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大中华,悠悠五千年,诞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著,从诗、词、歌、赋,到戏曲、小说、散文、学术典籍,无不凝结了中华民族的睿智和哲思。经典名著是历史的奠基,是创新的先导,是历史的沉淀。读经典名著,能提升我们的文学修养,增长我们的智慧。
“品读名著似饮清露,鉴赏圣书如含甘饴。”读经典名著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养,让我们拥有正确而优雅的为人处世观,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享受。
本书通过对中国经典名著的思想精髓、内容主旨的阐释,帮助读者在较短时间内把握中国名著的精髓,为其深入阅读提供有益的指导。
本书是一部帮助读者快速学习和掌握中国名著的工具书,精选了中国历史上名气最大、价值最高、影响最深、流传最广的名著160多部,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医学、科技等方面。书中设置了“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名著概要”、“阅读指导”、“作品特色”、“作品评价”、“名家点评”等栏目,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剖析作品,浓缩原著精华,提炼作品主旨,讲述名著背后的故事,捕捉作品中的点睛之笔,给读者创造出一种轻松的阅读环境,让读者在较短时间内跨越鸿篇巨制的障碍,领略名著的风采,同时也为读者以后深入学习和研究这些经典奠定了基础。所有这些内容,由点及面,或纵向深入,或横向延伸,全方位阐释名著的内涵,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博览群书,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产生进一步研究的愿望和探求新知的浓烈兴趣。
墨子/战国/墨翟/中国逻辑学的代表作
作者简介
墨子,姓墨名翟,春秋战国之际的政治家、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墨子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墨子出生何地,也有争议。《史记·孟子苟卿列传》说他是“宋之大夫”,《吕氏春秋·当染》认为他是鲁国人,也有的说他原为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墨子自称“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似属当时的“士”阶层。但他又承认自己是“贱人”。他可能当过工匠或小手工业主,具有相当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经验。有学者认为墨子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后来在宋国的内乱中迁往鲁国。到墨子时,已经降为贱人。墨子擅长于车辖、兵器、机械制造,并且曾经与公输班较量过智巧。墨子早年时“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因为不满于儒家崇尚天命、繁文缛节、厚葬久丧、尚宗费财及爱有差等,就自己成立了一个学派,招收徒弟进行讲学。他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为教育目的,与儒家并峙。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墨两家号称“显学”,墨子在当时的声望与孔子差不多。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相传他曾止楚攻宋,实施兼爱、非攻的主张。他“南游使卫”,宣讲“蓄士”以备守御。又屡游楚国,献书楚惠王。他拒绝楚王赐地而去,晚年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伐鲁,未成功。越王邀墨子做官,并许以五百里封地。他以“听吾言,用我道”为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墨子一生主要从事讲学和政治活动。墨家学派既是学术团体也是政治组织。墨子倡导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等主张,基本反映了广大劳动阶层的呼声,因此,墨子被誉为劳动人民的哲学家。
背景介绍
墨子的生活时代正处在春秋战国之交,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过程中,这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墨子代表的是作为小生产者的手工业阶层,他们具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但在政治上却没有发言权。社会的动荡给他们带来极大的苦恼,这些小生产者一方面希望社会的变革,一方面又害怕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混乱给自己造成损失。因此,他们一方面反对传统保守的社会制度,憧憬尧舜禹时代的社会理想,一方面又反对战争,反对暴力,他们幻想通过博爱来实现美好的社会。
名著概要
《墨子》是记载墨翟言论和墨家学派思想资料的总集,由墨子及其弟子乃至后学相递著述而成。《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71篇,今存15卷53篇。全书大致分五个部分:卷一有《亲士》、《修身》、《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辨》7篇;卷二至卷九共24篇,有《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非儒》11个题目;卷十、卷十一有《经上》、《经下》、《经上说》、《经下说》、《大取》、《小取》6篇,通称为《墨经》;卷十二、卷十三有《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5篇;卷十四、卷十五有《备城门》等11篇。《墨子》记录了墨家的哲学、社会政治学说、伦理思想、逻辑学说、自然科学观点和城守兵法等,尤其是它的逻辑思想,是先秦逻辑思想史的奠基作。
《墨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尚贤》、《尚同》、《非攻》、《节用》、《节葬》、《非乐》诸篇中,主张任人惟贤的用人原则,反对任人惟亲,反对世袭制度,主张从天子到下面的各级官吏,都要选择天下的贤人来充当。墨子反对侵略战争,声援被侵略的国家,并为此而奔走呼号,主持正义。墨子主张对统治者要限制,不能让统治者过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对葬礼,墨子主张节俭,反对铺张浪费。 关于伦理思想主要反映在《兼爱》、《亲士》、《修身》等篇中,墨子的伦理思想以兼爱为号召,以交相利为实质。他认为人们之间不分贫贱,都要互爱互利,主张“兼相爱”,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国君要爱护有功的贤臣,慈父要爱护孝顺的儿子,人们处在贫困的时候不要怨恨,处在富有的时候要讲究仁义,对活着的人要仁爱,对死去的人要哀痛,这样社会就会走向大同。
墨子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非命》、《贵义》、《尚同》、《天志》、《明鬼》、《墨经》诸篇中。墨子一方面倡天志明鬼,一方面非命尚力。他认为,天有意志,创造了一切,天能赏善罚恶,主宰人类一切行为。人类社会秩序的建立,国家的形成,都是天志的体现。天志的核心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反对命定论,把人力的作用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主张把知识分为“闻知”、“说知”、“亲知”三类,“闻知”是传授的知识,“说知”是推理的知识,“亲知”是实践经验的知识。同时,在认识论方面,墨子提出了著名的“三表法”:“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文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有三表也。”即要重视历史经验、直接经验和实际效用。
逻辑思想主要反映在《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6篇中,其中提出了辨的任务、目的和原则,揭示了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实质作用,并做了较科学的分类。《墨经》6篇内容,已构成墨辩逻辑体系,它与亚里士多德逻辑、佛教因明逻辑并称世界三大逻辑体系。在《小取》中论述了辩论的作用,即分析是非的区别,审查治乱的规律,弄清同异的所在,考察名实的道理,判别利害,解决疑似;还阐述了辩论的几种方式,对推理的研究也甚为精细。
军事思想主要反映在《备城门》、《备高临》、《备水》等篇中,由于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因而反对侵略战争,所以它的军事思想主要是积极的防御战术。
《墨子》中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内容,涉及数学和物理知识的有40余条,包含了器械制造、冶金化学、动物等自然科学知识。P65-67
泱泱大中华,悠悠五千年,诞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著,从诗、词、歌、赋,到戏曲、小说、散文、学术典籍,无不凝结了中华民族的睿智和哲思。经典名著是历史的奠基,是创新的先导,是历史的沉淀。读经典名著,能提升我们的文学修养,增长我们的智慧,还能提高我们处理问题的能力。正如巴金先生所言:“读书是在别人的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不仅如此,读经典名著还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养,让你心中有一种正确而优雅的为人处世观,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正所谓:“品读名著似饮清露,鉴赏圣书如含甘饴。”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享受。
读经典,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需的,而且是永远必需的。有的古典名著里面包含了计谋、军事的运用、成功的秘诀、社会的规律,这些在任何年代都适用。有的名著文采斐然,可以提高我们的文笔和阅读水平;有些名著有励志作用,看后使我们倍感振奋;有些名著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文化的不朽之作。读经典名著还可以了解文学常识与各方面的知识,增长见识与眼光;任何对经典的了解,都会让我们人文的价值、人文的精神不断地升华。读名著还可以使我们的人生少走许多弯路,不去步那失败者的后尘。从小读经典名著,并加以思考,对孩童的人格塑造有很大的益处。可以使他们通过这些不朽作品去认识、感悟世界,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的接受,比大人们的说教更有影响和教益。
在瞬息万变的数字时代,我们面对着繁重的工作和学习任务,无法做到对每一部经典名著都细致阅读,因此高效阅读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领略中华经典的神韵,汲取经典名著的丰厚精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让读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取经典名著最大限度的滋养,我们精心打造了这本《中国名著全知道》。
《中国名著全知道》,一册在手,中国名著全知道。本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医学、科技等方面,设置了“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名著概要”、“阅读指导”、“作品评价”、“作品影响”、“作品特色”、“名家点评”等栏目。这些栏目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剖析作品,浓缩原著精华,提炼作品主旨,讲述名著背后的故事,捕捉作品中的点睛之笔,给读者创造出一种轻松的阅读环境,让读者在较短时间内跨越鸿篇巨制的障碍,领略名著的风采,同时也为读者以后深入学习和研究这些经典奠定了基础。这些栏目介绍作家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讲述名著的写作时代、社会背景或者著作中的轶事等;对作品的主要内容、情节、人物等进行提纲挈领的勾画;对名著提出指导性的阅读建议;收集了著名文学评论家对名著的独到见解,给读者提供阅读名著的不同视角;摘录名著中历经时间考验沉淀下来的不朽词句,引起读者心灵深处的共鸣;介绍与名著相关的内容,当做引申阅读。所有这些内容,由点及面,或纵向深入,或横向延伸,全方位阐释名著的内涵,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博览群书,领略中国名著的博大精深,并产生进一步研究的愿望和探求新知的浓烈兴趣。
本书版式设计生动活泼,力图为读者打造轻松愉悦的阅读空间,400余幅精美插图,包括作者肖像、精版书影、文物照片、遗址风貌、传世名画等,全方位、立体的展现中国名著的内涵,让信息的传递更直观、明了。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趣味,使广大读者在汲取知识的同时扩大视野,感受中华经典的丰厚神韵,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