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热词(采摘语言的鲜果)/典藏书系/咬文嚼字文库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何伟渔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典藏书系,选之于《咬文嚼字》杂志,集中了创刊15年来的精华。《咬文嚼字》的作者有勇气有才情,不回避语言运动的难题,敢于挑战权威,常能碰撞出思考的火花。语言流逝,在《咬文嚼字》里却能听到回声,它是社会语文生活的真实记录,是语言材料资源、语言现象、语言手段的历史档案。

为了满足读者提出的分类出版精选本的要求,典藏书系共分8本,本书为其中之一,读来知识丰富,材料充足,有智慧有趣味。

内容推荐

热词是最流行的时尚语词,新鲜,带劲,充满活力。它们有的是已被巧妙本土化的舶来品,有的是方言“南征北伐”后的遍地开花,有的恰是旧词焕发“第二春”有了新的意义。每个热词都紧贴躁动多变的时尚,反映了当下社会生活的特征和情趣,展现了即时的辉煌。时尚是短命的,却能通过词语留下痕迹。来吧,让我们透过民间热词感受时代的脉搏。

目录

序/1

英译一族/1

 从“脱口秀”说开去/3

 “嘉年华”乐翻了天/7

 “代沟”在演变/11

 对“整合”意义的整合/14

 “草根”萌发新义/17

 “白领”“蓝领”及其他/20

 五花八门的“排行榜”/23

 另一种“黑名单”/26

 “隐私”和“隐私权”/30

 “第一时间”的源和流/32

 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35

 奥运“圣火”与中华“圣火”/38

 什么是“另类”/41

 千姿百态的“情结”/44

 “怪圈”探源/47

 “去××化”刍议/50

 “水门事件”引领的“门”族词/52

 “嘻哈”向我们走来/55

 “深喉”,扼住了谁的咽喉/58

 变“愤青”为“奋青”/61

 第三只眼看“第三只眼”/64

 关注“蝴蝶效应”/68

 美丽的“香格里拉”/71

 “亲力亲为”源于DIY/74

 BoBo与“波波族”/77

 汉语中的“OK”/79

 “拍拍垃圾”与“狗仔队”/83

 “猎头”:寻觅高级经理人才/86

 “蓝牙”,全新的通信技术/90

 “千年虫”是怎样爬出来的/93

 走入“混搭”时代/98

东瀛来风/101

 “族”与“一族”/103

 “新人类”和“新新人类”/106

 谁是“宅男”“宅女”/109

 “熟女”和“剩女”/112

 引领时尚的“潮人”/114

 “写真”演变记/117

 “攻略”的来龙去脉/120

 “恶搞”:“搞”而不“恶”/123

时尚方言/127

 “倒爷”面面观/129

 请别“烧包”过度哦/132

 “忽悠”:从东北走向全国/135

 从“楼花”说到“片花”“警花”“商花”/138

 大事小事皆“速配”/141

 “跷课”“跷家”和“跷班”/144

 警惕“奥步”/147

 高楼万丈压“房奴”/150

 形象鲜活的“抓狂”/152

 “黑箱操作”的由来/155

旧词新义/159

 “抢滩”:从战争到和平/161

 风靡一时的“总动员”/163

 “下岗”和“上岗”/166

 从“大使”到“形象大使”/169

 “指数”遍地开花/172

 今日“理财”/175

 话说“含金量”/177

 你被“套牢”了吗/180

 扑通声声话“跳水”/183

 “底线”是条什么线/185

 足球场上“下课”声/188

 “平台”的新流行/190

 且去“抢沙发”/192

 全社会高奏“主旋律”/194

 “桥段”:来自电影圈的新词/197

 火爆的“井喷”/200

 全新亮相的“打造”/203

 “打包”的新义新用/206

 透视“透视”/209

 “鲇鱼”和“鲇鱼效应”/212

 新成语“-9时俱进”/216

 “霸”族新词/219

 热气腾腾的“热”族词/222

 中西合璧的“软”族词/225

 从“知识分子”到“知道分子”/228

 “海选”,海了去了/231

 说“晒”/234

 从“凝聚力”到“亲和力”/237

试读章节

从“脱口秀”说开去

最近一段时间,脱口秀、服装秀、发型秀、婚纱秀等形形色色的“秀”层出不穷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个“秀”并不是“清秀”“秀气”的“秀”,它来自台湾,是英语“show”的音译,随着海峡两岸日益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而逐渐进入大陆。

“秀”介入我们的日常用语后,主要保留了“show”的“表演、演出、展示”的义项。最初出现的是“脱口秀”,即“talk show”的音译,原本特指一种对话式的逗笑节目,现在也可以泛指各种谈话类节目。在‘脱口秀”一词逐渐被人们熟悉之后,“秀”进一步“独立门户”,于是,“××秀”就演变成为一种多产的构词格式。如:

(1)傍晚时分,广场上常常举办时装表演、婚纱秀、新品演示……(《新民晚报》1999年10月9日)

(2)在花园酒店举办了发型秀,相同的发型秀在不同的观众群中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反响。(《新闻报》晨刊1999年8月2日)

甚至,有的并非真正的表演,因其本身所表现出的虚假、荒谬、出格近似于“表演”,也被冠之以“秀”。如:“许多人士指责这个案子完全是出于外交考虑的审判秀。”

“××秀”在构词时,常常不限于偏正式的结构,有时还可以是支配式的结构,如“作秀”,也作“做秀”。“作秀”开初指“做戏”,后引申出“故作姿态,有意显示”的意思。

(3)电视征婚交友的节目越办越红火……各报刊对此褒贬不一,对嘉宾的表现却一致不看好。不少文章批评他们作“秀”,虚伪,翻脸不认人,甚至配对成功的嘉宾隔天后竟如同陌路。(《中国青年报》1999年11月2日)

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秀”的语义也略有变化,它由“表演、演出、展示”而引申为“表演的、演出的、展示的”的意义,由此衍生出一批构词方式为“秀×”,义为“表演的××”“用于表演的××”的词,如:秀场、秀档、秀服、秀约、秀味等。

如果翻阅一下英语词典,不难发现“show”除了做名词,同时还可以做动词,有“表现、出示、叙述”等的意思。“show”以“秀”的形式进入现代汉语后,也可以做动词:

(4)随着“戏”里的女人侃侃而谈,谈话内容开始从“女人式”的家长里短跳出,“秀”科索沃战争,“秀”吸毒对社会的危害,“秀”青少年犯罪。(《新民晚报》1999年7月9日)

关于“秀”,笔者还想说明两点。第一点就是现代汉语是否有必要吸纳这个音译的“秀”?有人认为,在汉语中早已存在了与“秀”同义的表达方式,即“表演、演出、展示”等,从维护汉语纯洁性的角度考虑,不应为追求表达的新奇时尚再吸纳一个外来词。其实,“秀”的出现不是偶然的。首先,我们都知道,语言需要创新,没有这些源源不断、新鲜活泼的语言表达形式上的创新,语言就会成为一成不变、僵死不动的东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两岸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我们对外来的文化已经不再是排斥的心态,尤其是年轻人,更乐于接受新鲜、时尚的东西,包括时尚词语。由于审美情趣的趋同,“秀”就逐步深入人心、走向大众。

其次,从“秀”本身来看,它在修辞上具有反平庸的倾向,在某些情境中是独具魅力的。比如“脱口秀”,你可以把它说成“谈话表演”,意思差不多,但“脱口秀”所传递出的脱口而出、随机应变的灵活机智就荡然无存了。再如“作秀”,你可以将一些虚情假意的行为斥为“作假”“演戏”,但“作秀”的调侃、幽默就没有了。修辞追求“用词妥帖精当,非用此词不可”的境界,现在我们既然有更恰当、简洁的表达方式,为什么要墨守陈规、退而求其次呢?

第二点是关于“骚”的。“骚”也是“show”的英语音译,最初产生于香港,如:大骚、做骚、骚本钱等。客观地说“骚”和“秀”是一样的,但为何现在的局面却是“秀”盛而“骚”衰呢?究其原因,无非是两点:其一,既然是音译词,那就应尽量追求译音的准确贴切,显然“秀”在读音上比“骚”更接近“show”的读音,这是先天的优势。

其二,从“望文生义”的角度来看,“秀”借用了“清秀、秀气”的“秀”的字形,不可避免地染上了一点“秀气”,而“骚”在字形上和“风骚”“骚乱”的“骚”一样,令人不由自主地联想起“扰乱、不安定、举止轻佻、作风下流”等意思,故而,人们自然要舍“骚”而取“秀”了。这是借用字本身的褒贬色彩左右了人们的取舍。

文/戴梦霞 (2000—10)

……

P3-6

序言

这套书里的文章,选之于《咬文嚼字》。根据读者的提议,名之为“典藏书系”。

不过,说句实话,《咬文嚼字》不是用来藏的。它自创刊以来,便一路冲冲杀杀,一会儿向名家“开炮”,一会儿为城市“洗脸”,一会儿叫板“春晚”,一会儿检查商标,“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哪里有差错就“咬”到哪里。翻开《咬文嚼字》合订本,出现在你面前的,大都是短兵相接的镜头。说得好听一点,这是干预生活,有的放矢;说得不好听一点,那就成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一点系统。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就是这样一本拉拉杂杂的小刊物,一亮相就获得了满堂彩;创刊十几年来,读者热情不减,宠爱有加,好评“涛声依旧”。它不但出版单行本,还出版合订本,产品线在逐渐延伸。当今图书市场面临严峻挑战,《咬文嚼字》合订本却成了“热点”“亮点”,成了书市的常青树,有了一定的“品牌效应”。为了阅读的便利,读者又提出了分类出版精选本的要求,于是,我们有了“典藏”的编选计划。

是的,是读者发现《咬文嚼字》不仅能“立竿见影”,解决眼前的问题,还有重新阅读的价值。记得德国历史学家维特克说过,时间犹如筛子,它能筛尽一切渣滓。《咬文嚼字》是经得起筛的。在读者的提示下,编辑《咬文嚼字》的人,也在重新审视《咬文嚼字》。

应该承认,这本刊物还是有一点知识的。我不敢说它的含量有多么丰富,但它的品质却值得称道。它往往不是现有工具书的转述,而是作者千淘万漉的结果,言人之所未言,因此弥足珍贵。有些文字或许还显得粗糙,但读者能感觉得到这是璞,不是普通石头。

应该承认,这本刊物还是有一点材料的。它是社会语文生活的真实记录,甚至,它是语言资源、语言现象、语言手段的历史档案。鸟飞过,天空没有留下痕迹;语言流逝,在《咬文嚼字》里却能听到回声。即使某些词语只是昙花一现,但了解它们曾经的辉煌,可以让我们对语言的认识更为真切。保留这些材料,无疑是在维护文化研究的权利。

应该承认,这本刊物还是有一点智慧的。它不回避难题,相反却是知难而上,作者表现出来的,除了勇气,还有才情。在探索语言运用的规则、规律方面,更是通过不断探索,发现了一些灵光四射的东西。它们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提供了一种思考的角度。读这样的文字。仿佛置身于研讨会现场,无论是碰撞还是共振,都是—种启迪。

应该承认,这本刊物还是有一点趣味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个人说话,本来是最富有个性的,但是,恰恰是语言研究,常常让人觉得枯燥乏味。《咬文嚼字》在竭力抗拒这种宿命。它宁可被人视之为“俗”而不居高临下,宁可被人视之为“浅”而不故作艰深。它追求的是一种单纯、通透而又不失情趣的境界。这也许是《咬文嚼字》亲和力的重要来源。

“典藏”一词,恐怕历史不长,我们借用一下,决不是以“典”自炫,说得彻底一点,敝帚自珍而已。

是为序。

2009年3月1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