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宝宏所著的《冲突与应对:学龄人口变动对基础教育的影响研究》以学龄人口变动作为影响基础教育发展的自变量,以基础教育发展遇到的困境为因变量,通过分析学龄人口变动的特征、影响基础教育发展的因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现实中城乡学龄人口数量、结构及其变动对基础教育的影响作了论述和实证分析,展现了当前基础教育发展遇到的种种困难,并提出了若干应对策略。作者重点讨论了学龄人口变动对城乡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严重冲击、文化冲突和融合等问题。全书运用教育人类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跨学科方法,分析了冲突的原因和后果,方法上有所创新。其研究结论对有效促进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以及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田宝宏所著的《冲突与应对:学龄人口变动对基础教育的影响研究》专门论述了学龄人口变动对城乡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严重冲击,以及所引起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等重大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并对其原因和后果作了详细、深入的探究。它综合运用教育人口学、教育社会学及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选择了学龄人口变动对基础教育发展的影响这一特殊的人口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以学龄人口变动作为影响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变量,以基础教育发展遇到的困境作为因变量,通过分析学龄人口变动的特征、影响基础教育发展的因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现实中城乡学龄人口数量、结构及其变动对基础教育的具体影响作了理论阐发和实证分析,展现了当前由于学龄人口变动而造成的基础教育发展的种种困境,并提出了应对策略。《冲突与应对:学龄人口变动对基础教育的影响研究》对如何有效保障流动中的学龄人口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以及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基础教育的科学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本研究关注问题的学科定位
三、学龄人口变动——基础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第二节 文献综述:“人口与教育”研究十年回顾
一、文献组成结构分析
二、文献组成內容分析
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视角:社会学文化冲突论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四、研究的创新与重点、难点
第二章 城乡学龄人口变动的特征及其分类
第一节 城乡学龄人口变动的人口学机理
一、拉文斯丁的人口七大迁移规律
二、人口迁移的推力-拉力理论
第二节 城乡学龄人口变动:升降关系分析
一、农村学校学龄人口变动的现状:生源持续减少
二、城市郊区学校学龄人口变动的现状
三、城市学校学龄人口变动的现状
第三节 推拉理论视域下的学龄人口变动因素分析
一、经济因素及其拉动下的学龄人口变动
二、教育因素牵引下的学区学龄人口变动
三、生育文化牵引下学龄人口的性别结构变动
四、城市化进程中户籍政策影响下的学龄人口变动
第三章 学龄人口变动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时间因素:学龄人口变动导致教育的无序性
一、学龄人口变动的季节性
二、学龄人口变动的非可控性
第二节 数量因素:学龄人口变动影响教育资源配置
一、学龄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投资
二、学龄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
三、学龄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结构
第三节 性别因素:学龄人口性别变动影响教育教学活动
一、性别差异在学习活动中差异表现的现实存在
二、班级內性别失衡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原因
第四节 文化因素:学龄人口变动导致文化冲突
一、学龄人口文化冲突的社会学理论定性
二、学龄人口文化冲突的社会学冲突理论解释
三、差异碰撞:学龄人口变动引起文化冲突的分析维度
第四章 学龄人口变动影响下的基础教育困境:案例研究
第一节 学龄人口变动引起的教育资源利用问题
一、农村学龄人口急剧减少导致农村教育资源严重浪费
二、城市学龄人口激增造成城市学校教育资源严重紧缺
第二节 学龄人口变动导致适龄儿童受教育的公平性问题
一、流动学龄人口受教育公平的法律依据
二、流动学龄人口入学形式上的不公平
三、流动学龄人口受教育过程的不公平
四、代际边缘化现象:流动学龄人口受教育结果的不公平
五、学龄人口受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制度性因素
六、学龄人口受教育不公平问题的现实因素
第三节 学龄人口性别结构变动带来的教育教学问题
一、班级内性别失衡的表现
二、班级内性别失衡影响教育教学活动
三、结论
第四节 学龄人口变动导致文化冲突的实证分析
一、从教师视角看学龄人口变动引起的文化冲突——Z市9所学校教师调查
二、从学生视角看学龄人口变动引起的文化冲突——Z市9所学校学生调查
第五章 学龄人口变动的教育应对
第一节 建立人口与教育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一、人口与教育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层级设置
二、建立人口与教育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任务与目的
第二节 流动与融合: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统筹考虑
一、城乡基础教育统筹发展的原因
二、城乡基础教育统筹发展的内容
第三节 利用各种途径平衡生源的性别与数量
一、促进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和出生人口性别比例的平衡
二、制定人口出生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人们的生育行为
三、班级、学校与地区之间均衡调节 生源的性别结构
第四节 农村实施推广小班化教学,提高学生受教育的充分程度
一、农村小学实施小班化教学的现实选择:“小班化”已自然形成
二、农村小学实施小班化教学的资源利用意义
三、农村小学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必要性:“小班化”教学优势
四、农村小学实施小班化教学的操作
第五节 重视流动学龄儿童社会融人的教育应对
一、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内涵
二、促使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教育措施
参考文献
结语
附件1 学生试测问卷
附件2 教师试测问卷
附件3 我和我的同学、我的老师(学生正式问卷)
附件4 学龄人口变动引起的教育问题调查(教师正式问卷)
附件5 学生正式问卷项目划分
附件6 质性调查访谈一览表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