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芳心小姐》是韦斯特最有力的作品,讲述一位报纸求助专栏的作者,长久面对读者来信中永无止境的悲惨故事,濒临崩溃,自己的宗教信仰也受到毒舌主编的嘲弄,精神上的空洞将他推向疯狂境界。
这部小说把美国社会里一个有良心而又软弱无奈的报社记者刻画得淋漓尽致,主人公“寂寞芳心小姐”其实是男士,只因主持同名专栏获得此“芳名”。报纸开设“寂寞芳心小姐”本带有调侃意味,没想到大批苦闷的读者却把它当成了自己精神上的寄托,他们纷纷向“寂寞芳心小姐”诉说自己的种种苦恼,这些平民的生活苦难深重,几乎已经到了精神崩溃的绝望边缘。当然这些问题绝非“寂寞芳心小姐”所能招架,他自己反而陷入更深的苦闷中。
《寂寞芳心小姐》是韦斯特最著名的也是最优秀的代表作,发表于1933年。
《寂寞芳心小姐》是《纽约邮报》广受欢迎的谈心专栏,接受读者大众来信,再由笔名“寂寞芳心小姐”的专栏作者一一回复。
有的读者问:为什么我这么卑微?
有的读者问:为什么我的人生如此不堪?
一封封来信仿佛沉重的十字架,寂寞芳心小姐不知如何帮助这些遭到人生重击的人们,更不知如何拯救愈来愈不堪负荷的自己。为了上司开除自己,他甚至在专栏中建议读者去自杀,但他的上司只说:“请记得你的任务是增加订报人数,自杀虽是合理的建议,却会使订报人数减少。”就这样,一颗颗空虚而无依的心灵,向寂寞芳心小姐发出一声声来自生命底层的呼求。在这个充满黑色幽默的残酷故事中,就让你我跟随寂寞芳心小姐的脚步,在日益失序的现实世界,行行复行行,找到彻底的解脱、最终的归属。
施拉克太太
寂寞芳心小姐和衣躺在床上,还是昨天晚上被扔到床上时那个样子。他的脑袋疼痛,他的思想在疼痛的脑袋里转,就像一只轮子套在另一只轮子里转一样。等他张开眼睛,那房间像是第三只轮子,绕着他脑袋的痛处转。
他从躺着的地方看得见闹钟。指针刚好指着3点30分。电话铃响了,他就从那堆肮脏的被褥中爬了出去。施拉克问他去不去上班。他回答说他喝醉了,但尽可能去。
他慢慢地脱掉衣服,洗了个澡。热水使他的肉体感到舒服,但他的心依旧是一块结冻的冰冷脂肪。他擦干身子,在医药箱里找到一丁点威士忌,就喝了下去。那酒只暖和了他的胃壁。
他刮了脸,穿上一件干净衬衫和一套新熨好的西服,就出去吃东西。等他喝完第二杯滚烫的咖啡,上班就太迟了。但他用不着担心,因为施拉克决不会解雇他。他是施拉克最好不过的取笑对象。有一次,他在他的专栏里推荐自杀,企图借此丢掉饭碗。谁知施拉克只说了这么两句:“请记住,你的工作是增加我们报纸的销路。可以合情合理地推断,自杀只能跟这目标背道而驰。”
他付了早餐的钱,离开了小餐馆。来点儿运动或许能暖和一下身子。他决定作一次轻松的散步,但走不多久就累了,等他走到那个小公园时,就在墨西哥战争纪念碑对面的长凳上一屁股坐了下来。
石碑在他前面的小径上投下长长的、僵硬的影子。他坐在那里瞪着那影子,自己也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直到后来他注意到它在迅速跳动着变长,跟一般影子变长时不一样。他害怕起来,立刻抬头看纪念碑。它在夕阳照映下,显得又红又肿,仿佛它马上要喷射出一大堆花岗石的种子。
他急忙走开了。一到街上,他就放声大笑。他虽已试过热水、威士忌、咖啡、运动,却压根忘了性。他的真正需要是个女人。他又笑起来,记起在大学里,他所有的朋友都相信,性交能稳定神经,松弛肌肉,净化血液。
但他只认识两个能容忍他的女人。他已经得罪了蓓蒂,现在只剩下玛丽·施拉克了。
每逢他吻施拉克的妻子的时候,他就觉得自己有点不像被人取笑的对象。她也回吻他,那是因为她痛恨施拉克。但甚至在这一点上,施拉克也把他打败了。不管他如何苦苦哀求她给施拉克戴绿头巾,她总是拒绝跟他睡觉。
玛丽虽然也老是哼哼,翻着白眼,但她不肯把自己的感觉同性行为联系起来。他只要强行联系,她就勃然大怒。他深信她的哼声纯粹出于他使劲吻她时她身上所起的变化。随即她身体里散发出一股气味,加深了她搽在耳朵后面和脖子褶皱里的花露水香。而他自己身上却从未发生过类似的变化。他像个死人,只有摩擦能使他暖和,只有暴力能使他行动。
他决定先去喝几杯,然后从德里汉蒂私酒店打电话给玛丽。时间还很早,店里没什么人。掌柜的端给他酒后,就回去看报了。
卖酒柜后面的镜子上挂着一张矿泉水的广告画。画上是个裸体姑娘,身上笼罩着从她脚下泉水中冒出来的烟雾,使她看上去不太猥亵。画家画她的乳房时下了很大工夫,两只乳头像两顶小红帽似的竖立起来。
他想看玛丽怎样卖弄她的乳房,想借此挑起自己的欲火。她利用它们就像古时风骚女子利用她们的扇子一样。她的花招之一是在胸脯低处戴一枚奖章。他每次要看,她并不把它取出来,而是弯下腰去让他看。他虽然常常要求看,却始终没看清它的内容。 但欲火迟迟不上升。如果说他身上有所感觉的话,倒是比他开始想女人前更无欲念了。这不是他的擅长,但他在绝望之下非要坚持下去,于是去打电话找玛丽。 “是你吗?”她问,随即不等他回答,就接下去说,“我一定要马上见你,我跟他吵架了。这次我要一刀两断。”
她讲话总像报纸上的大字标题,她的激动迫使他态度冷漠。“好吧,”他说,“在哪儿?什么时候?”
“哪儿都成。我跟这王八蛋一刀两断啦,我告诉你,我已下了决心。”
她以前也跟施拉克吵过架。他深知在平常数目的接吻以后,作为回报,他将不得不倾听反常数量的诉苦。
“你愿意来这儿见我吗,在德里汉蒂私酒店?”他问。
“不,你来这儿。家里没有别人,再说我也得洗个澡,打扮一下。”
他到她家的时候,很可能发现施拉克在家,正把她搂在怀里。他俩见到他都会很高兴,他们三个就会去电影院,玛丽也会在座位底下握住他的一只手。
他回到柜台边又喝了一杯,然后买了一夸特苏格兰威士忌,乘上一辆出租汽车。施拉克出来开门。他虽有心理准备,见了他还是很窘,就假装自己已喝得烂醉,企图借此来掩饰自己的不安。
“进来,进来,破坏家庭的人。”施拉克笑了一声说,“太太在洗澡,马上就出来。”
施拉克接过他手里的酒瓶,打开瓶塞。随后他拿来些苏打水,掺了两杯威士忌。
“嗯,”施拉克举杯说,“你现在干这行当了,嗳,威士忌和老板的妻子?”
寂寞芳心小姐老觉得无法回答他的话。他想要回答的话总是太一般化,而且总是从他们很久以前的关系开始。
“你是在做现场采访,我批准你,”施拉克说,“嗯,这瓶威士忌用不着你自己掏腰包。不过,我们希望看到一个年轻人把心放在工作上。你呢,到处闲荡,把心放在嘴上。”
寂寞芳心小姐横下了心,奋起回击。“你呢,”他说,“你是个老混蛋,动手打自己老婆。”
施拉克哈哈大笑,笑声太长太响,接着装腔作势地一声叹息:“我的好朋友,我要推心置腹地跟你谈一谈。我赞成推心置腹的谈话,而今天可以彼此真正谈话的人实在太少了。人人都那么老于世故。我要倾吐衷曲,吐得干干净净。最好是把心里的话吐干净,那要比埋在灵魂里溃烂强。”
他边讲边点头眨眼,满脸都是表情,显然有意要骗取信任,证明他是个非常单纯的人。
“我的好朋友,你的指责触到了我的痛处。你们这对精神上的情人以为只有你们痛苦。可你们错了。虽然我的爱是肉欲的、华而不实的,我也一样痛苦。由于痛苦,我才投入这个世界里的法基斯小姐们的怀抱里。不错,我的确很痛苦。”
说到这儿,木头人儿动了感情,声音里真正显出痛苦:“她很自私。她是个混账的自私婊子。我跟她结婚时她是处女,此后她一直挣扎着要保持处女身。跟她睡觉,就像抱着一把刀子在怀里。”
轮到寂寞芳心小姐纵声大笑了。他把脸凑近施拉克的脸,笑得喘不过气来。
施拉克不理睬他,想把他的话当作一番笑话说完。
P44-49
纳撒尼尔·韦斯特(Nathanael West,1903—1940),原名纳森·华伦斯坦·温斯坦,父亲是犹太族俄国移民,家境原来很富裕,但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时期破了产。韦斯特从布朗大学毕业后,曾经侨居巴黎,回国后曾经在纽约市一家小旅馆当助理经理。《寂寞芳心小姐》这部小说里所描写的某些场景,据说就是他这一时期的见闻。发表了一些小说后,韦斯特在文坛上有了一定名气,一度与著名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一起合作编《接触》杂志,担任助理编辑。《寂寞芳心小姐》的片段就是先发表在《接触》和《当代》杂志,以后又出版了全书的。1933年,为了使自己专门从事写作,韦斯特曾节衣缩食,隐居到一个小农场里,但两年后他不得不到好莱坞去谋生,专写电影剧本。1940年12月22日,韦斯特在加州因车祸与其新婚不久的妻子同时双双身亡。
韦斯特身为犹太裔美国人,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经济萧条时期的痛苦,可以说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严肃作家,还因参加游行示威被纠察队逮捕过。大萧条时期,美国梦成了美国人民的噩梦,30年代初失业人数已急剧上升达到一千五百万人,街上到处可见乞讨的人。在韦斯特工作的旅馆里,就曾经有过半打人自杀。而且,发展过度的建筑业最先崩溃,韦斯特家族首当其冲。作为旅馆经理,韦斯特注意观察那些穷困潦倒的旅客,发现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孤独、徘徊和失望。他认识到,人类物质生活匮乏固然是苦难,但真正的苦难更源于精神世界的窘迫。他对大萧条时期小人物的心理最感兴趣,为了研究这些人的心理,他甚至去私检某些旅客的信件。一天晚上,他与几个友人聚会,有位女记者展示了她所办《苏珊·切斯特》专栏的几位读者来信,一个女读者来信诉说其被迫承受不幸婚姻生活的经历,韦斯特的创作灵感被触发了,这是《寂寞芳心小姐》最初孕育的萌芽。
《寂寞芳心小姐》是韦斯特最著名的也是最优秀的代表作,发表于1933年。这部小说把美国社会里一个有良心而又软弱无奈的报社记者刻画得淋漓尽致,主人公“寂寞芳心小姐”其实是男士,只因主持同名专栏获得此“芳名”。报纸开设“寂寞芳心小姐”本带有调侃意味,没想到大批苦闷的读者却把它当成了自己精神上的寄托,他们纷纷向“寂寞芳心小姐”诉说自己的种种苦恼,这些平民的生活苦难深重,几乎已经到了精神崩溃的绝望边缘。当然这些问题绝非“寂寞芳心小姐”所能招架,他自己反而陷入更深的苦闷中。像“寂寞芳心小姐”这样的人,在当时的美国社会里是有一定代表性的。他不过问政治,厌恶施拉克之类的上级,同情人民的痛苦,但又对社会中的黑暗现象无可奈何,于是愈加苦闷、彷徨,借酒和性来消愁解闷,结果精神上的痛苦反而越来越严重,变得麻木不仁,变成了“岩石”,他试图假装对人间苦难无动于衷,却也屡屡失败。因此他倾向于把人民的痛苦看作是人类本身造成的,认为要真正拯救人类,只有使自己化身为现代基督,这种宗教救赎的愿望使他成为了一个以身殉道者。他在准备帮助一个难友时,却被那人的手枪击中。而小说中另外两个主人公也代表着其他芸芸众生的不同心态,如蓓蒂代表着蒙昧又自私的某种人心理,她干脆对读者反映苦难生活的来信视而不见,觉得与己无关。她认为“寂寞芳心小姐”的苦闷心态不过是一种“城市病”,天真地以为只要去农村度假即可医治。而施拉克则代表着某些人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他什么都明白,可他冷漠,无动于衷。
韦斯特同情民间疾苦,但在创作中反映这种疾苦时,却并不采用当时左翼作家惯常使用的现实主义方法,因此受到当时左翼文坛批评家的非议。韦斯特自己从来不相信世界上存在着任何能一劳永逸解决人类苦难的妙方。教条主义的僵化说教使他厌烦,许多套话更让他难以忍受。他认为艺术家不是预言家,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只能揭露旧世界,难以建立新世界。此后,在阅读马克思的著作后,韦斯特更为自己的艺术观点找到理由,他在给朋友的信中提到马克思那段关于欧仁·苏与巴尔扎克的比较文字,认为艺术的真实要比什么都重要。韦斯特深受法国超现实主义影响,他的作品采用颇有独创性的新艺术手法——用一种冷峻幽默对痛苦的事情开意味深长的玩笑。以后,这种文学的新艺术手法被称为“黑色幽默”。美国文学界20世纪60年代盛行的“黑色幽默”的一些基本特征都可以在韦斯特的小说里找到,因此他已经被认为是“黑色幽默”的先驱。
《寂寞芳心小姐》这部小说在艺术上确有其新颖独到之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艾伦把它与现代派著名诗人艾略特的《荒原》并列,认为阅读这部小说时,开始忍不住要笑,后来觉得震惊,终于受到感动,并深刻体味到现实生活中的阴暗面。艾伦说:“这些东西如让过去的自然主义作家来写,能写上五百页,还达不到这么好的效果。这就是为什么当代作家对韦斯特那么感兴趣并极力模仿他的原因。”而著名作家爱德蒙德·威尔逊则认为:“韦斯特留下两本书,它们是完美的艺术品,胜过他那代人所生产的所有东西。”
韦斯特的作品不多,只出版过四部中篇小说,除了《寂寞芳心小姐》以外,较著名的是描写好莱坞生活的《蝗灾之日》,在他逝世前由蓝登公司出版。他在生前并未在美国文学界走红,其作品只在少数评论家那里被关注。而且,在大萧条时期,出版《寂寞芳心小姐》的出版社倒闭,债权人之一的印刷厂扣住了大量成书做抵押品,《寂寞芳心小姐》一书竟在市面上流传很少。但是,韦斯特逝世后,他的四部中篇小说的合订本得以出版,而且发行量越来越大,还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其作品对美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巨大,如今已经越来越受到评论界的重视,可称为现代经典作品。
施成荣
藏书中没有韦斯特?那是令人羞愧的……
——《图书馆杂志》
《寂寞芳心小姐》是美国20世纪上半叶三部最佳作品之一,与《太阳照常升起》《了不起的盖莰比》齐名。
——美国文学评论家斯坦利·爱德加·海门
如今,韦斯特独特、不凡的才华终获公允的肯定。在他死后10年……他的声誉升到了应有的位置,而他辞世已然10年——这可说是终极的、讽刺的、悲剧性的韦斯特式幽默。
——美国作家杰拉德·拉克林
20世纪美国文学中最惊世骇俗的作品……读者们请小心,它将带着你—路下沉,跌入灵魂的谷底。
——美国学者盖瑞·泰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