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建国编著的《卜舫济传记》在研究中将注意把卜舫济的理想和使命与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上海社会空间结合起来,避免过于简单化的认识。同时还会探讨卜舫济与中国社会、中国政治、中国教育等多个层面的关系,力图展示卜舫济多面相的人生,揭示中西文化交流中卜舫济的角色和作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卜舫济传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石建国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石建国编著的《卜舫济传记》在研究中将注意把卜舫济的理想和使命与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上海社会空间结合起来,避免过于简单化的认识。同时还会探讨卜舫济与中国社会、中国政治、中国教育等多个层面的关系,力图展示卜舫济多面相的人生,揭示中西文化交流中卜舫济的角色和作用。 内容推荐 在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美国传教士扮演了极不平凡的角色,他们是文化交流的先驱,是西方文化的播种者。卜舫济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石建国编著的《卜舫济传记》以卜舫济在华生活55年为线索,梳理了他接办圣约翰大学、发展圣约翰大学的整个过程,并围绕教会教育,着重阐述了他在圣约翰大学的教育理念、教育转型、大学本土化等方面的作为与贡献。《卜舫济传记》通过对卜舫济传教士在华的经历和对华教会教育思想的研究,我们可以更为全面了解近代中美文化交流的曲折历程,为今天中美文化大交流以资借鉴。 目录 绪 论 第一章 卜舫济来华与主要活动 第一节 出生和求学经历 第二节 卜舫济来华 第三节 在华主要活动概况 第二章 卜舫济与“圣约翰模式”的兴衰 第一节 “圣约翰模式”的形成 第二节 “圣约翰模式”的特色 第三节 圣约翰的宗教教育 第四节 “圣约翰模式”的评价问题 第五节 时空视野中的“圣约翰模式” 第三章 卜舫济的教育理念 第一节 为什么要办教育 第二节 办什么样的教育 第三节 如何办教育 第四节 卜舫济对近代中国教育的影响 第四章 卜舫济与中华基督教教育会的转型 第一节 与中华基督教教育会的关系渊源 第二节 与中华基督教教育会的转型 第三节 对中华基督教教育会的贡献 第四节 动机与作为 第五章 卜舫济与上海公共租界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与上海公共租界华人学校的创设与发展 第二节 与上海公共租界的教育管理 第三节 与上海公共租界教育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节 社会福音论者的启示 第六章 卜舫济与圣约翰“六三”学潮事件 第一节 五卅运动与圣约翰“六三”事件 第二节 “六三”事件的经过 第三节 卜舫济与“六三”事件的关系及善后 第四节 “六三”事件的影响 第五节 作为传教士的心结 第七章 卜舫济与圣约翰的“本土化”问题 第一节 圣约翰“立案”问题的由来 第二节 卜舫济与圣约翰“立案”问题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三节 卜舫济与圣约翰“立案”的关系 第四节 “立案”背后的观念碰撞 第八章 思考中国:卜舫济的中国观 第一节 中国政治观 第二节 中国文化观、社会观与教育观 第三节 卜舫济中国观的特点和评价 第九章 卜舫济在近代中国的影响 第一节 如何认识卜舫济 第二节 卜舫济评价的若干问题 附录 卜舫济年谱简编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试读章节 胡夏米的观察确实很精准。地处南北交通要冲的上海,虽说仅仅是县府所在地,到18世纪末,在贸易的推动下已设有125家钱庄,1830年外地人设立的会馆更达到21家。因此,上海的重要性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给处心积虑要打开中国贸易大门的英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而英国著名的鸦片贸易商、1841年成为伦敦国会议员的查顿(william Jardine)早已将上海纳入他鸦片走私贸易的网络中,正是他的推动,上海最终被英国政府选为强迫中国政府开放的口岸城市之一。 1840年,英国借口中国清王朝政府没收焚烧鸦片,挑起了侵略战争,史称“第一次鸦片战争”。经过工业革命洗礼的英国,依仗坚船利炮,打败了日渐没落的中国古老封建王朝——清朝。1842年8月29日,战败的中国清政府被迫在南京与英国代表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条约的其中一项内容是,规定清政府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胡夏米的独具慧眼,查顿的大肆活动,就这样把上海推向了对外开放的新航道,上海的开埠是与屈辱连接在一起的。 1843年11月8日晚,一艘英国小型轮船驶抵上海。随船而来的英国驻上海领事、前驻印炮兵上尉巴富尔(George Balfour),在一名医生、秘书以及作为翻译的传教士麦华佗(walterH.Medhurst)的陪同下,踏上上海的土地,要求依据《南京条约》开辟贸易通道。11月14日,巴富尔根据南京条约的规定,宣布上海为向外商开放的通商口岸。12月,上海道台宫慕久与英国领事划定了外滩英国租界的南北界线,上海英租界由此形成。在英租界发展过程中,1845年6月17日抵达上海的美国圣公会第一任主教文惠廉(william Jones Boone),于1848年在苏州河北岸虹口地区“广置土地,建造房屋,并向上海道提出美租界的要求”,上海道台答应了他的要求,这样虹口区开辟了美国租界。后来,英美租界合并成立公共租界后,租界当局没有忘记这位美国租界开拓的先驱,1864年7月17日当他在上海病逝后,就将虹口新拓的一条道路命名为文监师路(Boone Road,即蓬路,今塘沽路),以示纪念。 租界的出现,是上海开天辟地的大事。它改变了上海的城市发展方向,使之逐渐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枢纽,演绎着东西方文化交汇和碰撞的历史悲喜剧。而圣约翰大学的出现,是上海开埠的产物和美国圣公会传教士的杰作。 P22-23 序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因美国“9·11”事件和随后发生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整个世界陷入了极大的困惑和矛盾之中。难道美国学者亨廷顿的预言——人类“文明的冲突”真是一种现实?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等不同文明真是水火不相容、你死我活的关系吗?人类文明的未来出路在哪里?尤其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极度频繁,尊重和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到底有没有合理性和实现的可能?到底应如何处理人类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已经向人类的和平共存提出了尖锐挑战。 人类历史也告诉我们,过往历史本身就是文化交流和传播史,内中蕴藏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有助于为今天的人类解决面临的难题提供丰富的经验和启示。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有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换言之,现实与历史的结合,本身就是历史学发展的动力,也能为今天面临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答案。正是在现实问题的推动下,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史学研究领域出现了新的动向:一是全球史观逐渐兴起,注重对跨文化交流现象的研究;二是后现代主义、文化人类学等新理论方法渗入史学研究领域,丰富了史学认识的工具;三是自亨廷顿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文明冲突”论以来,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现实上,这一观点都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目前,随着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国际冲突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如何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再次成为关注的热点。上述动向无不折射出现实世界的变化和需要,跨文化交流研究自然再度成为令人注目的学术领域,这正是笔者选择美国来华传教士卜舫济作为研究对象的一个缘由。 在中美文化交流史上,作为中美文化交流的载体,美国传教士曾经是先驱,是最初的薪火播种人,具有重要地位,扮演了极不平凡的角色。自鸦片战争后,美国传教士带着向中国“播撒基督教火种”的强烈使命,争先恐后地踏人刚刚被西方强行打开国门的中国,他们设教堂、办学校、开医院,把西方文化输入中国,汇集成了一股西方文化传播的潮流。在浩浩荡荡的传教士大军中,卜舫济(1864~1947年)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作为美国基督教新教团体圣公会传教士,卜舫济于1886年来华,1888年接办圣约翰书院,经过他积极努力,将其发展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也培养了诸如施肇基、顾维钧、周诒春、宋子文、林语堂、邹韬奋、刘鸿生、荣毅仁等一大批中国近代史上的知名人物。作为西方基督教文化的传播者和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中国生活的55年中,在教育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了碰撞与冲突。通过对他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中美或者说中西文化交流的动向、实质,这将有助于我们把握中美文化交流中传教士现象的本质。而且通过对卜舫济为代表的美国传教士文化交流现象的历史清理,也能够为我们认识不同文化或文明之间的关系,为理解和认识不同文化交流中的人类行为,提供一些有益启示,此为选择本课题的缘由之二。 其三,尽管卜舫济甚为有名,是美国传教士中的代表人物,然而,纵观国内外研究状况,迄今没有一本较全面、深入系统研究卜舫济的论著出版。已有的一些论著,大多重点是围绕圣约翰大学展开的,仅仅涉及他的一些史料。就是以卜舫济为对象的研究,由于时代和资料等原因,梳理不够全面,对其一生未能进行系统考察,并且也存在一些史实错误等问题。 后记 这部书是由本人博士论文修改而成的,它的出版记录了一段自己的学术历程。 2005年,已届不惑之年的我,舍家抛业,毅然走上求学深造的艰辛之路,真是苦甘一言难尽。好在自己有一股不服输的豪气和“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毅力,在学业上未敢偷懒。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自谦没有这样的境界,但如今书稿修改完成时,回首漫漫求学路,掩卷沉思,不胜感慨。 人生如梦,人又少不了梦想。我属于那种不断有梦,不断追梦,又孤傲自恃不断为圆梦拼搏的一类人。博士论文的选题“卜舫济研究”,其实也是自己的一个梦。那是在1996年,因机缘,自己参与一项国际合作项目,得以调阅大量上海档案馆的档案资料,在这里我了解有大量卜舫济档案收藏,于是让我心存梦想,有一种强烈的探索愿望,期望有朝一日,利用这些资料,将美国传教士卜舫济研究清楚。自此后,为圆梦我不断收集资料,做着准备。 没想到正是读博士圆了自己的求学梦,也圆了自己“卜舫济研究”的梦。在导师裔昭印老师引导和关怀下,几经斟酌,我最终选定以“卜舫济研究”做博士论文选题,踏上了圆梦的征程。裔老师学业上督责甚严,一丝不苟,使我受益匪浅。在她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学业和博士论文写作都比较顺利。舒运国教授、周春生教授、叶江教授在学业上对我教诲良多,并对选题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使我的博士论文写作更为顺畅。复旦大学我的硕士生导师石源华教授不仅继续关心我的学业,而且为我牵线搭桥,使我结识了复旦大学圣约翰大学研究专家徐以骅教授。徐教授无私提供了从美国带来的资料和自己的论著,为我博士论文的写作弥补了资料的缺陷。上海档案馆的马长林研究员、何品副研究员和档案利用服务部诸位同仁为我调阅档案提供了方便,使我大大节省了时间,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博士论文的如期完成是不可想象的。 卜舫济,在笔者看来,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人物,在近代来华从事教育事业的传教士中,是最著名的一位,他的成就和贡献无疑比著名的司徒雷登还要突出。可惜,由于各种原因,对他的研究远远不够。无疑,选择国内外学术界很少有人深入研究的卜舫济做研究选题和对象,有着太多的困难。一是要突破语言关,有关他的资料大多是英文资料;二是资料问题,他的资料需要花大力气搜集,而且大多存放上海档案馆;三是历史认识问题,对于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到底给予什么样的历史定位,是需要深入探索的难题。 如今我还清晰记得,当博士论文顺利答辩通过时,自己有着强烈的如释重负的感觉,也深知它代表着求学之路、圆梦之路,总是一笔人生财富,会让自己受益无穷。 2008年博士毕业后,我就对论文做着修改工作,并完成副产品——圣约翰大学校史的重要章节《圣约翰大学的发展历程》(徐以骅主编《上海圣约翰大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迄今的不断打磨,也使自己的书稿更为成熟。 当拙作即将付梓出版之际,首先要感谢前已提及的各位恩师和朋友,正是你们的关心和支持,才使我圆了一个梦想。 本书能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是我的同事和好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杜承骏先生大力帮助的结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杨群副总编和编辑部主任徐思彦女士以及责任编辑吴超先生,为拙作的出版付出了艰辛劳动。本书承蒙“青岛科技大学科研启动基金资助,”在此一并深表谢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