 |
出版社 | 江苏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国学十讲》是黄济先生于望几之年所作。共分十讲,题目是:中国经典文化源流概述,蒙养教育与蒙养教材,解读《四书》,解读诸经,诸子简介,读史,文、赋解说,诗词解说,曲、杂剧选介,小说选介。并在“文、赋解说”中附加了学规和家规,在“小说选介”后附加了楹联和谜语等,以增广见闻。从其所选的题目来看,与以往的诗文选集所不同的是包含了经、史、子、集多方面的内容,为读者提供了对我国古典文献的全面了解;并增加了传说、故事、楹联、谜语等通俗文学,以拓宽学者的知识视野。 内容推荐 本书是黄济先生于望几之年所作。先生自幼习学国学,对国学经典有着独特而深刻的理解。本书共分十讲,从蒙学读物到四书五经,从诸史到诸子。从诗词文章到谜语对联,都有涉及。先生着眼下普及,各讲都以简明通俗为务。同时。辅以先生丰厚的生活阅历及多年来的思号,文中常有发人深省的论述和独辟蹊径的解读。为了方便热心国学的读者找到学习的门径,先生特于书后附义数篇。以期有益于读者。有意于国学者,完全可以以此书作为探求国学精义的入门。 目录 前言 第一讲 中国经典文化源流概述 一、远古至夏、商、周时期 二、春秋、战国时期 三、两汉时期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五、隋、唐时期 六、宋与辽、金时期 七、元、明、清时期 八、“五四”时期和新文化运动 第二讲 蒙养教育与蒙养教材 一、蒙养教育 二、蒙养教材 第三讲 解读《四书》 一、《论语》简释 二、《孟子》简释 三、《大学》简释 四、《中庸》简释 第四讲 解读诸经 一、《诗经》简释 二、《书经》简释 三、《易经》简释 四、《周礼》、《仪礼》与《礼记》简释 五、《春秋》“三传”简释 六、《孝经》简释 第五讲 诸子简介 一、老子 二、庄子 三、墨子 四、苟子 五、韩非子 六、孙子 第六讲 读史 一、《史记》 二、《汉书》 三、《资治通鉴》 四、《续资治通鉴》 五、纪事本末 六、《魏书》和《新五代史》 第七讲 文、赋解说 一、关于“文”的分类、选文及简析 二、关于“赋”的简释及其选篇的评析 三、几点结束语——古典文、赋对写作的启示 附:学规与家规选介 一、学规 二、家规 第八讲 诗词解说 一、诗的沿革和格律 二、词的形成和格律 三、诗词写作浅识 第九讲 曲、杂剧选介 一、曲与杂剧的产生和发展 二、散曲 三、杂剧 四、有关京剧的几点评议 第十讲 小说选介 一、小说概述 二、小说选评 三、几点补叙和结语 附:楹联与谜语选介 谜语功能析 后记 附录 如何看待“国学热” 再谈如何看待“国学热” 三论“国学热” 《中华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读后感 试读章节 (三)唐代的传奇:传奇是小说之流,在春秋、战国的“九流、十家”中就有小说一家,但居于末尾,不被重视,属“九流”之外。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志怪和志人小说出现(见前),也多属短篇或片段。到唐代小说有了新的发展,称为“传奇”,它是在民间文学兴起的影响下,文学发展的一种新的形式。它集诗、文于一体,将抒情和叙事相结合,以比较通俗的语言写成。现举几例作些说明: 《枕中记》和《南柯太守传》:《枕中记》为沈既济(750?—800?)所作,写卢生在邯郸逆旅中,借道士吕翁的青瓷枕人睡,梦中经历了他生平追求的“出将人相”的生活,还不到蒸熟一顿黄粱饭的工夫,便梦醒,一切皆空。通常所说的“一枕黄粱”的典故,即出于此。《南柯太守传》,作者李公佐(770?—850?),写淳于棼醉后入梦,被槐安国招为驸马,出任南柯太守,后因为与檀罗国交战失败,公主又随之谢世,于是宠衰谗起,终被国王遣送出国。淳于棼醒后,寻踪发掘,所谓槐安、檀罗国者,原来都是蚁穴。自此栖心道门,不问世事。(以上抄自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二)》,第529页)毛泽东在《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一词中所说的“蚂蚁缘槐夸大国”,即用此典故。 《柳毅传》和《莺莺传》:是写的两个爱情故事。《柳毅传》是李朝威所作,其生平不详。他写的是洞庭龙女嫁与泾河夫家,备受虐待,要求柳毅代为传书至洞庭龙宫;结果龙君弟钱塘君诛杀了泾河逆龙,救出龙女;后经许多曲折,龙女终于和柳毅结成美满婚姻的故事。这个故事,既反映了龙王包办婚姻给女儿造成的无限痛苦和折磨,又写出了龙女反抗夫权压迫、追求幸福爱情的妇女形象。这篇“传奇”故事,写得有声有色,浪漫主义色彩极为浓厚,通过幻想来反映现实,将志怪与志人做了有机的结合,是一篇极为成功的文学创作,为当前的中学语文课本选为教材。《莺莺传》又是另一篇爱情小说,为元稹所作,写的是张生与莺莺相爱,后因张生负心背弃,以悲剧而告终。这个故事为元杂剧《西厢记》所采用,但与原小说有所不同,以忠贞爱情的喜剧告终。留传后世,一直演唱至今。 《霍小玉传》和《李娃传》,写了两个妓女的爱情故事,最后都以悲剧告终,控诉了当时社会的传统观念和某些文人守旧忘情的思想。蒋防在《霍小玉传》中写了歌妓霍小玉与书生李益的爱情故事,塑造了霍小玉温柔美丽,对爱情执著不移;而李益则是荣贵变心,另娶富贵家女卢氏。小玉悲愤交集,痛斥李益而死,冤魂化作厉鬼,搅得李益夫妻不和,这是一个悲剧故事。白行简在《李娃传》中写了妓女李娃与荥阳公之子某生的爱情故事,其中揭露出当某生在沦为乞丐和以后高第得官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下,其中错综复杂的亲情和爱情的种种表现,反映出一个被人贱视的妓女的高尚品质和剥削阶级的虚伪欺诈的卑鄙作风,使人们认识到在封建制度下的门阀婚姻问题。但其中最后的荣华富贵结局,则是不可取的。这些传奇故事,为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呐喊,也为宋代的话本、元明清的小说和杂剧的创作,准备了有关资料和提供了前提条件。 (四)在宗教方面,由于唐代是李姓,因而道教得以扶持,将道教尊为国教,广设道观,与佛寺并行。嗣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净明各派逐渐合流,道教又走上新的发展阶段。佛教至唐已鼎盛,而且逐步走上汉化的道路。其间不仅有唐玄奘去天竺取经,并在印度讲经的创举,而且佛教在汉化的过程中,已形成了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净土宗、密宗等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不同教派,不但在国内广泛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而且远及国外,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经即是一例,他六次东渡,五次失败,最后成功,目已失明。他去日本之后,建唐招提寺,传布佛教,并将中国的建筑、雕塑、医药等介绍到日本,为传播佛教和进行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总之,唐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对外影响最大的时代,因而有“汉唐”之称,其成就和影响远超于汉代。公元七世纪以后的外国人常称中国为“唐家”,至今欧美各国称中国侨民居住的地方为“唐人街”,都足以说明其影响之大。P20-22 序言 国学,简言之就是中国的学术,就其一般概念而言是指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集成和总汇。国学和文化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化一般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国学属于精神文化中的典籍部分。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化的古国,我们的古圣先贤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继承和发扬这份优秀的文化遗产,作为建设现代文化的基石,并用来教育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光荣职责。 国学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国学如何分类?古往今来有着各种不同见解和主张,从汉代刘歆的“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起,到清代以永珞和纪昀为主编的《四库全书》(包括经、史、子、集)止,其间有着不同分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编纂者的不同见解,不仅分类的名称不同,而且在各类中所包含的内容也有差异。本书所列的“十讲”,基本上是以《四库全书》的经、史、子、集为基础,但为了照顾学者的特点和需要,突出了以诗文为主,并增加了“中国经典文化源流概述”和“蒙养教育与蒙养教材”两讲,以便给读者以整体的概念,以及由浅人深的学习阶梯,逐步由“升堂”到“入室”。下面就是“十讲”的具体题目。 “国学十讲”的题目是:中国经典文化源流概述,蒙养教育与蒙养教材,解读《四书》,解读诸经,诸子简介,读史,文、赋解说,诗词解说,曲、杂剧选介,小说选介。并在“文、赋解说”中附加了学规和家规,在“小说选介”后附加了楹联和谜语等,以增广见闻。从其所选的题目来看,与以往的诗文选集所不同的是包含了经、史、子、集多方面的内容,为读者提供了对我国古典文献的全面了解;并增加了传说、故事、楹联、谜语等通俗文学,以拓宽学者的知识视野。就其时限来说,上起尧舜,下至近代,对三江五岳的人文知识和生活经验广为涉猎。为读者全面学习中国古典文献引路,也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学习中国古典文化典籍,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项必要的措施。但要做到“古为今用”,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点和科学态度,因为历史文献都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其中有的可以超越时代的局限,是人类文化中的普遍真理,但在大多数的古代文献中,难免带有历史的以至阶级的局限,经常是精华与糟粕杂陈,这就要用科学发展观来作分析,才能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与时俱进地为今日所用。所以出现“国学热”是好事,但必须掌握一个“度”,如果超过了“度”,就会出现“过犹不及”的问题。形而上学地对待历史文化,说好一切皆好,说坏一切皆坏,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在今天也可能发生,应当引以为戒。因而如何有选择、有分析地学习历史遗产,并恰当地联系实际,做到“古为今用”,这些工作,还需要我们认真地去做。对于青少年来说,应以学习诗、文为主,并根据具体隋况进行选读。 另外,处理好学习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典籍与学习西方的现代文化和先进科技的关系,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在中小学的教育中,一定要处理好学习中国古代诗文与学习现代数理化生以及外国文学的关系,如果强调学习中国古典文献而缩减了对现代文化和科技的学习,将是一个不恰当的措施,其后果会遗患无穷。因而全面处理中西关系,做好“洋为中用”,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之路,对于中小学的教育来说,尤其需要打好全面的文化学习的基础,任何偏颇都会带来重大的损失。我们在撰写此书时,力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青少年全面学习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尽一点微薄之力并发挥一点引路作用。但由于才疏学浅,其中的错漏恐在所难免,渴望方家和读者指正! 在撰写工作中,参阅了游国恩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杜祖贻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古典精华》及其参考资料、邱燮友教授等编著的《国学课》、裴治国教授等主编的《中国古籍二百种提要》等专著,以及《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和其他有关的专著和论文,在此一并深致谢意!恕不一一注出。 本书草稿写出后,请王策三教授和王炳照教授进行了审阅,他们不顾年迈,在百忙中做了认真的审阅,提出了许多非常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并给予了很多的鼓励和奖誉,共襄其成,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这本《国学十讲》,是在我主编的《中华文化经典导读》的基础上逐步写成的,它可以算作前书“导读”的导读,为学习《中华文化经典导读》起点引路作用。《中华文化经典导读》和《国学十讲》能够撰成问世,首先要感谢中育集团为此立项,特别是曹华和吴宇清同志的戮力操作;于建福、石中英、丛立新、宋德民、李永贤、檀传宝(以姓氏笔画为序)等同志直接进行组织、策划和编纂;郭睿、陈苗苗、武薇、傅新艳等同志的努力操作。最后还得感谢江苏教育出版社张胜勇社长的大力支持,金月皎主任的精心组织和编审,司亚宁、樊曼莉同志的认真校勘。在上述工作中,我深切感受到“无君即无我”! 在此我还怀念起我的私塾老师朱子勃先生,他虽是清末秀才,我县宿儒,但他思想不老化、不固执,他学古而不泥古,尊儒而不排他。他给予了我中国古典文化的有益知识,培养了我为文、赋诗的初步能力,更指点了我如何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分析态度,他为我八九年的私塾教育画了一个句号。我之所以有今日,大部来自朱师。其爱生如子、谆谆教诲的形象,使我终生难忘。 黄济 2010年春日于新风居 后记 拉拉杂杂地讲了上述的十个问题,作为初稿问世。既是初稿,就必然带有不成熟的缺点,因而全书从设题到内容,值得商榷和研讨的问题尚多,需待继续学习研究和修改补充。 国学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先哲给我们留下的书刊浩如烟海,因而尽毕生之力,也难以读其万一。这就使我对书中所引的资料,虽力求出自原著,但书海浩瀚,终难卒渡;其中有的资料是来自“第二手”或“转引”;即使来自第一手的资料,也还存在有不同版本和不同的解读,带来了使用上的不少难处,并难以卒读。所有这些问题,都有待方家的指正和读者的指点,以便使本书再版时继续进行修改和补遗。 我今年已八十有九,年届耄耋,已至“望九”,幸身心尚健。如天公作美,假我数年,对这本拙著,以及与其相关的,继续进行修订,使再版时能有新的面目出现,到那时或许可以说:“可以无大过矣。”现以小诗作结: 学苑耕耘经数春,书-山难越备艰辛。 天公若肯假年月,自当续修求纯真。 为了帮助初学者阅读,附上拙文三篇,也是我学国学时的一些体验,以供初学者参考,并请专家指点。其中如涉及到有关专家的观点,不当之处,渴请指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