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人必备的历史常识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刘路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汇集中国历史常识的书籍,它以时间为主线,讲述每一时间段内的历史事件、文化名人和他们所创造出来的辉煌文明。书中篇目短小精悍,内容通俗耐读,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是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历史常识读物。

内容推荐

夏后殷商西周卒,春秋战国秦皇出。

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乱难伏。

鲜卑羯氐羌匈奴,拓跋代北平五胡。

宋齐梁陈江南顾,北魏齐周塞北逐。

杨隋混元成一统,李唐盛世独称雄。

五代十国乱世度,宋辽南北结弟兄。

女真建金扫中土,南宋偏安江左戍。

蒙元百年穷黩武,朱明再震中华隆。

满洲入关变革阻,大厦将倾夕阳红。

鸦片战起民国矗,皇朝历史至此休。

目录

一 远古三代

 上古时代

中国最古老的人类

繁荣的史前文化

姓、氏有何区别?

开天辟地的盘古

传说中的“三皇”是哪“三皇”?

人文始祖——伏羲与女娲

迈向文明的有巢氏、燧人氏和神农氏

传说中的“五帝”包括哪五个人?

中华三祖——炎帝、黄帝和蚩尤

上古时代最著名的战争——涿鹿与阪泉之战

绝天地、掌日月的颛顼和帝喾

《史记·五帝本纪》中为什么实际记载了“六帝”?

东夷之国——太昊和少昊

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

“大哉为君”——唐帝尧和虞帝舜

最后的氏族共主——皋陶与伯益

上古“四凶”

与中原征伐不断的三苗

有母无父的“感孕而生”

禅让制——退位让贤还是千古骗局?

“成命百物”——上古时期的发明

最古老的歌谣

 三代

“斯文之兴,盛于三代”

轰动一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

 三代·夏朝

文献中的中华第一王朝——夏朝

二里头的“夏墟”

中国的普罗米修斯——鲧

治水而王的大禹

“八卿”与贵族辅政制度

五刑之始——禹刑

“当禹之时,天下万国”——夏朝的诸侯国

“禹传子,家天下”——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传说中和历史上共有几位后羿?

太康失国与寒浞之乱

少康中兴与“能帅禹者”的帝杼

孔甲乱夏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著名暴君——桀

 三代·商朝

被甲骨文验证的历史——商朝

“顺乎天而应乎人”的成汤

商汤灭夏与鸣条之战

伊尹是忠臣还是逆贼?

“祖有功而宗有德”——庙号制度

九世之乱与兄终弟及

盘庚迁殷与商朝的别称“殷”

“第二个古埃及”——殷墟

武丁中兴

“举于版筑之中”的傅说

史上最早的女性政治家、军事家——妇好

囊血射天而遭雷劈的武乙

“千年积毁”的商纣王

商末“三仁”——比干、微子、箕子

攸侯喜开创了南美文明?

商朝的内外服官制度

人牲、人殉制度

最古老的汉字——甲骨文

世界最大的青铜器之国

 三代·西周

浩浩宗周——周朝

兴周灭商的周文王和周武王

武王伐纣和牧野之战

“七十相周”的姜子牙

周初大分封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井田制

三监之乱与周公东征

周召分陕

周公制礼作乐

中国第一个治世——成康之治

昭王南征

穆王西行

国人暴动

共和行政

宣王中兴

烽火戏诸侯

“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制度

金文与大篆

令人“三月不知肉味”的上古六乐

二”春秋战国

 东周

天子之微——东周

平王东迁

东西周分治

 春秋

“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

春秋五霸和三代五伯

首创霸业的吕氏齐国

庄僖小霸

首创霸业的齐桓公

“一匡天下”的管仲

晏子相齐和景公复霸

春秋霸主——晋国

曲沃代翼

晋楚争霸

晋文公称霸

继承霸业的晋襄公

鄢陵之战

晋楚平分天下的弭兵之会

春秋霸主的肢解——三家分晋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国

楚庄王问鼎中原

人类最早的“减肥”记录

东南首霸——吴国

吴楚争霸

吴王闻闾称霸

“此头须向国门悬”的伍子胥

盛极一时的东南强藩——越国

吴越争霸

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

儒商鼻祖——范蠡

成汤遗邦——宋国

霸业难成的宋襄公

礼仪之邦——鲁国

三桓分鲁

曹刿论战

初税亩

夹谷之会

从准霸主到战争集结地——郑国

春秋小霸郑庄公

子产改革

最后灭亡的诸侯国——卫国

卫懿公好鹤失国

幽蓟古国——燕国

白狄强藩——中山国

 战国

七国争雄与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

战国七雄

文化昌盛的田氏齐国

田氏代齐

威王大治

齐秦东西相帝

讽齐王纳谏的邹忌

四方皆战的魏国

李悝变法

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

五国相王

赵氏遗孤——赵国

胡服骑射

将相和

令六国大震的长平之战

山东六国最后的长城——李牧

毛遂自荐

义不帝秦的鲁仲连

七雄之末——韩国

申不害变法

吴起变法

并吞齐国的燕昭王

乐毅破齐

郡县制

战国四公子

战国四大名将

春秋战国四大刺客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

稷下学宫

老庄道家

孔孟儒家

“兼爱”“非攻”的墨家

“依法治国”的法家

“白马非马”的名家

重农主义的农家

合纵连横与纵横家

五德终始与阴阳家

集诸子之大成的杂家

不入流的小说家

诡道之学的兵家

屈原与楚辞

《春秋》三传

《国语》《战国策》《竹书纪年》

《甘石星经》和《周髀算经》

兆域图和《山海经》

工匠祖师鲁班

中医的开辟——扁鹊和《黄帝内经》

三 秦汉时期

 泰国及秦朝·秦国

西部霸主——秦国

秦晋争霸

秦穆公称霸西部

五投大夫百里奚

商鞅变法

开疆拓土的惠文王与昭襄王

远交近攻

 秦国及秦朝·秦朝

中国第一个统一帝国——秦朝

千古一帝秦始皇

嫪毐之乱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灭六国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的措施

皇帝与三公九卿

《秦律》

焚书坑儒

秦长城

前后两相——吕不韦与李斯

秦朝四将——白起、王翦、王贲、蒙恬

徐福是否真的去了日本?

沙丘之变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阿房宫

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始皇陵

统一天下的三大水利工程

 秦汉之际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吴广起义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

“威加四海,还歌大风”的汉高祖刘邦

破釜沉舟——巨鹿之战

约法三章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鸿门宴

楚汉战争

汉初三杰

汉中对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楚汉战争版的“三分天下”之谋

成皋鏊兵

背水一战——井陉之战

四面楚歌,霸王末路

 汉朝·西汉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朝

异姓诸侯王问题

皇帝的父母

从困境到和亲——汉初对匈奴的政策

吕后称制与周勃安刘

文景之治

尾大不掉的王国问题

“清君侧”

汉武盛世

中朝与外朝

纪年改革——年号制度

郡国制度

察举制度

古代最高学府——太学

编户齐民

桑弘羊的新经济政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匈战争

西域与丝绸之路

平定诸越

朝鲜降汉与汉四郡

“归来望思”——巫蛊之祸

“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轮台罪已诏》

昭宣中兴

麒麟阁十一功臣

昭君出塞

衍圣公

 新朝

王莽改制

篡位前兆——九锡

“绿林好汉”的来历——绿林、赤眉起义

 汉朝·东汉

豪强地主政权——东汉

光武中兴

云台二十八将

史上脖子最硬的县令

明章之治

班超经营西域

东西两大帝国的首次接触

走马灯一样的外戚宦官政治

豪强地主

中国最早的“学潮”——太学清议

党锢之祸

羌人起义

 汉朝·两汉时期的文化与科技

经纬之学

无神论的先驱——王充的《=论衡=》

佛教的传人——“伊存授经”与“永平求法”

道教的兴起

汉赋和乐府诗

“史风汉”——《史记》与《汉书》

造纸术的发明

文理双全的张衡

最早的算学著作——《九章算术》

《神农本草经》与医圣张仲景

新的农业生产技术

杜诗水排

马王堆汉墓与金镂玉衣

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时期

三分天下——三国时期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黄巾起义

董卓与李傕、郭汜之乱

东汉末年到底有多少诸侯?

“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的曹操

“折而不挠”的刘备

“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

“隆中对”与“三分天下”之策

“二分天下”之策

三国鼎立的形成——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诸葛亮

世族权力垄断之始——九品中正制

屯田制

“出师未捷身先死”——六出祁山

建安文学

“巧思绝世”的发明家——马均

“外科圣手”华佗

 两晋十六国时期·西晋

短暂的统一——晋朝

“有雄豪志”的司马懿

高平陵之变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太康繁荣

石崇与王恺斗富

八王之乱

中原的沦陷——永嘉之乱

占田制课田制户调制

国子学

 两晋十六国时期·东晋

门阀王朝——东晋

晋室中兴

晋明帝的“规模弘远”

王与马共天下——门阀政治

功败垂成的东晋北伐

门阀之乱

苏峻、祖约之乱

侨置郡县与土断

孝武中兴

淝水之战

北府兵

孙恩之乱

乌衣巷中的王、谢

 两晋十六国时期·十六国

“胡亡氐乱”——五胡十六国

西晋民族问题

流民建立的成汉

攻灭西晋的汉赵

胡汉分治

统一中原的后赵

“姑苏慕容”的真实历史

尊奉晋室的前凉

抗拒诸胡的冉魏

统一北方的前秦

苻坚和王猛

羌国后秦

河南国西秦

河西走廊的后凉

河湟之地的南凉

西域强国北凉

唐朝先祖西凉

黄龙国北燕

欲“统一天下、君临万邦”的胡夏

 两晋十六国时期·文化与科技

魏晋玄学与清谈

两晋高僧

竹林七贤

《三都赋》与洛阳纸贵

田园诗人陶渊明

陈寿与《三国志》

钟王书法

“三绝”顾恺之

《禹贡地域图》与《水经》

数学家刘徽

急救手册《肘后备急方》

南北朝时期

南北对峙——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南朝

衣冠士族的江南——南朝

江南盛国南朝宋

“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

“金戈铁马”的刘裕北伐

元嘉之治

短命的南齐

齐高帝萧道成

永明之治

佛国梁朝

梁武之治

南朝之殇——侯景之乱

空前的文化浩劫——江陵焚书

苟延残喘的陈朝

“江左诸帝,号为最贤”的陈霸先

南朝四大名将

 南北朝时期·北朝

胡琴喋柳的中原——北朝

重新统一北方的北魏

道武皇帝拓跋珪

太武灭佛

北魏孝文帝改革

均田制

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义

尔朱荣与河阴之变

东魏

高欢奠基北齐

西魏

宇文泰奠基北周

北周武帝改革

最柔弱的大漠霸主——柔然

 南北朝时期文化与科技

达摩祖师与佛教禅宗

三武一宗之厄

云冈、龙门石窟

范缜的《神灭论》

《文选》与《文心雕龙》

“高于六朝诸人”的《后汉书》

最早的综合性地理专著——《水经注》

祖冲之的科学贡献

最早的农书——《=齐民要术=》

五 隋唐时期

 隋朝

“兴也勃焉,亡也勿焉”的隋朝

开皇之治

功过隋炀帝

“文武大略,明达世务”的高颎

三省六部制度

“疏而不失”的《开皇律》

科举制度与国子监

隋朝大运河

隋朝崩溃的导火线——三征高丽

三下流球

空前绝后的隋末农民战争

 唐朝·初唐

盛世诗国——唐朝

玄武门之变

贞观之治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租庸调制

府兵制

永徽之治

中华法系的正式形成——《唐律疏议》

武周革命

 唐朝·盛唐

中华帝国的全盛时代——开元盛世

开元名相“姚宋”

天宝危机

节度使

安史之乱

中兴名将郭子仪

 唐朝·中唐

宦官专权——南衙北司之争

“天下尽裂于方镇”——藩镇割据

两税法

永贞革新

元和中兴

牛李党争

 唐朝·晚唐

甘露之变

会昌中兴

大中暂治

“冲天”“均贫”——黄巢起义

 唐朝·民族关系与外交

六都护府

横贯亚洲大漠的突厥

维吾尔族的祖先——回纥

雪域赞普国——吐蕃

苍山洱海之国——冉冉

海东盛国——靺鞨与渤海国

中日友谊——鉴真与阿倍仲麻吕

玄奘西游

怛罗斯之战

 唐朝·文化与科技

佛教的鼎盛

敦煌莫高窟

道教的兴旺

基督教的传人

浩浩唐诗

“韩柳”与古文运动

《史通》与《通典》

颠张醉素,颜筋柳骨

阎立本与吴道子

唐三彩

梨园与李龟年

《茶经》

雕版印刷

首测经线长度的一行

《唐本草》与药王孙思邈

曲辕犁和筒车

六 五代两宋时期

 五代十国

“下克上”的五代十国

朱温篡唐建后梁

称雄五代的沙陀突厥

朱李争霸与后唐灭梁

明宗小治

后晋与幽蓟十六州

后汉和北汉

奠定统一的后周

十国·南吴

十国·前蜀

十国·吴越

十国·南楚

十国·闽

十国·南平

十国·后蜀

十国·南唐

十国·南汉

 宋朝·北宋

文人的黄金时代——宋朝

太祖太宗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杯酒释兵权

烛影斧声

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

“均贫富”——王小波、李顺起义

宋辽战争与澶渊之盟

抗辽世家杨家将

咸平之治和寇老西儿

仁宗盛治

范仲淹庆历新政

铁面无私包青天

王安石变法

《水浒传》中的英雄

引虎驱狼的海上之盟

靖康之变

 宋朝·南宋

偏安的富庶之国——南宋

建炎中兴

中兴四将

黄天荡之战和郾城大捷

川陕保卫战

秦桧与绍兴和议

“等贵贱,均贫富”——钟相、杨么起义

隆兴北伐与乾道之盟

乾淳之治

开禧北伐与嘉定和议

钓鱼城之战与襄阳大战

“压山以后无中国”

“丹心照汉清”的宋末三杰

 辽朝

契丹与辽朝

契丹雄主耶律阿保机

一国两制——南北面官制度

萧太后与辽圣宗

北辽和西辽

 西夏

党项与西夏

正式建国的李元吴

 金朝

女真与金朝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南征名将金兀术

世章之治

金长城

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大理国与哈喇汗王朝

云南佛国——大理

西北边陲的哈喇汗王朝

 五代两宋时期的文化、科技与经济发展

程朱理学

盛极一时的全真教

唐宋八大家

抗金诗人陆游

婉约与豪放并重的宋词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瘦金体

《清明上河图》

景德镇窑与五大名窑

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沈括的《梦溪笔谈》

古代“海关”市舶司

古代游艺场所瓦肆

最早的纸币——交子

最古老的海上航线——海上丝绸之路

七 蒙元时期

 蒙古汗国

规模空前的大陆帝国——蒙古汗国

统一蒙古的成吉思汗

黄金家族

席卷亚欧的蒙古西征

承上启下的耶律楚材

蒙古四大汗国

蒙古昌盛时期的大汗——蒙哥

 元朝

马上治天下——元朝

再统中华的元世祖忽必烈

影响至今的行省制度

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

元朝的民族等级政策

最长的运河——京杭大运河

提倡儒学的元仁宗

南坡之变

红巾军与元末农民战争

 元朝的文化与科技

元曲与关汉卿

最早的蒙古史《蒙古秘史》

科学家郭守敬

元朝三大农书

乌泥棉之母黄道婆

欧洲了解东方的使者——马可·波罗

 北元和鞑靼、瓦剌

残元政权——北元

鞑靼

达延中兴

俺答汗

察哈尔部和林丹汗

瓦剌

八 明清时期

 明朝

“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的明朝

吏治清明的洪武之治

明初三杰

胡惟庸案

靖难之役

永乐盛世

郑和下西洋

内阁和翰林院

明朝地方行政

三法司、《大明律》和《大诰》

五军都督府和卫所制度

厂卫制度

太监、宦官与二十四衙门

赋役黄册

思想的桎梏——八股文

明十三陵

奴儿干都司

仁宣之治

土木之变和北京保卫战

明长城与九边

夺门之变

弘治中兴

皇庄与刘六、刘七起义

大礼议

庚戌之变

抗倭之战与戚继光

青天海瑞

权奸严嵩

俺答封贡

万历中兴

江南资本主义萌芽

万历三大征

东林党与阉党

反矿税监斗争

三案

勤政的亡国之君崇祯帝

三饷

蓟辽督师袁崇焕

李白成与明末农民战争

抗清政权——南明

郑成功收复台湾

 明朝·文化与科技

陆王心学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

古典小说的兴起——明朝小说

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利玛窦与徐光启

清朝·清朝前期

夕阳余辉——满洲和清朝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八旗制度和绿营兵

萨尔浒之战

皇太极与多尔衮

剃发令、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

康雍乾盛世

君主专制最高发展——军机处

摊丁入亩

王朝的沉寂——文字狱

闭关政策和马戛尔尼访华

三藩之乱

理藩院

统一蒙古

平服回疆

统辖西藏

土司叛乱与改土归流

抗击俄罗斯

“和坤跌倒,嘉庆吃饱”

川楚白莲教起义

 清朝·文化

修毁参半的《四库全书》

二十六正史

古典小说的巅峰——清朝小说

扬州八怪

乾嘉派与桐城派

梅文鼎

附录

试读章节

破釜沉舟——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秦末农民战争中,楚军击溃秦军主力的决定性战役。秦二世二年、楚后怀王元年(前208年)八月,秦将章邯引兵30万北上击赵,围赵王歇于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楚怀王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宋义于途中46日不进,项羽杀而代之,于次年渡漳河击秦。楚军把船只沉入河中,敲碎锅甑,烧掉营宿,仅带3天的干粮,以示必死决心,是为“破釜沉舟”,随即与秦军九战,大破之。章邯投降。此战后,楚军军威大震,势力居各诸侯之首。秦军主力遭受重创,双方的力量对比由此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整个战局得以扭转。

【破釜沉舟】巨鹿之战中,项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参见“巨鹿之战”。)

约法三章

【约法三章】秦王子婴元年、楚后怀王三年(前206年),刘邦攻入武关,子婴投降,秦朝灭亡。刘邦本想留在秦宫中休息,被樊哙、张良劝阻,遂将秦朝珍贵宝物、财物、府库加封,然后重返军营,并召来各县父老及有德才名望的人,对他们宣布,法律只有三条,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余的秦朝苛法一律废除,各官吏职位不变。此举深得民心,人们都希望刘邦为关中王。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鸿门宴

【鸿门宴】楚后怀王三年(前206年),刘邦占领秦都咸阳后派兵把守函谷关。项羽率40万大军攻入,进驻鸿门(今陕西临潼东),拟一鼓消灭刘邦。经项伯调解,刘邦亲至鸿门拜会项羽。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项羽杀刘邦,又举起所佩玉块向他暗示三次,但项羽默然不应。范增又使项庄舞剑,欲伺机刺杀刘邦,项伯拔剑起舞以身掩护。后樊哙闯入,刘邦方寻机逃回。鸿门宴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楚汉战争

【楚汉战争】秦朝覆灭后项羽和刘邦争夺全国统治权的战争。楚后怀王三年(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分封18诸侯王,尊楚怀王为义帝,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取得灭秦首功的刘邦被封于汉中、巴、蜀地区为汉王。八月,刘邦乘项羽重兵平齐之机,以韩信、张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攻占关中,次年占彭城(今江苏徐州)。项羽回师大败刘邦,歼汉军数十万。双方于荥阳、成皋(今河南荥阳广武)间相持。刘邦联络彭越、英布等从后方断项羽粮道,又派韩信夺取齐、赵之地。西楚霸王四年、汉四年(前203年)八月,楚军粮尽,被迫与刘邦议和,划鸿沟为界,东归楚、西属汉。汉、楚强弱之势发生根本性逆转。刘邦乘项羽撤兵之机,全力出击,于次年与韩信、彭越等合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年底,汉军破项羽所立临江王共尉,完成统一。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取得最终胜利。

汉初三杰

【汉初三杰】刘邦灭项羽后,总结自己取天下的原因在于有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个人中之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故萧何、张良、韩信被后世并称“汉初三杰”。

【萧何】(?~前193) 秦末汉初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沛(今江苏沛县)人。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辅佐刘邦起义。刘邦克咸阳后,他接收秦丞相、御史府所藏律令、图书,掌握全国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项羽背约,封刘邦于巴、蜀、汉中之地,楚、汉矛盾激化。他说服刘邦暂作战略退却,保存汉军实力,并荐韩信为大将。楚汉战争时,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起了重要作用。汉朝建立后,封酂侯,名列功臣之首。协助刘邦、吕后先后消灭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推行与民休息政策。曾参照《秦律》,作《汉律》9章,使法令更为明简。

【张良】(?~前189) 秦末汉初政治家、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字子房。本为韩国公族。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谋刺始皇未遂。后更姓名,逃匿到下邳(今江苏邳州西南),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楚后怀王元年(前208年),聚众归刘邦,为其首席谋士。刘邦攻入咸阳后,留恋宫廷生活,他与樊哙力劝刘邦封闭宫室府库,还军霸上。楚汉战争时,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笼络韩信等策略,并主张追击项羽,彻底消灭楚军,皆为刘邦所采纳。又和韩信一起,整理编次了春秋战国以来各家军事著作。汉朝建立,封留侯。见刘邦皆封故人、亲近,而诛私怨,群臣怨恨,他建议封刘邦夙怨雍齿,使群臣释疑。其后功成身退,极少过问政事。

【韩信】(?~前196) 秦末汉初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淮阴(今江苏淮阴)人。自幼清贫。秦末,初属项羽,未被重用。继归刘邦,因官职小而逃离,经萧何力荐,始得重用,任大将军。刘邦采其策,攻占关中。楚、汉相持于荥阳、成皋,他率军击魏破代,背水灭赵,继取燕齐,占据黄河下游,刘邦被迫封他为齐王。汉五年(前202年),率军与刘邦合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汉朝建立,改封楚王,后刘邦疑其谋反,贬淮阴侯。十一年(前196年),以其与陈豨勾结谋反罪,为吕后、萧何设计所杀。但后世多认为此为冤杀。曾与张良定兵法,有《兵法》3篇,今佚。

汉中对

【汉中对】韩信为刘邦制定的争夺天下的战略规划。汉元年(前206年),韩信登坛拜将后,向刘邦深入分析了当时的局势,被后世称为“汉中对”。韩信指出,在“勇悍仁强”方面,刘邦弱于项羽;但项羽不能任用贤将,分封不公,诸侯不平;又到处屠城害民,不得民心,因此“其强易弱”。刘邦只要一反其道,任用贤良,厚封功臣,指挥东征,定能夺取天下。对于关中的形势,韩信认为,项羽强封秦军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关中三王,但这三人为秦民所恨;而刘邦入关中时深得民心,却不能在关中称王,此为秦民所怨。所以刘邦东征三秦,定会“传檄而定”。刘邦听后“大喜,自以为得信晚。”汉中对遂成为刘邦平定天下的战略方针。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刘邦出兵关中的军事策略。楚后怀王三年(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将巴、蜀、汉中41县划归刘邦,封汉王;同时,将关中划分为三部分,分封给秦朝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号称“三秦”,以阻塞刘邦向东发展。刘邦慑于项羽的威势,只得率军前往都城南郑(今陕西汉中)。途中张良献计,烧掉栈道,以示无心再回关中,使项羽松懈对刘邦的戒备。刘邦到南郑后,拜韩信为大将。韩信派出几百兵士,修复通往关中的栈道,麻痹关中三秦;自己和刘邦统率主力军队暗中从小路绕道袭击陈仓(今陕西宝鸡东),趁章邯不备,大获全胜。驻守关中东部的司马欣和北部的董翳相继投降。次年,章邯兵败自杀。刘邦占领全部关中。后世称之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楚汉战争版的“三分天下"之谋

【蒯通三分天下之策】汉四年(前203年),韩信平定齐地后,势力达到鼎盛,到了“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的地步。刘邦被迫封他为齐王,同时征调他的兵力攻击项羽。这时,蒯通向韩信献策,认为当时是韩信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的良机,同时这也可避免日后因“功高震主”而受到猜忌排挤,甚至遭到被杀的命运。韩信则回答说:“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背)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背)之不祥,虽死不易。”于是没有听从蒯通的意见,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后来,韩信被吕后诛杀,临死之前曾仰天长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尔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成皋鏊兵

【成皋之战】楚汉战争中,刘邦、项羽围绕战略要地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而展开的一场决定性持久争夺战。汉二年(前205年)五月,刘邦在彭城(今江苏徐州)惨败,退到荥阳、成皋一线谒阻楚军。随后依张良策,实施正面坚持、敌后袭扰和翼侧牵制的作战部署。期间,成功游说英布倒戈,从南面牵制项羽;派韩信破魏,保障翼侧安全;联络彭越,袭扰项羽后方,从而有力地迟滞了项羽的进攻。同时,由萧何治理关中、巴蜀,巩固后方基地;采纳陈平计谋,派间谍分化楚军。项羽虽两次攻破荥阳、成皋,均因后方不稳被迫东撤。四年(前203年)十月,刘邦再夺成皋,乘胜推进到广武(今荥阳东北)一线;韩信平定三齐;彭越多次截断楚军补给线。汉军完成了对楚的战略包围。项羽腹背受敌,丧失主动,被迫与刘邦议和。

背水一战——井陉之战

【井陉之战】楚汉战争中,汉军击败赵军的战役。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汉三年(前204年),汉、楚两军相峙于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一带。十月,韩信率1万汉军东进攻楚国的属国赵国。赵王歇和主将陈余集中20万兵力,屯于井陉口(今河北井陉北)迎战。汉军出井陉口后渡河,韩信背水列阵,率军奋战,同时遣兵袭占赵防御薄弱的后方,赵军腹背受敌,全面崩溃,陈余被杀,赵王歇被俘。赵国遂亡。

【背水一战】井陉之战中,韩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参见“井陉之战”。)

四面楚歌,霸王末路

【四面楚歌】汉五年(前202年)底,刘邦会合诸将,将项羽合围于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项羽兵少粮尽,形势危急。夜间,项羽在营帐之中忽然听到四面传来楚地的歌声,大惊失色:“难道汉军已经把楚国全部占领了吗?为什么汉军中有这么多楚国人呢?”遂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宠姬虞姬也含泪唱和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项羽连唱几遍,虞姬及左右侍从人员都跟着泣不成声。虞姬为项羽舞剑助兴,舞到兴尽,自刎而亡。项羽知大势已去,便连夜突围,天亮之后,刘邦得知消息,立即派5000骑兵追赶项羽,经过一番搏杀后,在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旁)岸边,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

【垓下之】刘邦率领诸候联军围攻项羽的战役。(参见“四面楚歌”。)

【霸王别姬】项羽被围于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与宠姬虞姬的诀别。(参见“四面楚歌”)。

P106-111

书评(媒体评论)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一司马迁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唐太宗李世民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贝奈戴托·克罗齐

“不管历史怎么发展,有一条是永恒的,那就是人性。”

——易中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1: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