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傅佩荣编著的《<四书>心得》试图以短篇小品文的方式分辑说明其中意义。即:学习的乐趣、修养的途径、价值的品味、命运与超越等四辑。书中首先肯定人人皆有求知能力,只须立志向学,通晓为人处事的道理,自然可以在社会安身,并且掌握人生方向,走上自我实现的坦途;然后说明真正的快乐是由内而发的,条件则是努力从事品德的培育;又再强调儒家的入世性格,即入世而不陷溺于世,并引申儒家对真善美这些价值的关怀与体认;最后昭示儒家的最高旨趣与理想。书后还附录三篇短文,或有助于了解孔子的心志。
傅佩荣教授是台湾地区著名的哲学普及大师。傅佩荣教授作为一位杰出的演讲家,近十几年来,每年开展200多场人生哲学讲座,从学校到企业,从文化团体到基金会,都常见其身影和足迹。还多次应邀前往马来西亚、韩国、美国、新加坡等华人社团作传统文化讲座。《<四书>心得》以短篇小品的形式对《四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阐释了《四书》对现代人的人生启示,并向《四书》中寻求圆融周至的生活原则。
《<四书>心得》包括“学习的乐趣”“修养的途径”“交友与处世”“价值的品位”“命运与超越”等5部分。
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不仅对老师具有启发作用,对一般人也是颇有意义的。回顾历史上人类知识的累积与演进,大体上也不外乎“温故知新”这四个字。
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最初只是看到凌乱纷纭的现象,经过长期的观察,就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与原理,然后可以预测未来的变化。如果缺乏这种认识,人类难免生活于恐惧不安之中,随时担心风雨雷电、地震山崩的来临。反之,由于归纳出宇宙运行的轨迹,我们才可能在地球上安居乐业。
再看人类社会的情形,有关待人接物的道理,往往要靠丰富的人生经验才能体会。从前奉为真理的,今天可能受到质疑;今天大家同意的作风,将来却未必行得通。因此,--如此默察时代思潮的演变,就成为一门学问了。我们时常佩服一个人有“先见之明”,正是因为他对于人情世故看得深、想得远。
对于真正想当老师的人,还必须在自己本行的书本上,好好下一番工夫。书本与典籍所记载的,是过去研究的成果,代表了前人的心血结晶。如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向前开展呢?这就要靠好学与深思了。许多道理是万古常新的,但是表达的方式与理解的程度,却须由每一代的人去自行负责。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加上自己的心得与体认,让这些道理显示新颖的活力。
真正的创新,一定是以传统为基础的。传统越深远,创新的可能也越大。但是,任何深远的传统都具有丰富的内涵,不是一两个人可以掌握的,所以需要结合集体的智慧,分工合作。我们今天在从事承先启后的工作时,应该要有这种认识。同时,即使就自己面对自然现象、社会趋势而言,也值得参考“温故知新”的说法。
真正的好学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
我们常以“好学不倦”形容一个喜欢读书并且乐此不疲的人。这样的人固然值得称赞,但是他的表现也许是出自天性,譬如,具有旺盛的求知欲望,倾向于获取广博的知识;或者是为了某些利己的目的,譬如以读书考试来博得功名富贵,改善生活条件。
在孔子看来,好学并非如此。据传孔子一生授徒约三千人,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列名四科者十人。但是当鲁哀公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孔子的回答居然是:只有一个弟子可以称得上“好学”。这个弟子就是颜回。(请参考《我读<论语>》)由当时颜回已死的事实看来,孔子是在七十岁左右才说这句话,可见这是他一生教学总检讨之后的结果。
为什么“好学”如此困难?因为它不只是读书或博闻强记,还必须顾及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并且后者才是好学的真正判准。孔子提出两点来说明何以颜回可以合乎“好学”的评语。
第一是“不迁怒”。自己生气时,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人的情绪总是有连续性的,不像电钮一样可以开关,因此,“迁怒”就成为屡见不鲜的事了。夫妻吵架,可以迁怒子女;受了上司的气,可以迁怒部属;甚至没来由的心情不好,也可以迁怒朋友;老师有时也迁怒学生呢!大家见怪不怪,以为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仔细想想,人间一切的不平与怨恨,难道不是都源生于各种或大或小的迁怒吗?
第二是“不贰过”。意思很简单:从不再犯同样的过失。真要做到却极其困难。为什么?因为人的过失往往随着性格而来,何种性格的人倾向于犯下何种过失,几乎都有一定的轨迹。因此,若想做到“不贰过”,首先就须针对自己的性格下工夫,不断推陈出新,让人刮目相看。这是通过学习理智启明之后,表现出人性的高度潜能,肯定了人人皆可成就完美的人格,这才是真正的好学。(请参考《我读<论语>》)
P13-16
自从读书识字以来,一提起“中华文化”,我们就觉得既向往又迷惑。向往的是它丰厚富丽的内涵以及强劲有力的生机;迷惑的则是无法确知它对我们除了引发思古幽情之外,还有什么意义?
为了展现它的意义,需要经由以下步骤:一是把文化的内涵划分为器物、制度与理念三个层次;二是把文化的生机界定在可大可久的理念上;三是以现代语词重新诠释这一理念,看它能否打动我们的心弦。
结论十分清楚: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理念的,是儒家与道家,其中又以儒家的人生哲学影响最为深远。于是,问题转而成为:儒家能否启发我们的心灵,并提供一套生活原则?答案是肯定的,本书即为此而作。
《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成书年代虽在两千年以前,洞识卓见却不受时空限制而烛照千古。本书试图以短篇小品的方式分辑说明其中胜义。
第一辑“学习的乐趣”,首先肯定人人皆有求知能力,只需立志向学,通晓为人处世的道理,自然可以在社会安身,并且掌握人生方向,走上自我实现的坦途。
第二辑“修养的途径”,说明真正的快乐是由内而发的,条件则是努力从事品德的培育。这是根据人性向善的信念所作的指示,正确法门是择善固执与持之以恒。
第三辑“交友与处世”,强调儒家的入世性格,因为没有人可以脱离群体而得以成长及发展。在此,基本原则不可放弃,就是:入世而不陷溺于世。
第四辑“价值的品味”,引申儒家对真善美这些价值的关怀与体认。每一个人都是价值的核心,都有责任在自然生命的行程中,提升心灵的意境。
第五辑“命运与超越”,昭示儒家的最高旨趣与理想,因为人除了横向的社会责任之外,还有纵向的历史使命。这种使命让人往上可以通至超越世界,往下亦可安顿身心,自得其乐。
书后附录三篇短文,或有助于了解孔子的心志。写完全书,自己受益良多,心中感受尤深,总结之为:
古典智慧的永恒光芒,宛如东升旭日;
圆融周至的人生哲理,犹胜清华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