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历史纪实第一刊《炎黄春秋》十年精华本,总发行量5000000册。
本书是《炎黄春秋》杂志“亲历记”栏目2000年-2009年十年所刊文章的精编集。
《我经历的西南联大民主运动》、《1992年一次不平凡的随行采访》……这些文章所记录的,基本上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之间的人和事。这些文章的作者,也都是这段不到半个世纪的历史的见证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亲历记(第2辑1978纪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吴思 |
出版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当代历史纪实第一刊《炎黄春秋》十年精华本,总发行量5000000册。 本书是《炎黄春秋》杂志“亲历记”栏目2000年-2009年十年所刊文章的精编集。 《我经历的西南联大民主运动》、《1992年一次不平凡的随行采访》……这些文章所记录的,基本上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之间的人和事。这些文章的作者,也都是这段不到半个世纪的历史的见证人。 内容推荐 《亲历记》是《炎黄春秋》杂志“亲历记”栏目2000年-2009年十年所刊文章的精编集。这些文章所记录的,基本上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之间的人和事。这些文章的作者,也都是这段不到半个世纪的历史的见证人。 这些亲历者们见证了怎样的历史、还原了什么真相、采用何种视角、代表哪种利益、结论如何……这些,读者都可以去文中做出自己的判断。 本册为第2辑。 目录 斯人斯语 我经历的西南联大民主运动 革命信念与我的风雨人生 我看守被监护的彭德怀 谢觉哉日记所记彭德怀几件事 我在“文革”中监管蒋南翔 胡克实自述:“文革”中的团中央 我与李雪峰的交往 毛家湾服务员披露林彪家庭生活内幕 江青折腾我拍“样板电影” 陈伯达是怎样在人民日报夺权的 张春桥追查“黑材料”的疯狂 从我亲历的几件事看康生 康生在土改中把马克思主义“烧”了 迎取刘少奇主席骨灰纪实 瞿秋白案复查纪事 我听叶剑英谈西安事变中的张学良 我为张学良将军送葬 最一次看望陈永贵 我们的1978 我亲历的“四五”运动 耀邦与我的两次谈心 胡耀邦向我们三鞠躬 不从乱命引祸端 我所经历的真理标准讨论 我亲历的“潘晓讨论” 论文答辩受挫记 小平批准我上大学 1992年一次不平凡的随行采访 试读章节 民主运动在中国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基础,可以从五四运动算起。五四针对的是北洋军阀,后来国民党来了,主张“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告诫民众:“错综复杂之思想必须纠正。”所谓“错综复杂之思想”就包括民主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他们要“纠正”这些思想,把人们都纳入到一个主义,即三民主义之中。国民党对学生进行党化教育,学生就继承五四传统,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当然,民主阵营里边也有左右之分,包括胡适,他应该算是自由主义的右派,也不完全和国民党合作无间,即使后来在台湾,胡适都一直给蒋介石提意见,请他下台,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抗战以前,学生运动的中心既不在南京,也不在最大的城市上海,而在北京,为什么?我的理解,一个是北京有传统,像五四运动,甚至于再早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这些新的思潮都从北京发起。第二,北京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日本人压下来,国民党不可能气焰太高,后来国民党撤退了,变为地方势力的控制,而地方势力并不忠实地执行国民党的意图,何况保护反蒋的势力对他们还有利。到了抗战时期,首都从南京搬到重庆,可是学生运动的中心在昆明而不在重庆,也是这两个原因:一个是传统,北方的几所大学都到了昆明,有搞运动的传统;另外一个也是因为地方的特殊势力,国民党的直接统治不那么有力,所以昆明变成了学生运动的中心,而且后来的学生运动规模变得非常之大,成为席卷全国的运动。 民主运动始终没有停止过。国民党只有在1937—1938年,就是抗战的前一两年有点振作的样子,比如在上海打,一直到台儿庄、徐州、武汉,确实都是大规模的战役,可是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战事不那么紧迫了,国民党由于战时统治有利于其专制,也就更加速了腐化,而且腐化的速度像癌细胞的扩散一样,简直无法控制。尤其是在战争的困难期间,物资极度缺乏,贪污腐化更容易,只要你有那个本事,倒腾一点就能发财,于是有的人就开始大发国难财,而且往往是那些有官方背景的,结果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所以从1939年开始,民主运动又从低潮转向高潮,校园里的一些民主教授,如张奚若、闻一多等,本来多少还是拥护国民党政权的,态度开始大幅度转变。 1941年底的倒孔运动是由孑孔祥熙夫人的洋狗引起的,那只不过是个导火线,是个诱因,真正的原因是对国民党政府的强烈不满。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接着就打下了新加坡、中国香港、菲律宾、印尼,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横扫东太平洋,真是大出人们意料。国民党一点准备都没有,赶紧派飞机到香港,把一些重要的人物运回内地。那天飞机飞回重庆,孔祥熙的夫人带着她的洋狗走下来,被报纸曝了光。因为那时候很多在香港的中国人都没有出来,包括陈寅■这样国宝级的大师,消息一传出去,大家都义愤填膺,再加上平日积累的不满,结果一哄而起。 记得那天上午就贴出了大字报,中午,我和同学正在宿舍屋里聊天,忽然听见有人在校园里喊:“上街去打倒孔祥熙!”我们就都出来看,呵,果然聚集了很多人。大家马上拿纸写字,然后找个棍子绑上,举着就上街了。后来云南大学的人也出来了,昆明的中学生也出来了。浩浩荡荡,游行规模很大,一路上喊:“打倒孔祥熙!”“打倒孔祥熙!”其实就是针对蒋政权的,因为孔是蒋的人,当时是行政院院长,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游行回来后,大家都挺累的,我还记得一个同学说:“啊呀,今天真痛快!今天真痛快!”好像出了一口怨气一样。社会不公正,国难期间民不聊生、非常痛苦,可同时还有人借机发财?!这是压在大家心里的一口多年来的怨气。 到了抗战的后期,1944—1945年,国民党已经不能够控制舆论了,虽然那时候民众并不了解马列主义,我们在学校里都不曾听说过有“毛泽东思想”一词,但青年学生普遍地反对国民党,要求民主,而且呼声越来越大。所以后来国民党也有个提法,叫做“清明政治”,搞了些民主选举,我记得街道上贴了个榜,写在上面的都是选民,包括冯友兰这些名人都榜上有名,让大家去选举,也算是做出了民主的姿态。不过那东西真是民主吗?我就不相信,我想大家也不相信。 民主运动在昆明搞得挺热闹,这和云南地方势力的保护也有关系。当时的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是地方军阀,不属于中央系统,双方总有利害矛盾,所以凡是反蒋的势力,龙云都多少采取保护的态度,凡是反蒋的运动,他虽然不公开鼓励,但也不怎么过问,这在无形中给联大的民主运动造成了一个很好的条件。所以学生运动在云南的七年中始终没有发生过“惨案”,没打死过人,也没怎么镇压,这在蒋统区中很少见。当然这和龙云自己的利益有关,所以抗战刚一胜利,蒋马上就迫不及待把龙云给“解决”了。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党派军队接收日本占领区,龙云的滇军被调到北越受降,然后又被调到东北,结果昆明的驻军就留下杜聿明的第五军。一天早晨突然搞了个戒严,把省政府给包围了,所有电话线掐断,请他到重庆去做官。后来第五军和云南地方军队还有过小规模的武装冲突,打了两三天,最后还是派何应钦和宋子文来调解,弄架飞机把龙云送到了重庆,名义上是去做军事参议院的院长,实际是挂个空名而被软禁。后来杜聿明被调到东北,换了关麟徵做云南警备司令,也是蒋的嫡系。国民党夺权以后,云南由蒋直接控制,他是要镇压民主运动的,可是昆明的民主运动并没有停止,还在继续,所以紧接着就发生了“一二·一”惨案。 抗战胜利以后,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内战危机,可是蒋介石处心积虑要打内战,想把共产党消灭了,甚至于把龙云这样不是嫡系的力量也都消灭了。日本是8月15日投降的,此后的几个月里,中国的政治空气非常紧张,民主运动在重庆、昆明都闹得很厉害,后来上海、南京以及北方也都在闹。1945年11月25日晚上,在西南联大草坪上举行一个会议,反内战,争民主,还请了四位先生讲话,其中有费孝通、钱端升。当时我在宿舍里,离得不远,突然听见重机枪声音大作,“咔咔咔咔”打得非常厉害,仿佛就在耳边上。我记得我的同学说:“不好,要出事。”大会当然没法开了,第二天早晨,据官方宣布,说是发现了匪情,他们在剿匪,其实大家都知道不是这样,什么土匪,他们就是针对这个大会的,这种借口实在恶拙之极。同学们十分激愤,把上课的钟卸了下来,开始罢课,这就是“一二·一”运动的开始。P3-6 序言 本书是《炎黄春秋》杂志“亲历记”栏目2000年一2009年十年所刊文章的精编集。这些文章所记录的,基本上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之间的人和事。这些文章的作者,也都是这段不到半个世纪的历史的见证人。 这些亲历者们见证了怎样的历史、还原了什么真相、采用何种视角、代表哪种利益、结论如何……这些,读者都可以去文中做出自己的判断。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他们所亲历和记录的这数十载,正处在中国社会三千年来未有之最大裂变时期,无数惊喜和苦难都蓄积于时间之河,在这一瞬间倾淌而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被清晰地刻画进每一个人的生命。 拿“文化大革命”为例,除一人之外,上至国家主席,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被轻易打人卑贱的炼狱,即便怀抱“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美好信念,但任凭如何呼号、如何抗争、如何隐忍、如何迂回,也没有哪一个位卑者的“忧国”之心、“忧民”之举,能力挽狂澜,阻止国家的这一场惊天厄运。 在那样一个年代里,“位卑”必然是一种常态,“忧国”也成了一种奢求,甚至变成别有用心之人的凶器。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那时候的“位卑”现象正是民主与公平的缺失,是公民权利的孱弱,是对个人权益的绝对漠视。那场悲剧说明,如果在更广泛的群体中,每一个个体都有对“人”的权利的认知和争取,则必然能汇聚成巨大的民间力量,才能让那些庙堂之上“忧国忧民”者的呼吁有了可依托的根基,从而从根本上形成监督和纠错机制,实现政通人和。 当人的地位不再卑贱;当人的尊严不再被随意践踏;当人们有合理的途径去争取和保障个人权益;当民主和法制的精髓被吸纳进国家体制,书里那些不堪回首的悲剧故事就不会在我们身边重演。 愿国人不再卑微。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