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欧洲爵士素描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作者 王昕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音乐教父李宗盛,生活在有音乐的地方,真好!幕后天王小虫,情迷爵士同赏共鸣。

王昕的《欧洲爵士素描》是当下对于欧洲爵士乐的最重要述评读本。诞生在美洲大陆上的爵士乐,事实上在欧洲充当了古典音乐的另一种发展可能,而欧洲人的智慧,也在其中尽显无遗。

内容推荐

王昕的《欧洲爵士素描》是当下对于欧洲爵士乐的最重要述评读本。诞生在美洲大陆上的爵士乐,事实上在欧洲充当了古典音乐的另一种发展可能,而欧洲人的智慧,也在其中尽显无遗。《欧洲爵士素描》从伦敦到巴黎,从布拉格到莫斯科,从柏林到阿姆斯特丹,从罗马到雅典,欧洲每个地方的爵士乐都有着独特的气息,值得用心去听。

目录

欧洲爵士素描·前言

上篇素描

英国爵士素描

英国爵士乐的起源

隆尼·斯科特的俱乐部

小剧场的即兴主义者

摇滚些,再摇滚些

夜店新浪

英国名人及代表作品

法国爵士素描

格拉佩利和瑞因哈特

我们在巴黎的人

少数自由派

Label Bleu和OWL的法国风

法式电音爵士

法国名人及代表作品

德语地区爵士素描

德国爵士乐的起源

形而上的第一代

铁血即兴主义者

飞扬的荷兰人

德语地区名人及代表作品

北欧爵士素描

60年代之前:早夭的二巨人

自由北欧

ECM之声

北欧电爵

北欧名人及代表作品

东欧爵士素描

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

苏维埃新爵士

捷克式幽默

波兰爵士:民族或电影

匈牙利流浪者

东欧&俄罗斯名人及代表作品

下篇 乐评

二人转,转六人

拎把贝司当指挥棒

单挑

新年到,旧人去

和谐

文艺复兴或是爵士复辟

野丫头

比利时旗帜

马厩宣言

想唱就唱

巴黎:秋天里的春天

再见啦 !欧罗巴

张飞嘿咻

八十年代新一辈

第三只眼看自由爵士

火星报头版

记住这只小红猪

超级爵士女声

逝去的爱在深秋

猛汉赠我迷魂汤

随便

布拉格的幽灵

老子英雄儿好汉

比亚兹莱的声影

爵士杂货

布尔乔亚者对革命的误读

没了想法

布尔乔亚的温柔一刀

人民的乐队不能脱离人民

声音天体营

他在剁排骨

先锋主义者的温暖与敦厚

大师和玛格丽塔

挪威森林

极地寒冰

即兴主义者,联合起来

那一片飞雪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巴黎

适合陈凯歌的唱片

纯粹

代跋:断片八章

试读章节

黑人舞蹈乐队演奏的乐曲。两者也许原本有着贵族血统,可在美洲黑人那里被“草根化”了,后者将它们和自己血液中与生俱来的对节奏的敏感结合,创造出了平民的声音——爵士乐。这本书想要探讨的,并不是欧洲古典音乐如何在漫长的数百年间启蒙了爵士乐,而是想把启蒙和发源之后的事情讲出来。换言之,是想把爵士乐如何反作用于欧洲古典音乐,从而诞生出现代意义上的欧洲爵士乐的过程尽可能完整地勾勒出来。

听起来,这似乎有些干巴巴的学究气息,可事实好像比听上去的要有趣得多,并且,欧洲人的智慧,也可以通过这一过程的叙述被展现出来。哪怕是德国人,我们也可以从他们演奏的爵士乐中,感受到他们在正襟危坐、按部就班表象背后生动而灵性的一面。

从伦敦到巴黎,从布拉格到莫斯科,从柏林到阿姆斯特丹,从罗马到雅典,每个地方的爵士乐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面目,也都有着为自己乡亲所熟悉的面目,这一千变万化,令美国爵士乐望尘莫及。

欧洲爵士乐和美国爵士乐究竟有着怎样的不同?在我看来,英国人John Mclaughlin和他的Mahavishnu Orchestra乐团1971年经典专辑的名字《内置火焰》正可作为概括:欧洲爵士乐同样有着发自内心的、自由奔放的音乐精神,但它在大部分时候表面上并非热烈放纵,而选择了内敛睿智的神态来表达自由。漂浪的Django Reinhardt是如此,激烈的Peter Brotzmann亦是如此。

英国爵士乐的起源

英国最早的爵士乐队,有证可考的时间在1919年前后,相对于美国本土狄克西兰风格乐队的兴起年代,这个时间不算太晚,只是落后了几年而已。但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在英伦三岛,爵士乐似乎并没受到太多的关注,即便是像Louis Armstrong、Duke Ellington这样的大腕率领他们的乐团巡演到英国时,也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有时,甚至会在媒体上被挖苦一番。显然,这一黑人音乐在当年的英国没能像在美国那样迅速成为社会音乐生活的主流。

从一战后到二战前,英国最优秀的爵士乐团,大都是在伦敦等大城市的一些大酒店里演出,其工作性质是担任舞蹈伴奏,这其中,尤以在Savoy酒店演出的团队最具知名度。和在美国形成对比,当时这些爵士乐手的演出聆听对象,主要是出入酒店的上层人士,只不过他们对爵士乐的好奇心要多过对其真正音乐价值的感受。普通的民众,接触爵士乐的主要手段是收音机和老式唱片,在最初的二十年的时间里,英国的第一批爵士乐手正是通过这两者来学习美国爵士乐,他们处在基本的模仿阶段,能称得上出色的乐手和乐队领导者,只有萨克斯手Van Phillips等等凤毛麟角的几个人,而能留下唱片到今天的,则近乎没有。

二战对于世界来说是不幸的,但对于爵士乐来说是有幸的。正是通过无数到达世界各地的美国大兵,爵士乐被从美国本土广泛地带到了当地,并在当地培育起爵士乐的种子。欧洲和日本,是典型的两大例子。

Glenn Miller是摇摆时代大乐队的代表人物,而他在战争爆发后毅然从戎以及最后在执行任务中的意外殉国,更被认为是爵士乐历史上的一段憾事。Miller的最后一次任务正是在英国接受的,当时是1944年,他奉命去法国执行任务,他的飞机从此消逝在蓝天中。

Miller给英国人留下的并不是他最后的身影,他率领自己的空军爵士乐队在贝特福德等地的表演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那些被改编过的曲子打动了英国的乐迷和乐手,终于为爵士乐在英国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一基础工作并不全部是由Glenn Miller一个人完成的,当时在美军服役的许多爵士乐手,也通过各自在部队中建立的乐队,以及和英国本地乐手的联手,让英国老百姓更多更密切地接触到了爵士乐。Sam Donohue、Art Pepper等人就是这些乐手中的代表。  隆尼·斯科特的俱乐部

战后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娱乐活动暂时还没有得到恢复,电台在这一时候起到了持续传播爵士乐的作用。BBC开设了“Rhythm Club”节目,固定播出爵士乐节目,而建立在当时西德的美国空军广播网AFN(American Forces Network),则把爵士乐作为主要的播出内容,其当家DJ Ralph Moffet等人在电台中不遗余力地推介爵士乐。正是在这些电台的播放下,英国人听到了Charlie Parker、Dizzy Gillespie、Stan Kenton等爵士乐新一代领袖人物的声音。

1947年,在穿越大西洋来回于伦敦和纽约之间的“玛丽皇后号”上,出现了一批年轻的爵士乐手。他们年龄不过20出头,非常活跃,在船上便组织起一个舞蹈伴奏乐队,在他们中间,最为人注目的是两个萨克斯手:隆尼·斯科特(Ronnie Scott)和尊尼·丹沃茨(Johnny Dankworth),他们倾囊而出,把自己演奏所赚来的钱,用作前去纽约的路费,希望通过这次旅行,见识到第一流的美国爵士乐。

初到美国,几位乐手马不停蹄地赶到第五十二街,这里是纽约爵士乐的中心地带。连续48个小时,他们一家一家俱乐部地流连、张望,在那里他们找到了自己心向往之的偶像——Charlie Parker、Dizzy Gillespie。白天,俱乐部休息,但这批年轻的乐手没有闲着,他们穿梭于街头的大小唱片店,购买下大批爵士乐唱片,这些唱片后来成了他们回到伦敦后苦练的教科书。

纽约之行几乎是朝圣之旅,由此,现代英国爵士乐的帷幕终于被拉开。

1948年12月11日,在伦敦闹市Soho区的风车街上,一家名为Club 11的俱乐部开张,它的开办人包括Scott、Dankworth以及小号手Hank Shaw、钢琴手Tommy Pollard、低音提琴手Joe Muddell、打击乐手Tony Crombie、Laurie Morgan等人,他们几乎每个晚上都在Club 11里排练、演出,在不停的切磋中,他们的技艺得到提高,俱乐部的名气也越来越大。Club 11,被普遍认为是英国现代爵士乐的诞生地点。

在英国乐手自学成才的同时,美国的乐手们也经常性地来到欧洲巡演,但与在欧洲大陆的法国等地爵士乐巡演日益普遍的情况不同,美国乐手们到英伦三岛的机会并不是太多,即使到了英国,也多数是在美军基地中演出而不去公开的表演场所,而美军基地又不对外开放,英国的爵士乐手和乐迷为此不得不买了机票前往巴黎等地观看美国乐手的表演,当时还曾发生过有人专门组织乐迷团去都柏林集体观看Stan Kenton乐队演出的奇景。

针对上述情形,英国乐手自发组成联盟,他们和美国同行经过反复的协商,最终确定了双方合作交流互访的计划。1956年,Stan Kenton率领他的大乐团在伦敦标志性音乐场所——皇家爱尔伯特音乐厅连续举办7场音乐会,门票全部售完。同年,英国指挥Ted Heath率领他的乐团开始了全美巡演。

大西洋两岸爵士乐的频繁交流由此进入繁荣阶段,而以隆尼·斯科特(Ronnie Scott)为首的年轻乐手,则开始在心中勾画创新和超越的蓝图。

从英国回来后,Ronnie Scott最初的行动是组建起自己的9人组,后来又组建了大乐队,这一时期他的演奏风格还是偏向传统的摇摆作风。到了1956年,经过近10年的打拼,Scott已经成为英国家喻户晓的音乐家,此时他开始实现自己心中最大的两个梦想——打造英国色彩的Bebop小乐队和建立像第五十二街那样的爵士乐中心地带。

Bebop乐,又称“比波普”,是现代爵士乐第一次革命的产物,以小乐队和多重奏的形式,注重乐手的即兴发挥,讲究作品的和弦结构,追求作品的不对称美感。这一新爵士乐样式最早起源于40年代早期纽约的敏顿俱乐部,Charlie Parker、Dizzy Gillespie、Thelonious Monk等一批特立独行的年轻黑人乐手每天在这里演奏,他们古怪的打扮和新奇的声音,与当时正流行的摇摆大乐队格格不入。他们更推崇乐手个性的存在,这和50年代后的西方思维新浪潮完全合拍,在整个50年代,比波普音乐是垮掉派作家们最钟爱的音乐,而50年代后的爵士乐,大致是遵循着比波普开创的路线向前延伸的。

1957年,Scott和另一位萨克斯手图比·黑斯(Tubby Hayes)等人组建“爵士信使”乐队(The Jazz Couriers),乐队的风格是比波普和当时在大洋彼岸正如火如荼的更为直接硬朗的硬波普(Hard Bop)。这里有必要介绍下Tubby Hayes,他曾被认为是当时英国最具才华的萨克斯手,同时他也精通长笛和颤音琴演奏。Hayes的风格接近于硬波普,速度飞快,一口气能吹出多音节的长音,许多人把他与美国大师John Coltrane相比,而Hayes对于谣曲风格的慢板作品也非常有心得,吹得相当之优美。可惜他早在1973年就去世,没有为这世界贡献更多的佳作。P3-8

序言

李宗盛:我的爵士乐经验

我是一个音乐制作人,我的工作需要我在听音乐的时候从一个分析、拆解的角度进入。我需要培养自己这样的能力,以便同时观察一个曲子中不同的配器所发展、组成的各个声部或者是线条。

在我所接触、使用的各种音乐形式当中,爵士乐以极为丰富的和声与多变的节奏形式让我吃尽苦头。

在年轻时代初初接触的时候,我往往迷失在在貌似各说各话的音乐情境中;我既无法体会和声中细微巧妙的转变,更遑论摸清楚某个曲子当中,底鼓与低音提琴与钢琴手低音声部三者之间其实正在挑衅或调情。

然而几十年来爵士乐终究给予了我极大的乐趣。对我而言它可远可近,它经得起深入探究细细玩味。而只要选对曲目,它也能被我刻意忽略却又称职地伴随我渡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爵士乐,对我而言是个人修养、演奏技术与团队精神同时的极致表现。我希望透过王昕先生的深入解说,让这款奥妙的音乐被更多人接触欣赏。

小虫:生活在有音乐的地方,真好

任何声音都叫声音吧?!我想……

从字面上,我个人的解读,“音乐”是一种令人快乐的声音……

不管后来人怎么归类,音乐还是音乐,只要让人有感觉的。发自内心的奢望,延伸出来的规律篇章,心灵深处的声音,想表达的,想宣泄的。

只要能感动了自己,也会感动周遭。

听者享受其奥妙!创作者找到共鸣。

这就有了共通的交流……

不管时代多进步,科技多发达,最终还是发现乐器还是“人”来演出最动人。

随着人体的韵律动作,随着对乐章的理解,表现出的演奏。

情感,是机器做不到的。

你静静的听过风的声音吗……?

你感受到雨水的声音吗……?

我生活在有音乐的地方,真好!

后记

代跋:断片八章

写完这书已经有段时间,在这期间,又听到一些别致的欧洲爵士之声,于是产生再补充些文字的打算,但再插补进正文,或许会伤了文气,索性以断片的形式,作为全书之跋,此记。

听到这些新鲜声音时,得到炙蓝、MARK、爵士囚牛坛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断片一:泽野工房

日本人好学,而且一旦发了狠,通常会在自己所好方面钻牛角尖到底。在唱片这方面,日本人喜欢收集绝版唱片并且将绝版货再重新制作出版,众多欧美老盘,本地早绝了迹,各网站上的拍卖价也大都天价,囊中不宽裕者,唯一的选择,就是去买日本再版的,价格不菲,却勉强还可以承受。都说唱片业日落西山,惟独日本,还算红火。

泽野工房(SAWANO KOHBOH)老板泽野由明,本行是经营传统木屐,因为喜欢爵士乐,多年以来又收藏了大量绝版黑胶碟,终于耐不住手痒,自己也开始经营起爵士唱片。1998年至今,每年以小作坊方式出版数款唱片,多是制作精良的绝版盘,也有泽野自己下海担任制作的新作品。每每推出后,就被全世界乐迷热捧,迅速卖空,于是泽野的再版生意虽然小众,却也着实红火,不过未来如果泽野的再版碟也卖到天价(目前似有这趋势),就多少有些无趣了。

泽野工房的产品,以欧陆爵士为主,在欧陆爵士中以钢琴作品为主,在钢琴作品中又以三重奏编制为主。因此,一旦看到泽野出品钢琴三重奏,基本上不用犹豫,买下便是。

我关于泽野的收藏,最爱的是WOLFGANG DAUNER的两款:1964年的《DREAM TALIK》和1967年的《KLAVIER FEUER》,都出自工房以发掘欧陆遗珠和新人的ATELIER SAWANO系列,抛开德国爵士经典名盘的江湖地位不说,钢琴 !三重奏 !不收,枉为乐迷,更何况,贝司手是我的至爱EBERHARD WBER,后一张的鼓手又是瑞士人PIERRE FAVRE!

断片二: MPS的美国佬

HANS GEORG BRUNNER-SCHWER的SABA/MPS,前面文章里已经说过,为德国及周围地区贡献出一大批爵士好手,应该给他授予“德国爵士第一星探”的头衔。

立足德国之余,当年胸有雄心的HANS GEORG BRUNNER-SCHWER自然也有放眼全球之目光。MPS出品,德国爵士之外,其实也包括一大批美国人在欧洲的出色录音,他们在MPS旗下,也很有些出人出作品的意思。

不妨罗列下:

OSCAR PETERSON,加拿大钢琴名家,60年代后期正是他红透爵士乐坛的时候,却离开力捧他的LIMELIGHT,不远万里来到德国,和MPS签约,连续推出的四款唱片,便成为MPS的开山之作。当年在VERVE,PETERSON创下名头,不过VERVE的唱片本人总觉得有些甜腻,好听有余回味不足。原来是VERVE为把PETERSON打造成万人迷,经常对他指手划脚,甚至有将作品长度限制在四五分钟的做法,难怪PETERSON不爽。与MPS230合作,多半也是冲着其能让自己充分发挥真我风采而去。在MPS的六张专辑,风格各不相同,编制各不相同,是OSCAR PETERSON最自由的一段记录,而且,录音相当出色,MPS由此一锤定江山。

GEORGE RUSSELL,观念先行的指挥者,倡导的Lydian Concept,事实是以现代音乐的观念来对爵士乐作出指导,试图将古典音乐与时俱进与爵士乐结合,这一做法,对欧洲爵士的影响不可谓不深。1964至1969年,GEORGE RUSSELL客居斯堪的纳维亚,1965年,SABA出版其率领的乐团在斯图加特贝多芬音乐厅的现场录音,小号手中包括当时风头正健的DON CHERRY。

说到DON CHERRY,就不能不提《ETERNAL RHYTHM》,1968年在西柏林的这款录音,是这位自由爵士大师的巅峰之作,大乐队的编制,组曲式结构,使得这张唱片被塑造成一幅宏伟的自由爵士史诗画卷。

CHARLIE MARIANO,美国萨克斯手,1976年在MPS出版《HELEN 12 TREES》专辑,是他个人、MPS、欧洲爵士,甚至整个爵士乐历史上最出色的融合爵士作品之一。其中弥漫的印度风让人冥想如天外飞仙, JAN HAMMER、JACK BRUCE一班爵士摇滚名人纷纷加盟,但都收敛了刚猛之态,集体服从于MARIANO的管乐仙音,尤其当MARIANO的长笛吹起,众人齐齐HIGH到三千里外,听得人迷醉非常。

JOE PASS、JOE HENDERSON、DEXTER GORDON、HAMPTON HAWES,这些美国爵士大家,也都在MPS留下难忘录音。1977年,MPS已是衰落之时,曾派录音师赴美,在好莱坞完成专辑《CHASIN’ THE BIRD》的录音,演奏者为SUPERSAX,包括七位一直不太得意的老萨克斯手,同是天涯黄昏人,这一张作品,听来很有些感慨!

断片三: THE BLUE NOTES

南非,1962年,白人钢琴手CHRIS MCGREGOR组建THE BLUE NOTES,5位黑人乐手加入乐队:两位萨克斯手DUDU PUKWANA、NICK MOYAKE,小号手MONGEZI FEZA,贝司手JOHNNY DYANI和鼓手LOUIS MOHOLO。次年他们被选为全国最佳爵士乐团,但南非恶劣的种族歧视环境,注定这样一支黑白配的乐队难以在当地生存。1964年他们离开祖国前往法国参加ANTIBES爵士节,从此踏上漫长的流亡之路,先是法国,随后瑞士、英国、丹麦,如浮萍般在欧洲漂流。茫茫40余年,THE BLUE NOTES的成员人事变迁,几经浮沉,成为欧洲爵士乐的中坚力量,但NICK MOYAKE难耐乡思,回到南非后不久于1969年去世,MONGEZI FEZA意外夭折于1975年,JOHNNY DYAN1986年早逝于柏林,CHRIS MCGREGOR和DUDU PUKWANA1990年先后辞世。祖国南非直到废除种族隔离政策的多年后,才颁给他们总统奖,表彰其在爵士乐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此时,乐队仅剩LOUIS MOHOLO尚在人世。

THE BLUE NOTES被作为非洲爵士的代表而著称于世,但在我看来,他们的血液里同时也流淌着欧洲、美国两大爵士产地的音乐养分,他们于打通非、欧、美三地音乐脉络的同时,缔造出自己的前卫性融合之声。早年的《LEGACY》还带着浓厚的美式硬波普风格,而后60年代中期在英国RONNIE SCOTT俱乐部、JOHN STEVENS小剧场等地的演出经历,让乐队受EVAN PARKER、JOHN STEVENS等欧洲先锋派的熏陶匪浅;同时,DON CHERRY、CECIL TAYLOR这些美国自由大师也对乐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集中体现于CHRIS MCGREGOR和DUDU PUKWANA的演奏之中;而南非爵士教父级人物Abdullah Ibrahim(另名DOLLAR BRAND),则无论在流亡生活的实际支援还是非洲节奏的音乐灵感上都给乐队以无私的帮助。乐队在经验上的成熟以及对非洲部落音乐的深入吸取,与70年代爵士乐的自由/即兴、融合爵士等流派都的出回归非洲根源的口号完全合拍。

THE BLUE NOTES的唱片,全部由英国公司OGUN出版。曾经那么多年,他们站在欧洲遥望故乡,悲情只能用音乐抒发,一个个生命随着乡愁而流逝,他们怅然走进历史,成为传奇。

断片四: NEW MUSETTE

MUSETTE,原本的意思是法国式的牧歌。20世纪初,在巴黎咖啡馆、小酒吧、舞厅里逐渐繁衍出一种由民间艺人演奏的伴奏舞曲,以手风琴为主要演奏乐器,陪伴以小提琴、曼陀铃、吉他等,曲调上则是轻快浪漫的欧洲民谣。东欧、南欧、西欧等地的流浪艺人,将各地的民谣通过手风琴带入法国,逐渐发育成被称为MUSETTE的新音乐样式,其包括了华尔兹、圆舞曲、探戈等等多种表现方式,在此基础上,著名的香颂得以形成并成为法兰西音乐的标志性音乐。

RICHARD GALLIANO的偶像是ASTOR PIAZZOLLA,在遇到PIAZZOLLA之前,GALLIANO在手风琴演奏方面已是高手,但也只是高手而已,人们对他的认知,更多的只是一个出色的伴奏乐手。

难以知道GALLIANO第一次听到PIAZZOLLA演奏时的感觉,但必定是醍醐灌顶式的,在这之后,GALLIANO的方向不是向前,而是掉头回到历史,于MUSETTE音乐中,寻找当年小酒馆中的手风琴之声,在昔日吉普赛艺人的民谣中捕捉到巴黎的神韵,当他寻找到那些黑白声音的记忆之时,便突破了自己。

我想,PIAZZOLLA的作用,不是在具体的技法上给予GALLIANO以启迪,而是以自己的琴音,让GALLIANO找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浪漫的根:那阿根廷老人的探戈之音,尽管时而还会有些粗野,但其实在本质深处,是巴黎的忧郁,当琴音快乐之时,也正是内心落泪一刻。

而GALLIANO的浪漫,没有PIAZZOLLA那般悲伤,毕竟他的年代和他的国度,缺少了悲伤产生的诱因,所以,GALLIANO的演奏,可以忧郁,只是不再流泪。

《NEW MUSETTE》,RICHARD GALLIANO的早期作品,也奠定了NEW MUSETTE这一法国爵士新宠的根基。如此细腻精致的优雅声音,注定会被这个生活富足年代的人们接受,在我们这里,所谓的小资是它的拥趸,它有格调,有情趣,有着对生活的热爱。

不再有吉普赛的颠沛流离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哀伤,但于一个浮华的时代,NEW MUSETTE却仍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至少,它可以让我们停下,聆听,想起昨日的巴黎,想起少时的恋人。

断片五: JOE HARRIOTT

牙买加人Joe Harriott和同乡DIZZY REECE都于50年代中期来到英国,Joe Harriott从此留在英国,REECE后来去了纽约发展,音乐上的才华,Harriott要远胜REECE,但如今尚健在的REECE后来功成名就,而Harriott则于落魄中客死他乡。

萨克斯手Joe Harriott初到英国发展得并不坏,他与Ronnie Scot合作过,还曾做过Modern Jazz Quartet这样的大牌英国巡演的嘉宾。1959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张作品《南方地平线》。不久他因肺结核住院,在半年的时间里,他构思出没有固定节奏与和声模式的音乐新类种,他称之为“自由形式”(free-form)。1959年出院以后他组成自己的新五重奏,在1960年录制了《Free Form》,次年推出《Abstract》。

《Free Form》和《Abstract》从现在看来,可以算是欧洲自由/即兴运动的最早作品,虽然在声音的探索性上Joe Harriott没有小剧场的实验乐手们走得更远,在听觉的冲击力和颠覆性上也没有同时期的ORNETTE COLEMAN、JOHN COLTRANE那样开放凶猛,但作品中大量出现的无固定节奏、即兴独奏、不和谐音、齐奏和独奏的混乱时空布局,都是以内省的方式表现出新音乐的创造力。

1960年,ORNETTE COLEMAN在大洋彼岸发表了《FREE JAZZ》,但与他相比,Joe Harriott的“FREE FORM”虽在理念上多有相似,却绝无前者的运气,《FREE FORM》推出后并无太大的反响,对于当时的英国人,爵士乐本来还是件新鲜事物,新鲜事物中的另类作风,谁会来多加以关心呢?而COLEMAN的成功,爵士乐在美国的大环境良好是因素,更要紧的,COLEMAN在音乐上的颠覆,与当时社会的民权浪潮山雨欲来一脉相承。

60年代中期,Joe Harriott与印度作曲家兼小提琴手John Mayer合作,创造所谓的Indo-Jazz Fusion,将SITAR、TABLA等等印度乐器引入爵士乐,推出数张专辑。类似的做法,几年后在大洋彼岸由MAHAVISHNU ORCHESTRA取得巨大成功,而Joe Harriott的探索,依然在当时反响寥寥。

Joe Harriott生命中的最后几年相当潦倒,已经无法维持自己的乐队,他四处漂泊,成为流浪乐手,靠在小城镇的酒吧、俱乐部里打工过活,甚至于演出完毕就在酒吧里就地打铺将就过一晚。1973年1月,抑郁不得志的他因癌症与世长辞,年仅44岁。

Joe Harriott,一个走在时代前面的人,却被时代抛弃在身后。

断片六: JAZZ QUINTET 60及其他

JAZZ QUINTET 60,名字让人以为这支团体诞生于60年代,事实是组成此团的几个丹麦人故意混淆了时间,或许他们希望自己在1957年圣诞节组建的此团能给本土当时并不发达的爵士乐创造全新的未来。

他们也的确创造了荷兰爵士的新时刻,在这支乐团里进进出出的乐手,后来都成了丹麦以及北欧爵士乐的中坚人物:钢琴手BEN AXEN、萨克斯手BEND JAEDIG、小号手ALLAN BOTSCHINSKY,还有浪漫巨人尼尔斯—海宁?皮德森(NIELS—HENNING ORSTED PEDERSEN),在此后的岁月里,JAZZ QUINTET 60的成员轮流成为丹麦年度最佳爵士乐手的当选人。

JAZZ QUINTET 60的风格偏向于波普,他们早年的录音现在已经很难寻觅,手头这一张《JAZZ QUINTET 60》,是他们后期的一张作品,录制于1962年哥本哈根的VINGARDEN现场,直到2007年才第一次CD化的这张作品,是领略BENT AXEN冷静睿智的钢琴和ALLAN BOTSCHINSKY挥洒自如的小号的大好机会,不过尼尔斯—海宁?皮德森当晚比较本分,没听到他有多大的发挥,而BENT JADIG因为去了德国,所以缺席这个现场。在曲目的选择上,JAZZ QUINTET 60选择了大部分自己创作的作品,在当时的欧洲,能做到这一点也算很不简单了。

就CD而言,如果还想多找些JAZZ QUINTET 60成员的作品,不妨还可以找这两款:

1960年的《LET’S KEEP THE MESSAGE》,这是向早逝的波普大师Oscar Pettiford致敬的专辑,后者因病毒感染在丹麦去世。这是丹麦爵士乐历史上第一张以LP格式发行的专辑。在这一张里,BENT AXEN、BENT JADIG和ALLAN BOTSCHINSKY等JAZZ QUINTET 60的成员基本上都有参与,用三天时间的录音、多种编制的组合来对Oscar Pettiford表示哀悼。

1967年的《DANISH JAZZMAN 1967》,这张以BENT JADIG名义发表的作品可以看作是JAZZ QUINTET 60的一次谢幕演出。本是上班族的BENT JADIG,因为对爵士乐的热爱,有次去德国时遇见ALBERT MANGELSDORFF,从此把兴趣变成工作,干脆到德国234

当了职业乐手,60年代前半期他基本上在德国,直到1965年才回到丹麦,随即成为国内最为注目的爵士乐手,1967年2月,他以JAZZ QUINTET 60的老班底完成《DANISH JAZZMAN 1967》,包括Bent Axen、Allan Botschinsky、Niels-Henning Orsted Pedersen、鼓手Alex Riel,还有他在德国时的同伴、南斯拉夫人 Dusko Goykovich。这张精彩的唱片完成了对JAZZ QUINTET 60和丹麦爵士乐早期时代的一次总结,在他们身后,自由/即兴的人们已经站上了舞台。

在这里,很有必要提两位BENT JADIG在德国时的合作者,两人风格不尽相同,但后来也都成了一方诸侯,叱咤于欧洲爵士乐坛。

第一位就是南斯拉夫人Dusko Goykovich,事实上这位老兄的小号非常美国化,以MILES DAVIS为偶像的他早年曾去美国游学过一段时间,直到60年代中期才回到欧洲,以德国为基地,参加过多支乐队,ENJA、MPS等等品牌出版的唱片里都有他的声音,1971年ENJA出版的《AFTER HOURS》是他最早的以个人名义推出的专辑之一,其中可以明显感受到50年代中后期的MILES DAVIS对Dusko Goykovich的启发。作为老资格和技巧最优秀的一位波普乐手,Goykovich至今仍是欧洲爵士乐的活跃人物。

另一位是匈牙利吉他手ATTILA ZOLLER。早年的ZOLLER可谓身世传奇,他自小在身为职业小提琴手的父亲教授下学会多种乐器,二战后在布达佩斯的俱乐部里演奏,1948年因为不乐意苏联人的管制出逃到奥地利,后来又以奥地利公民的身份客居德国,他的音乐生涯由此进入黄金时代。ZOLLER可算是60年代欧洲最具创新意识的爵士吉他手,60年代中期后的自由爵士探索,60年代末期电声吉他的实验,70年代将欧洲民谣与爵士即兴的融合,都表明ZOLLER在音乐上的过人才华,1966年他和HANS KOLLER、MARTIAL SOLAL在SABA出版的三重奏专辑是其代表作,而1979年在ENJA出版的《COMMON CAUSE》,则由于和两位美国名家RON CARTER、JOE CHAMBERS的出色合作,令他在美国打响了知名度。1998年,他因直肠癌去世。

断片七: 两个英国人

英国萨克斯手ALAN SKIDMORE不是个固定在某一风格的乐手,后波普、自由即兴、融合爵士等等他都在行,他甚至还曾是英国爵士摇滚乐团SOFT MACHINE的成员。他在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早期的活动,为自己在英国爵士乐史上留下了一定的地位,他将前卫摇滚、自由/即兴和英国民谣的混合探索,正顺应英国爵士在此时的发展潮流,同时对爵士乐和摇滚乐产生影响,和他并肩作战的,是JOHN SURMAN、MIKE WESTBROOK等人,1969年ALAN SKIDMORE的处子作品《ONCE UPON A TIME》和次年的七重奏专辑《TCB》是他的代表作品,也是最能代表当时英国爵士走向的经典名作。

萨克斯手MIKE OSBORNE被称为英国的JACKIE MCLEAN,这主要是指他的吹奏作风,与后波普时代的大师JACKIE MCLEAN相同,富于激情,极具感召力。曾在MIKE 235

WESTBROOK和JOHN SURMAN的乐团分别呆过一段时期的MIKE OSBORNE,直到1971年才出版自己的第一张个人作品,而他的突破之作,是1973年在OGUN出版的三重奏作品《BORDER CROSSING》,是一张以后波普结合前卫即兴的热力四射之作,与之合作的则是南非乐手LOUIS MOHOLO和HARRY MILLER。很可惜,这位出类拔萃的乐手,自70年代中期后就受精神分裂症困扰,1977年他在OGUN录制的五重奏作品《MARCEL’MUSE》因故直到两年后才发行,这也成了他的绝唱,从80年代开始,他不得不离开乐坛,2007年,MIKE OSBORNE因肺癌去世。

ALAN SKIDMORE、MIKE OSBORNE和JOHN SURMAN,曾于1975年组建萨克斯三重奏组S.O.S.,三重奏的名字以三人姓的开头字母组合而成,虽然时间短暂,但他们于OGUN留下的苏格兰现场录音《SOS》,却是70年代英国自由/前卫爵士的超级经典,三支萨克斯灵感喷涌,充满冥想和顿悟式的即兴片段,而JOHN SURMAN同时演奏的合成器,则在渲染氛围的同时,为重奏组增添了更多的实验色彩,部分段落甚至接近KRAUTROCK式样的空旷太空幻觉,这也为JOHN SURMAN不久在ECM开始的新风格开启了先声。

断片八: 两个意大利人

GIORGIO AZZOLINI:

意大利人其实很有些玩爵士玩出些心得的,不过他们似乎没有欧洲其他地方的爵士乐手那么被关注,也许是除了和法国人还偶尔玩在一起,意大利人很少和欧洲其他地方的爵士乐手扎堆,所以他们被遗失在一旁也就顺理成章了。低音提琴手GIORGIO AZZOLINI就是被遗忘的高手之一。

2008年才CD化的《SPANISH PORTRAIT》是AZZOLINI 1972年的作品,与1964年的成名作《TRIBUTE TO SOMEONE》相比,AZZOLINI达到了自己的自由王国,以西班牙民谣打底,AZZOLINI的五重奏组演奏出一派春光灿烂万紫千红的爵士华彩乐章,他骨子里的意大利人的不羁和洒脱,用自己的提琴和小号手SERGIO FANNI、钢琴手FRANCO DANDREA的天作之合,让人听得爽到立刻产生飞出城市、扑向原野的冲动。

ENRICO PIERANUNZI:

和GIORGIO AZZOLINI不同,ENRICO PIERANUNZI的风格很沉静,名气也很响,至少已经算是功成名就的那一类人。不过PIERANUNZI也有自己的烦恼,他总是被称为欧洲的BILL EVANS,每一个有目标的人,当自己被看作另一个人的影子时,总不是太舒服。

但ENRICO PIERANUNZI还是有自己的风格,并且说实在的,他和BLII EVANS还不能比,可以总结为,PIERANUNZI和BILL EVANS有相似的路线,可他们的出身不同。PIEEANUNZI的钢琴里有着浪漫、优雅、细腻和冷静,但这些东西的根源是他的欧洲背景,由古典室内乐的积淀而形成,属于在沙龙中三五朋友喝茶聊天最合适的那类,需要有志同道合的人来捧场;而BILL EVANS的声音更多源自自己性格中名士的作风,超然飘逸,不为尘世所累,只存在于自己的小宇宙。再简单些,PIERANUNZI入世,追求现实中的生活乐趣;BILL EVANS出世,向往专属的世外桃源。

《NEW LANDS》是ENRICO PIERANUNZI早年的成名作,巧得很,选择的BILL EVANS最喜欢的三重奏编制,而贝司手MARC JOHNSON也正是BILL EVANS生前最后合作的乐手。这是张非常动听的唱片,音色饱满丰富,很柔美,很浪漫,初听,和BILL EVANS像,再听,便不是那么回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0: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