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灵性的奥秘(修道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观复斋系列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戈国龙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戈国龙,祖籍江西临川,于南京大学少年班就读时,因感生命之无常、宇宙之浩渺,遂于南园草坪,静夜沉思,致虚入浑,初悟大道。乃由理而文,考入北大,专研佛道超越之学问,兼及现代诸家灵修教法。既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又有二十多年的修道经历与实证体验,发愿弘扬中华修道文化,开发传统的智慧资源为现代社会服务。定慧兼美,学修并重,内修外弘,全体解脱。

《灵性的奥秘(修道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其讲述修道的著作。

内容推荐

修道是重要的人生大事,而且是人生中最根本的大事。《灵性的奥秘(修道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中修道的概念不是指一种逃避的行为,不是指那种远离红尘的修道方式。所谓的修道,就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的行为,走上正轨,合于正道,活出真我的风采,回归心灵的故乡。它是我们人生所有成就里面最基础的层面。如果你其他层面有很大的成就,而修道没有入门,没有成就的话,那么你其他的成就最后是没有价值的。

如何修道呢?首先你要找到你自己,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统一的有自觉性的人,当这种人存在的时候,你才能说你所做的事情有意义。其次修道就在你的生活里面,你生活的每一个内容都可以转化成修道。在这种修道的过程当中,你可以提高你解决问题的能力,你的思维敏感度增加了,你的判断力增强了,你就更加容易看清楚自己的方向。

修道不跟任何东西有矛盾,它是不跟你对立的:不跟你的工作对立,不跟你的生活对立,不跟你的家庭对立,它只需要一个转化的功夫。因为修道不是在改变行为本身,而是在提升行为的品质;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如何去做。

《灵性的奥秘(修道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由戈国龙编著。

目录

第一讲 终极的奥秘

 “道学”与“学道”:探索宇宙奥秘的两种路径

 道的无限性及其演化的模型

 性通于道:天人全息合一

第二讲 朝着人的可能性的成长与进化

 人的发展的可能性

 外在工作与内在工作:人格的成长与本质的成长

 幸福生活的条件

第三讲 人为什么受苦

 一心开二门:染净两重因果

 万法唯心:你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

 业力法则: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

第四讲 迈向解脱的道路

 从信、愿、行到见、修、证

 静心的类型

 静心的方法

第五讲 活出真我的风采

 我是谁

 自我、真我与无我

 活出真我的艺术

第六讲 成为身心的主人

 生命的基本结构

 觉悟真性

 净化业相

第七讲 没有终点的旅程

 家园在道路上,解脱在当下里

 登山之旅:不同的高度,不同的风景

 觉悟有起点,但没有终点

第八讲 生活是最终的道场

 除了此时此地,没有别的地方可去

 日常生活中的修炼窍门

 大圆满:缺憾即是圆满,尘世即是净土

结束语

附录:回答听众的提问

试读章节

在基督教的传统里面,有一个神学的传统。有很多神学家,他们研究了关于上帝的学问,就叫神学。但正如道学不等于学道一样,神学的体系不等于一种神秘的体验。有了对上帝的所有的知识和了解,不见得你就体验了那个上帝。一个神学家他可以说是一个教父,但他不一定是一个神秘体验者;而具有神秘体验的人,在宗教的传统中也不一定得到重视。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宗教里面也分成不同的层面。一种是体现出来的形式化的宗教层面,有它的一套组织,有它的教职人员,有它的经典,有它传承的知识体系,比如说神学体系、道学体系等等。这只是在外层,在表面的这一层。而真正的宗教性的层面,是对道的体验,对上帝的体验,这是各大宗教都有的一个神秘主义的传统。在这两者之间,一直有一个张力:在宗教界的教职人员里面,即使是高层的教父、宗教领袖,或者道教界的最高的道学权威,也不一定是道的体验的权威,不一定有真正的宗教体验,这是两码事情。

但是我们又不能把道学和学道两者之间做一个隔裂的理解,他们之间又是有某种关联的。这种关联就是:道学虽然不是那个道的体验,但道学的源头应该是那些体验了道的人,为了传达他对道的体验而作的一种诠释和表达。诠释和表达不等于道的体验本身,但是它是指向月亮的手指,它是某种让你去进人道的体验的一种方式。

一个体道者他很清楚“道”无法被说出来,但是他还是要说。这个说,它起到的一个作用,就是让你去通过他的说,领悟他所不能表达的体验本身。当我说道不可用语言来表达的时候,这其实仍然是一种表达。这种矛盾的表达,恰恰是让你得到某种启迪,某种思维的突破。

如果你真正理解了道不可以用语言表达的时候,你可能就能进人某种超越语言的状态。所以道学是学道里面的一个过程,在学道的过程当中,了解道学是一个基础,但是永远不要把道学等同于那个学道。而是应该透过对道学的了解,进入实践的层面,进入学道、悟道的层面。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和宗教的一个分野。

科学实际上也有它的实践的层面,比如说科学家,他在研究的时候,他要做实验,从这个实验里面得到很多知识,这个知识反过来又指导人们开发出更多的技术系统,创造出很多产品。但是科学家的实验,他是对于外在于他自身的、外在于他主体的一个客体的实验,他在对客体做实验,有一个做实验的人和一个被实验的对象,所以他得到的是一种对象性的知识,一种对象性的了解。

这种实验得到的成果,是可以普遍化的,是可以作为一种产品来供每个人使用的。比如说科学家已经发明了电灯,了解了电的原理,他做出一整套的灯光照明的产品,每个人按一下开关,我们就可以用这个电灯。我们不需要去了解它的理论,甚至也不需要去了解它的技术,每一个人都可以用。

我们可能就会联想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就是宗教家修到最高境界的人,就相当于在修道领域的那些科学家,能不能把他修道的成果,也做出一个产品,供每个人都使用?我们就不用去打坐,也不用去站桩了,也不用去修炼了,也不用念佛了,什么也不要了,你把这个产品给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成仙成佛了,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呢?

依据我的了解,这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说宗教有它的特殊性,因为宗教的觉悟,不是对某种事物的觉悟,不是对某种外在的对象的觉悟,觉悟的是他自身,觉悟的是他最深的自己,觉悟的是他自己的本性,觉悟的是那个道。而道和本性是合一的,这个我们后面还要讲。

修道的成果是生命意识的一个觉醒,一个觉悟,是从迷当中走出来,达到一种悟的层次,这种悟是他自己的意识的一种觉醒。而任何一种公共的产品,它不是跟意识有关的,是一种外在的。这种意识的觉醒,它所做出来的产品对你来说是一种无意识的产品,所以它从根本上就不能变成这样一种产品。宗教的成果是一种智慧,一种觉悟,一种自觉、自悟。没有人能够把他的东西给你,作为一种现成的产品传达给你。P9-11

序言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朋友、各位道友: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作一场讲座,应该说不是一场讲座,是四场讲座。一开始以为是一场讲座,后来赵卫东先生跟我说是作三场讲座,我说三场可能不多又不少,既然是系列讲座,我就可以讲一个比较有体系的专题,那么三场有点不够,我说干脆作四场。所以现在变成了两天共四场系列专题讲座,给大家增加了听课的负担了。

为什么要作四场讲座呢?因为我想把《修道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这个主题做一个稍微系统一些的整体的讲解。如果是单场的讲座,我们就可以讲一个单一的主题就够了;但既然是一系列的讲座,我们就可以围绕着一个中心点来做一个比较详细的展现。所以我说,我就通过这四场讲座来相当于写一本书。那在写这一本书之前,我要先做一个序言,也就是我们先来对这次讲座作一个总体的介绍。

这次系列讲座一共是四场,这四场应该是八堂课,每一场讲座是分成上、下两堂课。这样的话,我们每一堂课可以讲一个问题,这样就可以一共做八讲,这“八讲”就建构了一个我所要讲的《修道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一个理论架构。也就是说,我们分成八节课,每节课一讲,可以简称为“修道八讲”,这是我们这次讲课的安排。

这次讲座,有它的特色,我们可以与《丹道十讲》来比较一下。

可能有的人知道,我去年一月份在香港道教学院做了五个晚上的讲座,每晚两讲,其讲座录音记录稿《丹道十讲》已经出版。那个时候面对的是道教学院的听众,他们基本上有一个道教的背景,所以整个讲座是围绕道教内丹学的一部经典《乐育堂语录》来讲的。那个时候我就说,那次讲座是“超越学术”的,就是说我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学术研究者的立场来讲的,我们是站在对道教的内在体验和了解的基础上来讲的,是比较内在的讲道式的讲座。

这次讲座,又有一个新的特点。一方面我们仍要继续走这个超越学术的路子,我知道我们下面的这些听众不是作为一个学生来学点什么知识的,他们是对文化、对宗教、对修道有一种关怀,有一种内在的兴趣;但同时我们这次的听众,他又没有明显的宗教背景,也不是说一定是佛教徒,也不是说一定是道教徒,所以我说这次讲座,要做第二个超越,就是“超越宗教”。虽然我研究的是佛教和道教,但是我不一定用佛教和道教的语言来讲,讲的东西可能是基于各种宗教的核心的原理,但是它不仅仅局限在宗教的语言内部,我们要从现代的立场,现代的角度,用现代的语言,面对现代人作一个新的整理与阐释。

所以这次的讲座,可以说它的整个框架体系是全新的,你们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课,包括我,我也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课,我也是第一次来讲这个课,这个课我以前从来没有讲过。因为你们既不是学校的一般的学生,也不是宗教徒,所以我这次讲的东西也不是完全走学术的路子,也不是走宗教的路子,是把我多年以来学习、修道的一些体验、一些方法,用我自己的方式来给大家作一个整理,一个介绍。也可以说,这次讲座是一次心灵的探险之旅,我们一起来探索生命的奥秘、宇宙的奥秘。

与这次讲座的风格相应,也请大家要以一种开放的心灵来听这个讲座,把以前所知道的、所学习到的、所了解到的各种东西暂时放下,跟我一起来走上这样一个探寻之旅。如果你们脑海里已经有一大堆的成见、一大堆的观念,用这种东西来听的话,你就阻扰了我们之间一个真正的交流。我们现在是在做一场交流,你要跟我所讲的东西能发生一种共振,一种同频的共振,你才会得到最大的收获。

如果你是用一个知识化的头脑来判断这个老师讲得对不对、好不好,这个时候,在你们判断的时候,很多微妙的信息就被你们忽略了、错过了。因为我所讲的东西,不管你们能够听懂也好,听不懂也好,它都会带来一种新的冲击,对你的思想也好,对你的心灵也好,产生一个“开启”。我们要开启一种新的思想的维度、一种新的对人生探寻的方式、一种生命的新境界。

我们的日常生活很有可能会陷入某种平庸、单调、无聊的状态中,心灵实际上是渴望着某种新的东西,心灵一直在寻找生活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所以这次讲课是一次机会。我希望在这八次讲课当中,把我对人生、对修道的了解和体悟传达给你们,给你们带来某种新的洞见。

可能有些听众会怀有这样一种期望,就是这次研究丹道的老师会不会给我们讲出什么秘诀,给我们传授一些很好的方法,让我们能够得到什么绝招。那我要很坦诚地告诉你,我不是来传授绝招的,也不是来传授秘诀的,但是我这次传授的可能是比那个绝招、那个秘诀还要重要的东西。

实际上大家可能会有一种误解,就是这个修道也好,练功也好,有某一个诀窍、一个秘诀,你传授给我们之后就万事大吉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可以说秘诀到处都是,是现成的,而之所以我们不能够理解它,这些秘诀不能够对我们起作用,是因为我们缺少一个真正的了解,一个真正的洞见。

那个秘诀可以说相当于一块金子,我给你一块金子,你暂时花一下有用,但很快花没了;更重要的是这个炼金术,我要传达的是你能够自己创造金子的方法。有了这套方法,很多秘诀都不在话下。

一旦我们对修道的原理,修道的核心的奥秘,有了自己的了解以后,秘诀可以由你来定,方法可以由你来创造,功法可以由你自己来编。其实要编一套功法很容易,怎么怎么做,这样一套具体的方法是很容易的,但是我们有了这套方法就能解决问题吗?它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人生的问题是一个整体的问题,它是一个综合的问题,它不能由仅仅某一个技术性的方法得到全盘的解决。

这次讲课我们既不是传授一种现成的知识,也不是来传授一套成熟的或者一套成形的、固定的修道方法,我是来开启一种洞见,一种见地的了解。在其中也会穿插着一些方法的问题,修道的方法也蕴含在其中。

以上就是我这本书的序言,也是这次讲座的开场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9 1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