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系统分析与工程》共八章,重点从概念与数学的系统性上完善了水文循环结构模型,提出了以植被为中心的生态水层参与水文循环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降水在生态水层的控制下对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分配,从实用意义上与科学理论上完善了“三水转换”的过程,即通过生态水层的调节、缓存、分配功能,实现降水转换成地表水与地下水,从而得到了具有实用意义的“四水转换”(降水、生态水、地表水及地下水相互转换)的概念。本书由万新南编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地下水系统分析与工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万新南 |
出版社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地下水系统分析与工程》共八章,重点从概念与数学的系统性上完善了水文循环结构模型,提出了以植被为中心的生态水层参与水文循环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降水在生态水层的控制下对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分配,从实用意义上与科学理论上完善了“三水转换”的过程,即通过生态水层的调节、缓存、分配功能,实现降水转换成地表水与地下水,从而得到了具有实用意义的“四水转换”(降水、生态水、地表水及地下水相互转换)的概念。本书由万新南编著。 内容推荐 《地下水系统分析与工程》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书共八章,主要介绍水循环及结构模型,水文要素的系统调查与研究方法,地下水系统的调查及勘察技术,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研究,地下水资源的系统评价,地下水系统开发与疏排工程,地下水开发及疏排引起的环境效应与评价,地下水环境修复与治理工程等。本书以系统理论思想为主导,从实际出发,讨论了重大的地下水系统研究方法、地下水开发、矿山隧道疏排水及地下水环境修复等工程问题。特别是本书融入了作者近年西部构造与地形复杂区地下水研究的一系列科学研究成果及国内外最新地下水研究的新进展与新方法,涉及内容较广,富有时代感。本书打破了原水文地质教材的编写架构,同时保留并加强了部分原《水文地质学》教材的重要经典内容。 《地下水系统分析与工程》可作为与地下水工程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本科生教材,其中部分内容理论性较深,可作为水文地质专业硕士、博士及相关学科专业人员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或研究的参考书。本书由万新南编著。 目录 第1章 水圈与水循环系统 1.1 水圈 1.2 水文循环系统 1.2.1 水文循环的复杂性 1.2.2 水文循环的类型 1.3 水文循环结构模型 1.3.1 结构模型四要素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1.3.2 水文循环的结构模型 第2章 水文要素调查与系统研究方法 2.1 降水系统调查 2.1.1 降水要素的调查 2.1.2 降水特征 2.1.3 影响降水的因素 2.1.4 面降水量计算 2.2 生态水系统调查 2.2.1 “生态水”与“生态需水”的概念与讨论 2.2.2 生态水层构成要素调查 2.2.3 生态水系统分析 2.2.4 生态水层调查方法 2.3 地表水系统调查 2.3.1 地表水系统的重要术语与概念 2.3.2 河川径流的形成过程 2.3.3 影响地表径流形成过程的因素 2.3.4 地表水调查的内容 2.3.5 地表水调查方法与手段 2.3.6 地表水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3章 地下水系统调查与勘察技术 3.1 水文地质调查概述 3.1.1 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 3.1.2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3.1.3 水文地质调查的阶段和任务 3.1.4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原则、步骤 3.2 水文地质测绘 3.2.1 水文地质测绘的基本任务 3.2.2 水文地质测绘的基本要求与步骤 3.2.3 水文地质测绘的内容 3.2.4 不同地质地貌单元的水文地质测绘 3.2.5 水文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 3.3 水文地质物探 3.3.1 地面物探 3.3.2 地球物理测井 3.3.3 水文物探工作内容 3.4 水文地质钻探 3.4.1 水文地质钻探工作的任务 3.4.2 水文钻孔布孔原则及布孔方案 3.4.3 水文钻孔技术要求 3.4.4 钻探过程中的水文地质观测与编录 3.5 水文地质试验 3.5.1 抽水试验 3.5.2 渗水试验 3.5.3 钻孔注水试验 3.5.4 溶质弥散试验 3.5.5 示踪试验 3.6 水文地质调查的成果汇总与报告编写 3.6.1 水文地质信息系统 3.6.2 文字报告系统 第4章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研究 4.1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4.1.1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基本概念 4.1.2 地下水动态均衡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4.2 地下水动态研究 4.2.1 地下水动态特征研究 4.2.2 地下水动态的预测预报 4.3 地下水均衡研究 4.3.1 均衡期与均衡区的划定 4.3.2 均衡式的建立 4.3.3 均衡要素的测定 第5章 地下水资源系统评价 5.1 地下水资源的概念与“量分解” 5.1.1 地下水资源的概念 5.1.2 地下水资源的基本特征 5.1.3 地下水资源量的分解及其讨论 5.2 地下水资源量的系统评价 5.2.1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目的及原则 5.2.2 经验计算法 5.2.3 数理统计法 5.2.4 地下水渗流理论数学建模法 5.3 地下水资源“质”的系统评价 5.3.1 评价原则及标准 5.3.2 评价方法的选择与评价实例 第6章 地下水系统开发与疏排工程 6.1 地下水开发工程 6.1.1 地下水源地的选择 6.1.2 地下取水建筑物的类型与设计 6.1.3 地下储水工程 6.2 矿坑地下水疏排工程 6.2.1 采矿工程与矿床水文地质概要 6.2.2 矿坑充水条件分析 6.2.3 矿坑(井)涌水量预测内容及要求 6.2.4 矿坑(井)涌水量系统预测方法 6.2.5 矿坑排水工程及优化 6.3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下水疏排工程 6.3.1 地下水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及对策 6.3.2 地质灾害体的地下水疏排工程 第7章 地下水开发、疏排的环境效应与评价 7.1 环境地质效应 7.1.1 地面沉降与塌陷的环境地质特征 7.1.2 环境地质效应的机理分析 7.2 地下水开采、疏排引起的水质恶化 7.2.1 地下水强采导致的污染扩散 7.2.2 滨海区地下淡水的咸化 7.2.3 地下水开发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 7.3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7.3.1 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7.3.2 环境影响预评价方法 第8章 地下水环境修复与治理工程 8.1 地下水污染特征与污染范围调查 8.1.1 污染现场调查 8.1.2 土钻应用与观测井安装 8.2 污染信息的采集与系统分析 8.2.1 土壤污染信息的采集 8.2.2 污染信息获取 8.2.3 地下水特征信息 8.3 环境影响风险评价 8.3.1 风险评估概念 8.3.2 污染受体与污染接触路径 8.3.3 风险(危害)等级划分与评估 8.3.4 风险级别量化计算 8.3.5 风险评价案例 8.4 地下水环境的修复技术 8.4.1 修复目标 8.4.2 修复方案制定及可行性研究 8.4.3 土壤和地下水的修复技术 主要参考文献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