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法律的异邦/独角札丛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学理论
作者 张海斌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感受法学与人文之美,栖息思想与诗意之间。

《法律的异邦》由张海斌所著,书中收录的大部分文章,大抵是由作者近年来零碎发表在各种报章上的小文集结而成,全书分为三个部分:若有所思地生存、法律本来就是俗物,以及重返抒情时代。书中收入的文章包括:《人世沧桑读史始》、《纠缠于真实与荒谬之间》、《盖棺定论的历史哲学》等。

内容推荐

《法律的异邦》由张海斌所著,内容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法学悟思与人文情怀,或庄重,或深刻,或诙谐,或睿敏,淋漓尽致地揭橥了作者对于置身其中的法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理解与省思,各有千秋,别具情致,字里行间彰显着严谨而活跃的风度与气象。《法律的异邦》堪为当代法律人的人文情怀与现实关怀之精神图绘。

目录

第一辑 若有所思地生存

 人世沧桑读史始

 纠缠于真实与荒谬之间

 话份与发飙:发言的社会学

 评论、评论家与评论界

 重返乌托邦

 我们是如何欣赏电影的?

 幽暗意识发凡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论标准答案意识

 盖棺定论的历史哲学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造假之忧思

 关于禅的另类解读

 如何无欲则刚?

 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

 网聊与文字乌托邦

 人生不过五种境界

 歧路丛生的历史记忆

 大学生自杀现象之冷思考

 “还债”与“出息”考

 “工作”与“务农”考

 撒娇的现象学

 识时务者如何为俊杰?

 所谓检讨文化

 当我们已被选择

 农民做骗子的资格也没有吗?

 方法论主义的谬误

 为何沉默是金?

 我们该如何对待英语?

 有效学术批评如何可能?

 国人是如何对待批评的?

 沦陷于身份的焦虑

 文学化思维的迷局

第二辑 法律本来就是俗物

 上访和截访之间的吊诡

 弗兰克与“基本法律神话”

 警惕法律威吓主义

 权利观念的演变

 审判中的裁量与限制

 所谓司法职业道德

 法律本来就是俗物

 古代希腊的哲学与法学

 不该被忽视的“残疾人”

 西方衡平思想的演变

 西方自然法思想的演变

 警惕法律依赖症

 正义与迷信:《魔鬼的律师》

 男权社会的话语实践

 犯罪嫌疑人该被剃光头吗?

 中世纪英国律师学院

 作为知识与德性的法律

 认真对待大学生的住宅权

 地铁工程验收造假曝立法缺失

 大学生奖学金评定之反思

 对当前法学研究状况之反思

 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

 拿破仑与《法国民法典》

 苏力,你很狡猾

 多元社会与法律信仰

 作为历史画卷的宪法

 论法学著述的文风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判决书?

 我为何不关心法律修改?

 上海红烧肉和法律移植

第三辑 重返抒情时代

 突然消逝于陌生

 上海:一座想象的城池

 我怎么做起博客来?

 拍照以及人生随想

 却上黄山观风雨

 河南归来不喝酒

 纸上得来终觉浅

 重返抒情时代

 他们那一代的爱和怕

 寻求一种炫耀性生存

 口号消费主义

 露天电影与古典爱情

 日渐消逝的生活艺术

 老张的买菜哲学

 金刚不坏的人生

 避与无可避的虚无

 《四手联弹》:一个简单的野心?

 沈阳此去说寂寞

 为何要回家过年?

 古代书生的理想与爱情

 重温一种生活哲学

 所谓存在的勇气

 忆里不知身是客

 兄弟我刚从美国回来

 我的歌唱生涯

 何勤华教授二三事

 飞往纱窗的路上

 我的爷爷:一段家族史

后记

试读章节

阅读民国诸大师的作品,每每谈到一些抽象的理念,总不免将一些历史掌故信手拈来,权作佐证,稍加发挥,便有新意,让人喟然叹服。其实,人类的经验和教训,如果细致梳理一番,恐怕基本元素是有限的,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与事件中,以不同的组合粉墨登场罢了。毛主席就很喜欢读史,他老人家说过:“太阳底下无新事。”这实在是一种洞见了。譬如关于政治手段的花样和招数,譬如关于知识分子的命运,譬如关于爱情的死去活来等等。展开《二十五史》,恐怕基本情节都差不多,不同的是演员和道具“与时俱进”罢了。

可见,读史对于为人治学而言,实在是一项必要而有益的课程。譬如对于知识分子的命运来说,如果认真地读一读历史,恐怕就可以理解他们在历史上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一个角色,进而具有什么样的命运。如果有人归纳起来,恐怕不会超过四条:要么帮忙、要么帮闲、要么捣糨糊、要么装疯卖傻。前些年,有个八十多岁的老先生在《随笔》上纪念胡风,掷笔长叹:直到现在才知晓知识和权力的关系,知晓知识分子和政治家的关系了。这是读史的功课没有及格的缘故。即便是那个胡风,其实犯的也是这个错误,不懂得福柯先生知识/权力的关系,喜欢和人家争个是非,殊不知真理这东西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一旦与权力扯上关系,便就是真理了。倘若你要凑过来发个文,学术探讨一番,不免要自误玩完的。翻开历史,前辙历历在目,有案可稽,不必再提了。

还有很多知识分子,文章倒也齐整,说出话来也曲曲折折有些经纬,但是那个“修齐治平”的毛病却是打从娘胎里出来便有的,“一日无君,则惶惶然”,洗脚的时候都要叹气的。如果某天有个人物在主席台上不经意看他一眼,他那个赔着小心曲意逢迎的神情,是描都描不出的。倘若真的被提拔,不免要士为知己者死了。死都合得,那种背信弃义、落井下石的事情,自然眼都不会眨一下。这种人风风光光在台上时,谈到做学问搞研究,总要主张经世致用为朝廷服务为社会服务,整起以前的学术对手或者同行来,比外行还要入骨几分。一旦山水轮转,被贬被冷落被靠边站,往往就要回到进儒退道的老路上去了,游山玩水,写《小石潭记》,搞得很清高,很曲高和寡,很像一回事。又是回忆录,又是吟诗作文,骂起政治来,就像鲁迅的同班同学一般。这种文人啊,翻开历史书看看,数不胜数,目不暇接。所以,历史一读,让人感觉“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

可见,历史像一个大剧场,每个时代总是上演着几个相同的剧目,就像爱情故事一样,要么爱,要么不爱,要么先爱后不爱,要么先不爱后爱,要么自杀了事,反正就这么回事。剧目总是这么几个,主演和道具却是与时代跟进的,这叫“城头变幻大王旗”。因此,真正的史家,总是能够洞识人间之喜剧与悲剧的,总是能够看破各种剧目的结局的。听他们谈起历史来,简直有些解构主义的味道。鲁迅先生读史,仅仅读到“吃人”两个血字,这就是读史读到家了。但依旧有很多历史家,总把历史当作过去式的东西,研究起旧资料分析起死人来,一是一,二是二,条理清楚,洞识深刻。糟糕的是,这种书呆子历史家往往忽视“现在进行时”,以为当代竟是一个真正崭新的时代了,就像鲁迅讲的,老调子已经唱完了,应该唱新调子了罢。这样一想,不免兴奋,乃至于忘形了。待到剧目演罢,才“嗡”地恍然大悟:原来还是在上演老戏啊。这便是文人的可爱与幼稚了,也是读史未能彻底之缘故。这种命运,恐怕连纯正的历史学家亦不能例外。

当然,读史,往往不要抱着什么成见去读,否则不免是六经注我,如果不是成心的话,恐怕读了也白读。读史要心情愉快地读,随心所欲地读,要读出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这种水平恐怕很少有人能够达致了。记得毛主席在日理万机之余,特别喜欢读史,他老人家就从《水浒》里,活生生地读出了“投降”两个字,这就和鲁老夫子读史的水平差不离了。还有一些史家读史,谙然有所得,不声不响,只管小心从事,趋利避害,也是一绝矣。旁的不说,只表那陈寅恪先生,建国以后,气象一新,人家一遍一遍地请他去北京做学术权威,他老人家不直接说去,也不说不去,提出不少条件,让郭老们难堪,最后这事不了了之。这是读史读到某种程度的体现。要是换了旁的人,恐怕行囊都来不及收拾,扶老携幼连夜上北京去了。

所以读史也者,能识人识事,能够明哲,但是依旧很难保身。随便翻翻历史书,倒有几个人装病装死装疯卖傻保了身的,其实那也是皇帝们不想和你计较的结果,一旦计较起来,恐怕就要真死真疯了。当然,读史对于今天一些摇头摆尾故弄玄虚的学者来说,倒又有另外的妙处,就是好教他们少发一些凌空蹈虚的玄论,扎扎实实研究一些问题。这些人动辄喜欢把逻辑的历史当作历史的逻辑,深文周纳,炮制理论,还以为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自负得要自顾自怜,“独怆然而涕下”呢。这种自恋症,恐怕读史是标本兼治的妙方了。P2-4

序言

想象一种活法

有时候我很想做另一种人

譬如一个门卫 每天

我捧着一杯茶 目光安详

望着每一个经过的人

我的眼神 隔着茶色玻璃

深不可测 像一个过气的克格勃

有空的时候 我就读人民日报

逐字逐句 并为报纸上的话

感到欢欣鼓舞 大多数时间

我就望着墙上的挂钟 发呆

我想 这家伙走得越来越慢了

就把它摘下来 小心翼翼地拆开

看不出毛病 又重新装好

再把多余的零件 统统扔掉

剩下的时间 我偶尔会打个哈欠

或伸一个很懒很懒的 懒腰

如果觉得无聊 就用回忆来打发

有时想到一件 好笑的事儿

于是噗嗤一声 自己笑出来

就像监狱里的莫尔索

绝大多数时候 我都正襟危坐

从不打瞌睡 也不胡思乱想

更不去琢磨苹果 为什么落到地上

或恰巧砸在牛顿的头上

我只是一个门卫

所以我得像一个门卫

张海斌

2009年2月28日

后记

原本是不拟撰写后记的。毕竟想说的一些话,都已在书中的篇什里约略地说过了。但后来想了想,觉得还是有些内容需要特别交代的。

首先,这个小册子里收录的大部分篇什,大抵是由我近年来零碎发表在各种报章上的小文庋集而成的,包括《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人民法院报》、《法制日报》、《法制早报》、《检察风云》、《民主与法制时报》、《文汇读书周报》、《方圆》等。在此,我要对上述报章的编辑致以真诚的谢忱。需要稍为补充的是,《重返抒情时代》一辑中的大多篇什,是我近年来断断续续写的一些随想与观感,大略算是些性情文字吧,因之读者如何之见仁见智,自然是无不可的。还有几篇属于杂忆性的文字,端在追忆逝水之年华,叹往者之不可追,实在没有丝毫“索隐”的意味与价值的。

其次,需要特别致意的是,这个小册子之所以能付梓面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谢晖教授的鼎力推荐。先生在治学与问道上取得了众所周知的成就,法天法地,弘道弘仁,令人钦佩,其对新学后进的提携推介之意,常让人感铭。还需恭致谢意与敬意的,是我的博士生导师何勤华教授与硕士生导师俞子清教授,两位恩师在为人与治学上的巍巍风范,高山仰止;对笔者长年来的教诲与关爱,令人深铭。另需致以谢意的,是本书的责任编辑庞从容女士。这是一位极有才情而富于个性的女性,正是缘于其富有创意的努力,让我对拙著的出版怀持着一些美好的期待。

最后,我要郑重感谢我的父母,时至今日,他们依旧拖着有些年迈的身体,在我熟悉的田野里从事着古老而极其繁重的体力劳作。我深深知道,他们含辛茹苦的付出,决非仅仅让我活得比他们更“体面”一些。因此,我须继续永不停歇,戮力前行。同时要致以谢意的,是我的岳父母及我的爱人俞丹与孩子张亦宸小朋友,这些年来,倘若没有他们一以贯之的理解与支持,这个小册子是不可能诞生的。我想,这其中的深意,已决非仅用感谢二字所能尽述的。

张海斌

2010年11月15日于五祺斋

书评(媒体评论)

博雅法律人兼通文史,智慧独角兽专触不直。——贺卫方

解读法理、抒发情怀、传播智慧、陶冶心灵,这里有的是佳作。——於兴中

“独角札丛”是一片生机勃发的法学园地,以青年法学家为生力军,在这片园地上所展现的现实关怀与人文精神象征着中国法学的未来。——张干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9:2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