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林徽因两篇中篇小说。《九十九度中》,以交错切换的画面展示了两类人迥然不同的生活图景:挑夫、车夫、丫环——他们的命运是病死、坐牢、挨饿;卢二爷、张老太太、阿淑——他们的生存状态是空虚无聊、挥霍无度、因循守旧。小说采用了现代建筑“打散重构”原理作为结构方式,所有漫散各处的事件元素都被一个内在的东西辖持在一个整体之中:30年代的中国“几家欢乐几家愁”的社会现实和主人公对攘攘众生的人文关怀。《九十九度中》没有完整地刻划一个人,却速写了那个时代的所有人;没有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却透视了那个时代的世态百相。
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是早期运用现代派手法的名篇。作者选取北京夏季炎热的一天,以挑夫流动的脚步,将貌似互不往来的社会各阶层不同的生活场景连缀在一起。
小说截取生活中有代表性的片段,且让这些片段带着生活本身的空间广延性与时间连续性,展示了1930年代中国都市生活的样态,以其相当的整体性具备了现代中篇小说的格局,同时处处体现出悲悯的情感和对底层的人道主义关怀。
三个人肩上各挑着黄色,有“美丰楼”字号大圆篓的,用着六个满是泥泞凝结的布鞋,走完一条被太阳晒得滚烫的马路之后,转弯进了一个胡同里去。
“劳驾,借光——三十四号甲在哪一头?”在酸梅汤的摊子前面,让过一辆正在飞奔的家车——钢丝轮子亮得晃眼的——又向蹲在墙角影子底下的老头儿,问清了张宅方向后,这三个流汗的挑夫便又努力地往前走。那六只泥泞布履的脚,无条件地,继续着他们机械式的展动。
在那轻快的一瞥中,坐在洋车上的卢二爷看到黄篓上饭庄的字号,完全明白里面装的是丰盛的筵席,自然地,他估计到他自己午饭的问题。家里饭乏味,菜蔬缺乏个性,太太的脸难看,你简直就不能对她提到那厨子问题。这几天天太热,太热,并且今天已经二十二,什么事她都能够牵扯到薪水问题上,孩子们再一吵,谁能够在家里吃中饭!
“美丰楼饭庄”黄篓上黑字写得很笨大,方才第三个挑夫挑得特别吃劲,摇摇摆摆地使那黄篓左右的晃……
美丰楼的菜不能算坏,义永居的汤面实在也不错……于是义永居的汤面?还是市场万花斋的点心?东城或西城?找谁同去聊天?逸九新从南边来的住在哪里?或许老孟知道,何不到和记理发馆借个电话?卢二爷估计着,犹豫着,随着洋车的起落。他又好像已经决定了在和记借电话,听到伙计们的招呼:“……二爷您好早?……用电话,这边您哪!……”
伸出手臂,他睨一眼金表上所指示的时间,细小的两针分停在两个钟点上,但是分明的都在挣扎着到达十二点上边。在这时间中,车夫感觉到主人在车上翻动不安,便更抓稳了车把,弯下一点背,勇猛地狂跑。二爷心里仍然疑问着面或点心,东城或西城;车已赶过前面的几辆。一个女人骑着自行车,由他左侧冲过去,快镜似的一瞥鲜艳的颜色,脚与腿,腰与背,侧脸、眼和头发,全映进老卢的眼里,那又是谁说过的……老卢就是爱看女人!女人谁又不爱?难道你在街上真闭上眼不瞧那过路的漂亮的!
“到市场,快点。”老卢吩咐他车夫奔驰的终点,于是主人和车夫戴着两顶价格极不相同的草帽,便同在一个太阳底下,向东安市场奔去。
很多好看的碟子和鲜果点心,全都在大厨房院里,从黄色层篓中检点出来。立着监视的有饭庄的“二掌柜”和张宅的“大师傅”;两人都因为胖的缘故,手里都有把大蒲扇。大师傅举着扇扑一下进来凑热闹的大黄狗。
“这东西最讨嫌不过!”这句话大师傅_半拿来骂狗,一半也是来权作和掌柜的寒暄。
“可不是?他×的,这东西真可恶。”二掌柜好脾气地用粗话也骂起狗。
狗无聊地转过头到垃圾堆边闻嗅隔夜的肉骨。
奶妈抱着孙少爷进来,七少奶每月用六元现洋雇她,抱孙少爷到厨房,门房,大门口,街上一些地方喂奶连游玩的。今天的厨房又是这样的不同;饭庄的“头把刀”带着几个伙计在灶边手忙脚乱地炒菜切肉丝,奶妈觉得孙少爷是更不能不来看:果然看到了生人,看到狗,看到厨房桌上全是好看的干果,鲜果,糕饼,点心,孙少爷格外高兴,在奶妈怀里跳,手指着要吃。奶妈随手赶开了几只苍蝇,拣一块山楂糕放到孩子口里,一面和伙计们打招呼。
忽然看到陈升走到院子里找赵奶奶,奶妈对他挤了挤眼,含笑地问:“什么事值得这么忙?”同时她打开衣襟露出前胸喂孩子奶吃。
“外边挑担子的要酒钱。”陈升没有平时的温和,或许是太忙了的缘故。老太太这次做寿,比上个月四少奶小孙少爷的满月酒的确忙多了。
此刻那三个粗蠢的挑夫蹲在外院槐树荫下,用黯黑的毛巾擦他们的脑袋,等候着他们这满身淋汗的代价。一个探首到里院偷偷看院内华丽的景象。P1-3
一、《中篇小说金库》,以小说文本为主体,版本或按初次发表,或以作者后来认定为准,不作一致要求。必要时,个别版本有所说明。
二、小说以单一中篇为主,或同时收入题材或主题相近的其他中短篇,旨在加强读者对作家的主要的中篇小说,或某一方面的创作思想的了解。
三、除小说文本外,附录作者回忆录、自述或访谈,以及相关的传记材料及重要评论。个别作品的评论具有争鸣性质,意在反映小说的社会影响的实况,也可供作文学史研究之需。
四、附录作者简历、年表。
五、附录作者照片及手稿,部分为编者所收集,部分为作家及家属首次提供。
林徽因的新诗名作《别丢掉》因朱自清的解读而更流播,她的小说名篇《九十九度中》由李健吾的阐释而更闻名,这两个作品使得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九十九度中》作为我国现代派小说的早期之作,在发表的当时,由于叙述方式的超前而不能被有的读者接受;但在新文学走过70多年的历程,读者对各类新小说的认可度大大提高后,再回头阅读这篇小说,不仅北京都市化进程中1930年代的景象给人以重温历史的感觉,如人力车夫、挑夫、筹办寿宴等,而且作者将这些素材拼接起来的手法颇具意味——形式比内容更富于现代性,尤其相较于同时期的新感觉派作品所反映的上海摩登生活而言。至于其属短篇抑或中篇的问题,笔者认为,即就《九十九度中》谋篇的灵活性和情节的开放性而言,已远超出短篇小说的范围,更何况其中出场人物的数量,他们的遭际、命运,更非短篇所能容纳;尽管也遵循经济、集中的原则且篇幅不长,但新颖的结构样式使其内容含量足可与中篇小说相媲美。除《九十九度中》外,林徽因尚写有总名为《模影零篇》的短篇4篇,分别描画出由封建时代向民主时代转型时期的诸般样态:现代中国留学生眼界大开,女学生也可以到西洋学习且有机会结识异族女孩,并感受东西方女性生存的某些相似处;在传统文化重文轻理观念的压抑下,偏爱、擅长理工的人难于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惟当标举“科学”旗帜的时代到来,这一状况才有可能改变;丫鬟的命运在现代中国也可以由自己掌握,既不再由少爷摆布,也不再由主人做主许配他人,这显然是革命浪潮卷入传统生活的迹象;一夫多妻式旧家庭的矛盾,致使小孩成为父母相互发泄怨恨的出气筒而不能存活下去。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可能更多地被《模影零篇》中存留的时代剪影所吸引。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的焦点女性人物之一,林徽因的出现,用今天的话来说,不仅仅因为她是美女,而更主要的是因为她是才女——一位颇为大器的、有眼光的知识分子,这正是她的魅力之所在。虽然与多数作家相比,林徽因的作品数量有限,可是文学创作只是她的工作之一,她在建筑、工艺美术等领域的作为不属这里讨论的范围,仅就她在京派作家圈内的影响,就不可不谓之为文坛佳话。她在北京总布胡同3号“太太的客厅”组织的沙龙,她对文学青年萧乾的提携,还有环绕在她周围的作家、学者们……都成为近年文人研究的一个热点;这也是人们纷纷探讨林徽因生平的一个原因吧。
本选集的新鲜处在于,编选了林徽因小说研究资料和林徽因传记研究资料,前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林徽因小说创作的多层面含义,尽管后者之中有的观点相互扦格,但这更能体现人文科学研究的某种特点。相信这些新的研究成果能引导读者更清晰地解读林徽因的小说和更客观地认识林徽因这个人;如果这样,那么这本小册子也就收到了它的效果。
李丹
2010年3月15日
于上海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