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国柱编著的《姜太公大传》为姜太公人物类研究专著,主要从姜太公的生平经历、用兵之道、政治谋略、文韬武略等方面展开论述,比较全面而详细地介绍了将提案工作为古代先贤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所作出的丰功伟绩以及泽被后世的深远影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姜太公大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姜国柱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姜国柱编著的《姜太公大传》为姜太公人物类研究专著,主要从姜太公的生平经历、用兵之道、政治谋略、文韬武略等方面展开论述,比较全面而详细地介绍了将提案工作为古代先贤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所作出的丰功伟绩以及泽被后世的深远影响。 内容推荐 姜太公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韬略家、周朝军师、齐国始祖、百家宗师、千古武圣。他文武兼备,智勇双全,文能安邦治国,武能克敌制胜,文韬武略,鲜有能及,德业风流,泽及后世,几千年来,为人传颂。他真正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 姜国柱编著的《姜太公大传》力图全面系统评介姜太公的生平业绩、思想内容、当代价值;力求合理选取材料,尊重历史事实,写出合乎或近乎原貌的姜太公,把姜太公写成人,而不是神。 《姜太公大传》以求发掘姜太公智略的深刻内涵,真正本质,弘扬姜太公文化,有益当代,面向未来。 目录 第一章 历史时代,生平著作 一、商纣暴虐,文武倾商 二、炎帝远裔,出生东吕 三、半生微贱,齐之逐夫 四、观察风云,待遇明主 五、著作概论,真伪考辨 第二章 周师齐祖,治国有道 一、以民为本,仁政爱民 二、守土保国,官吏廉明 三、因俗修政,上贤举贤 四、礼法并用,刚柔相济 五、理财富国,民富国强 六、三宝并重,广开财源 七、九府圜法,繁荣经济 第三章 太公文韬,泽及后世 一、鉴于夏商,道术兴齐 二、太公治道,管仲盛之 三、太公治道,晏婴兴之 第四章 韬略鼻祖、千古武圣 一、注重文伐、不战而胜 二、天时地利,人和者胜 三、审知敌我,夺取胜利 四、抓住战机,智勇者胜 五、运用战法,以弱胜强 六、施行诡诈,诱敌取胜 七、奇正分合,出奇制胜 八、各个兵种,相参使用 九、选择良将,效实用人 十、教兵习战,立威天下 十一、兵农合一,富国强兵 十二、人神并用,胜敌无穷 第五章 太公武略,百代师法 一、行合天地,德配阴阳 二、兵家宗师,千古武祖 三、太公战略,兵家师承 四、太公策略,兵家师法 第六章 太公文韬的现代价值 一、民本仁政论 二、官吏廉明论 三、礼法并重论 第七章 太公武略的现代价值 一、文武兼备论 二、战争运筹论 三、将帅素质论 第八章 太公德业,后世崇敬 一、历代王朝,铭封太公 二、历代典籍,评赞太公 三、诗词文赋,咏颂太公 四、太公智略的永恒价值 后记 试读章节 关于姜太公为“齐之逐夫”、“为老妇所逐”的事实,汉以后的学者,亦有所考、所论。如南宋洪应祖在补注《楚辞·离骚》中说:“吕尚为老妇之所逐。”清人褚人获在《坚瓠集》中,做了详细的考辨、说明:“姜太公初娶马氏,读书不事生产,马求去。太公封齐,马求再合,太公取水一杯倾于地,令妇收水,唯得少泥。太公曰:“‘若能离更合,覆水定应收。’《朱买臣传奇》泼水事借此。”明人《朱买臣传奇》把这个故事写成朱买臣之事。其实《汉书·朱买臣传》并无马前泼水之事。《汉书·朱买臣传》载:“朱买臣字翁之,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其后,买臣独行歌道中,页薪墓间。故事与夫家俱上冢,见买臣饥寒,呼饭饮之。”后来,朱买臣因才学、智略,汉武帝时被拜为中大夫。后出任会稽太守,衣锦还乡。“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居一月,妻自经死,买臣乞其夫钱,令葬。”后人可能根据朱买臣夫妻的某些方面与姜太公夫妇的某些情况,有些类似将“覆水难收”之事,编入《朱买臣传奇》中去,以此教育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婚姻和夫妻感情及恩德。所以《幼学琼林故事》说:“可怪者,买臣之妻,因贫求去,不思覆水难收。”讲的都是这个意思。 其实,朱买臣家庭贫困,喜好读书,不治产业,很有谋略,颇会用兵,“受诏将兵,与横海将军韩说等俱击破东越,有功。片人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汉书·朱买臣传》确实与姜太公有些相似。 《说苑》卷七十《杂言》说:“太公田不足以偿种,渔不足以偿网,治天下有余智。”又《楚辞·天问》云:“师望在肆昌何识?鼓万扬声后何喜?”王逸注云:“吕望鼓刀在列肆,文王亲往问之,吕望对曰:‘下屠屠牛,上屠屠国。’文王喜,载与俱归也。”(《绎史》卷十九引《楚辞注》)说明姜太公有大智略,治天下之才,而无心无意“屠中”、“卖食”之事,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他志在“屠国”、“治天下”,而无心“屠牛”、“治产业”之事。这正是姜太公高明、过人之处。 《孟子》的《离娄上》和《尽心上》两处都说姜太公是“天下之大老也”。姜太公作为天下最有智略、最有声望的老人,理应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但因家境贫寒,生活中常遇窘迫,以至于被“老妇”逐之于外,而为生计穷于奔波,转徙无常,这是其“穷困”的一方面。所谓“穷困”,还有另一方面原因,即政治失意,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一个具有“屠国”、“治天下”之志、之才的伟人、老人,而生活在暴虐君主、独夫民贼纣王淫威下,虽“尝事纣”,但见其“无道”,只好“去之”。离纣而去,游说诸侯,而无所遇,只好隐居海滨,伺机出山。所以“穷困”,有政治才能不能施展之义;“齐之逐夫”,有为纣王所逐之义。总而言之,政治仕途,家庭生活,均为不顺。 其实,姜太公作为“东夷之士”(《吕氏春秋》卷十四《首时》),自幼聪颖好学,习礼喜阵,熟读兵法。稍长,精研数术之学,深究天地变化之道,通晓人事成败之要。又因其为共工、蚩尤之后裔,故崇尚祖先共工、蚩尤之武略、武功及用兵之道、之术,并深察黄帝胜蚩尤的战法、阵法。姜太公通过学习、研究、演练用兵谋略、布阵、战法,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胜败得失,而认识了战争的规律和取胜的谋略,这就为他以后的军事谋略理论和战争指挥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姜太公通过研究天、地、人的学问,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究人事,而将自然之理与人文诸事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量、深察。在社会人事中,他深知:天下者是天下人的天下,非一家一姓所独有;国家者是国中人的国家,非一人一家所独占。因此,他对纣王以天下为己有,以国家为私财而挥霍民财,荒淫无道,胡作非为之行,深恶痛绝,恨之入骨,从而使他不仅离去之,而且筹划倾覆之。与此同时,他在避纣隐居之地,深入研究历代兴衰之因,治国安民之道,用兵制胜之略,胜敌战阵之法。为此,他拜师访友,多方求知,择善而从,选优而取,以求建立伟业,实现“屠国”之志,有利于国,有益于民,故而能孜孜以求,自强不息,虽连蹇不遇,但动心忍性,等待时机。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暴君、民贼当政的黑暗、残暴时代,在这个王朝末日的时代,君不像君,臣不像臣,使出身“寒贱”而满腹宏论的英雄豪杰却无进身之机和用武之地;他家贫难娶妻而只好成为马氏赘婿,这种夫入妇家的倒插门女婿,在当时自然为妇家和外人所轻视,这种政治上的不得志,家庭中的受轻视,便是姜太公大半生“侧微”的根本原因. 夫入妇家是齐地流行的一种婿俗,赘婿在妇家多为邻人冷看和外人轻视,故需要尽力劳作、置产理家、会治产业,否则就要被弃置和逐出。姜太公具有治国安邦之志,用兵制胜之略,以吊民伐罪为任,以康国济民为业,只思“上屠屠国”,不会“下屠屠牛”,所以全身心着力于为国为民的大事公利,而无意于为家务劳作,增殖私产,理财管家的小事私利,当然是经营不善,常常失败,等待他的只能是责问、奚落。最终因“田不足以偿种,渔不足以偿网”,而被老妇逐出家门,这是太公的不幸。 姜太公虽然“有其才不遇其时”,不为暴君所用,又为老妇所逐,但是他怀有“治天下有余智”的雄才大略,故能遇坎坷、处逆境,而心不乱志不衰。他已逾“而立”之年,在以后的三十多年中,一直奋发进取,探求治国安邦之道,用兵制胜之略,以求进身人世,康国济民,为民兴利除害,诛暴救民。所以刘向评论道: 贤人君子者,通乎盛衰之时,明乎成败之端,察乎治乱之纪,审乎人情,知所去就。故虽穷不处亡国之势,虽贫不受污君之禄。是以太公年七十而不自达。……何则?不强合非其人也。太公一合于周,而侯七百岁。(《说苑》卷十七《杂言》)姜太公被逐后,在海滨隐居数年,静观、明察天下大势,审知、明辨国家治乱之源,而决定自己的志行去就。于是他便离开故乡西行,向殷都朝歌进发,以求灭殷除暴,实现报国之志。 P17-20 序言 姜国柱 姜太公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韬略家、周朝军师、齐国始祖、百家宗师、千古武圣。他文武兼备,智勇双全,文能安邦治国,武能克敌制胜,文韬武略,鲜有能及,德业风流,泽及后世,几千年来,为人传颂。他真正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 姜太公半生寒微,多有坎坷,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苦修苦炼,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适时出山,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周武王吊民伐罪,解民倒悬,为民除患,举兵讨伐“独夫民贼”商纣王。姜太公为军师,指挥牧野大战,一举全胜,灭商兴周,立了首功。 周初分封,姜太公被封为齐国君主,由于他治国有道,方略得当,深得民心,政通人和,创建了泱泱大国,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全面而协调的发展,其治国方略,累世相续,遗风犹存,为其后代裔孙——齐桓公姜小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绵延不断、内容丰富、影响巨大的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中,齐鲁文化是最重要的一个思想来源。我们是炎黄子孙,而齐鲁文化集中代表了炎黄这一思想体系的传统文明。在远古时代,炎帝、黄帝为首的两个部落,已开始结合、融合,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已逐渐融合成为一个民族。在周初,代表这两个部族的两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一个是封于齐国的炎帝后裔姜太公,一个是封于鲁国的周公旦。他们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我们可以说,假如没有周公旦的文治、礼制和太公的文韬、武略,作为“小邦周”是很难战胜“大国殷”的,即使战胜了,亦难以巩固,并创造了那么灿烂辉煌的周代文明,以至于对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思想影响。 在整个倾商灭殷,讨伐纣王,兴周盛周的过程中,姜太公起着关键作用。所以《诗经·大雅·大明》歌颂姜太公的功德道: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骡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此诗为《大明》,“大明”者谓文王有明德,故天复命武王讨伐纣王。前者是说:殷商的师旅很强大,他们的兵卒战具如林。武王誓师于牧野,说我周朝要兴盛:上帝亲临监视你们,你们不要有二心,而与我一起讨伐殷纣王这个暴君。后者是说:牧野地方广大洋洋,檀木兵车鲜亮,驷马战车威武强壮。神勇威武太师姜尚,像雄鹰一样神采飞扬,指挥千军万马,协助武王讨伐纣王。突然袭击商朝大营,全胜会师而天下清明! 姜太公不仅以武略、武功灭商兴周,而且以文韬、文治建齐盛齐。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评论道: 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及周武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棱,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文。”齐由此而得征伐,为大国。都营丘。 姜太公封齐之后,根据齐国的具体情况,采取了合理的治国方略和适宜的经济政策,发展经济,理财富国,积财裕民,因俗简礼,发展文化,民心归顺,齐国大治。同时,由于周武王年少,乱臣作乱,夷戎叛周,所以周武王命姜太公有在山东、江苏、安徽、辽西等广大地域征讨“犯上作乱”者的兵权。太公于周朝是忠臣,于齐国是明君,其文韬武略、文治武功、道德品格等,都无人匹敌。齐为大国,功在太公。太公功业,泽及后世。 由于姜太公的智谋韬略,丰功伟业,高尚道德,崇高品格,而历代史不绝出,为史家称赞;诗词歌赋,多有颂扬;民间故事,演义传颂;文艺舞台,多有再现。因而使姜太公以足智多谋,全智全能,超人为神,通神役鬼的人物形象,出现在各个领域。由于姜太公被神圣化、神异化、神话化,而使他由人变成了神,成为神中之神、神上之神、封神之神、百姓之主、民众之保护神,故有“太公在此,诸神退位”,“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等标牌树立,广大百姓希冀太公驱魔降妖,去邪治鬼,去灾纳福,兴利除害,保护自己,多福多寿。这虽然是超人的智力表现,人问的事物采取了非人间形式,但却是广大黎民百姓的一种美好的愿望、向往、憧憬,证明姜太公在广大民众中的崇高威望、无限权威,告诫历代的当权者、做官者、为吏者,都要以姜太公为榜样,为国降妖御敌,为民兴利除弊。非如此,则不可以为人,更不可以为官、为吏、为君、为臣了。 由于距今历史久远,姜太公时代没有著书立说之事、之风,史实、史籍遗存鲜见、稀少,加之神话传说、演义故事的折射反映,真伪俱存,因此便增加了研究姜太公的难度,全面研究、公允评价姜太公的思想智略、丰功伟业,确实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事情。对于我个人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因为我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哲学的教学研究,主攻宋明理学,只是在近知天命之年时,“投笔从戎”,成为“武学教官”,才开始接触“兵书战策”,即便此时,对姜太公事迹、思想,亦知之甚少,更没有研究,当然不可能写出有质量、有分量、有水准的著作了。 1996年9月,时值姜太公诞辰3135周年,由山东淄博临淄齐文化研究社等单位发起,在齐国故都临淄召开“姜太公学术讨论会”,我应邀出席,并在开幕式上做了“姜太公的军事韬略思想”的演讲。会后,论文收入《姜太公与齐国军事文化》一书,这是我研究姜太公的发端。当然,此前我曾发表过多篇研究齐文化、齐国兵论的文章。由此机缘、基础,国防大学出版社约我撰写《姜太公评传》,我虽诚惶诚恐,但终于答应试试看。经过长时间的苦心钻研,精心思索,用心写作,书稿终于在1999年1月出版。该书出版后,颇得学界好评,深受读者欢迎,我也深受鼓舞。 虽然如此,但是我却深感对姜太公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这几年来,我翻阅古籍,查找资料,走访圣迹,上下求索,反复琢磨,细心整理,认真撰写,终于写就《姜太公大传》。 我的写作宗旨是:力图全面系统评介姜太公的生平业绩、思想内容、当代价值;力求合理选取材料,尊重历史事实,写出合乎或近乎原貌的姜太公,把姜太公写成人,而不是神。以求发掘姜太公智略的深刻内涵,真正本质,弘扬姜太公文化,有益当代,面向未来。 由于我的学术功力、水平所致,加之姜太公思想博大精深,又距今久远,文献鲜见,所以很难把握姜太公思想真谛,很难确切表达姜太公思想全貌,我所呈现给读者的《姜太公大传》,只能是一孔之见,挂一漏万,其不当之处,失误之点,肯定多有,在所难免,万望各位专家、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后记 经过几年的昼夜奋斗、苦熬,终于将《姜太公大传》写就。今天当我写完最后一个字时,确实有放下千斤重担的感觉,觉得轻松愉快,同时也深感不安。轻松愉快的是:《姜太公大传》的完成,对我来说,实在是太难了。因为要全面探索、论述姜太公的丰富思想、智慧韬略等,非我力所能及。不仅是“力不从心”,而是常常是“心不从力”(因心脏时时报警),所以难上加难。 几年来,我一直花费所有心神、精力、时间,从事这一件大事。搜集资料,构思框架,全神贯注,精心写作,积年有年,耗尽精力,而不敢懈怠,故一旦完成,备感轻松。深感不安的是:姜太公是一位智勇双全、文武兼备、韬略超人,又建立丰功伟业的传奇圣人、伟人,加之历史久远,神话传说甚多,真实资料不多,尤其是本人学术功底不深,所以写起来实在困难。书虽写就,肯定挂一漏万,不妥、不当之处,一定不少。以此书奉献给广大读者,故使我深感不安也。 不过,我深知,也相信广大读者,会理解、谅解我的愚陋、难处。我只求抛砖引玉,期望更多的专家学者,进一步关注、研究太公思想,发掘太公智略,弘扬太公精神。 该书出版深得武汉大学出版社领导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谢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