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后人的一个世纪性价值难题,也是世界社会主义实践运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的一个世界性价值难题。科学揭示、概括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发展到现代的表现形态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走向现代化的必然环节。
《中国特色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现实与前景》作者戴木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思考。总结、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可回避而必须回答的关键问题之一。
上编 仁义礼智信——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
一、“仁义礼智信”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近代以前)传统
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
能脱离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积淀,要把它作
为最基本的价值资源/27
二、“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是中华民国时期的核心价值观。
它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也汲取了人类文
明发展进步的积极成果,但因缺乏科学的辩证分析和
没有与社会主义时代潮流相结合而归于失败/32
三、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仁义礼智信”担当了中华
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功能,我们完全有理由以此为
价值资源,建构与“仁义礼智信”相传承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9
四、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
件”。在批判、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弘扬发展,是我
们科学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应有态度/45
五、站在人类文明进步和时代精神的前沿,对“仁义礼智信”
赋予其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得
以新生和传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
重要任务/57
中编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实目标,
是自新民主主义革命尤其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党
不断深化认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结果/85
二、社会主义是经济富足的社会。“富强”是社会主义经济
发展追求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100
三、社会主义是政治民主的社会。“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
发展追求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把人民民主当做社会
主义的生命,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108
四、社会主义是文化先进的社会。“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追求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更加自
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
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20
五、社会主义是社会和谐的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
发展追求的目标,要求我们在全社会努力形成全体人
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生动局面/136
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以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理想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
价值指向和前进方向,体现了我们党坚持最高纲领
和最低纲领的有机统一/146
下编 自由民主幸福仁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景
一、马克思恩格斯历来不主张对未来社会作详细描绘和提
供“一劳永逸的现存方案”,但他们创立的科学社会
主义思想体系和对未来社会的预见,为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素材和理论指南/150
二、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始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要高扬共产主义价值理想的旗帜——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大力展现其价值理想的
光辉/161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沿着人类社会文明
发展的康庄大道前进的结果,要高高举起人类共同的
文明成果和价值共识的大旗,为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增添新内容,作出新贡献/170
四、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先驱。“平等、博
爱、和谐、幸福、劳动、人的全面发展”是其核心价
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科学鉴别的
基础上,合理汲取其积极成果/177
五、“自由平等博爱”是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
与资本主义并存并将长期并存,要在彻底批判的前提
下,辩证地对待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本属于人类共同
的文明成果和价值共识/184
六、苏联“现实的社会主义”没有明确的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我们要高度重视汲取其沉痛教训,下大力
气破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大理论与实践难
题/191
七、建国6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我国广大人
民群众的心目中,逐步形成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实践相适应的一系列价值理念,为概括提炼
我国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广泛的现实基础/201
八、初步结论:从本质与特色、理论基础与现实要求、
内涵和形式等因素综合分析和概括提炼,可以初步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要表述为:自
由、民主、幸福、仁爱/209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百年树
人”的基础工程、系统工程、战略工程,需要从基本
内容、理论诠释、法理支撑、语言形式、宣传教育、
实践转化等方面全方位逐步推进/223
后记/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