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元帅的一生与中国革命史有着密有可分的联系,他的思想,品格在中国人民中受着毋庸置疑的尊敬和爱戴。本书通过其女朱敏的叙述对朱德作为一个献身于崇高理想和信念的革命领袖以及平凡而真实的人的心路历程进行了寻溯,全景式展现了伟人光辉的一生,极具认识及收藏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的父亲朱德/我的父辈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朱敏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朱德元帅的一生与中国革命史有着密有可分的联系,他的思想,品格在中国人民中受着毋庸置疑的尊敬和爱戴。本书通过其女朱敏的叙述对朱德作为一个献身于崇高理想和信念的革命领袖以及平凡而真实的人的心路历程进行了寻溯,全景式展现了伟人光辉的一生,极具认识及收藏价值。 内容推荐 朱德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他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无私地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中国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的丰功伟绩和高尚品德永远镌刻在人民心中。 本书通过朱德之女朱敏的叙述,传达了朱德他老人家许多鲜为人知、感人至深的事。 目录 第一章 Part.1 14岁的我第一次看见亲生父亲,眼泪禁不住地直流。 Part.2 国共开始摩擦,姨妈突然失踪,我的命运因此改变了轨迹。 Part.3 在爹爹的窑洞里,我认识了康克清妈妈。 Part.4 以为爹爹忘记了我小时候的事情,哪知爹爹清楚地记得我出生的日期和模样。 Part.5 爹爹一生简朴,和普通士兵一样,结果闹出许多笑话。 Part.6 看见毛泽东,我惊奇地直呼他大名,事后受到爹爹的批评。 Part.7 爹爹他们从前线回来,给雪人点燃一支香烟。 Part.8 皖南事变突发,中央领导人夜以继日地谋略对策。 第二章 Part.1 考取秀才的爹爹破碎了全家人用汗水积攒的希望。 Part.2 爹爹顶住“好男不当兵”的压力,由此开始漫长的职业军人的生涯。 Part.3 爹爹和刘伯承是亲密的战友,谁想到以前他们是战场上的冤家。刺骨的渴望。 Part.5 爹爹以顽强的毅力战胜烟瘾,踏上了海外求索真理之路。 Part.6 孕育我生命的同时,爹爹也迎来了他的“新生”。 Part.7 爹爹在留学的同志们眼中是一位带有神秘色彩的人物。 Part.8 爹爹的真知灼见,令中国留学生和当地德国人敬佩不已。 Part.9 面对右派的冲击,爹爹如怒目金刚。在德国,他萌发了中国未来的人民战争军事思想。 Part.10 国内的革命志士在流血,海外的爹爹也身陷洋牢房。 Part.11 在爹爹和母亲到达莫斯科后,我顺利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第三章 Part.1 南昌起义是爹爹第一次以共产党员身份参加领导的战役。 Part.2 危难之中爹爹与陈毅结为生死之交。 Part.3 井冈山大会师,由此开始了“朱毛”岁月。 Part.4 先是雪山后是草地,爹爹像悲伤的父亲搂住生命垂危的战士不肯撒手。 Part.5 长征途中,有一匹神奇的战马始终伴随着爹爹,放马娃子也因它来到了爹爹身边。 Part.6 “西安事变”消息传来,爹爹立即投入紧张的商谈之中。 Part.7 毛主席也是咱们杨家岭的乡亲,咱还有啥抹不开的? Part.8 娱乐之时无官兵老少之分,爹爹喜爱打篮球却“敌我不分”。 Part.9 娇娇和我一起去莫斯科,我才知道娇娇的妈妈是贺子珍。 第四章 Part.1 为了学习文化知识,我不得不再次离别亲人。 Part.2 看见飞机好像现在人看见了天外星球一般,我们激动得直往上爬。 Part.3 我们四个活人变成了四个长形行李卷。 Part.4 在我们的成长中,青少年的履历几乎被苏联这块伟大而悲壮的土地填满了。 Part.5 夏令营顷刻不复存在,我们21名各国的孩子身陷战争的火海中。 Part.6 面对德国鬼子,我们将自己的假身世背得滚瓜烂熟。 Part.7 刚才还堆着臃肿笑容的德国军官举起了屠刀,两个孩子倒在血泊中。 Part.8 到了9月份,苏联丧失的国土面积已经超过一个法国的面积。 Part.9 1942年夏季,我已经十六岁了,却像个十二三岁的小孩子那样弱小。 Part.10 我落入法西斯魔掌时,爹爹他们为度过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开发了南泥湾。 第五章 Part.1 就是走到地球的尽头、地狱的最底层,我也要活下去。 Part.2 我拼命不让自己叫出声音,生怕列宁纪念章滑出嘴来。 Part.3 在德国集中营,我们面临一个比死亡更艰难的问题,就是如何活下去。 Part.4 我真想把在集中营照的相片寄给爹爹,让他知道我在哪里。 Part.5 浑身是血的犹太人用凝聚毕生仇恨的拳头,击打在狼狗的前额上。 Part.6 我们往子弹盒里拼命吐口水,每吐一口,心里就有一种快感。 第六章 Part.1 月是故乡明。爹爹走出窑洞,坐在大树下面的石凳上出神。 Part.2 爹爹寄出的信被原封不动退回延安,1951年我才看见被岁月封存了八年的信。 Part.3 在苏联人民进行卫国战争时,爹爹指挥着八路军也在和日本鬼子展开殊死的搏斗。 Part.4 一道特殊的命令从苏联元帅朱可夫手中签发出去。 Part.5 爹爹以一个儿子内疚的心向他的母亲深深地忏悔。 Part.6 爹爹喜欢孩子由来已久,只是我远离爹爹,无法感受这平常却浓厚的亲情。 第七章 Part.1 从铁丝网缝隙中吹进来的风,让一颗颗冰冻的心开始复苏。 Part.2 我们盼望了整整四年的声音,终于在这片死亡墓地的上空回响。 Part.3 获得自由的人们此时像失去控制的野马,奔向那片生命的绿洲。 Part.5 听我说,中国小姑娘,您的身世不会那么简单。 Part.6 毛岸英连忙找到爹爹,把我在德国寻找父亲的事情告诉了他。 Part.7 在我的纪念日中,似乎只有1月30日显得有些特殊和神奇。 Part.8 我颤抖着手,撕开了牛皮纸的信封。 第八章 Part.1 爹爹这番充满爱心的话语。让我感动,但也让我矛盾。 Part.2 我第一次坐上回国的火车,心里格外喜悦,因为铁路的尽头将是我日夜思念的祖国。 Part.3 “妈妈,我回来了,回家”说到“家”字时,喉咙里漫上酸涩的滋味。 Part.4 国际儿童院的朋友相聚中南海,“赤英”成了毛岸英哥哥称呼我的专利。 Part.5 爹爹曾经在多山的中国指挥千军万马,爬山几乎就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Part.6 阳光灿烂的日子彻底驱走了苦难岁月留下的阴影。 Part.7 我认定了刘铮,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拦我们相爱的脚步。 Part.8 爹爹把外孙留下,却要把他的女儿“赶走”。 Part.9 爹爹帮我制订开支计划,要养成良好的用钱习惯。 第九章 Part.1 顾大夫第一次去见爹爹,但出现在他眼前的却是一位慈祥的长者。 Part.2 爹爹庄重地行了个军礼,接过这沉甸甸的三枚勋章。 Part.3 庐山会议上,爹爹弯曲着胳膊,手举一半高。 Part.4 战场上的正副司令,一尺见方的棋盘成了他们的用武之地。 Part.5 爹爹和兰花为伴,或许是一种心灵的释放。 Part.6 家乡只能拿出最好的东西一大头菜,招待共和国的第一元帅。 Part.7 爹爹面对郭沫若诚恳地说:“我要拜您为师!” 第十章 Part.1 爹爹在中南海挖野菜时,有一笔巨款早就存放在德国,等候他去领取。 Part.2 爹爹用克扣自己的方式一分一分地积攒了近2万元“财富”,作为最后一次党费。 Part.3 爷爷大,坐四个轮子的车;建建小,坐三个轮子的车。 Part.4 奶奶打你的手心,她的手心也疼啊! Part.5 爹爹和廖承志相互沾光,在严格的夫人面前开了戒。 Part.6 他毕竟是父亲啊,怎能忍心见女儿生命垂危而不救呢? 第十一章 Part.1 车到了家门口,爹爹才发现脚下已是大标语铺路,大字报夹道。 Part.2 成立“揪朱联络站”,准备在首都体育馆搞一个揪斗爹爹的万人大会。 Part.3 离开兰花的爹爹开始整日悄然无声地孤坐在书房。 Part.4 我必须亲手将保存了20年的信毁掉吗?我问自己。 Part.5 元帅府骨肉分离愈演愈烈,最后连妈妈也有家难归了。 Part.6 爹爹心里对什么都清楚,似乎知道林彪迟早会有恶有恶报的一天。 Part.7 庐山会议后,林彪叛逃,中央落实干部政策的工作被提上日程。 Part.8 在刚刚能呼吸到清新空气的时候,爹爹却失去了他最亲密的战友。 Part.9 1976年7月6日,爹爹走完了90个寒暑春秋,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Part.1 14岁的我第一次看见亲生父亲,眼泪禁不住地直流。 越走越荒凉,越走越寒冷。 黄土高原静若处子,在百年孤独中守着它的纯洁和欲望。 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并没有因为战争的硝烟而改变它的安详面目。近处,远处,都沉浸在死一般的寂静中。 昨夜一场小雨,天空如洗般的碧蓝,黄土山道却泥泞不堪。一支由马车和身穿八路军军装的“小战士”组成的队伍缓缓在山沟沟里的小道上行进,车轮腾腾飞溅起的稀泥浆,点缀在车上一个个瘦小的身躯上。 多日来,我们这支特殊的队伍在黄土高原的腹部行进,大家从脚底一下一下的叩击中,获得了黄土大地的地气,渐渐,这片特殊土地的生命脉搏融进了我们幼小的身躯中,我们开始习惯这里的一切,觉得眼前的景物是那么神奇和美好,那厚厚的黄土坡,似乎就是由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深厚文化积淀而成的,显得那样动人,富有生命力。一个个圆圆山头散落着一群群牛羊,铺垫着一层层梯田,还有山梁上一排排窑洞……无不向来者表达它悠久的历史和黄河流域灿烂的文化。 雨后天晴,秋阳高照。 一个陕北汉子雄厚的嗓音翻过山梁,划破了清晨的寂静: 红各彤彤的太阳蓝各盈盈的天……哎! 白各牙牙的妹妹……站在大路边, 泪珠珠从那个毛眼眼里流…… 我的那个哥哥啊,什么各时候打胜仗把家回,来把妹的手牵……哎? “这歌你们听懂没有?真好听哎!”随着一声欢叫,马车停下吱咛咛乱响的轱辘,坐在马车上的娃娃们扬起灰蒙蒙的脸庞,倾听山梁那边飘过来的陕北调子。 那个刚才欢叫的女孩也扯起嗓子学着陕北调调:“蓝各盈盈的天……哎!把妹的手牵……” “哈哈……”引得全体“战友”哄堂大笑,尽管这大笑要付出嘴唇再次干裂的代价,但是,大家还是慷慨地咧开嘴放出了笑声。当然,这个调皮女孩的嘴比任何一个人都要先沁出血珠子,但是她还是非常快乐,这一逗一笑,把大家的疲劳和寂寞都赶走了。 这个女孩不是别人,正是我这个乐哈哈不知道忧愁的四川女子! 我穿着宽大的灰色军装,臂膀上带着红色十字袖章。不过,可千万别以为我如何在抗日前线救死扶伤……其实我仅仅突击学会了伤口包扎就开始了这身打扮,这是我们这支特殊队伍的包装,也是安全抵达延安的护身符。 我们十几个人中除几个是去延安工作的大人,其他都是十多岁的孩子,和我一样,也是周恩来伯伯通过地下党找到的,都是和父母失去联系多年的革命后代。共同的命运使得我们彼此亲近,我们相互照顾、相互帮助,像我们的父辈那样,成为患难与共的革命战友。同我一起走的还有我的表妹贺高洁,她才13岁,因为在成都的姨妈考虑到国共关系日趋紧张,怕自己的地下党身份暴露会连累女儿,就让她和我一起去延安。 我们是1940年10月由四川大后方出发的,一路北上,准备到中共中央驻地延安和自己的家人会面。当时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安排我们走时,就考虑了途中要经过国民党统治的好几座城市,几十道封锁线,如果没有堂而皇之的身份是很难通过的。再说我们年龄不过才十四五岁,结集往北走,很容易让日军或是国民党起疑心。八路军办事处的叔叔们根据周恩来伯伯的指示,为我们办理了护士学校的毕业证书和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下达到前线参战的命令书,并且派了一个警卫叔叔亲自护送我们。有了这硬邦邦的证件,我们这支小护士队伍便一路畅通无阻,顺利地通过武汉进入了西安,又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下,先乘大卡车走一段,进入陕北后,改换马车,遇到险峻地段,就下马车步行。这样,我们风雨兼程走了一个多月,终于在1940年12月底抵达了延安宝塔山脚下。 延安一天天地临近。 关于父亲,我脑海里一片空白。 为了填补脑海里的空白,我用了几乎14年的时间,不断幻想,不断更新,不断塑造,尽量去想象一个善良、英俊、很有大男子汉味道的父亲。尽管这个带有斑斓色彩的父亲,是我借用同学的父亲和听外婆和姨妈讲述的父亲描绘出来的,但在我见到父亲以前,这个虚构的“父亲”一直忠实地伴随着我,慰藉着我没有双亲疼爱的心灵。有什么委屈,有什么欢乐,就一个人在心里悄悄讲给“父亲”听、“父亲”也用我编造的语言来和我对话……往往这个时候,我觉得父亲真的就在自己身边,心里特别踏实。 现在,眼见着幻觉就要变为现实,心里反而不踏实起来。 如果真有一天要打破用感情积累多年的形象,内心还是挺难受和矛盾的,特别是正处在爱幻想阶段的我,结束幻想和迎接真实一样令我不安,既害怕又渴望。我老觉得路上的时间过得特别特别慢,这黄土小道何时才是个尽头?因为关于爹爹的答案就在这条山路的尽头。越在这个时候,我就越是迫切地想揭晓这份封存了14年的答案。 序言 献给新中国的缔造者——“我的父辈丛书”修订版纪事 新世纪之初,包括《我的父亲毛泽东》《我的伯父周恩来》《我的父亲刘少奇》和《我的父亲朱德》等在内的“父辈丛书”由辽宁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至今已近10年。 这些年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的名字以不同的语言和文字,不断出现在各类媒体和图书的洪流中,从未离开过人们的视线。“父辈丛书”是很独特的,它首次从领袖子女的角度叙述父辈自早年立志救国,从天南海北走到一起,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合力奋斗的历程,也披露了他们的婚恋、亲情、家庭与宝贵的天伦之乐,使领袖以父亲的面貌亲切地走向世人。书中披露的独家信息,已成为党史和国史研究经常引用的重要资料来源。 “父辈丛书”还提供了这样一个特殊的视角:通过子侄的叙述,长期处于眩目光环中的这些新中国缔造者不仅仅是身经百战、功绩赫赫的领袖,更是儒雅宽厚的长者。他们留给后代的财富,是朴实的生活方式、谦逊的做人原则、踏实的工作作风、执著的理想追求……而所有这些崇高的品质却静静地存在于那些生活的片段和有时温馨、有时严肃的家庭对话中。丛书让人们看到了那最真实的一面一卸下领袖光环的那一面和被还原为普通人的一面。原来开国领袖也有割舍不断的亲情牵挂,也会遇到难以两全的人生选择,甚至会有不知所措、孤单寂寞的时刻。 今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北京东润菊香书屋策划、组织了此次修订工作。本次修订在基本维持原有框架的基础上,对语病、细节错漏及明显的史实讹误做了更正,合并调整了若干章节,删除了个别重复段落。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的家属以及丛书执笔者李敏、王桂苡(《我的父亲毛泽东》)、周秉德、铁竹伟(《我的伯父周恩来》)、刘爱琴、沃宝田(《我的父亲刘少奇》)和朱敏、顾保孜(《我的父亲朱德》)对于此次丛书的修订给予了热情帮助,人民出版社也一直给予大力支持,谨借此文以表感谢。 为发挥图文版直观、丰富、信息量大,图文可互相参照的特点,本次修订增补了大量有关领袖照片,特别选取了很多生活气息浓厚的场景,对记述有误的图注做了更正。为此,周秉德提供了大量有关周恩来的照片,还特意叮嘱把一幅友人赠送的周恩来木刻像放在书尾:刘爱琴提供了从未发表过的自己在苏联留学时期的照片:朱敏的丈夫刘铮在精心照顾久病妻子的同时,仍然为丛书修订提供了照片:李敏则提供了有关毛泽东的珍贵照片。这些风云岁月的记录显示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这四个性格迥异、各具神采的伟人或雍容、庄严、优雅,或坚忍、朴实、沉稳的气质和风度。 近年出版及发表的老一辈革命者回忆录及党史研究者学术论著为修订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这次再版修订比较注重吸收十年来新的研究成果,澄清了若干历史疑案以及书中表述存在的歧义或讹误之处。 比如,修订版《我的父亲朱德》在提到朱敏生母时,注明其姓名贺稚华。研究和关注过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虽然仅加三个字,背后却有沉重、曲折的过程。贺稚华是中共早期党员,1925年与朱德在德国相识、相恋并结合,1926年在莫斯科生下朱敏,1927年回国后在上海中共中央妇委工作,与杨之华、蔡畅、邓颖超等并称八姐妹。此后,贺稚华逐渐背离在党内的光荣历史,最终叛变投敌。1928年,与另一叛徒何家兴为领取赏金向国民党通风报信,导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组织局主任罗亦农被捕就义。因此受到组织派中央特科铲奸队执行的严厉制裁,被枪击致残(抗战期间身故),何家兴则被击毙。 对于这样一位母亲,朱敏在以往撰写回忆文章及接受采访时从不提及。但是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共产党人毕竟必须正视过去。而且,随着党史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各种书刊媒介提到此事的也越来越多,很多档案也通过官方或民间的渠道陆续公诸于世。如何实事求是地向世人说明自己的身世,晚年的朱敏经过慎重考虑,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在2001年问世的《我的父亲朱德》图文版中出现了贺稚华的名字,但并未与“朱德夫人”、“朱敏生母”的概念相联系,而是采取暗示的方式。2009年4月,即“父辈丛书”修订版策划期间,朱敏病逝。此次修订这样处理,也是符合她的遗愿的。 朱敏与苏联国际儿童院同学、捷克斯洛伐克姑娘米拉在纳粹铁蹄下患难与共的感人故事,已通过《我的父亲朱德》以及根据该书相关段落改编的电影《红樱桃》、电视剧《血色童心》广为传播。但是,书中对朱敏与米拉失散后“这一分手竞整整40年……”的表述有误。其实,1946年即失散后次年,她们就在国际儿童院劫后重逢并合影为证。此次修订特地在这张照片旁加以说明,作为历史生动的注脚。 又如,李敏的出生年份,在初版《我的父亲毛泽东》中有1936年和1937年两说。根据李敏之女孔东梅在《听外婆讲那过去的事情一毛泽东与贺子珍》一书(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2月第l版)中对傅连唪夫人、老红军陈真仁的采访,明确提到1936年“双十二”之前不久,傅、陈夫妇在陕北保安见到毛泽东、贺子珍夫妇。“当晚,傅连暲夫妇留宿在外公外婆家。陈真仁与外婆做伴,她记得外婆当时快生产了。”另外,《叶子龙回忆录》、《纪念同桂荣》等当事人回忆录也提供了类似佐证。据此,最终将李敏生年确定为1936年年底。 此外,初版书中就彭德怀向毛泽东报告毛岸英牺牲经过时写道:“当彭老总走出爸爸的房间时,他一方面为爸爸豁达的胸怀所感动,另一方面也有些恼火,因为他看出爸爸对于这个消息有些吃惊。这就是说,他是第一个通知爸爸大哥牺牲的人。原来,为了怕爸爸伤心,秘书叶子龙他们征得周恩来的同意,压住了彭老总发来的电报。彭老总连连跺脚,要是早点告诉我主席还不知道这件事,我讲话也可以做点准备。”——经查阅《彭德怀年谱》可知:1950年毛岸英牺牲,彭德怀随即给国内发电汇报,直到1951年2月才回国述职。此前,1951年1月2日,收到彭德怀汇报的周恩来写信给毛泽东和江青谈到毛岸英牺牲一事(见《周恩来书信选集》)。另外,《叶子龙回忆录》也有类似记载。可见,所谓彭德怀是向毛泽东报告毛岸英牺牲消息第一人之说不确,加之又非作者李敏亲历亲见亲闻,故而此次修订删去了这段话。 再如初版《我的伯父周恩来》一书中忆及1949年7月1日中共建党纪念日周秉德被伯父带去天安门的情景。修订时发现:1949年7月1日确实举行过中共成立28周年庆祝活动,不过地点是在先农坛。根据当时的条件,在天安门设立分会场的可能性并不存在。不过,6天后的7月7日,为纪念抗战爆发12周年暨新政协筹备会成立,在天安门举行过庆祝活动。经与作者联系并核实,上天安门的日子应为7月7日。另外,书中在摘引《人民日报》社论和中央文献研究室所编《周恩来传》等书时采取意会与抄录相结合的方式,导致引文与原文微有出入,此次统一予以纠正。对于书后所附家族成员表,修订时依据2001年问世的《周恩来家世》做了校对和更正。该书是由中央文献研究室专家、长期从事家族史研究的周恩来亲属以及江苏、浙江多名研究人员经过多年时间写成的专著,几乎周氏家族每位重要成员都能在书中找到比较详尽、准确的记载。 毋庸讳言,由于时间和水平所限,此次修订还会有很多遗憾和不足之处,在这里也希望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以便于今后的进一步修订整理。 北京东润菊香书屋 2009年9月9日 后记 与爹爹分离的时间远远多于团聚的日子。14岁以前,爹爹存活在我的想象之中。延安的短暂相聚,是温厚慈祥的父爱给予我独自出国求学的勇气。当我落入法西斯的魔掌备受折磨时,对爹爹的想念成为支撑我活下去的坚定信念。在我学有所成时,又是爹爹的召唤使我回到祖国投身教育事业。 爹爹一直教导我要和所有普通人一样,要自食其力,还说好好工作就是对他最大的孝顺。爹爹用他的为人处世原则影响着子子孙孙,同时也用他质朴而厚重的爱温暖着子子孙孙。 我深爱爹爹,因为他是亲人。 我抱怨爹爹,因为他是伟人! 朱敏 2008年1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