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华上古十二帝(上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周光敏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回 华胥女雷泽受孕 轩辕洞伏羲诞生

有诗曰:

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

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

未有天地气生形,已有天地形寓气。

从形究气日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

这是清人吴谦等在所著《医宗金鉴》中的一首诗。此诗系根据《易经》和《老子》的学说而写。虽然听起来非常深奥难懂,但它却讲的是中国上古之人认识天、地、万物生成的道理。因为此书名为《中华上古十二帝》,内容涉及华夏先祖的诞生及诸多上古神话故事,所以必须先从天、地开辟和人类诞生时的太古说起。为了读懂这首诗,先将诗中所涉及的几个中国哲学术语做以下必要的解释:

这里的“无极”乃是指没有穷尽,兼指空间和时间,也是天地未分时最原始的无形无象的混沌状态。

“太虚”即“气”;“乃世界万物之本原也”。正所谓:“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因此,“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而这里的“气”,并非我们今日所说的空气,这种“气”乃是蕴含着万物生成的极其微小的物质,就如今日生命科学上的DNA,即脱氧核糖核酸或质子一样,是万物诞生的基本要素,当万物消亡之后,又皆化为“气”,变成了“太虚”。

“太极”乃至大、至高,无有终极之意。《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即天、地),两仪生四象(即春夏秋冬四季),四象生八卦。”这里的太极,也是派生万物的本源。所以孙中山对“太极”的解释是:“原始之时,太极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

诗中的“阴阳”,最初指的是日、月,天、地和男、女。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后来泛指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正反两个方面。《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说明阴阳这对矛盾势力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而阴阳交替就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最后再说这诗中的“理”字。理乃道理和准则也,但此处却是指事物的特殊规律,它与具有普遍规律的“道”是有区别的,正是它有着千变万化的特殊规律,所以万物才有了各自不同的形状和性质。

明白了上面这几个词、字的含义,我们即可知道古人是如何解释天地和万物生成的。而对于这首诗,也就不难读懂了。这首诗,说的是在天地未分之时,天地万物,当然也包括人类在内,无论是有机的生命信息或无机的所有物质分子,都蕴含在无边无际的宇宙空间中的“气”内。直到某个时候,这些“气”受到某一个外力的作用,如当代科学家推测的“宇宙大爆炸”产生了星系、星球一样,在这个外力的作用下,“气”突然旋转流动起来,在一静一动中就产生了阳和阴,也就是轻和浊,也就如今日的离心沉淀法一样,清轻者上升为天,浊重者下沉为地,而孕育在“气”中的有机生命因子就落人地面,诞生了世界上的万物,而人类也就从此诞生了。

由此看来,华夏先民在数千年前就对天地万物的诞生有了如此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而西方人则至少落后了。一两千年。直到1859年,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问世,才摧毁了各种唯心主义的“神造论”,使宗教界所宣传的是上帝创造了人类、是神主宰着一切的思想受到了一次沉重的打击。于是,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才开始探索天地和人类诞生的起因,直到当代,西方科学家才认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基因,有可能是从宇宙或彗星的尘埃中传人地球,这与我中华先祖对于生命起源的认识何其相似!

当然,中国人对于天地如何诞生,也有一个神话故事。如在我国三国时,有一个名叫徐整的人,在他所著的《三五历纪》一书中写道一:“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书中还说:所有日月、星辰、风云、山川、田地、草木、金石,都是盘古死后由他身体的各部分变成的。因为此说全系神话,所以在所有正史之中,几乎都不引用,在著名的《四库全书》中,《三五历纪》也并未被收录。但该书将天地未分之时的混沌状态比作鸡蛋,倒是很有意义的。鸡蛋的核心为蛋黄,就如同我们地球的地核;蛋清就如地幔,也就是充满着岩浆;而薄薄的一层蛋壳,就如地壳,也是地球表面最薄、最硬的一层。从这方面来说,徐整的比喻还是非常恰当的。仅此,也比西方人对于地球的认识要先进得多。

好了,这一段天地万物的生成既然叙过,下面就该书归正传了。

且说自天地开辟之后,又不知过了多少亿年,大约在距今170万年至10万年前,我们中华民族的先祖即诞生在这世界的东方大地。当时的人们刚刚从猿类分化出来,生产能力很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弱,只能以母系血缘为纽带,结成群体,以避免猛兽的伤害。为了保护自己和猎取食物,人们以棍棒和打制的石器为武器,猎取野兽,过着茹毛饮血、采食山果的极原始生活。此时,人们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处于不分辈分的乱婚时期。在我国境内发现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和金牛山人,即生活在这一时期。这一时期称为“原始群时代”。

在距今约十万年前时,“氏族公社”开始形成。母系氏族公社是氏族社会的主要阶段。此时,妇女居于支配地位,丈夫居于妻方,辈分以母系计算,财产由母亲继承。此时在中华大地上生活着许多原始的氏族群,也就是原始部落,先后有天皇氏、地皇氏、泰皇氏、巨灵氏、句疆氏、谯氏、谯明氏、涿光氏、黄神氏、犁灵氏、大騩氏、弇兹氏、泰逢氏、冉相氏、盖盈氏、大敦氏、云阳氏、巫常氏、泰一氏、空桑氏、神民氏、倚帝氏、次民氏等三四十个大部落,每一个大部落群皆持续有二三百年,这就是说,至此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了。接着便出现了一个有巢氏,是他教导人们在树上用树枝建造出简陋的篷盖,这就是原始的房屋了。人们自此可以躲避野兽和洪水的袭击,大大开拓了人们生活的空间,人们不再单纯地依赖洞穴了,可以搬到没有洞穴的平原上生活。再接着就是本书中所讲的故事了。

话说在远古时候的世界东方,有一个地方叫做雷泽,据史学家考证,这雷泽原在今日河南省的濮阳境内。那里终年树木繁茂,风景优美,周围全是湖泊沼泽,人迹难以到达。雷泽住着一位天神,他长着龙的身子,人的脑袋,名字叫做雷祖。雷祖原是一条神龙,也不知他有多少年岁了,他一直生活在这个地方,住在雷泽下面的龙宫里。由于天长日久,这位雷神得日月之精华,纳百川之灵气,就逐渐进化成了,龙身人头,他不但能在空中飞翔,而且因为他说话时常常鼓起肚皮,声如雷鸣,所以人们称他为雷神。

再说在世界的西北部,有一个叫华胥国的地方,那里国无王者,人不分高低尊卑,也无任何欲望和嗜好。他们热爱自然,崇尚自然,不知生之乐,不知死之痛,无灾无病,无忧无虑,无爱无憎,无畏无惧,人与人之问既无尔虞我诈,也无亲亲疏疏。他们能在空中疾奔,又能在空中睡觉,漫天迷雾挡不住他们的视线,雷霆万钧也搅乱不了他们的听觉,事物的美丑善恶迷惑不了他们的心智,山岳沟壑也阻止不了他们前进的脚步。

就在这个华胥国里,有一位华胥氏姑娘长大了,她是那样地漂亮,那样地聪慧。有一天,她忽然想到遥远的东方去游玩,于是就告别了父母,来到了东方的雷泽。雷泽是一座不见边际的大湖,放眼望去,但见湖水清波荡漾,锦鳞跃泳,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湖岸边,绿荷无际,芙蓉香风,莺飞草长,柳暗花明。这正是一派风光无限好,人间处处有仙境。华胥女是初次从大西北那荒漠中来到中原,一到风光旖旎的雷泽岸边,就被这美丽的自然景色吸引住了。正在她玩得很开心的时候,忽然发现在雷泽边上的万花草丛中有一只巨人留下的脚印,这只脚印足有一个人的身体那么大,且是那样地光滑,那样地明亮。

P1-3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为写此书参考了上百种历史文献,其中有正史(如《史记》),也有别史(如《帝王世纪》),充分利用了其中的神话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和演义之后,使原始神话传说放出夺目的光彩。

本书引用很多古文献资料,其中多数都是用现代文学语言进行表述,有的直引原文,也都用通俗语言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使神话故事更加生动感人。

本书介绍了很多古代习俗和历史典故,语言简洁,文字流畅,趣味横生,从书中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远古文化,从而产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为创造中华民族新时代的光辉树立起自信心。

——著名史学家、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 朱绍侯

后记

作者于2001年年底曾完成了一部近十五万字的著作——《华夏龙根觅源》,由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我国著名史学家朱绍侯先生审定并写序,且给予很高的评价。该书于2005年年初,由河南大象出版社出版。该书主要探讨了人祖伏羲、炎黄二帝、夏禹故里和他们的伟大功绩,并附带介绍了河南省各地市的名胜古迹。

当该书定稿后,作者认为此书内容过于简单,且仅注重于对人祖伏羲、炎黄二帝故里及功绩的一般介绍,对于自黄帝之后禹之前的诸帝,如少昊、颛项、喾、挚、尧、舜及禹子启的事迹皆未涉及。因为此书偏重于对正史及三皇和夏禹故里方面的考证探索,所以对于发生在禹及以前的众多神话故事讲得非常少。此时,作者更有感于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系统讲述自三皇五帝到夏禹时的上古文学作品,所以,就萌发了想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其内容从“开天辟地”,包括人祖伏羲、女娲、炎黄二帝、少昊、颛顼、喾、挚、尧、舜、禹到夏启为止,欲将这十二个上古帝王的事迹以及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众多神话故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写作笔法上,作者计划采取以中国传统文学的笔法,即以章回小说的形式进行创作,并力求文字流畅,故事情节生动,并且要寓知识性、趣味性与可读性于一体。作者决心既下,便开始搜集素材。好则,作者曾于2000年年初,从书店购得一部《四库全书》光盘版,于是便开始了这部《中华上古十二帝》的创作。

本人深知,要想写好这部《中华上古十二帝》并非易事。这部书实际上是一部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涵盖了上古时期的历史、地理、考古、发明创造、易学、医学、哲学、政治、军事、饮食文化、民族风俗、神话传说等诸多方面。虽然有《四库全书》中众多古籍可以参考,但对于本书中所涉及的上古十二位帝王的记载,不仅有互相矛盾之处,而且其内容十分零乱。这就要求对诸多记载采取相互参照、有其取舍,并进行细致的梳理,力求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更应将古人写活,也就是将他们塑造成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活人”,再将他们呈现在当今的读者面前。这就必须将自己融入到上古时代的社会当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揣测好历史人物的心理及时代背景。不仅如此,在语言表达方面,还必须在不背离原有史籍记载的基础上,尽量把握好现代人的接受心理。由于所接触到的素材基本上全为文言或上古文,如何将其比较准确地译为当代语言,这对于作者来说,无异于是对“珠峰”的一次攀登。作者既非科班出身,更不曾受过高等教育,只好以词典、字典为师。对于那些艰涩难懂的古文字词,只好下工夫“啃”之;对于那些不懂的知识,只好下工夫学之。于是乎,一旦钻入了“书海”,才深知我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且趣味多多。

作者曾担任由国家计委指导,由河南省计经委主办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杂志主编13年,2002年春退休后,即全力用于这部《中华上古十二帝》的写作中。从搜集素材到本书于2006年7月底完成初稿,全书83万余字,历经将近5年,随后又用了一年时间对全书进行了认真的修改。此时本人年已64岁,虽然患有高血糖病,但每日仍于电脑前工作七八个小时,本人之所以如此,只是希望为宏扬我中华文化稍尽绵薄之力。

关于本书中的神话故事,部分内容精选于钟毓龙先生所著的《上古秘史》,在语言及情节方面皆做了相应的增删,使其更加紧凑,更加生动,特在此予以说明。书中所有诗、词、赋等,除注明出处外,亦皆由作者创作。

当本书即将完成初稿之时,即2006年2月12日,在浏览所订的《文摘报》时,发现该报转载了《求是》杂志发表的由田居俭先生写的一遍文章。文章的标题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种表现》,文章说:“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种突出表现,就是把虚无的触角伸向中华民族远古的历史,从源头上否定中国历史。”

文章说:近年出版的两本“猜想”“三星堆文化”的书,就是这种倾向的典型。作者将《圣经·旧约》中的传说与我国“三星堆文化”穿凿附会在一起,说“人类其实只有一个‘文明子宫”’即“地中海东部沿海地区,主要包括北非、巴比伦、犹太人以及希腊人”,断言犹太人先祖亚伯拉罕的后妃夏甲建立了“夏后朝”,亚伯拉罕的孙子以扫(又名以东、红色)与其妻简狄建立了“殷商”,亚吖白拉罕另一个孙子雅各(又名以色列)十二子中的“但”建立了“周朝”,“中国人一直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就是因为“但的图腾是龙”。

文章批判道:“作者的立论就是这么轻率!仅凭《圣经·旧约》中的传说和对‘三星堆文化’的‘猜想’,就贸然把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一笔勾销,并慷慨地记到别人祖宗的账上……”

看到这篇文章,令作者感到既震惊又辛酸。《求是》杂志的文章已对那两本书作出了批判,而作者也有自己的感慨:其一,说明写那两本书的作者,或许就根本没有系统地阅读过中国古代史,而对外国的传说竟是那样地迷信;其二,必须大力宣传和弘扬我中华文化。作者本是“半道出家”,也更不是“科班出身”。原先只是喜欢历史,但并无机会进行过多的研究。在购得《四库全书》,且在退休后,本人才有机会涉足对上古史的深入学习。这时才发现,那浩如烟海的中国古籍,那晦涩难懂的语句,如果不下大工夫,是很难读懂的。如果人们没有深入地对中国古代史进行一番系统学习,一旦看到国外的一些传说,也难免会产生出什么“猜想”之类的穿凿附会。

此外,还有一个如何对待中国古代神话的态度问题。外国人常常将神话作为自己的宗教信仰对待,不但从孩童时代就进行灌输,而且更将神话纳入到他们的文学艺术创作之中。但是,在中国就大大不同了。别说是在当代,人们常常认为神话全是一些荒诞不经之事,甚至于被打入“迷信”之列;就是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对待神话也是采取一种一概摒弃的态度。具体表现在:散见于其他史籍中的有关伏羲、女娲的故事,在《史记》中是不记载的;关于炎帝的记载,也只说了一句黄帝“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至于其他史籍中说炎帝生出来即是“牛头人身”及其他故事,是决不会收录的;有关黄帝、少昊、颛顼、喾、挚、尧、舜、禹、启出生时及发生在他们那个年代的众多神话故事,更是只字不提。因为他说:“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其意思是说:“我一并依据搜集的各种文献论说,选择其中记述得特别典雅的,以此编著成《五帝本纪》作为全书(《史记》)的首篇。”所以,有关伏羲和女娲是“人首蛇(或龙)身”以及所有他认为不够典雅的有关其他帝王的传说,自然不能列入《史记》之中。

正是因为如此,在《四库全书·史部》中,又将“史”分为“正史”、“别史”、“杂史”、“史钞”等等。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只以“正史”论史,而有关历代帝王包括上古时期的大量神话故事,则散存于“正史”以外的其他史籍中。而这些非正史之类的史籍,除了在《四库全书》中有记载外,人们在其他地方是见不到的。所以,有关中国上古的众多神话故事,并没有在国内得到很好的宣传介绍,而向国外“出口”中国的神话故事,那就更不用说了。但是,近些年来,有关介绍国外的神话故事还是不少的,甚至出现了前面所讲的,有人竟以《圣经》的传说来否定中华民族远古历史的现象。这也是为什么“盘古、女娲”没有“亚当、夏娃”形象, “鸿门宴”没有“木马屠城”普及,知道“白雪公主”比“嫦娥奔月”的人更多的原因。出现上述现象,对于一个中国人,不能不是一个悲哀。

正是中国人没有加大宣传中华文化的力度,所以新加坡《联合早报》2006年7月11日刊载了一篇《中国人应理性看待中国复兴》的文章,作者是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研究所教授、研究主任郑永年。文章在评价“中国的崛起”中说:中国的崛起“只是单向的经济崛起”,“中国没有文化上的崛起。经济的崛起既没有带来文化的复兴,更没有造就一种新的文化。相反,传统文化正在加速消失,被商业文化、快餐文化所取代。经历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洗礼的中国越来越难以见到传统的痕迹。尽管有人在提倡学习《论语》、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经典,但是没有人会相信,这类努力能够真正维持传统文化,更不用说是复兴了。在一定程度上说,中国变成了一个没有文化传统的文明了。”(以上见《参考消息》报2006年7月12日第16版。)

这篇被《参考消息》冠以“第三只眼”的文章,难道不能引起国人的深思吗?这篇文章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我们不从现在积极努力弘扬我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七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或许真的就要“变成一个没有文化传统的文明”的民族了!

正是基于以上实例,作者在此呼吁:为了我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希望有识之士和出版界、影视界的朋友们,多创作、多出版、多制作一些以弘扬我华夏悠久文明为题材的书籍和影视作品,以激发我炎黄子孙的爱国主义情怀,让我们的民族不愧为龙的民族,让我们每一位华人不愧为龙的传人和炎黄子孙。

周光敏

2009年12月10日

目录

前言

第一回 华胥女雷泽受孕 轩辕洞伏羲诞生

第二回 雷祖创立大风国 伏羲教民用火烹

第三回 结网捕猎制兽衣 倡导定居养六牲

第四回 播种五谷始农耕 琴瑟乐舞伏羲兴

第五回 扑山火雷祖遇难 继父职伏羲称王

第六回 河出图创立八卦 法天地倡导文明

第七回 制嫁娶告别乱婚 媒妁言聘礼约定

第八回 封方国初定姓氏 制龙旗中州一统

第九回 伏羲祖魂归故里 女娲氏继夫受命

第十回 康回反叛大风国 欲兴水师淹中州

第十一回 女娲筹谋拒敌策 朱襄檄文讨康回

第十二回 共工怒触不周山 女娲炼石补苍天

第十三回 具茨山龙脉呈祥 有熊国话说炎黄

第十四回 游华阳妃生炎帝 遭父嫌寄居姜水

第十五回 有才能重获父爱 宛丘国当上国君

第十六回 重农事五谷丰登 创集市贸易始兴

第十七回 大雷电环绕北斗 有熊国黄帝诞生

第十八回 民拥戴黄帝继位 西王母贺赠牡丹

第十九回 襄城外七圣迷野 牧童献治国良策

第二十回 重农桑推策演历 四帝妃各显奇能

第二十一回 寻梦海隅得风后 力牧大泽投明主

第二十二回 访大隗群英聚会 议国策任命相将

第二十三回 昌发明增强国力 抗蚩尤黄帝练兵

第二十四回 蚩尤兴兵侵宛丘 炎帝兵败退河北

第二十五回 蚩尤黄河遭败绩 黄帝筹谋拒敌策

第二十六回 黄帝出师救冀州 炎帝被挟逃阪泉

第二十七回 诛奸佞炎黄联盟 战蚩尤两国合兵

第二十八回 黄帝蚩尤共鏖战 九天玄女赠天书

第二十九回 夔鼓动天惊蚩尤 有熊国内备战急

第三十回 八阵图大败蚩尤 指南车破敌迷雾

第三十一回 涿鹿大战诛蚩尤 荤粥兴兵犯冀州

第三十二回 风后巧施连环计 黄帝恩威定大漠

第三十三回 黄帝仁德播四海 万国诸侯会釜山

第三十四回 黄帝荣登天子位 炎帝受封领江南

第三十五回 兴农贸日尝百草 衡山峰炎帝长眠

第三十六回 炎帝子孙多传奇 美妙故事代代传

第三十七回 黄帝梦游华胥国 细论天下太平治

第三十八回 为解民疾访神医 黄帝君臣岐山行

第三十九回 访岐伯猎户引路 受帝命神医出山

第四十回 创医经泽被万世 谢天地谋划封禅

第四十一回 祀天帝登封泰山 礼地神禅祭亭亭

第四十二回 广成子仙临崆峒 轩辕帝虔心拜师

第四十三回 崆峒山黄帝修道 阴符经宝典面世

第四十四回 逍遥观君相聚会 轩辕帝铸鼎荆山

第四十五回 功圆满黄帝升天 遗胜迹万代祭奠

第四十六回 话穹桑皇娥受孕 凤鸟翔少昊称帝

第四十七回 瑶光贯月话颛顼 以德报德喾登基

第四十八回 平叛乱天下太平 高辛氏巡游华北

第四十九回 女娲庙喾帝求子 姜嫄妃足印受孕

第五十回 温泉山帝喾盘桓 姜嫄妃生子三弃

第五十一回 有娥国帝妃省亲 玄湖池简狄沐浴

第五十二回 吞燕卵简狄有孕 剖胸产奇儿出世

第五十三回 巫彭神医说医道 喾妃庆都游大泽

第五十四回 感神龙帝尧降世 昆仑山羿求仙药

第五十五回 窃仙药嫦娥奔月 悲凄苦美女垂泪

第五十六回 帝喾携女巡南方 蛮兵无礼戏帝女

第五十七回 房王兴兵围帝喾 颁偿破敌嫁帝女

第五十八回 山重水复疑无路 盘瓠獒犬斩敌首

第五十九回 帝喾负言女履誓 盘瓠负女遁深山

第六十回 帝女犬子回 故国 帝喾分封盘瓠子

第六十一回 为立嗣帝喾问卜 论长幼挚为嗣君

第六十二回 识大限帝喾驾崩 挚帝立宠信三凶

第六十三回 美人计迷惑帝挚 听谗言尧谪陶唐

第六十四回 至亲被驱离帝宫 重臣失意辞朝堂

第六十五回 三凶奸把持朝纲 三苗国祸乱南方

第六十六回 修蛇祸害洞庭野 孔壬施计封唐尧

第六十七回 奉挚旨尧诣唐地 王屋山众英聚会

第六十八回 少咸山猰输为害 遵尧命羿往征剿

第六十九回 诛猰貐又接挚命 务成子助羿建功

第七十回 黑水边羿诛九婴 洞庭野大战修蛇

第七十一回 修蛇被屠洞庭野 又逢凿齿祸南方

第七十二回 畴华野凿齿被诛 思禅位帝挚颁诏

第七十三回 杀封稀羿往桑林 务成子细说大风

第七十四回 息大风东海之滨 十日出稼禾焦焚

第七十五回 羿射九日救苍生 帝挚禅位再颁诏

第七十六回 唐尧侯梦游天宫 王屋山再得贤臣

第七十七回 帝挚崩驾亳都城 唐尧平阳即帝位

第七十八回 立谤木广开言路 察民情尧巡南方

第七十九回 逍遥观尧遇赤将 淮阴侯细说水怪

第八十回 观东海话说沧桑 察民俗尧巡溧阳

第八十一回 溧阳侯细说茶道 尧君臣首尝海鲜

第八十二回 彭蠡泽尧访洪崖 三苗国狐功逞凶

第八十三回 施毒术祸国殃民 假仁义苗王称雄

第八十四回 狐功施计害帝尧 天子严词震苗王

第八十五回 苗王设宴施毒计 诸侯共谋拒敌策

第八十六回 百花丸解君臣难 贩布老翁说蛊毒

第八十七回 养益虫害人害己 盘瓠子迎帝认亲

第八十八回 跳月节苗民婚配 说水患试析成因

第八十九回 拜王母乞息水患 黑水岸逢蒙弑羿

第九十回 西王母瑶池宴客 大司农回 归平阳

第九十一回 苗王兴兵犯中州 篯铿挂帅拒强敌

第九十二回 丹水岸苗王被擒 访许由帝尧让贤

第九十三回 握登姚墟生虞舜 后母虐待多苦辛

第九十四回 虞舜师从务成子 瞽叟信谗杖无辜

第九十五回 始耕田虞舜奋力 施奸计象欺亲兄

第九十六回 被父逐舜做什器 游泰山重华学琴

第九十七回 遭陷害再次被逐 耕历山虞舜受欺

第九十八回 所琴声大象耕田 施教化农人让畔

第九十九回 舜探亲被逐再三 躲盛名雷泽捕鱼

第一百回 陶河滨舜化东夷 帝子朱漫游遭谴

第一百一回 旱行舟帝子流放 免共工举鲧治水

第一百二回 崇伯携妻隐封地 华山峰顶盗息壤

第一百三回 吞薏果鲧妻有孕 玲珑堂大禹诞生

第一百四回 奉帝命崇伯治水 郁华子教授神童

第一百五回 贤良母与世长辞 遵慈命寻父登程

第一百六回 寻父迹查看水患 雷泽畔三圣聚会

第一百七回 尧选贤四岳举舜 试德行帝欲嫁女

第一百八回 重华诸友聚沩汭 篯铿执伐访虞舜

第一百九回 娥皇女英嫁英杰 舜携二妻拜父母

第一百十回 瞽叟夫妇虐子媳 二嫂艳容惊虞象

第一百十一回 涂仓廪母弟纵火 舜浚井父子填土

第一百十二回 脱大难舜归帝都 察水患人于大麓

第一百十三回 舜举八元与八恺 三凶不服舜摄政

第一百十四回 鲧治水失败遭诛 平水患舜举大禹

第一百十五回 宛委山顶获金简 云华夫人会大禹

第一百十六回 巫山神女赠宝箓 禹继父职为夏伯

第一百十七回 尧退位虞舜摄政 夏伯禹治水定计

第一百十八回 碣石山海妖逞凶 降魔怪应龙施威

第一百十九回 开九河导水人海 王屋山收七地仙

第一百二十回 玉卮娘娘收骄虫 大禹开凿砥柱山

第一百二十一回 王母相邀巨灵神 太华中条分两边

第一百二十二回 禹凿龙门探地窟 天皇伏羲赠玉简

第一百二十三回 开掘壶口水人海 鲤鱼应试跳龙门

第一百二十四回 探河源禹导积石 轩辕镜诛除妖魅

第一百二十五回 大禹二过桐柏山 九尾神狐说天缘

第一百二十六回 涂山国大禹成亲 洞房夜水怪入侵

第一百二十七回 天地神将诛群妖 大禹施仁放山魈

第一百二十八回 桐柏山风雷震荡 天地将大战魔王

第一百二十九回 巫支祁永囚禹井 神龟出进献洛书

第一百三十回 禹凿轩辕现熊身 女攸化石破生启

第一百三十一回 十二蛟龙闹洞庭 十二神女战蛟龙

第一百三十二回 三苗再次祸南方 大禹挂帅征有苗

第一百三十三回 七地将三戏苗王 皋陶书讨敌檄文

第一百三十四回 三苗国重立新君 岣嵝峰禹留圣碑

第一百三十五回 九州水平功圆满 昆仑山上谢王母

第一百三十六回 尧驾崩葬于谷林 避丹朱舜隐南河

第一百三十七回 舜即位因才任官 弃功名篯铿隐世

第一百三十八回 西王母贺赠玉琯 都蒲坂舜封弟象

第一百三十九回 师帝尧荐禹于天 禹摄政皋陶献谋

第一百四十回 舜南巡驾崩九嶷 二帝妃湘江为神

第一百四十一回 避舜子禹隐阳城 禹即位五音听政

第一百四十二回 诸侯会帝禹驾崩 启即位夏朝开基

后记

参考书目

序言

中国也像其他古老国家一样,在远古时期有过神秘而美丽动人的传说,如“盘古开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羿射九日”、“嫦娥奔月”、“启母化石”等故事,显示了我们的远古先人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中的丰富想像力。

本书内容都属于传说时代的历史故事。所谓传说时代的历史,就是指那时还没有文字,是靠人们口耳相传,并由后人追记而保存下来的历史。由于远古年代过于久远,口耳相传容易失真和走样,故各种古文献中所记载的传说时代历史就显得有些杂乱无章。能够把这复杂莫测、由传说时代故事组成的远古历史,梳理出一个发展脉络并用章回小说的形式写成一部八十余万字的《中华上古十二帝》,似乎还是一个创举。

中国人在表述历史时常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如果对这句话认真分析,它所表述的是三大历史阶段:一、“自从盘古开天地”,这是指天地刚从混沌中摆脱出来,人类还没有产生,即便从原始的人类算起,至今也有二三百万年到几十万年,当然也没有什么历史传奇可言;二、“三皇五帝”,这时正处于氏族社会阶段,也是人类征服自然进展较快一、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所以神话故事特别多;三、“到如今”,这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直到现在。本书所讲的传奇历史和神话故事,就是这三个阶段中的“三皇五帝”时期。

关于“三皇五帝”的说法并不一致。仅据《辞海》的归纳,“三皇”就有六种说法:一、天皇、地皇、泰皇;二、天皇、地皇、人皇;三、伏羲、女娲、神农;四、伏羲、神农、祝融;五、伏羲、神农、共工;六、燧人、伏羲、神农。而“五帝”也有三种说法:一、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二、太昊(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昊、颛项;三、少昊、颛项、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以上有关“三皇五帝”的各种不同说法,都见之于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可以说各有所据,但由于“三皇五帝”都属于传说时代被神化了的历史人物,很难说哪一种说法就完全正确,故至今仍是诸说并存。《中华上古十二帝》的作者周光敏先生有意避开了三皇五帝的各种成说,选择了伏羲、女娲、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挚、尧、舜、禹、启十二位帝王的事迹和神话故事以成书,我认为这种选择其态度是严肃的,因为不管任何人写书,都必须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自己的思路进行写作,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著述前后贯通,环环相扣,自成体系,有独到的成就。

《中华上古十二帝》是一部章回体小说。这部小说是根据《尚书》、《史记》、《山海经》、《路史》、《绎史》等百余部历史文献写成的,可以说其内容事有所据,然而由于这是一部小说,其内容又是写上古十二位帝王的事迹和神话故事,因此就具有很强的神秘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又兼既然是小说,就必然有虚构的情节和虚构的人物,如“扑山火雷祖遇难,继父职伏羲称王”、“伏羲祖魂归故里,女娲氏继夫受命”、“康回反叛大风国,欲兴水师淹中州”、“民拥戴黄帝继位,西王母贺赠牡丹”、“黄帝梦游华胥国,细论天下太平治”、“帝喾携女巡南方,蛮兵无礼戏帝女”、“美人计迷惑帝挚,听谗言尧谪陶唐”、“唐尧侯梦游天宫,王屋山再得贤臣”、“虞舜师从务成子,瞽叟信谗杖无辜”、“崇伯携妻隐封地,华山峰顶盗息壤”、“重华诸友聚沩油、筏铿执伐访虞舜”、“禹凿龙门探地窟,天皇伏羲赠玉简”、“十二蛟龙闹洞庭,十二神女战蛟龙”、“七地将三戏苗王,皋陶书讨敌檄文”等回目,都有很强的虚构性,但这些虚构都是合乎情理的演义,为本书增光添彩,引人入胜。  本书除虚构情节外,也有写实的内容。这种“写实”有三种情况:一是所写内容虽是神话传说,显得神秘离奇,但并非作者瞎编乱造,而是有历史文献为据,如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等都是见于古文献记载,只是作者用小说语言将它们演化为更生动的.情节,再现于读者眼前;二是真事实写,如黄帝住地轩辕丘、有熊国所在地、黄帝见大隗的具茨山及与黄帝有关的名胜古迹和河南省禹州白石崖村奇异的白牡丹,还有舜生姚墟、迁于负夏、耕于历山、渔雷泽等的位置,都是作者或者经过多方考证,或者经过亲自考察的地方,所写内容全部属实;三是本书写实还表现在如实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习俗礼仪,如婚嫁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等六种程序,黄帝封禅祭祀时的仪式等,还有本书对“河图”、“洛书”、《黄帝阴符经》、《大禹谟》、《皋陶谟》等文献古籍作了如实介绍,使深奥艰涩的古文献,经过作者深入浅出的阐释,令读-者一目了然。以上这种虚实相结合的写法,更增加了本书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

本书在对人物的描述方面,褒忠惩奸,忠奸分明。借大禹治水保留几座山峰作为中流砥柱而发表议论,“来树立一个做人的榜样”,使中流砥柱“经受千年、万年水流的冲击,岿然不动,让他显示出一种不肯随潮流去的精神”,“树立独立不挠的气概”。还通过舜、禹、皋陶的论证来讲述“知人,安民”、“治民,养民”、“居安思危”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道,这些政治性的议论,对现实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书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就是过去中国人常说“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本书则又向前推进了两千年,从人祖伏羲氏算起,认为中华民族有七千年文明。由于本书不是史学专著,这一“中华七千年文明”之说,大概不会引起史学界的关注,但小说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在读者群中可能产生广泛的影响。从最近考古发掘的成果来看,中国文明史确有向前推进的可能,“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正在集中各学科的力量研究中国文明起源问;题,不久的将来就会有较为明确的结论。当然,对于小说来说,是允许作者虚构和充分发挥其想像力的,这样,对于本书说的“中华有七千年文明史”的论断,我们把其作为一种美好的愿望还是可以肯定的。

光敏先生在《前言》中说,“本书力求做到三个结合:正史、别史与神话相结合……中华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相结合……知识性、趣味性与可读性相结合。”对于这三个结合的提出,应该说其目标是相当高的。我是本书的第一位读者,根据我阅读此书的体会,我认为这三个结合的目标基本达到了要求。一、作者为写此书参考了上百种历史文献,其中有正史(如《史记》),也有别史(如《帝王世纪》),充分利用了其中的神话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和演绎之后,使原始神话传说放出夺目的光彩。二、本书引用很多古文献资料,其中多数都是用现代文学语言进行表述,有些直引原文,还用通俗语言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使神话故事更加生动感人。三、本书介绍了很多古代习俗和历史典故,语言简洁,文字流畅,趣味横生,从书中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远古文化,从而令读者产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为创造中华民族新时代的光辉树立起自信心。

我没有写过小说,也不知道写小说的艰辛,更没有写小说的经验,但我主观上认为,写历史传奇小说比写言情小说要困难一些。写言情小说可以凭作者的神思(想像力)和创作激情任意驰骋,情节越离奇、曲折,越受读者欢迎。但是,写历史传奇小说却必须阅读大量史书和古文献,且所写内容不能离开所写历史传奇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框架。光敏先生为写这部《中华上古十二帝》,竞参阅了百余种史书和古文献。人所共知,中国古文献文意艰涩,文字难认,佶屈聱牙,隐晦不明,这对于没学过历史专业、古文献专业的光敏先生来说,其难度可想而知。但光敏先生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和难以逾越的障碍,把错综复杂、头绪万端、互相矛盾、古怪离奇的上古时代,从伏羲到夏启三千多年的传奇故事,写得条理清楚,有声有色,实属难能可贵,令人钦佩。在《中华上古十二帝》即将出版之际,谨以此小序表示贺忱。

朱绍侯

2009年5月6日于雏飞书屋

内容推荐

周光敏编著的《中华上古十二帝(套装上下卷)》是作者参考《四库全书》所载的《尚书》、《史记》、《山海经》、《通志》、《路史》、《绎史》等百余部史籍及其他文献,以中国传统文学——“章回小说”的笔法创作而成。该书文字流畅,语言生动,其内容涵盖人祖伏羲、女娲、炎黄二帝、少昊、颛项、喾、挚、尧、舜、禹、启等十二位上古帝王的事迹以及发生在他们那个时代的动人的神话故事。也是我国迄今为止第一部系统讲述中华上古文化的长篇章回小说。全书共一百四十二回,约八十二万余字。

《中华上古十二帝(套装上下卷)》寓知识性、趣味性与可读性于每一段落,共讲述各种上古故事约四百余个,其内容涉及上古历史、地理、考古、发明创造、易学、医学、哲学、政治、军事、饮食文化、民族风俗、神话传说等,力求让读者在轻松地阅读此书的同时,达到“习史以明志,知古而鉴今”,了解我中华民族七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上古文化,从而树立起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唤起我所有炎黄子孙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为中华龙在新时代的腾飞、为中华民族在新时代再造辉煌而努力。

编辑推荐

周光敏编著的《中华上古十二帝(套装上下卷)》共计一百四十二回,八十二万余字,共讲述各种上古故事约四百余个,其内容涉及上古历史、地理、考古、发明创造、易学、医学、哲学、政治、军事、饮食文化、民族风俗、神话传说等。在讲述这些故事时,尽量作到文字流畅,语言生动,力求让读者在轻松地阅读此书的同时,以达到“习史以明志,知古而鉴今”,了解我中华民族七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上古文化,从而树立起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唤起我所有炎黄子孙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为中华龙在新时代的腾飞,为中华民族在新时代再造辉煌而努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8: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