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烦恼力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日)姜尚中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代文豪夏目漱石、社会学大师马克斯·韦伯向你倾诉人生的烦恼!

本书2008年5月出版后迅速登上日本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名列哲学文化类榜单第一,综合榜单第15位。半年内就连续重版9次,发行50万册。

在本书中,作者转变思维方式,认为“苦恼即喜悦”。他以夏目漱石和马克斯·韦伯的人生态度为叙述主线,畅述了他对“苦恼”的感悟,以及对“青春”、“金钱”、“爱情”、“工作”的态度,主张人需要不断地烦恼,突破烦恼的围城,大胆往前闯。

内容推荐

现代人的幸福和快乐感似乎并没有随着21世纪的到来而增加。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都被迫不断做出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在这个过程中承受了巨大的痛苦。而变化的结果,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自杀率也越来越高,没有人敢肯定自己,没有人能乐观得起来,好像已经失去了所有可能的避难所。现代人究竟应该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本书的作者把目光投向体验过类似的痛苦、生活在100年前的烦恼者——夏目漱石和马克斯·韦伯。在人人都要经历的各个人生阶段,面对类似的烦恼,两位大师是如何应对的呢?作者把他们面对人生烦恼时的思考和举止展示给读者,他们的经验和反思无疑会给我们带来无比珍贵的启示。最重要的是,他们并没有从烦恼中解脱出来,但他们都勇敢地坚持着,并通过烦恼的力量获得了坚强的性格。本书透射出身为现代政治学家的作者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并引导我们反思:我们每个人平凡的心灵里沉睡着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目录

序章 “活在当今”的烦恼

 撕裂社会的磨子/001

 “独具慧眼”的两位先人/005

 战前战后何其相似/007

 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009

第一章 “我”是谁?

 “自我中心主义”与“自我”/003

 “社会解体”与“自我膨胀”/006

 “先生”的孤独/008

 “自我的小天地”导致幻灭/010

 惟一的办法:“相互认可”/012

 认真做人/014

第二章 钻在钱跟里行吗?

 金钱并非万能,没钱万万不能/019

 “暴发户”创造时代/021

 心灰意冷的“下层意识”/023

 产生于“清贫”的资本主义/025

 昔日的“帝国主义”,今天的“华尔街”/028

 困扰于金钱的小市民/030

第三章 不过是“自以为知道”

 “信息通”与知识画等号吗?/035

 科学什么也没告诉我们/037

 上船很不幸,跳海也不幸/039

 惟脑论社会/041

 “拼装”的可能性/044

第四章 “青春”是美好的吗?

 羞于启齿的“青春”/049

 三四郎和我/050

 永无止境的求索/053

 漂白而干涩的青春/055

 青春不在于年龄/057

第五章 心诚则灵吗?

 层出不穷的“精神寄托”/063

 宗教也是一种“制度”/064

 希望逃避“自由”/066

 “一人一教”,“自己就是教祖”/068

 烦恼到坚信为止/069

第六章 为什么“工作”?

 有钱了就不工作了?/075

 有钱就不工作/077

 《后来的事》反映了作者遭遇的坎坷/078

 没有灵魂的专家/080

 别人的问候/082

 沟通工作/085

 恢复“完整人格”的可能性/087

第七章 有“永恒的爱”吗?

 “纯情”对“性虐”/091

 对爱情想入非非:别误入“流放地”/092

 “自由”使爱一无所获/095

 但愿在爱的“高潮”中结束/097

 相互作秀的产物/099

 灰烬余火也是爱/101

第八章 为什么不能死?

 “例外状况”和“临战态势”/107

 死了白死,活着也没意思/109

 习惯失去了威力/111

 什么是求生的力量?/113

 不断交友/115

第九章 姜是老的辣

 他们都很年轻/119

 都是老糊涂/120

 老人会“添乱”吗?/122

 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可怕的?/123

 “一生过两辈子”/126

 往前“横冲直撞”/128

夏目漱石和韦伯相关年表/132

写在后面的话/140

试读章节

“暴发户”创造时代

也正因为如此,夏目漱石的作品才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正是资本主义发生变化的时期。不仅在日本,就是在全世界,资本主义都充分暴露出其本质。夏目漱石将投枪对准了这一目标。

在同一时期,德国的韦伯也在密切关注着资本主义。他写下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著作。

因为当时的日本与德国有某种相似之处,话题就从这里开始吧。

那时的日本和德国,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属于落后国家。日本从明治维新后在欧化的道路上长驱直进,日俄战争后成为自视为“一流国家”的后来居上者。与日本相比,德国当然是发达国家。但在欧洲,英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而德国则望尘莫及,它将英国列为赶超对象。

国家迅速崛起的过程,意味着这个国家会产生许多暴发户。也就是在一代人之间完成了资本积累的过程,产生新的资产阶级。这些人充满了自我奋斗精神,因而在他们身上看到人欲横流的现象是很自然的事。因为正是这些人推动了国家的富强,所以他们的价值观也就成为社会的主流。对后来者而言,这是很悲哀的事。

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行的。它具有颠覆一切原有的权威和价值观的巨大影响。

在那些暴发户的心目中,他们显然将自己视为新时代的创造者。但若换一个角度看,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谈不上操守的。以日本的情况而言,昨天还盘着发髻,身着裙裤装,跪在地上从主人那里乞求一点施舍,可今天就已经剪掉发髻,身着西服,不停地叫嚷着“俺怎么俺怎么”地参与市场竞争了。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也不喜欢自己的形象,便以所谓“开拓事业需要”来搪塞,或是力图表明“自己并非暴发户,早就是上流社会的一员”。所以,他们竭尽全力周旋于社交圈。

在夏目漱石所活跃的明治30~4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这些新兴的资产阶级大行其道的时代。也正因为如此,夏目漱石笔下的这些人物普遍引起人们的反感。当然,夏目漱石并非有意描绘“富人皆恶”。

韦伯也同夏目漱石一样,对新发迹的资产阶级非常厌恶,但他的心情显得更为复杂。因为夏目漱石并非资本家的儿子,而韦伯的情况正好截然相反。韦伯的父亲继承其祖辈从18世纪下半叶建立的家业,已俨然成为名门望族。

出生于这样的家庭,韦伯当然衣食无忧,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能在学业上取得成就,其父亲也是功不可没。但是,韦伯并未因此放弃对时代的抨击,他从心底里反感其父亲的暴发户心态。

韦伯与夏目漱石的小说《后来的事》中的代助一样,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这是很有趣的。

人们都说韦伯曾一度进了精神病医院,他与父亲的争吵以及父亲的突然辞世,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影响。一边依靠父亲资助,一边又与父亲争吵不休,这在感情上是很扭曲的。这种感情与《后来的事》中的代助也不无相似。韦伯始终感到困惑的是:对金钱应采取什么态度。并不就拥有同样的价值观。以父母与孩子为例,彼此年龄相差二三十岁,想法不同是常有的事。就日本而言,曾从零起步参与明治时期国家建设的那代人,与日本成为后期资本主义国家时出生的一代人之间,其观念自然会有很大差异。

战前与战后之间也是如此。从一片焦土开始战后建设的那代人,与其后在高速增长时期出生的人之间,也有明显的观念差异。

从一张白纸开始参与国家建设的那代人,有一种明显的满足感:“国家能有今天,都是因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尽管那时社会也产生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因为那些人是当事人,所以他们并不怎么感到困惑。这种满足感并非仅限于政治家和成功人士,普通老百姓也有。

但是,在经济发展后出生的那代人中,却没有那样的充实感。相反他们总是关注社会矛盾,对奠定了那个社会的那代人感到不满。他们的前辈总是百折不挠,从不被困难所压倒,而他们却缺乏这样的精神状态。因为在他们看来,“再努力也白搭”,总有一种无助感。如果将前者的态度称为“创业观”的话,那么后者可否称为“下层意识”呢。

夏目漱石并非创立明治时期的当事人,而属于那以后的一代。因此,可以说他是用“下层意识”来描写那个时代的芸芸众生的。

从其小说中的主人公来看,看不到积极打拼的志向远大者,也没有谁对社会抱有理想,想干一番事业。其主人公很多都是“啃老族”的年轻人(家境优裕),过着半隐居生活、情趣很高雅的人,或是家境殷实、衣食无忧、根本不用工作的“高级游民”,或者是通过工作可以解决自己的生活来源的人。

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都对社会有这样那样的不满,或者说有些心灰意冷。他们均对正大行其道的资本主义充满了疑惑,同时又不无几分达观。也就是说,在他们看来,“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社会人欲横流,让人受不了”。同时,他们又感到这是时代的趋势,对改变这一切无能为力。

P21-25

后记

如今的日本世态一片肃杀,整个社会根本看不到什么希望。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日本,那今天的日本是一种什么色彩呢?也许只能是铅灰色。显而易见,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眼睛产生了阴翳。也许大可不必如此悲观。

诚然,日本老龄化加剧,低出生率恶化,经济衰退,财政赤字日益庞大,政治闭塞。尽管存在种种的负面因素,但只要还有牢固的家庭纽带,人与人之间还能够相互支撑,应该不至于产生孤独感和忧郁感。也就是说,人与人的纽带或关系通过交流和互信得以支撑,并由此来确保每个人的身份的话,即便经济上有所困窘或政坛风气不正,对未来的希望也是不会泯灭的。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孤独感和疑虑好像在日益增强,梦想和希望则在不断萎缩。“是谁造成了今天日本的局面?”“战后的远大志向都消失到哪儿去了?日本不该是如此模样的!”这些难道不是人到中年的日本人的真实思想吗?!

许多日本成年人都对影片《ALWAYS 三丁目的夕阳》中所洋溢的那股浓浓人情味,对充满活力的高速增长时代的日本带有强烈的怀旧感。在某种意义上,这不过是成年人逃避现实的一种浪漫情怀。对下一代人来说,他们必须着眼于未来,根本没有时间去怀念过去。而且,对根本没有经历过高歌猛进的高速增长的年轻人来说,如今根本就不可能恢复“失去的日本”了。

残酷的竞争使人成为一种消耗品,社会保障网也已令人难以放心。在竞争中得益和受损的人们之间,差距在明显拉大。展现在年轻人眼前的现实,变得越来越无情。要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下去,就必须具有相应的诀窍。特别是对那些处于不稳定状况中的工人和失业者来说,他们必须紧急采取自我防护的策略。

但即便如此,烦恼也少不了。

人生在世,总会伴随着烦恼,人也就在烦恼中度过一生。从这一意义而言,本书不只是为老当益壮的中老年人写的,我坚信年轻读者也可从中有所裨益。

如果没有渥美裕子女士的大力帮助,本书是不可能问世的。特别是有关对夏目漱石作品的理解,渥美女士对笔者的帮助很大。另外,还得感谢集英社新书编辑部的落合胜人先生,本人的著作一直得到他的多方关照。

2008年4月6日

书评(媒体评论)

日经在线:

本书通过文豪夏目漱石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人生经历,提示出一个新概念:“烦恼的力量”。烦恼本身告诉我们,在我们心中有一种巨大的力量,只是没有苏醒。这就是生存的力量和创造的源泉。

人的一生,工作、恋爱、家庭和金钱,没有一件事不让人烦恼,总是会有消极的声音在你耳边响起。姜尚中却让我们转换观念:“烦恼即是喜悦的一种。”他到底在说什么呢?让我们好好读读吧。

读者:

现在,社会上把自己封闭起来的人、自我中心的人和表面看着很风光、内心烦恼重重的人很多,所以催生了这本书吧。这本书告诉我们,有烦恼没关系,大家都是如此,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包括作者自己都在积极接受烦恼的洗礼。所以,这本书给了我勇气。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2:4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