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门是中国源于明末清初的一个秘密组织。
洪门的源流,言人人殊,从来不一致,因为它化名特多,有三点会、三合会、三河会、添弟会、致公堂、或红帮等等;尚有分支别名,不胜枚举。但是一致的对外称曰《天地会》,对内则称《洪门》。由于清廷对天地会党徒的严刑究办,杀戮株连,所以洪门集会方式多用囗头传述来秘密结社,对来源出处,难免鲁鱼豕亥,错综杂沓了。
本书正是关于研究“洪门”的专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洪门/古代社会群落文化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秦义春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洪门是中国源于明末清初的一个秘密组织。 洪门的源流,言人人殊,从来不一致,因为它化名特多,有三点会、三合会、三河会、添弟会、致公堂、或红帮等等;尚有分支别名,不胜枚举。但是一致的对外称曰《天地会》,对内则称《洪门》。由于清廷对天地会党徒的严刑究办,杀戮株连,所以洪门集会方式多用囗头传述来秘密结社,对来源出处,难免鲁鱼豕亥,错综杂沓了。 本书正是关于研究“洪门”的专著。 内容推荐 世界文明古国创造的人类伟大文明,唯独华夏文明独存,其他的文明都衰落、消失了。这里的原因很复杂,但华夏文明中由于有群落生态的光辉,得以使这一文明延续下来,确是毋庸否认的。《古代社会群落文化丛书》将中国古代群落生态看做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得以延续发展的道德力量,是华夏文明的奇葩。研究中国文明史如果忽视中国古代群落生态,是极其不应该的。现在,西方人都承认了我们古代的群落生态,为什么我们自己还要忽视,不站出来进行全面研究,以弥补这一疏忽呢? 本丛书通过对中国古代群落生态作为具象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寻找其与现代生态伦理文明的转化机制,对其当代价值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考察。在研究方法上,坚持以唯物史观作指导,既多方面揭示,又重点突出;既纵向考察,又横向比较。将研究对象始终置于人类社会发展和生存的大背景之中,以便古为今用,促进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洪门》分册,内中包括了:洪门的组织制度、洪门家法等内容。 目录 第一章 洪门起源 洪门称谓 洪门的起源 洪门支派 第二章 洪门的历史传说 始祖与前五祖 五祖受戒南少林 五僧逃难遇义士 五僧与二圣相会 洪门由来传说 天祜洪与三合军 苏洪宇刺死王春美 海底 三把半香 汉留的传说 第三章 洪门的组织制度 元始山堂 三十六部半职位 内八堂和外八堂 堂口字号与五堂尊称 禁条 民国时期洪门的纲常、规要 洪门三十六誓 第四章 洪门开立山堂和入会仪式 开立山堂和进出山柬 开山令诗歌 洪门开香堂 第五章 洪门隐语 会所用语 会员用语 服装用语 饮食用语 物件用语 人体用语 职业住所用语 地名用语 军事用语 姓氏用语 交际用语 交涉用语 钱财用语 出事用语 混事用语 留尾用语 部分术语注释 第六章 洪门家法 刑法 十八本律书 执刑诗歌 文场、武场 自己挖坑埋自己 自绑自杀 第七章 洪门暗号 码头联络暗号 其他各种暗号 茶碗阵 路途暗号 盘“梁山”与盘“海底” 江湖交结 凭证、旗帜 文字的奥秘 第八章 洪门大规模起义 台湾林爽文领导的农民起义 洪门与太平天国 第九章 哥老舍的兴起 哥老会起源 湘军遣散与哥老会的发展 李丰密购军火案 龙华会 三合会的起兵 第十章 洪门与率亥革命 孙中山与洪门 秋瑾与洪门 共进会与武昌起义 川陕等地哥老会 辛亥革命时期会党代表人物 革命党人联络的部分山堂 第十一章 洪门大佬 传奇人物司徒美堂 袍哥军阀范绍增 试读章节 相传创立洪门的始祖为殷洪盛。 殷洪盛又名洪英,山西平阳府太平县人。明朝崇祯四年(1631),“辛未进士,为人贤明练达,慷慨好义”。崇祯十四年(1641),他率领门人南下,投奔史可法麾下。他与当时名人顾炎武、黄宗羲、傅青主、王夫之等都有交往。他有五位最得意的门生,即蔡德英、方大成、马超兴、胡德帝、李式开五人。清兵人关攻人北京后,明朝遗臣痛感亡国之恨,力图光复明朝。相传史可法令殷洪盛赴北京游说吴三桂,要吴倒戈反清,吴不听从。殷洪盛逃出北京南返途中,“遍访志士顾炎武、王夫之、傅青主、黄宗羲诸人,议创‘汉留’组织,以为‘反清复明’的企图”。当殷洪盛得到史可法在扬州殉难的消息后,乃转到安徽芜湖,投靠明朝将领黄得功,参赞军务。后来因黄战败自刎,部众分散,殷洪盛遂招抚、集合两万余人,抗拒清兵,屡战屡败,而于清顺治二年即崇祯十八年(1645)五月十三死于三汉河(即安徽无为、含山、巢县三县交界处,距芜湖西南六十余里)。其门徒蔡德英等五人,誓死继承其遗志,为社稷效命。五人投奔潞王,不料潞王投降了清廷,五人就投奔了台湾的郑成功。 相传,郑成功于顺治十八年(1661)占领台湾,依旧抱复国之志,日夜招兵买马,卧薪尝胆。当他得知永历帝和太子遇难之后,十分悲痛。这年九月间,他和部下将领及士兵共同结为兄弟,宣誓复明灭清,歃血为盟,并以驻兵的金台山为会盟地点,开山立堂,称之为“金台山明远堂”,这便成为郑成功创立洪门组织的起点。 洪门秘籍的《金台山开山令》如下: 明远堂愚兄大令下,满堂哥弟听根芽。令出开山非戏耍,犹如金殿领黄麻。只为满清兴人马,无端抢我大中华。扬州十日遭残杀,嘉定三屠更可嗟。把我人民当牛马,视同奴隶毫不差。马蹄袖又加马褂,凉帽缀成马缨花。本藩闻言喉气哑,率同豪杰奔天涯。权借台湾来驻扎,金台山上饱风沙。今日结成香一把,胜似同胞共一家。万众一心往前杀,声摇山岳起龙蛇。不怕满虏军威大,舍死忘生推倒他。还我河山才了罢,补天有术效神娲。人生总要归泉下,为国捐躯始足夸。战死沙场终有价,将军马上听琵琶。争回疆土功劳大,流芳千古永无涯。奋我精神秣我马,勇往直前莫呼嗟。大众兄弟情不假,请进香堂把誓发。 郑成功为了发扬复明大志,必须深入内地活动,“于是派了他的部将蔡德英、方大成、马超兴、李式开、胡德帝五人向清政府统辖的内地推进。这五个人都是洪门始祖洪英(殷洪盛)的门徒,后来便称为洪门前五祖”。 蔡德英等五人到达福建蒲田县九连山少林寺(即南少林),投拜于智通长老门下。智通出家前原为明朝大臣,因明末朝政腐败而急流勇退,到福建少林寺落发为僧,后来为少林寺方丈。清军入主中原后,智通怀有光复明朝之志,当其得知蔡等五人的来历后,劝五人受戒为僧,以便于掩护其反清复明的活动。于是五人受戒为僧,并从此在少林寺练习武艺。 郑成功之父郑芝龙秉承清廷意旨劝郑成功投降,因为郑成功拒绝而遭到满门抄斩时,郑成功之兄郑书丹在广东经商,得免于难。郑书丹之子郑君达得知蔡德英等五人奉郑成功之命到闽省活动,借少林寺为立足点,于是携带其妻郭秀英、妹郑玉兰,两子郑道德、郑道芳,千里迢迢来到少林寺,求得与蔡德英等五人合作,誓杀清军,以报国仇家恨。 智通长老接纳郑君达一家在少林寺内居住,郑君达每天同众和尚一起练习武艺,准备等待机会反清复明。 少林寺和尚中有位马福仪,武功居第七位,但六根未除,对相貌俊美的郭秀英、郑玉兰诱奸未遂,为智通方丈及众僧所知,将其赶出山门。马福仪怀恨在心,遂将少林寺僧人反清复明的打算向清廷官吏陈文耀、张近秋二人告密。陈、张二人启奏清廷:“西鲁叛乱为少林寺僧人轻易征服,将来少林寺僧人如有异志,则危及社稷也。”于是,清廷派兵三千人,携带硝黄燃料及易燃物品,由陈、张二人率领,以马福仪为向导,深夜包围少林寺,纵火焚烧,霎时间火光冲天,少林寺付之一炬。僧人仅十八人逃出寺外,其余皆葬身火海。蔡德英、马超兴、方大成、胡德帝、李式开五人恰在这逃生中的十八人之中。蔡德英等十八人突围后,马福仪率清兵紧追不放,蔡德英以袖箭将马福仪射死。蔡等且战且走,到达黄泉村时已有十三人战死,仅剩下蔡德英、马超兴、方大成、胡德帝、李式开五人。此时忽然浓雾弥漫,使五人便于隐蔽,追兵迷失方向,五人逃到沙湾口始得喘息。后辈尊称蔡德英等五人为洪门前五祖。因马福仪属于负义小人,以其武功居第七位,以后洪门有以七为戒的传统。P11-13 序言 人类社会自古就是以群落为单元的,而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内涵及其历史传承。虽然有些群落处在社会最底层,不为主流社会所认可,但他们仍按自身的方式存在着、发展着,并绵延几千年,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成为中华五千年历史的丰富的文化补充。正所谓“高处不胜寒,低处纳百川”,其中的文化令人玩味反思。 目前在我国图书市场还没有一套自成体系的“群落”文化丛书,因而,根据其特点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即社会群落文化。丛书旨在从文化的视角全新解读古代社会群落文化内涵,并力图填补我国非主流文化的空白。 中国人群的划分,最早是从商周开始的,士农工商的定位一直延续了数千年,这是社会人群的主流。但在此之外,还有许多以其他职业为生的群体,他们也许人数不多,但对社会的影响却是极大的。其中有些群落,如侠客,以除暴安良为己任,是社会的稳定因素;而像流氓土匪这种群落则增加了社会的混乱和动荡。伶楼艺人在旧时代大多饱含辛酸,身世之悲令人一掬同情之泪;而在今天,他们却成为社会文化的代言人,成为人们追捧的艺术家。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了解过去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都是必要的。社会人物虽然形形色色,但万变不离其宗,了解过去,也是为了知道今天,预见未来。 编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