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济南走出个季羡林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柯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写过佛山街院子里的海棠花和夜来香,写过济南老户家家爱种的夹竹桃,写过自己的恩师。对泉城的一草一木,季羡林都怀有深深的感情。每每写到济南,他总是称这里有〔家〕、〔济南故乡〕、〔济南老家〕。

内容推荐

季羡林人生起伏跌宕,充满传奇。笔者经过一遍又一遍的思索推敲,力图破解关乎季羡林人生命运的重大奇遇,猛然发现季羡林的人生有四个“7”字特别紧要。其中有两个“7”与济南相关。研究季羡林切切不可忽视。

第一个“7”,是1917年的“7”。这一年,6岁的季羡林从清平来到济南城。如果季羡林不来济南,季羡林就是贫、雇农的季羡林,不是我们知道的季羡林了。

第二个“7”,是1937年的“7”。这一年,因留学生交换期到期,国内经费停供。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哈隆教授伸出援手,聘请季羡林为汉语讲师,解决了他的吃饭和学业问题。有了工资,季羡林继续了在德国哥廷根的学业。不然,季羡林就拿不到博士学位。

第三个“7”,是1947年的“7”。在二战爆发、回国归途阻断、与亲人睽隔12年后,季羡林乘飞机从北平飞回济南探亲。在见到困窘的家境现状后,他当即决定辞掉剑桥聘约,不再返回欧洲。从此在中国,他秉持“有多大碗,就吃多少饭”的理念,继续在学问上扩大自己的摊子,在北京大学教书一生。

第四个“7”,是1967年的“7”。这年年末,作为“资产阶级反动权威”,不甘受辱的季羡林精心做好了自杀准备。这一天,他拿着一小布口袋安眠药正欲走出家门赴死的时候,突然响起剧烈的敲门声,自杀被意外的响声给“冲了”。他被造反派抓走批斗,遭受毒打之后,他顿悟了。这样的遭际都能忍受,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呢?如果不是这个突然而至的敲门声,也就没有我们知道的季羡林了。

目录

我为什么写起季羡林(自序)

引子

人生转折 始于驴背 明湖两岸 读书乐园

随便写来 始悟节奏 齐鲁教育 树大根深

终身大事 叔父包办 幸不幸福 一生作答

正课不正 副课不副 清华剑客 挥斥方道

文学之船 北园起航 文坛双星 遭际不同

痛失慈母 一生至悲 回到泉城 初执教鞭

万里投荒 抵达柏林 科学小城 梵学星空

结识章用 引为知己 一主二副 天下大定

二战爆发 阻断归途 吐火罗语 铺下摊子

两位母亲 齐来入梦 异邦恩师 恩重如山

两个括号 当头一棒 博士论文 轰动一时

哥城秋色 “醉”人心脾 伊姆加德 情丝绵绵

留德十年 故旧难忘 大师风范 影响终生

泪别哥城 万里归舟 海外游子 回归家邦

济南初恋月老误人理想夫人失之交臂

亲老子幼 家境艰难 遥辞剑桥 归根神州

济南方言 拿手好戏 土话俚语 涉笔成趣

一生怀旧 净化灵魂 情注笔端 颂扬故园

齐鲁之子 树大根深 薪火相传 期待来者

附录一 相关著述选载

痛悼季羡林老

向季羡林学幽默

济南方言与“闲书”

在校友面前,季羡林又牵出了那头骆驼

季羡林四写北园白鹤庄

附录二 季羡林年表

季羡林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1917年阴历年时分。鲁西平原上。

农民季嗣廉牵着一头毛驴,自西向东走着。毛驴上坐着他6岁的孩子。他们此番进城,进的是山东最大的城市——济南。整个家族就这一个男性独苗,传宗接代靠他,光耀门楣也只能靠他了。他就是季羡林。

季羡林人生的第一个大转折,这一天从驴背上开始了。

位于鲁西的山东清平县(后来划归临清)官庄,是季羡林出生的地方。季羡林的家,“穷得就没有一本书,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有见过”。季羡林父辈大排行11位。季羡林的父亲名叫季嗣廉,他与季嗣诚是亲兄弟。他们下面还有一个弟弟,早已送人,改姓了刁。由于穷困,季嗣廉和季嗣诚兄弟俩在农村实在混不下去了,就来到济南。在济南,他们拉过洋车,扛过大包,当过警察,卖过苦力。后来季嗣诚在济南站稳了脚。兄弟俩经过商量,做了分工:哥哥回乡务农,弟弟在济南挣钱。

季羡林父辈大排行虽然有11位兄弟,可到了季羡林这一代,他却成为整个季家唯一的男孩子。叔父季嗣诚只有一个女儿,不能接续季家香火,这样季羡林就过继给叔父。如果家族中再有一个男孩,就轮不到季羡林上济南;如果父亲和叔父不秉承“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不想让这个男丁担当光宗耀沮的大任,季羡林还是到不了济南。85年后的2002年,季羡林写道:“如果我到不了济南,也不会有今天的我。我大概会终生成了一个介乎贫雇农之间的文盲,也许早已不在人世,墓木久拱了。所以我毕生感谢九叔。”(季嗣诚大排行老九)根据季羡林《清华园日记》记载,叔父季嗣诚在济南当过小清河水文站的站长。

济南又是一个什么所在呢?当时的济南城虽说不大,却是一座风光独秀的文化古城。1904年济南报请自开商埠,l905年正式开埠,到季羡林来济,已经12年过去了,城市商业繁荣,教育发达,人文荟萃。济南以泉水著称于世,七十二名泉之水从城南和城中北流,汇成泺水,小清河航运直抵古城西门;泉水注人大明湖,老城“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泉水汇人北园,形成十里荷塘的江北水乡。

在童年季羡林眼里,省城是一个热闹好玩的地方。城南的名胜千佛山给他带来无限欢喜。来济之前,他没见过山,想象中的山是一个石头柱子。叔父家就在千佛山脚下佛山街柴火市,正是开门见山的街巷。

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前后,“人声嘈杂,歌吹沸天”的重阳节千佛山庙会开张了。庙会里说书唱戏的,变戏法的,摔跤的,卖合柿、核桃等各色山货的,应有尽有。千佛山麓开元寺巨大的石刻大佛头,秋棠池的一泓泉水,在童年季羡林眼里,都是十分有趣的。而他真正感受到泉城集齐鲁文化的厚重包容与扛南文化的清逸开放于一身,那是以后的事了。

在济南,季羡林先读了一段私塾。不久,叔父就送他进了一所新式小学堂,就是位于南门内升官街的山东省立济南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这所小学的主任(校长)是由山东第一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王祝晨兼任的。王祝晨是领山东教育风气之先的教育家,他在一师附小第一个推广了白话文教学,成为山东推行白话文教学第一人。1920年9月2日,山东省白话文教学第一课是由王祝晨亲自来上的。课文就是《老残游记》中描写大明湖的一段。

P3-5

序言

市面上有了这么多关于季羡林的书,为什么你还要再添一本?

读者会问,其实我也在问自己。

很简单,季羡林感动了我。我对季羡林,有自己的发现。

衡量一位作家的艺术成就与历史地位,是用他最出色的作品来定位的。罗贯中凭《三国演义》,曹雪芹靠《红楼梦》,不管他们写的其他东西多么砸锅,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我生也晚,季羡林的大名知晓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不过当时读到的作品,并不是他的精品。况且季羡林研究的专业,用他的话说是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一般人插不进脚去,对他也就敬而远之了。直到有一天,读到((赋得永久的悔》,犹如一声霹雳,把我震醒了。读罢这篇散文精品,我也悔了。悔的是对季羡林的无知。

接下来,季羡林的书,出一本我买一本。我买到了《牛棚杂记》(第1版)和《留德十年》。这两本书再次震动和感动了我。我寻觅“季作”的心劲儿益发高涨。1999年,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24卷本的《季羡林文集》。由于大型套书进货少,得到消息的时候,济南的书店已经没有书了。通过朋友与出版社联系,得到的回答是全书仅一套,这套书还缺了一本,如果我要,他们即可发货。新书买进,即成缺憾,太难为人了。最后一咬牙,割爱了。好多年过去,我依旧认为这一选择是对的。

就这样,我对“季作”既买又读,买着读着,读着买着,一边读一边做着笔记。时间一长,感觉读通了一些东西,于是写起季羡林。

或问,你有什么资格写他?

回答这问题,还得借鉴季羡林的做法,先拿过一面挡箭牌挡着,然后作答。《红楼梦》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大名鼎鼎的红学家可以研究,调和鼎鼐的大师傅也可以研究;红学研究所可以研究,老年大学也可以研究。只要研究成果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有所发现,见人所未见,一切就都结了。红学是开放的领域,“季学”(姑且称之)也是开放的领域,没有人垄断,也垄断不了。

或问,你拥有写作资源吗?

如果与人拼资源,我拼不过季羡林前前后后的学生。不说别的,单说与晚年季羡林见面这一关,不知道让多少“季迷”关前落马,摔个鼻青脸肿。甚至亲生儿子,13年都难见一面。有一天,终于握住季羡林“妙手著文章”的手的时候,我已经没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的激动。研究季羡林,现成的榜样就是季羡林本人。季羡林做学问,最会利用现有资源来扩大自己的摊子。1946年回国,他需要的研究资料,国内寥若晨星,全国的存货也赶不上欧洲一所大学。凭着“有什么碗,就吃什么饭”的态度,季羡林找到并开辟出新的学术领域,作出重大的贡献。

我的“碗”在哪里?我的“碗”是什么?我的“碗”在山东,我的“碗”是济南;我的“碗”是新闻加文学(报告文学)、时评加杂文。这碗够大了。我的第一资源就是季羡林原著,我的法子就是反反复复读原著,记笔记。我的第二资源就是我生长在季羡林待过14年的济南。研究季羡林,光在读原著上下功夫,还是不够的,很容易陷入用季羡林自己的说法证明季羡林本人的路数。宋人陈善说得好:“盖不能人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人,得尽读书之妙也。”我的法子就是“入季出季”,将人物放在风云际会的大时代去考察,放在同时代学子中去比较,力图找出季羡林出现的历史逻辑。结果发现,季羡林的出现,绝不是一个孤例。假如是一个孤例,齐鲁文化的博大精深、地灵人杰,还有济南近代开埠后的教育昌明、人文荟萃,不就成了瞎吹牛了吗?越研究季羡林,越发现了他可爱在哪里,可贵在哪里,他人生的机遇在哪里,他的爱情与亲情的矛盾在哪里。越研究季羡林,越发现季羡林是人杰,不是神仙。在不自觉间,我观察他的视角经历了一个从人到神、又从神到人——杰出的人——的过程。

最后一个难题:写作季羡林,你的水平够吗?不够,当然不够,永远不够。研究红学的人,永远写不出《红楼梦》,你能不让他们研究吗?在中国,有吃红学饭的,有吃鲁迅饭的,你能不让人家吃吗?何况,“季学”对我,不是正餐,而是加餐,我的正餐是新闻传播。文学创作,只是我的业余爱好。

研究季羡林,我发现了有四个“7”字对季羡林的人生和学术特别紧要,离开这四个“7”字,季羡林就不是大家知道的季羡林,离开这四个“7”字,就没有晚年的季羡林。

或问:哪四个“7”字?

先卖个关子,您看看书,就知道了。

张柯

2009年8月28日

后记

2009年7月11日,语言大师季羡林不幸辞世。当晚我含悲写下《痛悼季羡林老》。就在6月8日,我刚刚写下一篇探讨季先生幽默的文学随笔,文章尚未刊出,季先生已与我们阴阳隔世,让人沉痛而又不胜唏嘘。

季羡林先生辞世后,中共济南市委、济南市政府发出了唁电,对季羡林先生表示了沉痛的哀悼。正在香港从事公务活动的中共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焉荣竹,济南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建国高度重视。经研究决定,济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谭延伟同志代表济南市委、市政府,专程进京吊唁,表达济南人民对季羡林先生辞世的痛悼之情,对亲属进行慰问。

7月14日,随同谭延伟部长在北京参加吊唁活动的,有济南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凌安中同志、济南市文联党组书记杨炳云同志。我忝列其中,随同吊唁,心中既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精心安排怀抱着感动,又为自己获得机会进京参与吊唁,深感慰藉,深怀感激。

在旅途中,谭部长素闻我对季羡林研究有年,积累了不少素材,便问我,能否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写出一本季羡林与济南的书稿来。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可以,出书的事就定了下来。我唯有感激,唯有努力。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没有办法不废寝忘食,没有办法不夜以继日,早饭的下一顿常常是夜饭。我不是专业作家,我的工作自有其繁重的一面。虽然是赶写,我不想把出书的过程变成吹肥皂泡的过程,不想把书变成一本宣传小册子。若是率尔操笔,东拼西凑,对不住那些期待的眼神,也对不住自己,对不住崇仰有年、已在九泉之下的季先生。靠着常年的积累,靠着有些章节早已写好(我有写好文章存放一段时间才发表的习惯),我还是用半个月的时间赶出了书稿。其间,我还值了一周的大夜班。能够克服事先没有预料到的重重困难,把书稿完成,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传主季羡林就是个再好不过的榜样。你不是研究他吗?你不是学习他吗?现在学习他、研究他,用他的精神头做事,正是时候。

我在单位时间里苦斗,我可不希望我的读者阅读痛苦。书的清样出来,我常常改动较大,包括章节次序的调整,材料的增加,文句的修饰等等。这给编辑工作带来不少麻烦。济南出版社第一编辑室主任、责任编辑朱孔宝、张静,不厌其烦,认真核对,提出不少好的修改建议,付出了心血。最后,我还要感谢济南出版集团董事长王淑铭同志,总编辑丁少伦同志,感谢他们为本书出版做了大量工作。最后我要感谢季羡林先生的亲属季承、弭金冬、常永德,感谢他们对本书写作给予的帮助,特别是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

本书毕竟是赶写出来的,舛误一定不少,恳请方家提出批评意见。

书稿出来,我的任务完成了。至于读者的看法,市场的反响,只有留给历史去说了。

本书作者于2009年8月2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9: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