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作家与青岛/人文青岛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鲁海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鲁勇,青岛一中高级教师,受其父———著名文史专家鲁海影响,长年研究青岛历史。本书是他的一本专著——《作家与青岛》。该书主要介绍了自五四运动之后在青岛居住和工作过的60余位作家的故事,并对“浅草社”、“沉钟社”、“青岛左联”等在青岛现代文学史上出现过的文学团体进行了详细描述。

内容推荐

  青岛本书是作家、史学专家鲁海著作的新书。该书主要介绍了自五四运动之后在青岛居住和工作过的60余位作家的故事,并对“浅草社”、“沉钟社”、“青岛左联”等在青岛现代文学史上出现过的文学团体进行了详细描述。作者鲁海认为,“作家”来到青岛,从不同方面带动了青岛现当代文化的发展,他们是百年青岛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目录

一、从“浅草社”到“沉钟社”

 1 冯至

 2 顾随(葛矛)

 3 陈翔鹤

 4 汪静之·章铁民

 5 游国恩

 6 陈炜谟·刘次箫

二、王统照

三、新月派

 1 杨振声

 2 梁实秋

 3 孙大雨

 4 闻一多

 5 陈梦家

 6 方令孺

 7 卞之琳

 8 胡适

四、沈从文

五、青岛“左联”

 1 王林

 2 俞启威

 3 乔天华·杜宇·王令菲

 4 汽笛文艺社

 5 于黑丁

 6 海光文艺社

 7 王青士

六、中国诗歌会青岛分会

 1 王亚平

 2 袁勃

 3 沈旭

 4 蒲风

七、“左联”作家

 1 洪深

 2 艾芜

 3 沙汀

 4 李辉英

 5 陈荒煤

 6 孟超

 7 西蒙(刘芳松)

 8 王余杞

 9 余修

八、老舍

九、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青年作家群

 1 臧克家

 2 台静农

 3 萧军·萧红

 4 梅林

 5 舒群

 6 吴伯箫

 7 张友松

 8 李同愈

十、新生代作家

 1 柯灵

 2 徐中玉

 3 蔡天心

 4 李白凤

 5 秦惠亭

 6 田仲济

 7 孙昌熙

十一、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文学

 1 沦陷时期作家

张喟兹·鲁丁

 2 黄耘

 3 王度庐

 4 抗战胜利后的青年作者群

郑荃·刘燕及·杨唤·石磊

萧风·废丁·石玺·路野和山音

 5 贾情芳

 6 田地

 7 赵清阁

 8 臧云远

 9 冯沅君

 10 陆侃如

 11 刘泮溪

 12 萧涤非

 13 杨向奎

尾声

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青岛作家建国后任职表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4、闻一多

新月派诗人中,闻一多是出色的一位。他同样是留学生,他深深地体会到祖国的贫弱给自己儿女带来的痛苦。

在诗歌创作上,闻一多是最提倡格律的,他主张“节的匀称”、“句的均齐”。他认为诗要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分别体现在音节、词藻、章句上。他的《红烛》和《死水》字句精工,意致幽窈,自成风格。他与徐志摩的不同之处是他反对完全移植西洋诗。他在《红烛》序诗里写道: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他是一个爱国诗人。他爱祖国和为人民的思想与新月派其他诗人不同,但他们在追求格律形式的艺术方法上是一致的。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筹建时,闻一多、梁实秋应杨振声之邀,乘船由上海到青岛,住在安徽路上中国旅行社青岛分社的招待所里。他们雇了一辆马车参观全市,认为青岛完全适宜于生活、工作,于是答应了下来。闻一多被聘为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一向写诗的闻一多,破例写了一生中十分罕见的抒情散文《青岛》,其中写道:

船快到胶州湾时,远远望见一点青,在万顷的巨涛中浮沉;在右边,崂山无数柱奇挺的怪峰,会使你忽然想起多少神仙故事。进湾,先看见小青岛,就是先前沉浮在巨浪中的青点,离它几里远就是山东半岛最东的半岛——青岛。簇新的、整齐的楼屋,一座一座立在小小山坡上,笔直的柏油路伸展在两行梧桐树中间,起伏在山冈上如一条蛇。

当春天,街市上和山野间密集的树叶,遮蔽着岛上所有的住屋,像是大海碧绿的波浪,岛上起伏的青梢也是一片海浪,浪下有似海底神人所住的仙宫……

堤岸上种植无数株梧桐,那里可以坐憩,在晚上凭栏望见海湾里千万只帆船的桅杆,远近一盏盏明灭的红绿灯飘在浮标上,那是海上的星辰……海天的云彩永远是清澄无比,夕阳快下山时,西边浮起几道鲜丽耀眼的光,在别处你永远看不见的。

过清明节以后,从长期的海雾中带回了春色,公园里先是迎春花和连翘,成篱的雪柳,还有好像白亮灯的玉兰,软风一吹来就憩了。四月中旬,绮丽的日本樱花开得像天河,十里长的两行樱花,蜿蜒在山道上,你在树下走,一举首只见樱花绣成的云天。樱花落了,地下铺好一条花溪。接着海棠花又点亮了……

到夏季来,青岛几乎是天堂了……

但是等秋风吹起,满岛又回复了它的沉默,少有人行走。只在雾天里听见一种怪水牛的叫声,人说牛躲在海底下,谁都不知道在哪儿。

闻一多一家初赁屋于大学路,在学校斜对面。因光线很暗,搬到了汇泉文登路,与大海只有几步之遥,晚上听着海水涨潮的声音,他心潮起伏,不能人寐。他到学校必经鱼山路上梁实秋的住宅,两人每天结伴而行,在日本人开的“吴服店”各买了长袍宽袖的“和服”,拄一支手杖走过山路。过了不到一年,闻一多把妻子儿子送回湖北,他只身住到了校舍东北角一座二层小楼里,这是当年德国兵营的军官住宅。他住在楼上,雇了一个厨师,楼下初住黄际遇,后住了游国恩。

闻一多开设了《名著选读》、《中国文学史》、《唐诗》、《英国诗歌》等课程。他在讲课时,准备充分,考证翔实,不囿旧闻,富有创见,很受欢迎。有一次,一位学生课后去见他,请教有关唐诗的问题,闻一多解释之后,他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出乎意料的,闻一多第二天在课堂上让这位学生讲自己的观点,这种民主讲课的办法,让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一下子浓厚起来。

在课堂上,他给学生讲唐诗,又讲英语,显示了他的非凡才能。唐诗中,讲杜甫,对孟郊十分推崇。欧洲诗人中他讲雪莱、拜伦、华兹华斯,又对勃朗宁有着更多的喜爱。在《名著选读》上,他讲龚定庵的诗,但也讲阮大铖的诗,使学生们感到惊奇。

闻一多是爱海的,在《死水》中他写道:“我爱青松和大海。”他为学生上的第一堂写作课,作文题目就是《海》。但是,他离开文登路海滨以后,很少去海滨,因为这时爆发了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三省,他愤怒。蒋介石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学生们去南京游行,强烈要求抗日,当局要求开除为首的学生。当时,青岛大学只有文、理两个学院,校长杨振声之下,院长是最高职务,他彷徨,在这样一个位置上执行了,他对梁实秋说:这是挥泪斩马谡。在这种形势下,闻一多离开斗争,全身心研究古典文学,钻入故纸堆中,集中精力从事学术研究。

除上课以外,他整天不下楼,鞋子坏了,他穿上了厨师的鞋,而给了厨师钱,让他自己再去买一双。他的书斋里各种图书琳琅满目,到处放置,客人来了,要先挪开一些书才有容人之地。有的书商从北平来,推销古籍善本,到青岛大学,也到闻一多家中。

他说,我始终没忘记除了我们的今天以外,还有两千年的昨天。

王康在《闻一多传》中写道:“从《红烛》到《死水》,这是一段不平凡的岁月。闻一多在这些年代里,一方面在新诗坛上克尽了一个拓荒者的精力,辛勤地从事着耕耘,一方面在幻想着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闻一多的幻想破灭了。扔下了诗笺,转入故纸堆中。”

闻一多说:“我已发现我在创作上没有什么前途了。诗,只有留给那些有才华的人去写。今后我愿集中精力来研究中国文学。”他订下计划,研究《诗经》、《楚辞》、唐诗,尤其是杜甫。他说:“中国的文学浩如烟海,要在研究中有点成绩,必须学科学的治学方法,先挑选一两个作家来研究,或选择一个时代来研究。”臧克家在他书房里看到“长方大本子一个又一个,每个本子上,写得密密行行,看了叫人吃惊。关于杜甫的一大本,连他的朋友也特别列了目录,题名《杜甫交友录》。还有一个抄本,是唐诗摘句”。

对于他在唐诗研究上的成果,朱自清说:“不但将欣赏和考据融化得恰到好处,并且创造出一种诗样精粹的风格,读起来句句耐人寻味。”这正是诗人闻一多研究古典诗文的特色。

从青岛开始,为了研究古籍,他和考据学打了半辈子交道。为了弄清古籍的内容,他在一字一义上下功夫。有人开玩笑地把他和他的几个学生称为“闻一多派”,他并不计较。他治学严谨,对于每一个结论一定要经过好些反证之后才会肯定。他夜以继日地翻遍群书,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他将在青岛的研究成果收入《匡斋尺牍》一书,郭沫若称赞说:“他那眼光的犀利,考察的赅博,立说的新颖而翔实,不仅是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的。”

虽然置身古籍,他却不脱离现实。一位青岛大学的学生被日本人无理殴打,政府当局不仅不敢处分日本人,反而关押了学生。闻一多挺身而出,并激呼:“中国,中国,你真的亡了吗?”在学校的交涉下,学生被释放。

闻一多已经三年未写新诗了,但未曾忘怀,他的学生臧克家是他宅中的常客。臧克家写道:“一开始读诗,空气便不同了,他马上从一个学者变成了一个诗人。我吸着他递给我的红锡包(他总是吸红锡包香烟),他嘴上也有一支,我们这时不是师生,我们这时也仿佛不再是在一个房间里了。我在《炭鬼》一诗里把挖炭夫的眼睛写作:象一双月亮在天空闪烁,他很赞赏,说一位美国诗人把矿灯比做太阳,马上从书架上抽出一本诗集来,翻来翻去,把那个句子找了出来。”

他在课堂上讲课时说:我们讲诗、谈诗,应该不在课堂上,应该在园林里,或者还可吸上一口鸦片。这令学生们大吃一惊,这也显示了他诗人性格的一面。闻一多在礼堂为学生们讲新诗,并朗诵自己的诗,他在桌面上拍着拍子,眉飞色舞地朗诵:

老头儿和担子,

跌一交,

满地下,

白杏儿,红樱桃。

终于,闻一多在《诗刊》上发表了《奇迹》一诗。

我要的本不是火齐的红,或半夜里

桃花潭水的黑,也不是琵琶的幽怨,

蔷薇的香,我不曾真心爱过文豹的

矜严,

我要的婉委也不是任何白鸽所有的。

我要的本不是这些,而是这些的结晶,

比这一切更神奇得万倍的一个奇迹!

……

徐志摩认为:“闻一多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出了奇迹!”但这仅是偶尔的一次诗作。

闻一多称赞青岛的自然美,却又觉得这种美缺少历史文化的积存。

1932年春天,因为不满不合理的制度,学校又发生风潮,学生们又一次进行罢课斗争。有的学生写道:

闻一多,闻一多,

你一个月拿四百多,

一堂课五十分钟

禁得住你呵几呵?

闻一多在课上有“呵呵……”的口头语。

学校内也有“打倒闻一多”的标语。课堂黑板上画了一个乌龟和一个兔子,旁边写着:闻一多与梁实秋。闻一多问:“哪一个是我?”梁实秋说:“任你选择!”

1980年,笔者就这次罢课访问了当年任共产党青岛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的王林同志。他说,当时的青岛大学很复杂,“中央派”和“地方派”都在争权夺利,图揽大学领导权。当地下党组织学生进行反不合理制度的斗争时,地方派利用了学生,“打倒闻一多”便是地方派写的。

当局又要处分学生,这次闻一多没有参与,带着陈梦家去泰山了。不久,教育部将青岛大学改组为国立山东大学,振声去职,闻一多离开了青岛,去北京任清华大学教授。

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的学生同全国大学生一样,掀起要求民主、反对内战的斗争,遭当局镇压。闻一多“拍案而起”,与学生们一起进行斗争,结果被反动派暗杀身亡。毛泽东曾撰文,“向闻一多学习”。

新月派诗人中闻一多是另类,他走了一条与其他人不同的道路。

P49-56

序言

青岛是闻名中外的海滨旅游城市,蔚蓝的大海,青翠的山峦,温润宜人的海洋性气候使青岛成为中国最具魅力的海滨城市。同时,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青岛悠久的古代文明和“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近代城市景观,又使其充满着迷人的文化神韵。

青岛的城市化进程虽仅百年,但其历史文化却源远流长。早在五六千年以前,青岛的早期居民东夷人就已在此创造了灿烂的岳石文化。春秋至魏晋,田单火牛阵破燕于即墨古城,秦始皇东巡三次登临琅琊台,田横五百义士殉节田横海岛,晋高僧法显取经东归登陆于崂山沿岸,北魏郑道昭书刻于天柱山峰。唐宋以来,道教大兴,李玄哲、刘若拙、丘处机、张三丰等历代名道相继来崂山修炼,“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使崂山成为道教的发祥地之一。

近代的青岛因其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天然的良港而成为帝国主义争夺的殖民地。自1891年城市建置到1897年德人的早期殖民开发,自1914年日本的侵占到因“青岛主权”问题所引发的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从1922年青岛回归后北洋政府的统治到国民政府的接管,从日本的第二次侵占到美蒋势力的盘踞,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整个20世纪上半叶,青岛又成为国内外军政要员、商贾名流、文人墨客来往穿梭的舞台。

历史无言,逝者如斯。今天的城市日新月异、步履匆匆,而拂去历史的风尘,我们依然需要从城市历史的“文脉”中汲取营养。

《人文青岛系列丛书》正是基于历史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而组织编写的。围绕着这些至今保存完好的老房子,流传着许多动人故事的老院,印刻着无数实事履痕的老街,还有大量令人回味与感慨的各界名人留在这座城市中的往事,这一切犹如青岛百年历史的枝与叶,鲜活地反映着城市历史文化的脉络,印记着城市所走过的坎坷而艰辛的脚步。

站在21世纪的起点回望,历史的背影虽已渐渐远去,而历史所赋予城市的文化性格与底蕴却一直向前延伸。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伴随着新世纪的脚步,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青岛、一个充满入文魅力的青岛已伫立于蔚蓝的东部海岸。

编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6:5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