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青玉狮子香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日)陈舜臣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为陈舜臣短篇推理小说集,辑录了“青玉狮子香炉”、"方壶园"、“大南营”、“九雷溪”、“梨之花”、“相册”、“兽心图”等七篇。其中“青玉狮子香炉”为直木奖得奖作品,以故宫珍藏的文物青玉狮子香炉因战乱惊险辗转各地为主线。“方壶园”等六篇以中国古代诗歌风格为背景。本书展现了陈舜臣将将推理与历史巧妙融合的深厚功力。

内容推荐

本书为陈舜臣的代表作《青玉狮子香炉》(中篇)和《方壶园》(短篇小说集)的合集。

一九二三年紫禁城一场大火,点燃了青玉狮子香炉的生命,袅袅萦绕着李同源一生一世的执著。

在诡谲多变的时局里,狮子香炉成为李同源生命灵魂的寄托与依归。当烽火连天,神州变色,故宫珍宝辗转南迁,青玉狮子香炉行踪成谜时,心灵深处已幻化为青玉狮子香炉的李同源顿失了一切精神的依靠。

寻找狮子香炉,寻找远扬的灵魂,李同源,能否再一次与青玉狮子香炉重逢?

目录

代序

一 青玉狮子香炉

二 方壶园

三 大南营

四 九雷溪

五 梨之花

六 来自相册

七 兽心图

解说 野口武彦

试读章节

北京正阳门外的西边,有个地区叫“琉璃厂”。

以前,建造宫殿用的琉璃瓦就在这里烧制。从前通西山的河道就在旁边,对搬运烧制琉璃用的原料土来说有地利之便,所以,就将官窑设在该处。后来,官窑荒废渐渐形成市街,而成为书肆、文具、书画古董店林立的文化地区。

清末,夏仁虎在《旧京琐记》记载:

琉璃厂为书画、古玩商铺萃集之所。其掌各铺者,目录之

学与鉴别之精,往往过于士夫。

1920年,琉璃厂新开了一家卖工艺品的润古堂。这种店在这一带有很多,因此,这家新开的店并不特别引人注目。况且,这家店像是刻意躲着四周的眼光似的悄悄地开张了。

王福生是润古堂的主人。他原非商人,而是从事翡翠与玉加工的雕刻匠。店铺的出资者是一名叫野口什么的日本人,王福生不过是形式上的店主,几乎是个傀儡。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时值日本大正元年。许多满洲旗人和宫廷官僚都失去了俸禄,而不得不依靠典当度日。他们纷纷卖掉祖传之宝和皇帝赐予的宝物,这对收藏家而言,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

那名叫野口什么的日本人,是个在日本拥有几个有力收藏家客户的古美术中介商。他为了采购中国美术品而投资开设润古堂,并以具备工匠诚实性格和鉴定眼光的王福生为名义上的店主。

王福生的寡欲也是野口选中他的理由之一。但是,这仅限于金钱方面,对于工作,几乎没有人比王幅生更加热衷的了。

王福生愿意受雇为店主,是因为收入固定和时间自由。他想做的不是礼品用的工艺品,而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并遗留后世的不朽作品。在此之前,他虽在工艺局工作,但是,无论在经济还是时间方面,都不是那么的充裕。

最反对他接受做润古堂名义上店主的是儿媳妇素英。

王福生有个非常优秀的儿子,以公费生的名义赴日本留学时,在东京与同是留学生的程素英结婚。回国后,他们参加革命运动,而年轻的夫君因为操劳过度,病死于广东。成为遗孀的素英,带着丈夫的遗骸返回北京,并在女子学校教书,自力更生。

时值五四运动的翌年,全国年轻人热衷于投身在这个为了民族的光荣运动中。素英插手夫家的事,在做法上虽有逾越之嫌,但她仍以相当严厉的言词表示反对。

反对的理由是,新开的店铺,目的在使中国的文化遗产流失到日本去。她认为,这是不可原谅的。

“我既没有儿子也没有孙子,要留下什么?能留下的也只有依赖本领做出来的上等好玉罢了!如果留在工艺局,是不可能做到的。我年纪也一大把了。这份工作既能保障生活,时间又充裕,对我而言,真是求之不得呢!”

经王福生这么一说,素英也不吭声了。尽管不是她的责任,但老工匠的独子、她的丈夫死了,且没留下一儿半女也是事实。

——就算公公不接受,总还是会有人扮演这个角色的。

素英如此一想,便放弃了劝说。她是个才二十一岁的年轻遗孀。

开始经营润古堂时,王福生把在工艺局工作的爱徒李同源挖了过来。李同源才二十岁,可是,雕刻玉器的功夫,连师父都不免折服。

“自有记忆以来,就在雕刻玉器了。”

李同源经常如此说遭。

李同源很聪明,于是工艺局的书记就教他读书识字。所以,他虽然没有上过学堂,却拥有相当于中学生程度的学力,也懂得会计。

王福生当上润古堂的主人后,便将店务交给李同源,自己则完全投入玉器的雕刻之中。找到自己喜欢的玉以后立刻买进,一有空闲就把玩这些玉器。

王福生相信玉是有生命的。不曾被雕刻刀雕琢过的玉,只能算是沉睡着的玉。他认为,将睡着的玉唤醒是自己分内的工作。

另外,据他的说法,玉如果要真正地展现生命力,就必须吸吮人肌肤的精髓,而且必须是女人的肌肤。他让女人怀抱着正在雕刻中的玉。不但如此,工作时,他还让女子坐在一旁,但不是用来充当模特儿。即使他雕狮子狗、龙的时候,也是如此。

年轻时,他让自己的妻子担任这份工作,但是,从很早以前开始他就说道:

“老太婆衰萎的皮肤,已经没有精髓可让玉吸取的了!”

因此,他找了别的女人替代。

开始经营润古堂的时候,他找了个附近卖糖果的寡妇,是个年过三十、散发着成熟韵味的女人。

王福生嗜酒,喝醉了,就经常抓着李同源说醉话:

“的确,你玉雕刻得很漂亮,这个呀!我也承认。不过,如果让我来评断,我的作品有……有人间的温暖,是你雕刻的玉所没有的,可惜呀!”

老实的李同源恭敬地聆听师父说话。可是,无论再怎么说,他还是不让女人抱着玉,工作时也不让女人待在身边。

(师父刻出来的玉,确实有着不可思议的暖意,属于人的……)

李同源比谁都清楚这个事实。但是,他无论如何都不相信师父作品中的暖意,是因为吸取了女人肌肤精髓的缘故。

(一定跟技术有关。)

新一代的匠人李同源,打心底里否定师父异想天开的想法。

玉有硬玉和软玉两种。云南和缅甸生产的翡翠等硬玉,都太坚硬而无法施以精细的雕刻。雕刻玉器用的通常是昆仑(新疆)生产的软玉。但是,即使是软玉,也还不如做印章的青田石和寿山石来得软。

玉的光泽,自古以来即为中国人所憧憬。常见的宋瓷,即是以其特质接近于玉而经常被拿来创作。

软玉只有新疆生产,所以,即使再怎么垂涎也不是那么容易到手的,这和国力的消长也有关系。控制西域的力量一旦消失,那么中国内陆也会失去玉的供给。

清朝时,昆仑山脉玉的开采属于国营,不仅严禁民间开采,对于玉的买卖也作了限制。乾隆年问,兵部侍郎(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高朴,对盗采和走私玉者判处死刑。然而,即使施行死刑,走私仍然无法杜绝,这足以说明人们对玉是何等地憧憬了。

关于玉有许多迷信的说法。让死者嘴里衔玉,可以防止尸体腐烂即是一例。药房收购雕刻玉后留下的玉的屑粉,是因为能卖给罹患重病的病人家属。生于旧时代的王福生,对玉拥有奇特的信念并非不可思议的事。

1923年春天,经常来兜售书画的宦官郭祥,带着几张相片出现在润古堂,向王福生下了一份订单:

“能不能做和这个—模一群的香炉?”

清朝覆亡以后,逊帝溥仪因优待的条件,被允许保有尊号,并可留用以前在官内的侍从人员。在同一个条件的第三项中,逊帝本应移居到北京的西郊,但溥仪却未遵行而仍继续居住紫禁城内。因此,还有四百七十名宦官和一百多名宫女住在城内,侍奉着被废除了的皇帝。郭祥就是其中之一。

“这是件做得相当精美的玉器!”

看着相片,王福生说道。

相片有好几张,是从各个不同角度拍摄的同一个香炉。包括底部及内侧都拍了。香炉的底部雕着铭文:  乾隆三十四年

——正值1769年。

这是一座三足的火钵型香炉,盖子上雕有一只蹲着的狮子,两侧把手则仿龙头而造,亦即双龙耳。

“能做吧?这里有尺寸。”

郭祥从怀里掏出写了尺寸的纸片。

王福生接过去,核对着相片看了一会儿,说道:

“高三寸……不过,不知道是什么颜色?”

虽然同样是玉,但是,颜色从乳白色一直到带有蓝色、绿色、黄色都有,而且还有深浅的差别。相片是黑白的。

“颜色我记得,你那里应该有各种原玉吧?嘿,让我瞧瞧!”

李同源和素英也在场。

(莫非要答应下来?)

两人凝视着王福生的脸。

郭祥要求制造赝品。

P3-7

序言

我在陈舜臣推理小说经典选集《焚画于火》的解说中曾提到,与当下诸多文学奖项林立的态势不同,以前推理作家能荣获的殊荣只有三项:江户川乱步奖、直木奖以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而长久以来一人全部囊括的作家只有陈舜臣,所以“三冠王”就成了他的美称。最近高桥克彦、桐野夏生以及东野圭吾也加入到了这个行列中,但陈舜臣的“三冠王”具有这些后生作家身上所没有的特征。乱步奖是面向公众征稿的推理小说新人奖,一般而言获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作家初登文坛的处女作,接下来大多数人都会按部就班先后获得推理作家协会奖和直木奖(如果不局限在推理小说范围内的话,现在一般的获奖路线是:吉川英治文学新人奖一山本周五郎奖一直木奖一柴田炼三郎奖一吉川英治文学奖。当然这个路线上的每个阶段并不一定都要逐一遵循)。作家一般都会凭乱步奖和协会奖,先在推理小说领域内确立其地位,再通过影响更大的直木奖(最初推理小说总体而言处于劣势),在文坛上获得更加广泛的认可。而我们看看陈氏,1961年以《枯草之根》初登文坛即荣获江户川乱步奖,1969年凭借《青玉狮子香炉》(在此次出版中与《方壶园》合并)夺得直木奖,第二年凭借《重见玉岭》(经作者同意,此次在中国大陆出版,更名为《玉岭的叹息》)与《孔雀之路》荣获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这样的路线不同于后生作家们,其顺序是先后颠倒的。也就是说在成为推理作家之前,他已经成了跨越小说类型的作家,独领风骚。

我不想多说诸如“这足以证明陈氏初期推理作品在文学方面也非常优秀”之类的话,只是事实恰巧如此而已。不过,这正是因为陈氏没有过分囿于推理小说,而对所有作品一视同仁,无不倾注了满腔热情。因此,他独特的获奖路线可说是偶然中的必然。

事实上,自从1963年短篇集《方壶园》(1962年)被提名入围推理作家协会奖(获奖作品是土屋隆夫的《影子的告发》)以来,先后于1967年凭借《焚画于火》与《崩溃的影子》(获奖作品是三好彻的《风尘地带》)、1969年凭借《浑浊的航迹》与短篇集《红莲亭的狂女》等屡获协会奖提名(1969年获得直木奖);1968年由于前一年全身心投入到巨著《鸦片战争》的写作中,因此没有写出入围的推理小说(即使是这样,仍发表了十多篇中短篇推理作品)。在1969年遴选协会奖获奖作品时,《重见玉岭》已经发行,虽然所有评审委员(荒正人、城昌幸、多岐川恭、角田喜久雄,松本清张缺席)一致支持该作品,但由于发行年份的关系,只能顺延到第二年,于是当年陈舜臣没能获得协会奖。到了1970年,他凭《重见玉岭》和《孔雀之路》第四次获得提名,最终两部作品双双荣获第二十三届协会奖。如果在头两次入围时就获奖的话,就能够遵循乱步奖一协会奖一直木奖这一标准的路线了。

《重见玉岭》和《孔雀之路》同获殊荣是因为,这两部作品在质量上都表现出很高的水准。尽管如此,不免给人留下一种两部作品分享一奖的印象。现在看来,也许《重见玉岭》单独获奖会更好一些。《孔雀之路》讲述的是日英混血的主人公为查访父母的秘密回到日本,遇到了杀人事件,在无意中弄清了过去事件的真相。该作品无疑是一部佳作,只是在陈氏的悬疑长篇中有一半以上都能达到这一水平。评委城昌幸认为,《孔雀之路》和《重见玉岭》“难分伯仲”,而替代多岐川先生和角田先生成为评选委员的岛田一男和中岛河太郎分别表示,“就读物而言,《重见玉岭》的格调更高,而从推理小说的标准来看,《孔雀之路》的设定更胜一筹”,“《重见玉岭》甜美而感伤,且行文凝练,感觉很好”。最后决定将大奖颁给这两部作品。

中岛先生之所以评价“行文凝练,感觉很好”,是因为《重见玉岭》是在中篇《玉岭第三峰》(《大众读物》1967年7月号)基础上改编而成的长篇。《玉岭第三峰》是陈氏在写作《鸦片战争》的同时发表的一篇小说,所以在时间方面总归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作者本人也曾在初版后记中透露:“我在为杂志写稿子时,直到最后还耿耿于怀,总想应该更深入一些,写成一部长篇。此次,在德间书店的鼓励下,我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夙愿,解决了一桩悬案,对于作者来说,个中喜悦不言而喻。”《Sunday每日》1977年10月9日号刊出特别调查栏目“推理小说家推举的三部推理小说”,请各推理作家从海外作品、日本作品以及本人作品中各选一部,当时陈氏选推了乔治·西默农的麦格雷系列(无指定作品)、松本清张的《零的焦点》,本人的作品则是《重见玉岭》。据说这是陈氏非常眷恋的素材,以至于将作为中短篇发表的作品重新改写成了长篇。这在陈氏的创作中是绝无仅有的。

这并不只是作者自己的迷恋,但凡不怀偏见地将两部作品对比阅读过的,我想大多数人都会给长篇版投票。由于《玉岭第三峰》仅在杂志上刊载过,一般不易看到,不过长篇中添加的内容主要是战争场面。中日战争爆发后,入江在前往玉岭的途中被游击队俘虏,偷听到卧龙与映翔对话的场面,以及入江从丹岳回来的途中再次遭受游击队袭击的场面等,在中篇版里是看不到的。对战火的描写场面与其说是为了提高作品的娱乐性,不

《蝴蝶之阵》(《小说现代》1971年1月刊)、《第四位香妃》(《小说新潮》1983年10月刊)可归为作者的中期作品,而后者按陈氏推理小说时代的划分则属于后期。如果依照陈氏所言,“我的时代划分方法是,鸦片战争以前为‘古代’,之后为‘近代’(中央公论新社刊《陈舜臣中国历史短篇集一》后记,2000年1月),那么只有《九雷溪》是其近代作品,其他三篇就都要列入古代作品了。每当写到近现代,尤其是中日战争的时候,“作者无论如何都无法使自己成为局外人,但总想摆脱这种束缚,恨不得随时跳出来作一番解释”(《陈舜臣中国历史短篇集二》后记,2000年2月)。而在古代篇《蝴蝶之阵》和《第四位香妃》中,都是先让作者登场,讲述一段考证。这部分不仅没有影响读者阅读,更像电视上希区柯克剧场开始由导演本人出来进行一番介绍一样,邀请读者走进那个不太熟悉的世界。《蝴蝶之阵》中提到日寇隐匿的财宝是否真的存在,名侦探陶展文要探个究竟,收录在本选集已发行的《枯草之根》中的文章《王直的财宝》(在《蝴蝶之阵》中写成“汪直”)讲述的就是这段故事。如果两部故事一起阅读,相信更能加深兴趣。

《九雷溪》中的史铁峰,据说是以现实中的革命家瞿秋白(1899-1935)为原型。他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位大人物,被国民党政府俘虏,后来被枪决。《九雷溪》的故事当然是虚构的,也不属于纯粹的密室故事。不过即使里面的杀人圈套有些牵强,犯人不可能在那样的情境下得逞,读者依然会被那种非杀不可的心情所打动。陈氏曾向稻烟耕一郎透露过部分小说的写作方法:“历史小说相信一定会有很多种写法,我认为最好是让自己融入那个时代和历史中去。所以需要设定一个虚构人物。也许这个人就是我的化身,也可能是我所向往的人物,或者是我认为不应该变成的那种人。”(集英社刊《陈舜臣中国书库二·鸦片战争(后)》本人作品的周边,2000年7月)接近于实录的作品也是如此,那么通过彻底虚构的方法,也能够接近历史真相。在地理位置上,中国并不是一个遥远的国度,而读这本书让我们跨越时空领略了时隔千年以上的遥远时代——毋庸置疑,这就是读书的快乐所在。

书评(媒体评论)

其作品中经受政治变动及颠沛流离的人物形象颇具魅力,展现了不断变化的时代风貌。他的作品具有日本作家所没有的洒脱和奔放的风格。

——大佛次郎

一部小说之所以深刻,并非一定写尽了人世百态,也不一定是真实的故事,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才是人生的真谛。

以中国为背景来创作,陈舜臣是推理小说领域内无可代替的第一人。

——稻烟耕一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8:5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