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高铭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是一本很神奇的书。从那些所谓“疯癫”的话语中你或许能得到对自己世界观的一种启迪和思考,有句话叫做“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在跟随作者的笔触阅人无数之后,你会发现,天才和疯子或许真的只有一线之隔。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耗时4年,深入医院精神科、公安部等诸多神秘机构,得以和数百名“非常态人类”直接接触,最终产生了——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有关人体、心理学、哲学、生物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学、符号学、玛雅文明及预言的震撼探讨!部分内容已发帖《精神病人的世界》,4个月内天涯点击率突破300万!内容已引起剑桥物理研究院等机构的关注和重视!

目录

序言:更多、更多的世界

 1.生命的尽头

 2.梦的真实性

 3.四维虫子

 4.进化惯性

 5.三只小猪——前篇:不存在的哥哥

 6.三只小猪——后篇:多重人格

 7.女人的星球

 8.最后的撒旦

 9.角色问题

 10.飞禽走兽

 11.苹果的味道

 12.颅骨穿孔——前篇:异能追寻者

 13.颅骨穿孔——后篇:如影随形

 14.角度问题

 15.永远.永远

 16.生化奴隶

 17.真正的世界

 18.控制问题

 19.时间的尽头——前篇:桶子空间

 20.时间的尽头——后篇:瞬间就是永恒

篇外篇(一):有关精神病的午后对谈

 21.雨默默的

 22.孤独的守望者

 23.超级进化论

 24.盗尸者

 25.表面现象

 26.在墙的另一边

 27.伪装的文明

 28.预见未来

 29.迷失的旅行者——前篇:精神传输

 30.迷失的旅行者——中篇:压缩问题

 31.迷失的旅行者——后篇:回传

 32.死亡周刊

 33.永不停息的心脏.

 34.行尸走肉

 35.双子

篇外篇(二):精神病科医生

 36.双面人

 37.满足的条件

 38.还原一个世界——前篇:遗失的文明

 39.还原一个世界——中篇:暗示

 40.还原一个世界——后篇:末知的文明

 41.萨满

 42.朝生薯死

 43.伴随着月亮

 44.灵魂深处

 45.偷取时问

 46.永生

 47.果冻世界——前篇:物质的尽头

 48.果冻世界——后篇:幕布

后记:人生若只如初见

试读章节

1.生命的尽头

有那么一个精神病人,整天什么也不干,就穿一身黑雨衣举着一把花雨伞蹲在院子里潮湿黑暗的角落,就那么蹲着,一天一天的不动。架走他他也不挣扎,不过一旦有机会还穿着那身行头打着花雨伞原位蹲回去,那是相当的执着。很多精神病医师和专家都来看过,折腾几天连句回答都没有。于是大家都放弃了,说那个精神病人没救了。有天一个心理学专家去了,他不问什么,只是穿的和病人一样,也打了一把花雨伞跟他蹲在一起,每天都是。就这样过了一个礼拜,终于有一天。那个病人主动开口了,他悄悄地往心理专家那里凑了凑,低声问:“你也是蘑菇?”

这是我很早以前听过的一个笑话。好笑吗?

我已经不觉得好笑了。

类似的事情我也做过,当然,我不是什么心理专家,也没把握能治好那个患者,但是我需要她的认同才能了解她的视角、她的世界观。

她曾经是个很好的教师,后来突然就变了。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就是蹲在石头或者花草前仔细研究,有时候甚至趴在那里低声地嘀咕——对着当时她面对的任何东西,也许是石头,也许是棵树,也许什么都没有,但是她如此的执着,好几年没跟任何人说过一句话,就自己认真做那些事儿,老公孩子都急疯了她也无视。

在多次企图交谈失败后,她的身边多了一个人跟她做着同样的事情,那是我。

与她不同的是:我是装的,手里攥着录音笔随时准备打开。

那十几天很难熬,没事我就跑去假装研究那些花花草草、石头树木。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我猜我也快人院了。

半个月之后,她注意到了我,而且是刚刚发现似的惊奇。

她:“你在干吗?”

我假装也刚发现她:“啊?为什么告诉你?你又在干吗?”

她没想到我会反问,愣了一下:“你到底在干吗?”

我:“我不告诉你。”说完我继续假装兴致盎然地看着眼前那根蔫了的草。

她往我跟前凑了凑,也看那根草。

我装作很神秘地用手捂上不让看。

她抬头看着我:“这个我看过了,没什么大不了的,那边好多呢。”

我:“你没看明白,这个不一样。”

她充满好奇地问我:“怎么不一样?”

我:“我不告诉你!”

她:“你要是告诉我怎么不一样了,我就告诉你我知道的。”

我假装天真地看着她——那会儿我觉得自己的表睛跟个白痴没区别。

我:“真的?不过你知道的应该没我的好。”

她脸上的表情像是看着小孩似的忍着笑:“你不会吃亏的,我知道的可是大秘密,绝对比你的好!怎么样?”

我知道她已经坚定下来了,她对我说话的态度明显是哄着我,我需要的就是她产生优越感。

我:“说话算数?”

她:“算数,你先说吧。”

我松开捂着的手:“你看,草尖这里吊着个虫子,所以这根草有点儿蔫了,其实是虫子吃的。”

她不以为然地看着我:“这有什么啊,你知道的这个不算什么。”

我不服气地反问:“那你知道的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她笑了下:“我知道的可是了不起的事儿,还没人发现呢!”

我假装不感兴趣低下头继续看那根蔫了的草,以及那个不存在的虫子。(汗。)

她炫耀地说:“你那个太低级了,不算高级生命。”

我:“什么是高级生命?”

她神秘地笑了下:“听听我这个吧,你会吓着的!”

我将信将疑地看着她。

她拉着我坐在原地:“你知道咱们是人吧?”

我:……

她:“我开始觉得没什么,后来我发现,人不够高级。你也知道好多科学家都在找跟地球相似的星球吧?为了什么?为了找跟人类相似的生物。”

我:“这我早知道了!”

她笑了:“你先别着急,听我说。我开始不明白,为什么要找跟人类相似的生物呢?也许那个星球上的生物都是机器人,也许他们都是在硅元素基础上建立的生命……你知道人是什么元素基础上建立的生命吗?”

我:“碳元素呗,这谁都知道!”

她:“哎?你知道的还挺多……我开始就想,那些科学家太笨了,非得跟地球上生物类似才能算是生物啊?太傻了。不过,后来我想明白了。科学家们不笨。如果那个星球上的外星人跟人类不一样,外星人不呼吸氧气,不吃碳水化合物,它们吸人硫酸,吃塑料就能生活,那我们就很难跟他们沟通了。所以,科学家不笨,他们先找到跟地球类似的环境,大家都吸氧气,都喝水吃大白菜,这样才有共同点,生命基本形态相同,才有沟通的可能,对吧?”

我不屑地看着她:“这算你的发现?”

她耐心地解释:“当然不算我的发现,但是我想的更深,既然生命有那么多形式。也许身边的一些东西就是生命,只是我们不知道它们是生命罢了,所以我开始研究它们,我觉得我在地球上就能找到新的生命形式。”

我:“那你都发现什么是生命了?”

她神秘地笑了:“蚂蚁,知道吧?那就是跟我们不一样的形式!”

我:“呸!小孩都知道蚂蚁是昆虫!”

她:“但是,大家都不知道,其实蚂蚁是细胞。”

我:“啊?什么细胞?”

她:“怎么样,你不知道吧?我告诉你:其实蚂蚁都是一种生命的细胞,我命名为‘松散生命’。蚁后就是大脑,兵蚁就是身体的防卫组织,工蚁都是细胞,也是嘴,也是手,用来找食物,用来传递,用来让大脑维持。蚁后作为大脑,还得兼顾生殖系统。工蚁聚在一起运输的时候,其实就是血液在输送养分,工蚁兼顾好多种功能,还得培育新生的细胞——就是幼蚁。蚂蚁之间传达信号是靠化学物质,对吧?人也是啊,你不用指挥你的细胞,细胞之间自己就解决了!明白吧?其实蚂蚁是生命形式的另一种,不是简单的昆虫。你养过蚂蚁没?没养过吧。你养几只蚂蚁,它们没几天就死了,就算每天给吃的也得死。因为失去大脑的指挥了。你必须养好多只它们才会活。就跟取下一片人体组织培养似的,只是比人体组织好活。咱们看蚂蚁,就只看到蚂蚁在爬,其实呢?咱们根本没看全!蚂蚁,只是细胞。整个蚁群才是完整的生命!松散生命!”

我觉得很神奇,但是我打算知道更多:“就这点儿啊?”

她:“那可不止这点,石头很可能也是生命,只是形式不一样。我们总是想:生命有眼睛,有鼻子、胳膊腿,其实石头是另一种生命。它们看着不动,其实也会动的,只是太慢了,但是我们感觉不到,它们的动是被动的,风吹啊,水冲啊,动物踢起来啊,都能动。但是石头不愿意动,因为它们乱动会死的。”

我:“石头怎么算死?”

她:“磨损啊,磨没了就死了。”  我:“你先得证明石头是生命,才能证明石头会死吧?”

她:“石头磨损了掉下来的渣滓可能是土,可能是沙,地球就是这些组成的吧?土里面的养分能种出粮食来,能种出菜来,动物和人就吃了,吃肉也一样,只是多了道手续!然后人死了变成灰了。或者埋了腐烂了,又还原为那些沙啊土啊里面的养分了,然后那些包含着养分的沙子和土再聚集在一起成了石头,石头就是生命。”

我:“聚在一起怎么就是生命了?”

她严肃地看着我:“大脑就是肉,怎么有的思维?”

我愣住了。

她得意地笑了:“不知道了?聚在一起,就是生命!人是,蚂蚁组成的松散生命是,石头也一样,沙子和土聚在一起,就会有思维,就是生命!石头听不懂我们说话,也不认为我们是生命。在它们看来,我们动作太快,生得太快,死得太快。你拿着石头盖了房子,石头还没感觉到变化呢,几百年房子可能早塌了,石头们早就又是普通石头了。因为几百年对石头来说不算什么。在石头看来,我们就算原地站一辈子,它们也看不到我们,太短了!”

我目瞪口呆。

她轻松地看着我:“怎么样?你不行吧?我现在要做的就是想办法和石头沟通。研究完这个,我再找找有没有看人类像石头一样的生物。也许就在我们眼前,我们看不到。”说完她得意地笑着又蹲在一块石头边仔细地看起来。

我不再假装研究那根草,站起身来悄悄走了,怕打扰了她。后来差不多有那么一个多月吧,我都会留意路边的石头。

石头那漫长的生命,在人类看来,几乎没有尽头。

P1-5

序言

更多、更多的世界

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这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不过必须注意的是:看似。

多年前我曾经收到过一张生日卡,上面写的那句话很动人:最精彩的,其实就是世界本身。也就是看到这句话不久,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环游世界,因为总觉得有必要认识下自己生活的这个星球。也就是有了这个愿望后不久,我想到了刚刚提到的问题:这个世界究竟是怎样的。

在好奇心驱使下。我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和方式,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答案。但是我发现,谁也说不清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

就在我为此困惑的时候,某次听一个是精神科医生的朋友说起了一些病例。然后好像明白了一些:明白为什么没人能说清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了。

道说:这里是人间;佛说:这里是六道之一;上帝说:这里是天堂和地狱之间的战场;哲学说:这里是无穷的辩证迷雾;物理说:这里是基本粒子堆砌出来的聚合体;人文说:这里是存在;历史说:这里是时间的累积。所有的解释都在这里。

看来,这个世界是有无数面的不规则体。

于是我开始饶有兴趣地问身边那些熟悉的人:“在你看来,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不过。并没得到态度认真的回答。

为什么呢?大概因为很少有人想过这个问题,也很少有人真的愿意面对这个问题,因为大家都在忙着挣钱,找老婆,升职……很少有人在乎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更多的人对于我这种不忙着挣钱,不忙着找老婆,不忙着升职的行为表示不解,同时还半真半假地表示关注:你疯了吗?

那么好吧,我决定去问另一个人群——“精神病患者”们,或者说,我们眼中的精神病人。我带着复杂的心态,开始接触这个特殊的群体,想知道他们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

我曾经接触的那些精神病人和心理障碍者,有相当数量的人逻辑极为清晰(必须承认这也是我筛选后的结果),当然前提是在他们自己的世界观里。而且大多也没那么危险——狂躁症的除外(这个得冒点儿风险,例如被袭击)。但总体说来,只要做好心理和生理准备就没太大问题。

精神病人也有迥异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有喜欢滔滔不绝的,有没事找事的,有沉默的,有拐弯抹角的,跟大街上的众生相没什么区别。但是他们会做些我们不能理解的事情。会有我们从没想过的观点。他们的世界观令人匪夷所思,他们以我们从未想到的角度观察着这个世界。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精神病人是难以沟通的。

我想,一些行为只看结果不见得能看明白,要是了解了成因就会好得多。于是,从那天开始,我之后4年的业余时间,都在做这一件事情——和精神病人接触。

某天中午。我突然决定结束了。一年之后,我决定把我积累的那些写出来。于是也就有了你现在看到的这本书。

我希望读者能:拨开文字和表象的迷雾,更开阔地接近这奇妙的世界。我更希望,看完这本书后,你能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邪门歪道、违法乱纪、钻牛角尖的不算)。这个比什么都重要。

我只希望这本书是一扇窗,能让你看到更多、更多的世界——他们眼中的世界。我也希望有一天你能够很坦然地说:“让我来告诉你,在我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最后,是感谢。

非常感谢武汉大学出版社北京图书策划中心对此内容的重视和关照,以及汝怡编辑为这本书所付出的一切努力。

内容方面必须感谢以下几位朋友(排名不分先后):  感谢杨晨医师、感谢太史明月医师、感谢王建国医师、感谢马长春医师、感谢王阳教授、感谢王成斌教授,以及几位不愿意署名的朋友。

感谢朴岸导演给我的诸多建议。

特别感谢远在英国的Kelly Guo小姐在我收集资料期间给予我的无私帮助。

谢谢大家,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这些帮助,才有了这本书。

后记

人生若只如初见

最初网络版截稿的时候,有人问我,为什么单独截取这一句,有没有什么含义?有。

十四五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这句,认定是个女人写的。再看作者:纳兰容若。哦,女的。半年后才发现他不是女人,而是个清初的官员。这是个引子。

那几年基本沉浸在唐诗的工整简洁;宋词的对仗洒脱:元曲的精巧别致当中——当然我仅仅是形容了表面上的。等到看多了自然想了解那些诗词作者。了解作者后,开始感兴趣那些时代背景。接着一发不可收拾。从人文延续到经济,从经济延续到社会结构,从社会结构延续到政治,从政治延续到宗教,从宗教延续到哲学,从哲学延续到心理学,从心理学延续到医学……后来我发现很多东西到了一定程度,都是环环相扣的。这让当时的我(二十多岁)很惊奇。然后又开始一轮更疯狂的扫荡式阅读。有时候甚至没时间消化,只是记住了。不过也就是那会,养成了一个习惯:忽略掉文字本身,看文字后面的那些东西。不过后来又研究过文字、符号的利奇力量,那是后话了。

再后来开始失眠+生物钟紊乱。有半年时间吧,每两天睡一次,一次大约睡12个小时左右。失眠还不是似睡非睡神经衰弱的失眠,是特精神那种。因为自己也觉得那样不正常。所以有时候刻意去找一些很晦涩的书来看,认为那应该会对催眠有奇效。记得有次在朋友家看到一堆有关物理和量子力学入门的书籍(朋友的父亲是搞这个的),于是便借来看。没看困,看惊了。跟着就带着好多疑问四处去蹭课听。没多久,我发现坏了,问题大了。因为就物理来说,看的越多,质疑越多,自己开始越发质疑这一切到底是怎么样的——未解太多了,甚至包括已经应用的那些原理其实依旧是未解状态。也就是那时候,为了给自己一个哪怕貌似明白的答案,开始转到非线性动力学,平面空间等等。可是适得其反,质疑开始成倍地增长。我茫然了。

然后,又开始和精神病人有了接触。再然后,发现了一个很好玩的事:很多精神病人都能够快速的找到某种解释作为答案。甭管是鬼狐仙怪也好,物理生物也罢,总是很坚定地就确认了。我更加迷茫了,甚至担心:我是不是有问题了?

这种恐慌状态一直缠绕着我,直到某一天,我重新看到这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然后,一下子就豁然开朗。这就是我截取了这一句的原因。

在这本书快结束时,我要明确地告诉大家的是:这里有近20余篇是真实案例;也有些是出于一些原因,我基于真实案例在内容上做了增添或者删减的。所以,我希望你看这本书的时候不要过于沉迷于此。也不要依据这本书来判断自己以及身边的人是不是个精神病人或者心理障碍者,这样实在太片面,太武断了。

我一直认为,能认真地去思考,是一件非常非常了不起的事。也许有入会问:产生思想有劲吗?能赚钱吗?这点我可以给肯定的回答:有劲,能挣钱(笑)。

道家说变通,佛家说自然,心学说知行合一,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应用。有兴趣查一下的话就会发现,所有很牛的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并且很完整严谨。我知道那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出来的,那是经过多次严密地思考和多次地推翻重建形成的。但牛人之所以很少,空想家之所以很多的原因就在于:应用。拿到了钥匙,想用却不会使用才是最要命的。当然了,也有不想去使用的人,对现实已经到了无视的境界。对于那种人,我会按照我的方式分类——仙。

还有就是未知。对于此,我不推荐轻易地用已知去否定未知,或者没通过真正深入地思考就去否定。照搬和粗鲁,都是很糟糕的事情。不过面对未知,也没必要害怕,而是要学会尊重未知的存在。其实那也是对自身的尊重。给自己一个尝试着去了解、辨析的机会,也就才有思考和探索的可能。

那么,这本书就到这里结束了。但是我希望属于自己的那些思考,会一直持续。

谢谢你能看完,并且读到这一句,我都记在心里了。

“人生若只如初见。”

书评(媒体评论)

谢谢你,塔塔。你让我有了一个给自己的思想造反的机会!

——网友站内短讯

想挑战的话就一口气读完它,并且为此而自豪吧,因为没几个人能做到。而当我用去一周时间认真读完全部的时候,感受到的已不仅仅是震撼。

——Kelly Guo(Stock Harverd Business School首席执行官)

这是常常会被当作报告文学来阅读的文字,但它其实远远高于报告文学。当你从一个正常人的角度看待精神病人这个群体时,“精神病人”也在审视着我们“正常人”这个群体。感谢作者让我们有机会站在“精神病人”的角度审视自己。

——杜民(北青传媒常务副总裁执行董事)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作者,他成功地把闪光的思想隐藏在一段段的叙述中,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能力,通过阅读把它们释放出来,它将可以使我们跳出惯常的思维,以一个个全新的角度审视并思考自己关心的一切——世界的本来面目以及生命的意义。

——王严(青年工笔画家)

这是一本很神奇的书,从那些所谓“疯癫”的话语中你或许能得到对自己世界观的一种启迪和思考,有句话叫做“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在跟随作者的笔触阅人无数之后,你会发现,天才和疯子或许真的只有一线之隔。

——韩墨菲(旅美建筑设计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7:4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