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与其说是售卖图书的场所,不如说是为社会开辟的一处精神家园,因为书店售卖的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产品,这些产品能开阔人的视野,提升人的思维,既反映人们当下的生活环境,又有可能最终改变人类的生存状态。书店在一个社区、一座城市里扮演的是“公共空间”的角色,不仅关联起拥有共同志趣的人,更是整个社会新思潮、新文化、新价值的集散地。
走进一家书店,说到底就是感受把浮华关在门外,专注于读书的心境。开一家书店、聚一群同好的美妙梦想,从来没有在人们的心底消失过,稍有机会,它就会发出新芽,顽强生长。
杨华的《在书店》为大家呈现世界各地的书店文化。
感性而敏锐地感受着,一个文化街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给予的一切,灵活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书业昌盛时,它海纳百川,既做图书交易,又作文化沙龙,成为时尚地标;书业凋零时,它马上收拢起来,挪个地方,换个小空间,又继续低调地生存。
它是一个活物,不断演化,充满生命力……
这一起,都发生《在书店》。
《在书店》由杨华编著。
丹麦真的是童话王国吗?我们对丹麦的印象是真实的吗?有趣的事实是,在丹麦,并没有哪一家儿童书店特别出类拔萃,童话书摆放在书架上它应得的位置,与一般的书店别无二样。丹麦最有名的书店是藏书丰富的国际书店,从人类学、医学、哲学、教育学、语言学,到金融经济、商业管理、股票分析,一应俱全;是各个重要的步行街上门庭若市的大型连锁书店,人头攒动、交易频繁;亦是那咖啡厅与书店结合的一处温馨小隅,你可以拣一个露天的座位就着新鲜出炉的可口蛋糕,用整个下午来谈论文学。
阿诺德布斯克书店就是兼具这些特点的书店。它的地理位置极好,位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人气很旺的商业圈中的一条小街道上,开在一栋18世纪的三层老建筑里,附近就是哥本哈根大学,可谓闹中取静,又有文化氛围。最早阿诺德布斯克书店是为了方便高校学生查阅文献资料而开设的,现在它已经变成了属于所有公众的大型书店,是丹麦最繁忙的书店之一。它的藏书相当丰富,你既能查找到完备的丹麦语文学作品,也能找到丰富的英文读物。虽然在丹麦,每一家书店都会有一些英文书籍,但阿诺德布斯克与之比起来,简直称得上是大型商场。阿诺德布斯克书店也有自己的藏书侧重——关于艺术,特别是建筑和摄影门类的书籍特别多,当然其他还有如美食美酒、毛衣棒针织法、有声读物等等,只要你想得到,都能在这家书店找寻得到。挑选得累了,还可以到二楼的Baresso咖啡馆喝上一杯咖啡小憩一会。Baresso意为“独特的感觉”,在丹麦没有Starbucks,只有Baresso,它是丹麦最有名的咖啡连锁品牌店,这样的强强搭配自然能吸引大量的顾客。阿诺德布斯克书店的一大特色是年终打折。在西方,书业大多没有国家补贴,因此图书卖得特别贵,于是打折活动非常具有诱惑力。一到新年,这家书店就融入附近商场的打折队伍,贴出鲜艳的广告,人们纷纷涌进店内抢购,盛况如同某名品专卖店的季后折扣活动,让人错觉散发着物质的欲望,而事实上大家的高涨情绪却是投向精神生活的,丹麦人对图书的热情着实令人感动。
原来,丹麦最好的书店与别处的书店一样了不起,也与别处的书店一样平常,没有童话味道的小木屋塞满童话书。有时我们对一件真实事物的印象过于深刻了,它就会放大成全部,那是另外一种不真实。丹麦,确实有着浓郁的异域风情,但它同时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西方发达国家,它的大都市具有所有国际都市的共性,包括它的书店。在阿诺德布斯克摆放得密密麻麻的图书里自然也和其他地方的书店图书一样,可以找得到儿童书籍,可以找到安徒生。其实童真的世界已经融入了丹麦的书店,融入了全世界的书店,它不必特别突出,就已是世界的一部分了。丹麦,离我们如此遥远又如此接近——通过书的连接。P33-34
从小就喜欢逛书店,在还不知道世界上有图书馆这东西的时候,是这种没有准入门槛又沿街而立的“商店”首先向我敞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那些一排一排的“纸砖”如此诱人,对一个少年人来说竟然比琳琅满目的百货商店更加有吸引力。因为当时我就懂得,走进其他商店只是物质向我扑面而来,而走进一家书店,那里有进入历史的隧道,有飞向未来的飞船,有世间万象,有百态人生。没有哪问百货公司能够比书店包容更多的东西,但它却一点也不显山露水,只是把一切都浓缩成铅字,刻在薄如蝉翼的白纸上,让它们朴素而严肃地立在书架中,等待你的发现,等待你翻开它、理解它,然后在你的脑海中开出最璀璨的花。
少年时,书店最为美好。那时,对身处的世界知之甚少,对自己了解得也不多,好奇却是最突出的品质,就这样站到了书店所营造的“书河”里,有一种茫茫然的兴奋感,书架高处够不到的地方尤其神秘,鼓起勇气随便指一本书让店员帮我取下来,囫囵吞枣一番,就像阿甘的那句名言——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碰到爱不释手的情况,从午后读到黄昏,免不了要被店员数落,于是就很不服气地咬咬牙花一周的零用钱把书买下来以显示自己十分有骨气。
岁月流转,孩子气褪尽,书店的模式也悄悄地起了变化。仿佛是一夜之间,那些看你赖在书店不走就吹胡子瞪眼的店员就消失了,你甚至还可以在书店一边听着柔美的音乐一边坐在舒适的椅子上,呷一口咖啡慢慢翻书。书店,似乎成了图书馆的另一种形式,不过,氛围却天差地别。图书馆大多庞然大物,垫起高高的台阶与世俗隔开距离,气质倾向于静止、庄严、科学严谨,身处图书馆的人会小心翼翼轻手轻脚地怕破坏了那份肃穆感,我们去那里是为了朝圣知识,而书店则完全不同,它灵活多变、生活化,充满浓浓的人情昧。也许开在最繁华的闹市,也许藏在隐秘的社区内,也许驻扎在与外界通讯不便的小山村里,但无论如何,书店始终挨着人群,人在变它也跟着变,环境变它就适应环境,它不以最大的知识体系储存库为最高目标,它只想成为人们就近的精神歇脚处,方便、实用,却同样在你面前展开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是书店最为难能可贵的地方。
如今,自己到了奔忙生活的年龄,从书店门口行色匆匆地走过而不太光顾书店的这些日子里,书店好像真的越来越少了。人们已经完全适应了电影、电视等更加便捷的知识媒介,连阅读本身都受到了时代的挑战,何况它的媒介体的命运。可是,书籍所能涵盖的知识面和深度不是影像所能够企及的,而且看书需要人的主动参与,需要调动想象力把抽象文字变成脑中的影像,能培养和锻炼人的思维能力。我想,科技愈是高速发展,人们愈不能放弃阅读,这就和科技的发展能帮你想出代替一切体力劳动的方法,但你却更不能放弃运动一样。对阅读、对图书、对书店,我们已经到了怀念的时代,而怀念的时代是保护的时代,绝不是结束的时代。于是我又重新走进书店,这一次并不是茫然一片地把自己浸在“书河”里,而是想从图书的起源、从最古老的书店开始慢慢回忆,探究那里曾经发生过的事、出现过的人,探究一家书店和一座城的关系,一家书店和一个时代的联系……等统统回忆起来以后,希望大家能够与我一样,重新有了走进一家书店的冲动。
书店,与其说是售卖图书的场所,不如说是为社会开辟的一处精神家园,因为书店售卖的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产品,这些产品能开阔人的视野,提升人的思维,既反映人们当下的生活环境,又有可能最终改变人类的生存状态。书店在一个社区、一座城市里扮演的是“公共空间”的角色,不仅关联起拥有共同志趣的人,更是整个社会新思潮、新文化、新价值的集散地。
近些年来,人文书店普遍经营艰难,如此现状并非预示着传统书店业正在走向没落之路,而是因为这一百年来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与以往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必定会波及到与此紧密相关的书店这个公共文化空间。但是,打破传统以后,最终还是要在废墟中建立起新的精神家园来,而与从前的生活方式勾连在一起的传统书店的存在,也能够弥补正在高速发展中的社会一些精神上的缺失,让人在感到迷茫的时刻还能躲进一家书店,安抚心灵。
走进一家书店,说到底就是感受把浮华关在门外,专注于读书的心境。开一家书店、聚一群同好的美妙梦想,从来没有在人们的心底消失过,稍有机会,它就会发出新芽,顽强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