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个现代女性的眼光去看《西游记》里的众多人物,用讲述兼分析的方式,写西游记里各个大小人物的来世今世,展现他们的性情和感情,恢复他们血肉丰满的面貌。
大多数人读完西游记后,对那些妖怪的印象,只是一个推动情节发展的道具。何以知道他们也有五味杂陈的“人生”?本书的立意,在于写出这“五味”。
多数人对西游记的主要人物,有面谱化的认识,都道孙悟空英雄,猪八戒懒惰,沙僧老实,唐僧罗嗦。对这些深入人心的角色,本书绕开种种共识,写新的性格侧面。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神仙太寂寞妖怪很痴情--西游记风吹哪页读哪页 |
分类 | |
作者 | 陈思呈 |
出版社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以一个现代女性的眼光去看《西游记》里的众多人物,用讲述兼分析的方式,写西游记里各个大小人物的来世今世,展现他们的性情和感情,恢复他们血肉丰满的面貌。 大多数人读完西游记后,对那些妖怪的印象,只是一个推动情节发展的道具。何以知道他们也有五味杂陈的“人生”?本书的立意,在于写出这“五味”。 多数人对西游记的主要人物,有面谱化的认识,都道孙悟空英雄,猪八戒懒惰,沙僧老实,唐僧罗嗦。对这些深入人心的角色,本书绕开种种共识,写新的性格侧面。 内容推荐 从西游记的字缝里,陈思呈读出唐僧与蝎子精的暖昧,牛魔王成功男人的气派,青牛精与孙悟空的惺惺相惜,小鼍龙与杨过相似的委屈与孤独……与一般人隔着距离的阅读法不同,她是首先掏出自己的心,试图与这样一本书,以心换心。于是,现代、古代,此地、彼地,在一腔真诚的照耀下,都变得明澈通透起来,而她的阐述,就像一架明亮的软梯,将我们带到《西游记》的高处。 目录 主角 人人都爱猪八戒 快走,工作狂来了 亦圣亦奴孙悟空 猪八戒的爱情中用不中看 长老姓唐,精到内伤 唐僧也不容易啊 兄弟关系 一言难尽的沙僧 妖怪 妖怪很痴情 我是讲究生活质量的 命不好的妖精 山寨的出路在哪里 凭什么要把扇子借给你 龙头老大、成功男人、老子有种——牛魔王! 光阴的故事 天蝎座妖精 爱上对手 从小鼍龙到杨过 那一家子的命运 老白鼋之怒 爱聊天惹的祸 神仙 神仙太寂寞 老江湖 尴尬的龙王们 隐喻的哪吒 理想的上下级 凡人 做个痴人,谈何容易 想爱就爱,要爱得痛快 三个老百姓 丈人的心——说说高太公 闲笔 那些诗歌不是白吟的 宝林寺之夜 捧上几碗胡麻饭——西游记里的 素食 后记 《关门读西游,家中岁月长》 试读章节 人人都爱猪八戒 孙悟空和猪八戒这对活宝搭配得真好,他俩一碰头,上帝就发笑。他俩相映成趣。 这两位都爱吹,孙悟空是把自己往强处吹,猪八戒则是把自己往弱里吹。孙悟空喜欢嘲笑别人,显摆自己的聪明能干,猪八戒则相反,喜欢作践自己,夸张自己的愚钝,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孙悟空一听说有妖精,便兴奋不已,要么去把他打杀,或者是递解他起身,“我老孙到处人熟,发一张批文,把他连夜解着飞跑。” 猪八戒听说有妖精呢,第一个反应是,沙和尚,快歇下担子,拿行李分了!“你往流沙河还做妖怪,老猪往高老庄上盼盼浑家。把白马卖了,买口棺木,与师父送老,大家散伙。” 孙悟空吹嘘的是自己的本领,猪八戒吹嘘的是自己的老实。孙悟空说:“我老孙也捉得怪,降得魔。伏虎擒龙,踢天弄井,都晓得些儿。倘若府上有什么丢砖打瓦,锅叫门开,老孙便能安镇。”又说:“我这左耳往上一扯,晓得三十三天人说话,我这右耳往下一扯,晓得十代阎王与判官算账。” 猪八戒呢,则说:“若论老实,师兄就摆一队伍,也不如我。” 猪八戒的自我塑造很有效果,别说是唐僧认定猪八戒老实,就连金角大王、银角大王这些妖精,被猪八戒玩弄了之后也说:“只说猪八戒老实,原来甚不老实。”——可见猪八戒老实的声名是远播了。 师徒几位对月吟诗,猪八戒延续了他一向的低俗趣味:缺之不久又团圆,似我生来不十全。吃饭嫌我肚子大,拿碗又说有粘涎。他都伶俐修来福,我白痴愚积下缘。 诗以言志。可是,猪同学为什么就那么爱强调自己的痴愚和狼狈?出于自卑吗?当然不!但,也不能说出于自信,应该说,超越了自卑自信这些情绪,放松到了这样的程度:拿自己怎么作践也没关系,都是娱乐。 猪八戒的智慧是本能的。聪明和能干,是叫人去仰慕的,老实,却叫人来信任、疼惜。逞强是让人害怕地走远,示弱却是让人愉快地走近。很显然,在取经队伍里,猪八戒的人缘比孙悟空好,在读者群里,猪八戒的人缘也比孙悟空好。 我以前所在的团队里,人缘最好的,就是一个这样的人物,他不管与谁在一起,都把自己摆得很低,但这低不是愁眉苦脸的低,而是兴高采烈的低,于是大家都喜欢和他待在一起,有什么活儿都给他做,他做的是中间商的活儿,活儿多就赚得多。又因为他给人的印象是没啥钱,所以大家觉得他多赚点也是应该的,没谁会嫉妒。 不过,猪八戒又有不同,猪八戒不光与人亲近,还会骂人、抱怨、赌气、斗心眼——然而这些种种,可不也是另一种亲近么?他骂唐僧,可不比孙悟空骂得少,“天下和尚也无数,不曾像我这个老和尚罢软!”“你罢软的老和尚,捉掐的弼马温,面弱的沙和尚!他都在那里自在,捉弄我老猪来跄路!大家取经,都要望成正果,偏是教我来巡什么山!”但是唐僧就是偏着他,就是觉得他乖巧、老实、不会撒谎。 猪八戒的字典里就没“客气”这词,到哪里都自称“猪外公”,见了寿星就近前来扯,说:“你这肉头老儿,许久不见,还是这般洒脱,帽儿也不带个来。”遂把自己一个僧帽,扑地套在他头上,说是“加冠进禄”。见了福星,又扯住讨果子吃,去他袖里乱摸,腰里乱吞,不住地揭他衣服搜捡,唐僧说他没规矩,他说自己是“番番是福”。 旁观的镇元大仙说八戒:“这个和尚,越发不尊重了!”——呵呵,不尊重才亲昵。 笨还是懒人的借口。猪八戒自称笨,他师傅也说他笨,他的笨好像一道特权:他都这么笨了,别人就不和他计较了,懒点、少干点是应该的,别人为他多担待点。那些难啃的骨头,是聪明人的事。 这“笨”又像天然屏障,让他可以少操点心,安心于不上进。据说现如今正流行“八分生活学”,就是指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不再苛求全力投入,十分力气只用八分,剩下的用于养心,用于蓄锐,或纯粹用来浪费,那些高效能人士反而是没有缓冲地带的人,一心往前赶的危险是某一天被证明自己属于不可再生的枯竭型资源。——你说猪八戒咋就那么超前呢?他那时节已懂得这种先进的生活方式了。我看他不是“八分生活学”,最多是五分吧。 笨人不一定滑稽,但是太机灵的人肯定不滑稽。太机灵太准确,没有那种混沌糊涂的趣味。这种趣味猪八戒最有。去巡山,他对着石头模拟与师父对话:“他问什么山,我若说是泥捏着,土做的,锡打的,铜铸的,面蒸的,纸糊的,笔画的,他们见说我呆哩,若讲这话,一发说呆了;我只说是石头山。他问什么洞,也只说是石头洞,他问什么门,却说是钉钉的铁叶门。他问里边有多远,只说人内有三层。十分再搜寻,问门上钉子多少,只说老猪心忙记不真。”是笨人的自作聪明,笨人的狡诈,我们托孙悟空之福,在旁边偷听了这一席傻话,大笑之余,未免没有几分怜惜吧。 猪八戒在读者心中所唤起的怜爱的涟漪,还不仅如此。他名叫八戒,实际上什么也不戒,他好吃,好色,贪小便宜,还打诳语。总之,他没有禁区,百无禁忌。 人们不喜欢装,唐僧很装。唐僧的被耻笑,衬托出八戒的真实。猪八戒的不装,使他的百无禁忌变得理直气壮。实际上,不装不一定就要低俗,没有追求,不谈理想,并不是真实的唯一表现。但是,大家活得累,有时会觉得越低俗越迷人。 总不可能像他那样满嘴的“屎尿屁”,总不可能像他那样无耻到要求三个姐妹都归自己,连丈母娘也要,“就再多几个,你女婿也笑纳了”。猪八戒把人的小毛小病都放大夸张了,并娱乐化了。人们通过纵容猪八戒来纵容自己,也通过原谅猪八戒原谅了自己。 P2-5 序言 读出《西游记》的痛感来(代序) 闫红 书架上有一套《西游记》,有很多次,我发愿将它读完,却始终难以卒读。原因有很多种,我的懒惰当然是其一,另一方面,我也嫌那里面的妖精太同质化,虽然嘴脸不同法器各异,总归都是青天白日下突然蹦出来,做一番恶后,被孙大圣或亲力亲为或搬来救兵给收服了,如是一二三回,前面还看得津津有味,后面就好生不耐烦,连妖怪的名孛都记不住了。 取经路上的师徒四人倒是挺有趣,可是有趣的东西有一个问题,是无需多品味的,得趣便可以掀过去了,所以,历来研究《红楼梦》的人多,而研究《西游记》的人相对少一些。 在那么长的岁月里,我以一种自以为是的漠然,与《西游记》擦肩而过,直到看了陈思呈这部《神仙太寂寞,妖怪很痴情》。我生出了一种抱愧的心情:原来,《西游记》是这样的,原来,我几乎都不曾了解过它,我和我们。 比如说,长久以来,孙悟空人气指数极高,他神通广大,英勇无畏,敢于对抗玉皇大帝天兵天将这样的强势群体,还有一股子古怪精灵的孩子气,实在引人向往——尤其是孩子们,谁不希望有这么一个朋友呢?但是,熟读《西游记》原著的陈思呈,却替我们发现,孙悟空,其实是个很不够朋友的人。 “十万天兵来花果山捉拿孙悟空的时候,大圣得胜回洞,得知七十二洞妖王与独角鬼王,尽被众神提了。四健将为此哭,孙悟空却说:古人云,杀人一万,自损三千,况提了去的头目乃是虎豹、狼虫、獾獐、狐猡之类,我同类者未伤一个,何须烦恼?” 这话真让人寒心,人家都是为了他,才以螳臂当车之势跟天兵呛上的,闹得家破人亡,他倒一点心理负担没有。那些难兄难弟们听到,也许要感慨一句,你为朋友两肋插刀,朋友就让你两肋插满了刀。 如果说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人就没那么感情丰富,陈思呈还发现了孙悟空的奴性:对唐僧恋恋不舍,只因珍惜他带给自己的主流身份;看到黑熊怪跟自己一样被念了“紧箍咒”,他竟乐得“半空中笑倒”,只恨自己不能也跟着念上几句,毫无物伤其类之思。 写到这里,我们以为,陈思呈这是要“揭下孙悟空的画皮”了,倒也是坊间流行的写法,却不料,她笔锋一转,说孙悟空这个形象,类似于青春期少年:“青春期少年,岂不正是往往有一种不自觉的奴性,以一种反叛去取悦于另一种强势?”这一回转,有自省,也有慈悲。 陈思呈写唐僧“精明得内伤”,写猪八戒“中用不中看的爱情”,写沙僧是个混单位的,都是入木三分的见解,但我最爱看的,还是她这本书的真正主题:妖怪很痴情,神仙太寂寞。 粗暴的人习惯于把他人类型化,真诚的人,往往能从类型化的群体里,看出千差万别的个体差异,陈思呈当然属于后者。她在《西游记》里千篇一律的妖怪身上,看出了原本属于人类的贪嗔痴怨。 《西游记》开场不久就出现的那个贪婪的金池长老——他虽然不算妖精,也是跟妖精差不多的反面角色,为了一件袈裟,谋害唐僧师徒,致使引火烧身,送了自个儿的老命。电视剧是忠实原著拍的,看那老和尚深更半夜地对着袈裟放声大哭,我也觉得异样,没多想就过去了。陈思呈却抓住了这位金池长老的怪异之处,同时也是抓住了故事层面之下的人性,她说,正是金池长老的一夜痛哭,让她对他产生了政治上不正确的同情。 “在那失态的一夜痛哭中,他的痴迷有一种力量,而,如你所知,有力量的东西是可爱的,令我产生了为他翻案的冲动。他不是那种活得轻飘的庸人,也不是活得僵硬的蜡人,他是一个有癖的人,是痴人。” 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有癖好者有深情,因此也就有了短板,从金池长老悲伤无助的背影上,我们,是否也能看到自己的某些瞬间? 如若这篇文章这么结束了,也未尝不可,虽然略嫌偏执,但,俗话说,偏执狂才可以生存。然而,对于一个认真的写作者来说,重要的不是生存,而是,是否把心里的感觉给掏干净了。陈思呈的思索没有在此止步,她说,金池长老的问题,不在于他老和尚的身份,问题是——他把“癖”无条件地发展下去,变成了没有底线的贪。所以,他的人生失控了。 “我们可以说,金池长老收集的不是宝物,是贪恋,是空虚人生的寄托。 常人寻求升官发财,甚至寻求多子多福,传宗接代,这些都是贪。金池长老在贪欲的酒池里大醉不醒,正如叔本华说,我们可将财富比作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 由此看,金池长老的葬身火海,是对世人的一种告诫,欲火焚身啊。可是,为何要在一个本该六根清净的老和尚身上体现这个告诫呢?陈思呈说,那是因为,吴承恩,他不是个正经人。 她说的这个“不正经”,就是无厘头、恶搞、不好好说话、他的心思非要让你猜,这种人可真讨厌啊,但是,只要你愿意,多拿出一些赤诚、一些热情、一些原本可以用在别处的精力去了解他,他也许,就会回馈给你某种正经人根本没有的东西。 比如说白骨精,在《西游记》里,她算是一线著名妖精,我们都知道她曾变作美女、老汉和老太太来骗唐僧,最后,在孙悟空的金箍棒下,化作一堆白骨。这些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比什么金毛猊、赛太岁之类的熟悉多了,但是看了陈思呈的书,我才发现,原来,我从来没有真的懂过白骨精。 陈思呈说,白骨精是一个命不好的妖精。虽然她变出来的美女很诱人,但是她自身没准很丑,否则,若本身就长得如花似玉的,何须变呢?金箍棒下,出现的她的真身,只是一堆白骨。 除了没有形象,她还没有后台,“她的来路很可疑,基本是属于一个盲流。别的妖精闯下再大的祸,一句‘大圣,且休下手’,就被带回家内部处理了。有人罩着,底气就是不一样。白骨精呢,打死也就打死了,眼珠子都懒得往那堆白骨上转上一转,提也没有被提起过。” 她甚至没有洞府,没有随从,没有法器,势力范围也相当有限,在陈思呈看来,她就是一个草根妖精,唯其草根,才有一股子狠劲,自不量力地一变、二变、三变,非要跟命运赌一把,死磕一把,结果,她赌输了,却也一死成名了。 看陈思呈这段分析,我吃吃窃笑之余,也由不得凉意暗生,白骨精的命运,岂不是大多数草根的命运,一无所有,只能搏命,只能舍得一身剐,却也没能将皇帝拉下马。往往倒是靠一死,赢得身后恶名,现实如此残酷,谁说人人生而平等? 这就看出《西游记》的痛感来了,看出“不正经”的吴承恩嬉笑怒骂的背后,之宝相庄严来了。突然发现,四大名著,撇开我还没有看出什么好来的《三国演义》之外,作者基本上都不是什么“正经人”。 从西游记的字缝里,陈思呈读出唐僧与蝎子精的暖昧,牛魔王成功男人的气派,青牛精与孙悟空的惺惺相惜,小鼍龙与杨过相似的委屈与孤独……与一般人隔着距离的阅读法不同,她是首先掏出自己的心,试图与这样一本书,以心换心。于是,现代、古代,此地、彼地,在一腔真诚的照耀下,都变得明澈通透起来,而她的阐述,就像一架明亮的软梯,将我们带到《西游记》的高处。 后记 关门读西游,家中岁月长 总有人问我为什么选择《西游记》来写?大概很多人认为,《西游记》的读者对象多数是儿童或男人,前者看的是动画片、连环画、六小龄童版的电视连续剧,后者看的倒是原著,但经常从阴谋论、政治学等角度去看。 说起来确实要托儿子的福,孙悟空是他人生第一个偶像,作为慈母界劳模,我重读《西游记》之余,还将妖怪们使用的兵器整理成儿歌形式,如:黑风山黑风洞里的黑熊怪,他戳一杆黑缨枪;黄风岭黑风洞里的黄风怪,戳一杆三股钢叉。黑水河里的小鼍龙,拿的是竹节钢鞭;通天河里的金鱼精,持个九瓣赤铜锤。金兜山金兜洞那个青牛怪,一把点钢枪;清华庄清华洞那个白鹿精,一根蟠龙拐。祭赛国的九头虫,一把月牙铲;朱紫国的赛太岁,一对紫金铃。猱狮精抡一根铁蒺藜,雪狮精使一条三棱锏。……*&%&……¥……&# 古人诚不我欺,《西游记》的读者,确实是从八个月到一百零八岁,就是传说中的“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啥啥啥”。有人从中看出儒道释的抑此扬彼,有人从中看出权势相争、职场规则,有人看到取经过程其实是一个天大的阴谋,也有人看中华文化,有人看宗教超越,有人看俗世智慧,有人看神圣激情……,甚至文盲如我儿子者,都可以从中看兵器种种,看妖怪变脸变形。 很多《西游》迷很反感“《西游记》是一部优秀的儿童读物”这种说法,但我认为,说它是一部优秀儿童读物,并不是贬低之语,就如吴承恩自己所写:“漫说些痴话,赚他儿女辈,乱惊猜。”(《送我入门来》)——也许这正是《西游记》诞生最初的原因。想想春日迟迟,或者夏夜悠长,再或冬晚围炉,对儿女辈讲述一个亦幻亦魔的热闹世界,让他们去乱惊猜,忘记今夕何夕,真是想呼一壶小酒来配的大好心情。 我甚至觉得很多伟大小说,诞生的最初都不外乎于此,只是一种娱乐的儿童的心态,想塑造一个与“此时此地”大不相同的世界,让你去乱惊猜,忘记今夕何夕,而在那儿童式的创造里,伟大产生了。 但它确实不仅是一部简单的儿童读物。觉得这部小说太简单的人,也许是受了那些无厘头的人物形象的误导。另外,也因为其情节模式看起来很雷同,总是师徒遇了难,然后又脱了难,然后继续遇了难,然后继续脱了难……如是者八十一次。 台湾学者龚鹏程写过这个问题。他年轻时参加古典四书改写工作,初以为《西游记》文甚平浅,改写起来很容易,后来才知大不然。“挑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情节段落,照着原书的大体架构去改写,却越写越气馁。文字之转折、情节意象之变换,要到这个时候才翕然叹服,觉得原作真有鬼神不测之妙。我们勉强追蹑,犹如在地上追着天空苍鹰的影子在跑,步法散乱,气喘吁吁。好不容易才写完,觉得受益匪浅,功力大进。” 我与龚先生深有同感。这本书中的文章,我几乎每篇都写了两次。第一次是两年前写的,在报上开了个“大话西游”的系列;两年后结集前,一一重看,有不少“悔少作”处,于是多数又重写一遍。这个过程,像龚先生所言,内力的增进是一收获,深入探索的快乐,更令我流连。西游记的曲径通幽处,正是奇妙所在。 在我看来,西游记中的很多人物都有隐喻的意义。比如唐僧,这个形象让我们知道,一个人可以怎样表演,以慈悲为名义,置真理于度外。比如孙悟空,他是重名不重利的、崇尚“能者多劳”规则的工作狂;而猪八戒与孙悟空相反,他是一个懒人。逞强者让人害怕地走远,示弱者却让人愉快地走近,所以猪八戒的人缘比孙悟空好。比如哪吒,他的“剔骨还肉”隐喻的是与父母关系的彻底破裂;而红孩儿,从独立门户到被观音收服,隐喻的是一个判逆赌狠的青春少年如何变成一个靠谱的成年人。又比如沙僧,我说他是现在流行的“三不男人”,不过不是情场上的,而是职场上的。“真假美猴王”讲的是一个“山寨”的故事;猪八戒对高翠兰的爱情呢,可以看作某一类“中用不中看”的感情的象征;高太公则隐喻某一类典型的“丈人心理”…… 所以,我这样看《西游记》:看那些妖精神仙们充满凡人气息的一场场争闹,他们时时彰显我们所熟悉的人性,让我觉得,这位像你,那位像我,那那位又像他。有时,漫画式的趣怪让人在失笑之余又隐隐心酸,有时,无厘头的吵架里其实有大智慧,又有时,夸张的情节里大有民间的诗意。 我爱看猪八戒和孙悟空吵架,唐和尚出丑,沙和尚和事。也爱看老妖怪湖涂,女妖怪机巧,小妖怪憨痴。更爱看山林野味,明清俚语,西行路上各地风情。 如此这般,有了这本小书。但愿你打开它时,能重现江湖心情和静好时光的交叠。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