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读者提供一本展现青岛历史的人文读本,由本报记者刘宜庆编选、注释。刘宜庆在多年研究青岛文史的基础上,从中国近现代著名文人中遴选出与青岛这座城市有关的近30人,比如洪深、胡适、梁实秋等,将他们描写青岛的文章结集成册,为方便读者阅读,并加以注释。该书编选的文章一是优美的散文,以游记为主,在山海风光中感受青岛的人文意蕴;二是史料的价值,偏重传达青岛的历史风貌,兼及山东大学在青岛的往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名人笔下的青岛/人文青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宜庆 |
出版社 | 青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为读者提供一本展现青岛历史的人文读本,由本报记者刘宜庆编选、注释。刘宜庆在多年研究青岛文史的基础上,从中国近现代著名文人中遴选出与青岛这座城市有关的近30人,比如洪深、胡适、梁实秋等,将他们描写青岛的文章结集成册,为方便读者阅读,并加以注释。该书编选的文章一是优美的散文,以游记为主,在山海风光中感受青岛的人文意蕴;二是史料的价值,偏重传达青岛的历史风貌,兼及山东大学在青岛的往事。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和收藏的好书,书中汇集的文章的作者如胡适、梁实秋、臧克家、郁达夫、沈从文、芮麟、吴伯箫、洪深、王统照、老舍、苏雪林、柯灵……等都是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或者说,是一组青岛过客的剪影。细读这些美文我们会发现,他们未曾远行,他们就在青岛的往事中。 目录 上篇 山海风光说青岛——青岛游记 青岛闻见录 我的“失地” 留得青山在 青岛 岛国新秋——青岛印象之一 咖啡与海——青岛印象之二 魔窟——青岛印象之三 如此桃源——青岛印象之四 青岛素描 岛上的季节 山屋 青岛巡游 青岛的树 万国公墓 太平角之午 山大果圃 骑马 栈桥灯影 青岛与我 暑避 青岛与山大 五月的青岛 青市巡礼 惊风骇浪上前崂 绿色的回忆 青岛之夜 青岛解放我重来 翡翠城 在青岛看房子 圣弥爱尔大教堂 下篇 故人相忆在江湖——青岛记忆 青岛的生活是诗 海——回忆一多先生 忆杨今甫 忆青岛 西施舌 烤羊肉 胡适青岛日记 小忆青岛 能不忆青岛 弘一律师在湛山 一年插曲:山东大学 青岛怀踪录 谈酒 碧海红樱忆旧游 我的父亲刘康甫 山东大学的话剧传统 后记 试读章节 余至青岛,前后凡四次。两次在二年夏间,一次在三年春,一次在三年夏夜。统计在岛时日,不过四月。而见闻所及,颇有可记录者。溯自日本宣战以来,德人设防,不遗余力,林木桥梁,因之多所毁坏。近又闻境内遍处布设无线电雷,他日兵尽粮绝,必不能守之时,惟有付之一炬,全数毁灭,绝不留一丝一毫于敌人。则二十年经营之结果,数千万财产之精华,一刹那间,同归黄土!后之治此者虽有重兴之志,盖亦难矣。游人过此,满目荒凉,追念往日盛迹,得无有沧桑之感欤?著者在岛不久,于彼此情形,未能详细调查,笔录所载,又不及闻见所得之什一,简陋之蔽,阅者谅之。 青岛,一小岛也,径不过二里,在即墨县东南,往时渔舟萃集之所,盖滨海各处列岛环峙,然类皆石田不生草木,独此岛四时常青,故居人名之日青岛。德人初人胶湾时,兵舰泊此。其后所得租借权,陆续经营。与陆上近岛处造码头,直人海中二里。山东铁路起点在此。其余如总督署司法厅各局所,及大商业行家,皆聚在近岛一隅。故德人即假青岛之名,名其租地。又其后十数年间,势力向内推展,别营大码头于西北面,商家亦渐迁至内部,华人寄居彼土者又日夥,各处市街林立。虽青岛之名限于一区,仅为政治机关托足之所,而自假用之后,不能复改,故今人称德国租借地,不日胶州湾,而日青岛。 岛上立有灯塔。某日约伴往游,仅见野兔数四,出没草间,巨石磊荦,激水成浪,他无足观。惟小码头上(从前之码头)夕阳初下,恒有多数游人,往来散步,远眺山色,俯听涛声,致足乐也。 街上不见有多数巡警植立,然其秩序之佳,乃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之况。较之香港旅顺,盗贼辈出者,不可同日而语。细论起得力之故,盖有二端。一侦探能尽职。尤注意于码头车站,宵小往来,无有能逃其目者,即使侥幸混入,而户口稽查严密,无正当事业者,不许停留,虽街上不见巡警,而到处皆是侦探。二利用猎犬。青岛警厅中畜犬百余头,黄昏以后,纵之四出,遇有穿窬之事,报告迅速。其踩缉窃案,赖猎犬嗅觉之力,四处觅贼,得之亦甚易。有此二端,治安不足虑矣。 我国素无户口清册。前清各省之报告,地方长吏一人之报告而已,究有若干国民,不可得而知也,彼此相形,为之爽然。 侦探长曾对余述彼捕盗之功绩。某次某兵船点名,失水手一人,同辈中或疑其晚问醉归,坠海死矣。其后亨利饭店失窃一次,钻石金表等值千余元,而三饭店有失窃三次,计不下万金。侦探长竭力调查,观各处之手印足迹,知必出于一人。而此人必非中国人,于是择猎犬最精者一头,从事寻觅。凡二十余日,每日一次,其结果则往来路径,虽不同途,而每次至山中一小河边,必立定不进,明日试以他犬亦如是。于是决意过河,而失踪之水手在焉,捕之,遭其刃击,洞手背,斗一时许,始就擒。讯实罪状,立即枪毙,而民间始除一大害。先时侦探长每月薪金百二十元,自获此盗,加至三百。后又因学通日语,再加一百。盖青岛警厅制度,只可加薪,不能迁职也。偶谈及猎犬之用,某君又告我日,某甲畜犬一头,能代主人去行杖冠履。某英人有犬一头,能人水中拾钱袋等物,亦能拯溺者。此犬躯干甚大,昂首而立,去地四尺,德人某以千四百金易之,英人不愿也。侦探长先时亦畜一犬,冬间其夫人免身,此君适奉公外出,戏谓犬日,善护卫女主人,勿得令野人近之。及归已诞一女,此君正欲一叙别后情况,犬突起,齿伤其左耳,于是怒甚,取枪击杀之。 按察使属与督察厅同在一处。去夏在督署旁,购地一大块,鸠工建筑。右为皋署,前为监狱,至今年六月始竣工,未及迁移,而欧洲战事起矣。司法官慕君在中国二十余年,精通汉文,而其人谦虚和蔼,令人可亲,即坐堂理事,绝少疾言遽色。青岛法例,凡以民事涉讼者,每人需缴费三元,负者代胜者纳款。如司法官查得原被告之行为,有干犯德国法律者,再科以特别之罚款。例如酗酒而至互殴,则在讼费以外,多纳六元。慕君言,一星期中,司法收入,平均数至少有一千二百元。其有款项纠葛者,署中代之追出,又有一成至二成之公费,犹不止此数也。 某日往皋署,旁听慕君之审判。是日有两案。一为亲戚二人,因贷保借款之事涉讼;一为兄弟二人,因合资营业事涉讼。然两案之原被告皆为夫人,心窃异之。嗣观慕断案,并不试用其法权,大似和事佬,从中排解而已。而两造皆悍泼无伦,两不相下。最后则日,某某曲,须纳罚款若干;某某直可以去矣。有时负者不服,在厅中喧争,慕君亦无如之何。亦有两造皆以为不公平,在门口大骂者,慕君并不与计较,遣司法巡警告之日,尔曹欲争,可至他处,勿在署门无理也。然判决以后,未有敢不遵而至二次涉讼者。 赴讼之人,皆自以为是者也,无论法官如何公平,胜者必成誉,而负者必毁誉之。若此者,岂不能以权力威压之乎?然慕君不肯用者,盖欲使两造各平其心也(除上控外不遵判者受重罚)。有法律之监督,又有亲戚之劝解,故一次讼后,不思再讼矣。 妇人涉讼者多,私窃异之。庖人某日,妇人出面,亦不得已也。盖法官审判,凡男子与女子涉论,则女子胜;少艾与老丑涉讼,则少艾胜。故如有讼事,则必设法,择美貌女子到堂,以求必胜。 德国最重法律。司法者不以人之贵贱贫富,而稍歧视。侦探长某君有一爱女,年才六岁(以中国计岁之术计之为八岁),为其男仆所诱奸,此男仆高密县人也。适女之母之厨下,闻哀哭声,寻之备睹诸状,大怒奔告其夫,至欲以枪击杀此仆。同居德人或劝之日:不可。德国有法律,奈何私自杀之。因执此仆,送至有司,罪定笞三百,监六年。送女童至医院治疗。此事既传闻于外,余特往慰之,彼愤言日:凡家有女童者,自今以后,万不可再雇男仆。此亦可见德人之尊重法律也。 有高等学堂一所。分科教授,似大学之制度,校址在青岛车站之南,据小山上,前面临海,去市甚远,读书佳处也。校左有农科试验场,为农科学生试验之所。别有农事场一所,在李村,专为考究青岛之地质土性而设。果木园一处,在会泉,专供岛人游览,高等学生亦可前往参观。该校教授制度,尽照柏林教育部规定。校中教职员,多为闻人名士。为学费甚昂,贫者不能人,肄业其中者,皆大家子弟也。 女校两处。一在山顶某教堂。学生月纳膳费二元,所食粗粝,不能下咽。教授科目,只有德文一种。在彼读书者,大半为山东本地人。一在大鲍岛天主教堂。该堂内本设有女子高等小学,惟专收德人,不收华人。辛亥冬间,中国贵族大官携眷至岛避乱者,日见其多,大家闺秀,每有失学之叹。某女士慨发慈心,特与教堂中主者商明,在内附设华女小学,每月收学费七元,授国文、英文、德文、音乐、手工、算学等课。其成绩颇可观。 P3-6 序言 青岛是闻名中外的海滨旅游城市,蔚蓝的大海,青翠的山峦,温润宜人的海洋性气候使青岛成为中国最具魅力的海滨城市。同时,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青岛悠久的古代文明和“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近代城市景观,又使其充满着迷人的文化神韵。 青岛的城市化进程虽仅百年,但其历史文化却源远流长。早在五六千年以前,青岛的早期居民东夷人就已在此创造了灿烂的岳石文化。春秋至魏晋,田单火牛阵破燕于即墨古城,秦始皇东巡三次登临琅琊台,田横五百义士殉节田横海岛,晋高僧法显取经东归登陆于崂山沿岸,北魏郑道昭书刻于天柱山峰。唐宋以来,道教大兴,李玄哲、刘若拙、丘处机、张三丰等历代名道相继来崂山修炼,“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使崂山成为道教的发祥地之一。 近代的青岛因其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天然的良港而成为帝国主义争夺的殖民地。自1891年城市建置到1897年德人的早期殖民开发,自1914年日本的侵占到因“青岛主权”问题所引发的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从1922年青岛回归后北洋政府的统治到国民政府的接管,从日本的第二次侵占到美蒋势力的盘踞,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整个20世纪上半叶,青岛又成为国内外军政要员、商贾名流、文人墨客来往穿梭的舞台。 历史无言,逝者如斯。今天的城市日新月异、步履匆匆,而拂去历史的风尘,我们依然需要从城市历史的“文脉”中汲取营养。 《人文青岛系列丛书》正是基于历史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而组织编写的。围绕着这些至今保存完好的老房子,流传着许多动人故事的老院,印刻着无数实事履痕的老街,还有大量令人回味与感慨的各界名人留在这座城市中的往事,这一切犹如青岛百年历史的枝与叶,鲜活地反映着城市历史文化的脉络,印记着城市所走过的坎坷而艰辛的脚步。 站在21世纪的起点回望,历史的背影虽已渐渐远去,而历史所赋予城市的文化性格与底蕴却一直向前延伸。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伴随着新世纪的脚步,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青岛、一个充满入文魅力的青岛已伫立于蔚蓝的东部海岸。 编者 后记 沉浸在20世纪著名作家、学者构筑的纸上青岛之中,真有恍若隔世的感觉。几个月的时间,青灯相伴,和故纸堆为伍,在旧报刊中检索、查找描写青岛的文章,每得一篇,欣喜欲狂。 2008年春节,正是编选这本书紧锣密鼓之时。利用短暂的假期进行注释、校对,每当疲惫之时,推窗四顾,一股凛冽的寒气,让我精神一振,有神清气爽之感。望着窗外的万家灯火,能够嗅到空气中幽微的鞭炮火药气味,偶尔有几声鞭炮的响声,划过宁静的夜空。心想,我所处的这个城市,就像春节一样,从历史中来,一直延续到现在。我所做的,是想通过这本小书,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了解这个城市的前世今生,了解这个城市的过往烟云。 春节期间,忙里偷闲,和妻子带领女儿去逛贮水山萝卜会。抱着女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慢慢行,饶有趣味地看那些做棉花糖的、抡着木锤做花生糕的、做小糖人的。做棉花糖的最吸引人,那手艺人像纺线一样,将又轻又柔的棉花糖团起,仿佛一团白云在手中。抬头看到儿童公园巨大的雪松,忽然,从现实中消失,沿着历史隧道走进《青岛素描》中。王统照从台东出发,经过辽宁路,看到了贮水山上的日本神社,去了西镇。而赵清阁在1947年,到此一游,写进《青岛一日》中。因赵清阁的这篇文章史料价值不大,没有入选。 从萝卜会出来,沿着中山路去了栈桥。栈桥畔海鸥起舞,波浪一波一波地轻柔地吻着防浪堤,我指给女儿看停泊在海中的军舰,不远处的小青岛以及岛上的灯塔。女儿对我说的不感兴趣,在沙滩上跑来跑去。望着伸入碧波中的栈桥,这是青岛百年沧桑的见证者,想起苏雪林的《栈桥灯语》,想起芮麟在《青市巡礼》中的描写,想起萧军在栈桥风雨夜流亡到上海…… 这本小书的选编可以说是我多年积累的结晶,研究青岛历史,发扬人文青岛的魅力,部分是我的工作,但,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热爱。经过几个月的选目、编辑和注释,当书稿初成时,我细细打量,我选编的出发点是选目精当,编排合理,注释谨严。是否做到这一点,还有请读者诸君评判。这里说明一下选编的标准,一是优美的散文,二是史料的价值,偏重传达青岛的历史风貌,岛城的风物,在山海风光中感受青岛的人文意蕴。文章分为两辑,上辑,山海风光说青岛,以游记为主,兼及青岛风情、风物;下辑,故人相忆在江湖,以记忆为主,兼及山东大学在青岛的往事。上辑文章以写作年份为先后顺序,下辑文章以作者来青岛年份为先后顺序。每篇文章有作者生平简介,作家与青岛的渊源,文后附写作年份和最初发表报刊,保留更多的信息。文章的注释,力求严谨而准确,生动而翔实,打通今昔,延伸读者的阅读。为保留文章发表时的原貌和时代特征,“藉口”“那末”等词语未作改动;文中的大部分汉字数字也没有用现行的阿拉伯数字,望读者明察。 值得说明的是,受限于书籍和资料,有两篇重要的文章没有选入,有遗珠之憾。一篇是1937年俞平伯游青岛所作185韵《丁丑青岛纪游诗》,1940年发表在天津《庸报》,收入《俞平伯旧体诗钞》。如此长诗,描写青岛,实属罕见。以诗证史,描绘出上世纪30年代青岛的风情画卷,极具文史价值。另一篇是贾植芳写的《欢迎人民军队》(他还有一篇写青岛的文章《美丽的早晨》),这篇文章记录了青岛的重要历史时刻——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贾植芳和妻子任敏看到解放军进入青岛市区,看到了广大市民欢庆解放的热烈场面。这篇文章发表在上海《大公报》。 另外,顾随、冯至、汪静之在青岛时都写了几封书简。可以在他们的文集中查阅。因种种原因,没有收录,在此说明,以便爱好人文青岛的读者检索。 这本书能够顺利出版,感谢青岛出版社刘咏和赵文生两位先生;感谢著名青岛文史专家鲁海先生、芮少麟、杨洪勋先生;感谢报社的领导和同事对我工作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感谢我的同事宋总业在工作之余,校对整部书稿。 本书的文章大部分取得作者的授权,部分联系不上的作者,请发邮件至bdlyq618@163.com和编者联系,以便奉上薄酬和样书。这个信箱,欢迎读者批评和交流。 编者 2008年3月9日,时惊蛰时分,天气回暖,春风浩荡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