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无菌一身轻(人体战争)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基础医学
作者 魏保生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自从德国乡村医生柯赫第一个猎获病菌以后,细菌这个名字就常常和疾病联系在一起。因为人和动植物的许多传染病,都是由细菌引起的,所以人们对它总有一种厌恶和恐惧的感觉。其实,危害人类的细菌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细菌不仅能与我们和平相处,还能为人类造福。例如,地球上每年都要死亡大量的动植物,千万年过去了,这些动植物的遗体到哪里去了呢?这就是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功劳。它们能把地球上一切生物的残躯遗体“吃”个精光,同时将其转化成植物能够利用的养料,为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立下了汗马功劳。

战功累累的放线菌

医生常常使用链霉素、红霉素这一类抗生素治病,使许多病人转危为安。抗生素的主角就是声名卓著的放线菌。

放线菌也是由一个细胞组成的,这与细菌十分相似,因此它们常被当做细菌家族中的一个独立的大家庭。不过,放线菌又具有真菌家族的许多特点,例如菌体由许多无隔膜的菌丝体组成,所以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它是介于细菌与真菌之间的过渡类型。

放线菌有许多交织在一起的纤细菌体,叫菌丝。这些菌丝分工不同,有的“埋头大吃”,这是专管吸收营养的基质菌丝:有的朝天猛长,这是作为放线菌成长发育标志的气生菌丝。放线菌长到一定阶段便开始“生儿育女”。它们先在气生菌丝的顶端长出孢子丝,等到成熟之后,就分裂出成串的孢子。孢子的外形有的像球,有的像卵,可以随风飘散,遇到适宜的环境,就会在那里“安家落户”,开始吸水,萌生成新的放线菌。

放线菌大量存在于土壤中,它们中绝大多数是腐生菌,能将动植物的尸体腐烂、“吃”光,然后将其转化成有利于植物生长的营养物质。

放线菌还有许多贡献。目前发现的几千种抗生素中,有一半以上是由放线菌产生的。它的菌落颜色鲜艳,呈放射状,对人体无害,因此,人们常用它作食品染色剂,既美观,又安全。利用放线菌还可以生产维生素B12、蛋白酶和葡萄糖异构酶等医药用品。

然而,有利必有弊,个别类的放线菌对人类有害,例如分枝杆菌能引起肺结核和麻风病等。

家族庞大的真菌

真菌是微生物王国中最大的家族,它的成员约有25万多种。

真菌这个名字听起来好像比较陌生,其实生活中你经常接触到它。例如,味道鲜美的蘑菇,营养丰富的银耳、木耳,延年益寿的灵芝,利水消肿、健脾安神的茯苓,保肺益肾、止血化痰的冬虫夏草,诸如此类早为人们所熟悉的名菜佳肴、珍奇药物,都是真菌大家族的成员。从生物进化的过程来看,真菌的诞生要比细菌晚10亿年左右,所以它是微生物王国中最年轻的家族。它们和细菌、放线菌最根本的区别,是真菌已经有了真正的细胞核。因此人们把真菌的细胞叫做真核细胞。真菌具有多细胞结构,能产生孢子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真菌为人类食品提供了重要来源,它们中有许多本身就是名贵的中药材。利用真菌还可以生产多种抗生素。从原核细胞发展到真核细胞,是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真菌也会给人类带来许多危害。梅雨季节,家具、衣服上都会长出白“毛”;阴湿的仓库里,粮食、蔬菜、水果常常腐烂变质;许多人染上了灰指甲病和各种癣病等,都是真菌在作怪。1960年夏天,英国某地有10万多只火鸡莫名其妙地死去,当时谁也说不清是什么病,就称之为“火鸡X病”。后来人们才弄清楚,原来这些火鸡吃了发霉的花生粉饼,而发霉的花生饼中含有一种由黄曲霉菌产生的毒素——黄曲霉毒素,这是一种很强的致癌物质,能使许多动物息肝癌,并且与人类的肝癌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我们对于真菌的基本态度是,认清敌友,扬长避短,让它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罪恶昭彰的病毒

人们常说“天外有天”,在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世界里,有“小了又小”。细菌已经够小的了,但是病毒比细菌还要小得多,只有用能把物体放大到上百万倍的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们。一般的病毒,只有一根头发直径的万分之一那么大。

病毒比细菌简单得多,其整个身体仅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构成,连细胞壁也没有。蛋白质外壳决定病毒的形状。它们中有的呈杆状、线状,有的像小球、鸭蛋、炮弹,还有的像蝌蚪。

病毒不能单独生存,必须在活细胞中过寄生生活,因此各种生物的细胞便成为病毒的“家”。寄生在人或其他动物身上的病毒被称为动物病毒,人类的天花、肝炎、流行性感冒、麻疹等疾病,动物的鸡瘟、猪丹毒、口蹄疫等,都是因为病毒寄生于人体及畜禽细胞而引起的。

有一类病毒生活在细菌体内,以菌为食,因此被称为噬菌体,是细菌病毒。病毒所依赖的活细胞叫寄主,一般每种病毒都有特定的寄主,例如脑炎病毒只能在脑神经细胞内寄生。寄主养活了病毒,而病毒却“恩将仇报”,反过来危害寄主。以人体为寄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可以导致小儿麻痹症的发生;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腮腺炎,至今还使许多儿童深受其害。

最简单的生命体是类病毒,它的个体只有病毒的1/70,只有核酸,没有其他组成物质。类病毒与病毒性质相似,也具有寄生性,可以引起小麦矮化病等症。P15-18

目录

上篇 世界不属于我们,而属于微生物

 第一章 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生活在微生物的世界中

 第二章 “小人国”里的是是非非——八种致病微生物的真实面目

中篇 蚂蚁撼大象——人与微生物大战

 第三章 保卫我们的第一道防线:皮肤与眼睛——战胜接触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第四章 保卫鼻咽喉、气管与肺——战胜呼吸道传播的病原微生物

 第五章 把好病从口入关——战胜消化道传播的病原微生物

 第六章 外伤之后——战胜外伤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第七章 如何远离难以启齿的疾病——战胜性传播的病原微生物

 第八章 让血液干千净净——战胜血液传播的病原微生物

 第九章 不要与动物“零距离”——战胜动物传播的病原微生物

 第十章 不给乘虚而入者机会——战胜机会性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第十一章 从感染到肿瘤——导致肿瘤的微生物

下篇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预防微生物感染的策略

 第十二章 “未雨绸缪”消灭外来入侵者——对入侵者的防治

 第十三章 增强自身抵抗力——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

 第十四章 抗生素的使用技巧——别让庸医蒙了你

 第十五章 回归传统——抗击微生物的中药

附录 家庭药箱的配备

序言

二十多年前,当我和我的意气风发的高中同学在县城上历史课的时候,就在讨论、预言第三次世界大战何时来临,因为对正处于叛逆阶段的男孩子而言,报效国家、马革裹尸比坐在教室里听班主任说教、背英语单词、记数学公式、做化学实验和演算物理习题要来得壮烈和有意义。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都已结婚生子,各自为了前程和生活,也少有地见面,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事情,谁也没有再提起。

当我动笔写我的医学科普系列图书的时候,突然想起那时的情景,难免感叹人生的沧桑和时间的无情,同时,这件事给了我灵感:难道我们人体与疾病之间不就是一场、两场或者N场的战争吗?《人体战争》的名字由此诞生。即使是与那本畅销的经济类图书《货币战争》有着相似的后缀,我想大家也会对这种纯属意外的巧合予以接受。

事实并非如此,我的《人体战争》(1)的预期与它的市场平平表现给了我重重的一击。在当当网的唯一的读者评论是“专业词汇的罗列”。这真是一场很大的讽刺:当我真心地用力想把医学健康知识传播给读者的时候,他们似乎对此并不买账。那么问题出在哪里?是我的错,还是读者的错?

第二个问题简直就是在证明我的愚蠢:掏腰包的读者怎么会错呢!“我们要的是牛排,而你提供的却是水煮鱼。”这正如两个行业就像两幢大楼一样,其风格、装饰及其功能不同,而一个行业的亚行业就像一个屋子的不同房间,虽然装饰风格一致,但是其功能和用途不同。

回国后的几年内,我一直从事针对专业的医学教育,然而,大众的健康传播对我而言还是个新的课题。聪明的你马上就可以看出我的意图:请允许我过渡。正如一个刻板的清朝老臣怎么会一下子穿上牛仔裤呢?!但是,有两点我是一定要提的:

第一,我不会一味地为了追求可读性而牺牲知识性,医学知识就像诗歌,晦涩难懂但是深刻,所以,我不会按照小说和娱乐新闻的写法去迎合所有的读者,毕竟,我们自己的身体就是这样。

第二,我不会提出什么“惊世骇俗”的所谓理论来吸引和误导大家。但是,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难免要打上我自己的烙印和生活体验。因此,分清医学事实和“我的故事”也是你要注意的。

好了,终于该说说这本书了,它是关于致病微生物与人体的。在侦探小说中,罪犯常常留下犯罪痕迹,而他们早已逃之夭夭,警察的任务就是要缉拿这些“看不见”的凶手归案。其实,在我们人体周围,就时时刻刻存在着杀手,这些看不见的杀手便是致病微生物。

一提到致病微生物,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细菌。细菌最早是被微生物界大名鼎鼎的德国微生物鼻祖路易·巴斯德发现的,他用鹅颈瓶实验得出,细菌是由空气中已有细菌产生,而不是自行产生的,并研制出“巴氏消毒液”。如果你不知道这个人,可以看看盒装的牛奶,往往可以看见包装上写着“已用巴氏消毒”。

致病微生物不只是细菌,还有病毒。以此逻辑分析,致病的微生物还有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真菌、放线菌和立克次体,等等。

恶毒的东西并不都是以丑陋的面目出现,就像坏人的脸上不会刻着字一样。从禽流感到黑死病,人类历史上不断有大规模的疾病爆发。科学家也一直在致力于阻止最新、最致命的病原菌、病毒和原生生物爆发。这些病原体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威胁,但透过显微镜观看,它们无论是外表还是结构都只能用“美”来形容:绿色的绒球上盛开着朵朵蘑菇——这是艾滋病病毒;缀满珠宝的“皇冠”熠熠闪光——有着华丽外形的非典元凶冠状病毒……

人类战胜疾病的历史就是不断发现这些致病的微生物并找出策略对付它们。我们胜利了吗?天花灭绝了,肺结核曾经一度被遏制,然而,人类对艾滋病、H1N1流感、非典等疾病依然束手无策。我们失败了吗?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的寿命不断延长,种种事实表明,我们没有失败也没有胜利,因为,既然是战争就会两败俱伤,唯一的办法就是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和平相处的方法。

通过本书的介绍,读者能对我们周围好的、坏的微生物有一个了解,并掌握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来保护好我们自己,这便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

内容推荐

美丽未必善良,围绕人体的8种致病微生物就是我们肉眼看不见而显微镜下却千姿百态的美丽杀手。本书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微生物世界,以及8种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放线菌),重点从人体8大系统出发分别介绍如何保卫我们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和眼睛,如何保卫鼻咽喉、气管与肺,如何把好“菌”从口入关,如何战胜外伤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性传播的病原微生物、血液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动物传播的病原微生物、机会性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疯牛病”的成因以及和导致肿瘤的微生物。本书还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即如何预防微生物感染。

本书旨在“多一点微生物知识,你的健康指数就会提高一个级别,你的疾病风险就会降低一个级别”,既有科学性和知识性,又有实用性,是一本符合大众需要的微生物和医学健康的科普读物。

编辑推荐

细菌与病毒是如何侵袭我们的皮肤与内脏,人体又是如何抗击保护自己的呢?人体与周围看不见的“亦敌亦友”的微生物,到底发生着怎样的博弈?如何远离外来微生物的侵袭,健康快乐地生活?有些肿瘤是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你知道吗?

本书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微生物世界,以及8种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放线菌),重点从人体8大系统出发分别介绍如何保卫我们自己的身体。既有科学性和知识性,又有实用性,是一本符合大众需要的微生物和医学健康的科普读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0:5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