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四书心得(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傅佩荣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傅佩荣编著的《<四书>心得》试图以短篇小品文的方式分辑说明其中意义。即:学习的乐趣、修养的途径、价值的品味、命运与超越等四辑。书中首先肯定人人皆有求知能力,只须立志向学,通晓为人处事的道理,自然可以在社会安身,并且掌握人生方向,走上自我实现的坦途;然后说明真正的快乐是由内而发的,条件则是努力从事品德的培育;又再强调儒家的入世性格,即入世而不陷溺于世,并引申儒家对真善美这些价值的关怀与体认;最后昭示儒家的最高旨趣与理想。书后还附录三篇短文,或有助于了解孔子的心志。

内容推荐

傅佩荣教授是台湾地区著名的哲学普及大师。傅佩荣教授作为一位杰出的演讲家,近十几年来,每年开展200多场人生哲学讲座,从学校到企业,从文化团体到基金会,都常见其身影和足迹。还多次应邀前往马来西亚、韩国、美国、新加坡等华人社团作传统文化讲座。《<四书>心得》以短篇小品的形式对《四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阐释了《四书》对现代人的人生启示,并向《四书》中寻求圆融周至的生活原则。

《<四书>心得》包括“学习的乐趣”“修养的途径”“交友与处世”“价值的品位”“命运与超越”等5部分。

目录

第一辑 学习的乐趣

 立志学习

 学习的乐趣

 专心是学习要领

 学习的环境

 知识与真诚

 温故知新

 真正的好学

 束修不是学费

 教育的方法

 开花结果

 大学之道

 易子而教

第二辑 修养的途径

 文质彬彬

 内在的趋力

 良知良能

 去除茅塞

 登高望远

 以仁存心

 诚意与慎独

 正心的方法

 修身的原则

 明善与诚身

 超越自我中心

 凡事皆勿过度

 无欲则刚

 不忮不求

 君子有三戒

 彻底的实践

 絜矩之道

 人生正途

 知行合一

 为善与有恒

第三辑 交友与处世

 交友之道

 朋友的层次

 知人的方法

 不念旧恶

 以直报怨

 见贤思齐

 人我之间

 伦理是相互的

 己立立人

 名声不必强求

 富贵之道

 富贵如浮云

 自重的心态

 不为与不能

 行动胜于言谈

 为善与守法

 杯水车薪

 不能只靠政刑

 以邻为壑

 五种不孝

 谁是老贼

第四辑 价值的品味

 赤子之心

 恻隐之心

 自觉可贵

 行善的能力

 求则得之

 旦旦而伐

 义利之辨

 道德勇气

 真正的勇敢

 真正的孝顺

 解忧之道

 孔子的忧虑

 终身之忧

 心安与善

 行为不可偏执

 任重道远

 成圣之途

 民贵君轻

 里仁为美

 充实之美

第五辑 命运与超越

 智慧与命运

 求与得

 鱼与熊掌

 生于忧患

 天降大任

 豪杰之士

 浩然之气

 从心所欲

 大丈夫

 率性与修道

 真正的刚强

 生死问题

 生死之道

 慎终追远

 敬而远之

 宗教虔诚

 天人之祭

 如何事天

 人皆可以为尧舜

 君子有三乐

 快乐的类别

 快乐歌唱

 生活情调

 儒家与道家

 无入而不自得

 参赞化育

附录

 孔子之学

 孔子之教

 孔子之道

试读章节

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不仅对老师具有启发作用,对一般人也是颇有意义的。回顾历史上人类知识的累积与演进,大体上也不外乎“温故知新”这四个字。

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最初只是看到凌乱纷纭的现象,经过长期的观察,就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与原理,然后可以预测未来的变化。如果缺乏这种认识,人类难免生活于恐惧不安之中,随时担心风雨雷电、地震山崩的来临。反之,由于归纳出宇宙运行的轨迹,我们才可能在地球上安居乐业。

再看人类社会的情形,有关待人接物的道理,往往要靠丰富的人生经验才能体会。从前奉为真理的,今天可能受到质疑;今天大家同意的作风,将来却未必行得通。因此,--如此默察时代思潮的演变,就成为一门学问了。我们时常佩服一个人有“先见之明”,正是因为他对于人情世故看得深、想得远。

对于真正想当老师的人,还必须在自己本行的书本上,好好下一番工夫。书本与典籍所记载的,是过去研究的成果,代表了前人的心血结晶。如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向前开展呢?这就要靠好学与深思了。许多道理是万古常新的,但是表达的方式与理解的程度,却须由每一代的人去自行负责。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加上自己的心得与体认,让这些道理显示新颖的活力。

真正的创新,一定是以传统为基础的。传统越深远,创新的可能也越大。但是,任何深远的传统都具有丰富的内涵,不是一两个人可以掌握的,所以需要结合集体的智慧,分工合作。我们今天在从事承先启后的工作时,应该要有这种认识。同时,即使就自己面对自然现象、社会趋势而言,也值得参考“温故知新”的说法。

真正的好学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

 我们常以“好学不倦”形容一个喜欢读书并且乐此不疲的人。这样的人固然值得称赞,但是他的表现也许是出自天性,譬如,具有旺盛的求知欲望,倾向于获取广博的知识;或者是为了某些利己的目的,譬如以读书考试来博得功名富贵,改善生活条件。

在孔子看来,好学并非如此。据传孔子一生授徒约三千人,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列名四科者十人。但是当鲁哀公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孔子的回答居然是:只有一个弟子可以称得上“好学”。这个弟子就是颜回。(请参考《我读<论语>》)由当时颜回已死的事实看来,孔子是在七十岁左右才说这句话,可见这是他一生教学总检讨之后的结果。

为什么“好学”如此困难?因为它不只是读书或博闻强记,还必须顾及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并且后者才是好学的真正判准。孔子提出两点来说明何以颜回可以合乎“好学”的评语。

第一是“不迁怒”。自己生气时,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人的情绪总是有连续性的,不像电钮一样可以开关,因此,“迁怒”就成为屡见不鲜的事了。夫妻吵架,可以迁怒子女;受了上司的气,可以迁怒部属;甚至没来由的心情不好,也可以迁怒朋友;老师有时也迁怒学生呢!大家见怪不怪,以为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仔细想想,人间一切的不平与怨恨,难道不是都源生于各种或大或小的迁怒吗?

第二是“不贰过”。意思很简单:从不再犯同样的过失。真要做到却极其困难。为什么?因为人的过失往往随着性格而来,何种性格的人倾向于犯下何种过失,几乎都有一定的轨迹。因此,若想做到“不贰过”,首先就须针对自己的性格下工夫,不断推陈出新,让人刮目相看。这是通过学习理智启明之后,表现出人性的高度潜能,肯定了人人皆可成就完美的人格,这才是真正的好学。(请参考《我读<论语>》)

P13-16

序言

自从读书识字以来,一提起“中华文化”,我们就觉得既向往又迷惑。向往的是它丰厚富丽的内涵以及强劲有力的生机;迷惑的则是无法确知它对我们除了引发思古幽情之外,还有什么意义?

为了展现它的意义,需要经由以下步骤:一是把文化的内涵划分为器物、制度与理念三个层次;二是把文化的生机界定在可大可久的理念上;三是以现代语词重新诠释这一理念,看它能否打动我们的心弦。

结论十分清楚: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理念的,是儒家与道家,其中又以儒家的人生哲学影响最为深远。于是,问题转而成为:儒家能否启发我们的心灵,并提供一套生活原则?答案是肯定的,本书即为此而作。

《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成书年代虽在两千年以前,洞识卓见却不受时空限制而烛照千古。本书试图以短篇小品的方式分辑说明其中胜义。

第一辑“学习的乐趣”,首先肯定人人皆有求知能力,只需立志向学,通晓为人处世的道理,自然可以在社会安身,并且掌握人生方向,走上自我实现的坦途。

第二辑“修养的途径”,说明真正的快乐是由内而发的,条件则是努力从事品德的培育。这是根据人性向善的信念所作的指示,正确法门是择善固执与持之以恒。

第三辑“交友与处世”,强调儒家的入世性格,因为没有人可以脱离群体而得以成长及发展。在此,基本原则不可放弃,就是:入世而不陷溺于世。

第四辑“价值的品味”,引申儒家对真善美这些价值的关怀与体认。每一个人都是价值的核心,都有责任在自然生命的行程中,提升心灵的意境。

第五辑“命运与超越”,昭示儒家的最高旨趣与理想,因为人除了横向的社会责任之外,还有纵向的历史使命。这种使命让人往上可以通至超越世界,往下亦可安顿身心,自得其乐。

书后附录三篇短文,或有助于了解孔子的心志。写完全书,自己受益良多,心中感受尤深,总结之为:

古典智慧的永恒光芒,宛如东升旭日;

圆融周至的人生哲理,犹胜清华满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0: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