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全球华人的国学大师、身心灵整合导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凤凰卫视《国学天空》栏目主讲专家。
傅佩荣在教学、学术研究、写作、演讲等方面皆有卓有成就,著作甚丰。其作品深入浅出,擅长说理,范围涵盖哲学研究与入门、人生哲理、心里励志等。 此次结集的著作,体现了傅佩荣对人生的深入思考,能使读者吸取古今中外的智慧结晶,丰富自我的人生。
《我读论语》是笔者累积二十年研究心得所作的尝试。同你共读经典,以孔子为师,与孔子为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读论语(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傅佩荣 |
出版社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影响全球华人的国学大师、身心灵整合导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凤凰卫视《国学天空》栏目主讲专家。 傅佩荣在教学、学术研究、写作、演讲等方面皆有卓有成就,著作甚丰。其作品深入浅出,擅长说理,范围涵盖哲学研究与入门、人生哲理、心里励志等。 此次结集的著作,体现了傅佩荣对人生的深入思考,能使读者吸取古今中外的智慧结晶,丰富自我的人生。 《我读论语》是笔者累积二十年研究心得所作的尝试。同你共读经典,以孔子为师,与孔子为友! 内容推荐 以孔子思想为立足点,人类既不会毫无抵抗地随顺俗化与物化的浪潮,也不会因为宗教信仰的差异而形成尖锐的对立与冲突。《论语》所蕴藏的普世价值正在发出耀眼的光芒。 阅读《论语》,是一件愉快的事,自由沉潜其中,以孔子为师,与孔子为友,更是平生乐事。因为,认识孔子,就是认识一个传统的开始,就是了解人生何去何从的方向,也就是正确实现人生理想的第一步。 目录 前言 《论语》的普世价值正耀眼 导读一 简单而有效阅读《论语》的方法 导读二 解读说明 关于本书中几点特殊意见 导读三 《论语》源流 导读四 孔子小传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日篇第二十 试读章节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白话】 孔子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解读】 子:古代对老师、长者的一种尊称,也可以在对话时用来互相称呼。在《论语》中出现的“子日”,专指孔子所说的话,译文直接写成“孔子说”,较为清楚。 本章内容有三段话,先是自己努力学习,其次朋友互相呼应,然后在学习有成而未受重视时,可以坦然自处。 学:所学的泛指做人处事的道理。就学的内容而言,包括当时的知识(五经:诗、书、礼、乐、易)与技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由此成就为有用的人才。就学的方法而言,要配合思(主体的反省与理解),以求温故知新,活学活用。 君子:在古代原指政治权贵(如:天子、诸侯、卿大夫)的子弟,或指有官位者;孔子保留这种用法,同时更强调以“君子”代表学行兼备的有德之人。因此之故,君子成为儒家的人格典型,指称有理想、有原则,不断进德修业,追求至圣境界的人。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白话】 有子说:“一个人能做到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的,那是很少有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作乱的,那是不曾有过的。君子要在根基上好好努力,根基稳固了,人生正途就会随之展现开来。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就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啊!” 【解读】 有子:有若,字子有,鲁国人,小孔子三十三岁。《论语》中,孔子的学生只有四人得到“子”的尊称,就是有子、曾子、闵子、冉子;原因也许是《论语》的编辑群出自他们的门下。 道:人所走的路,在此是指人生正途。可以引申为人生理想、事物法则、社会正义、宇宙规律等。凡是描写一种状况“应该如何”的,就是在肯定它的“道”是什么。 为仁:古代仁与人可以通用。“为人”以孝悌为本,并且由此引出人生正途的道,可以完全呼应前半句的内容,亦即不会犯上与作乱。如果最后一句所谈的是“为仁”,则仁与孝悌的关系将成为复杂的问题,而前半句的意思也就落空了。或者,我们可以说:孝悌是人类真情的第一步与最直接表现,因而是行仁的出发点;不过,出发点与“本”毕竟不宜完全等同。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白话】 孔子说:“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这种人是很少有真诚心意的。” 【解读】 仁:《论语》中,仁字有三义: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意思是要以“仁”来彰显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就是如何从潜能走向实现,再抵达完美。人之性是“向善”,人之道是“择善”,人之成是“至善”。向善须在真诚中,才能自觉;择善要靠智慧与勇气,因此学生们经常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至善则须“死而后已”,所以孔子从不称许同一时代的人为“仁”,对他自己也不例外。这里所批评的“巧言令色”,是针对缺乏真诚心意而言;少了真诚,无法自觉其向善的要求,当然谈不上进一步择善而行了。有关“仁”字的完整诠释,还须配合其他相关各章的解读。如【3.3】、【4.2】、【17.21】等。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 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白话】 曾子说:“我每天好几次这样省察自己:为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尽力吗?与朋友来往,没有信守承诺吗?传授学生道理,没有印证练习吗?” 【解读】 曾子:曾参,字子舆,鲁国人,小孔子四十六岁。 三省:古人常以“三”代表“多数”,因此这里所讲的不是三次,也不是接着所列的三件事。事实上,曾子一生“战战兢兢”,从爱惜身体到修养品德,所省察的自然不止这三件事。 为人谋:这三句话有其顺序,先是谈到别人(应指上司),接着谈到朋友,然后及于学生。在“人与人之间”尽好自己所扮演的每一个角色,正是走在人生正途上,向着至善前进。P2-6 序言 历史的车轮已然驶入新世纪,人类免不了要想一想“何去何从”。鼓起勇气瞻望未来,好像看不到光明的远景;比较稳当的办珐,还是回溯历史,向丰富的传统资源借取灵感,融入现代人生活的处境,由此激发创新的智慧与坚定的信念。 主意打定之后,要从何处入手?换个方式来问,有没有一本书可以作为上上之选,其内容足以响应最大多数人的根本愿望?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论语》。不过,中国人的这种选择,能够得到外国入的支持吗?1982年,诺贝尔奖得主们在巴黎的例行聚会中,谈到21世纪人类需要什么思想时,几经斟酌之后的答案不是别的,正是孔子思想。 孔子思想能够跨越时空局限,突破语文、种族与宗教的藩篱,受到有识之士的一致推崇,主要是因为其中包含了几项因素,如温和的理性主义,肯定人类可以借由教育与学习而施展潜能,如深刻的人道情怀,强调人我互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乐观的人生理想,相信德行修养是人人可以达成的目标,并且因而可以活得快乐而有意义。以孔子思想为立足点,人类既不会毫无抵抗地随顺俗化与物化的浪潮,也不会因为宗教信仰的差异而形成尖锐的对立与冲突。 《论语》所蕴藏的普世价值正在发出耀眼的光芒。不仅如此,在当前大家迫切需要又束手无策的“生命教育”的课题上,《论语》也提供了简明扼要而完整生动的架构。孔子以身教的方式,见证了生命的主体性与主动性。任何人只要真诚,就将觉察内在的力量在敦促自己朝向完美人格的目标前进。由于这个高贵的目标,人可以化解现实的困境与压力,常保心中的喜悦。人生由平面的生老病死,转化为立体的日进于德,在价值的层级上攀升,并且可以衔接于信仰的终极关怀。学了《论语》之后,人不但会珍惜生命,还会燃起奋斗的意志。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阅读一本两千五百年前的言行记录呢? 原文是文言文,,典雅有余而清晰不足;即使背诵了孔子的言论,也未必知道他的真正用意,更谈不上付诸实践了。我们需要的《论语》版本,除了原文之外,必须附有可以清楚阅读的白话文,如果还能对重要观念加以解说,使零散的章句显示一贯的系统,那就更为可取了。 本书正是笔者累积二十年研究心得所作的尝试。原来以为这项工作并不困难,着手之后才发现值得多下许多工夫,并好像永远无法臻于完善。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走在人生正途上,遇到值得努力的工作,就须全力以赴。我愿以本书与同代的朋友共勉,携手迎向光明的未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