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行动早、计划早。特长的培养必须注意一个“早”字,把培养特长的工作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通过观察、提问、测验、谈心等手段去印证孩子的综合素质。但是,任何企图短时间内快速高效地培养孩子特长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拔苗助长是反科学的。要培养特长生,只有加强计划性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奋斗目标要长远,进步节奏要沉稳;在完成目标时要充分注意其特点:由打好基础知识到提高运用能力、由平稳进步到加速提高,不可操之过急。
(二)宽——宽松的环境、宽广的胸怀。只有在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里,人的身心才能放松,没有受到禁锢的思想才可能解放。基于这样的认识,为培养出类拔萃的人才,我们要着力为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拓展其思维空间。如可以多激励孩子质疑、求异,组织答辩、研讨、演讲、朗诵,为孩子提供自由言辩的舞台等。作为家长,总会遇到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这时就需要以宽广的胸怀去对待他们。要态度温和而有耐心,过于严厉的口吻和严格的要求都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紧张和压抑。要宽容他们的不足,理解他们的个性。另外,当面对自己一时不能解答的问题时,不要端起家长的架子扼杀孩子思维的灵感,要对孩子有这样的思考提出赞赏,并查阅资料给予圆满的答复。
(三)扬——发扬优势、张扬个陛。在数学学习上有突出表现的孩子,大都思维敏捷,敢于求异,要合理发扬其优势,使其向更高层发展。例如,给他们提供一些与数学有关的课外书籍,并与之探讨有趣的数学知识。要想使学习不断扬长,就要重视个性上的张扬。一个有良好个}生特长的孩子,会本着对自己、对亲人、对老师、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建立“建功立业”的强烈成就感,持久地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在取得好成绩后又能产生强烈的危机感,不断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取得新的进步。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孩子主要是通过对生活和人生的真切感悟,提高对社会本质、人生价值的认识,改善主体与外界的关系,调节心理状态,慢慢形成良好的个性。作为家长,要密切注意孩子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孩子个性修养上的不足,并结合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
(四)导——学习指导、心理辅导。学得游刃有余的孩子很欢迎家长解其惑、指其路的点拨式指导,使他们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指导是警句式的,语句要言不烦而非夸夸其谈,心领神会而不貌合神离。可多帮助他们做分析,提供自己的看法,但具体怎么做要由他们自己决定,应该允许他们殊途同归,鼓励“各显神通”。也许,没有父亲扶着的孩子会摔更多的跤,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孩子一定学得更快、学得更欢。要使“消化能力”特别强的孩子得到更多的“营养”,除了保证正常的“三餐”外,还需要给他们“开小灶”,让他们参加更多带有竞赛性质的提高班,多进行高难度的智能训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一名合格的家长,除了提高孩子的思想认识,告知他们健心的方法,还应帮助他们培养勇于承受失败和挫折、面对成功和荣誉的过硬心理,做到荣辱不惊、悲喜不乱。
总之,培养孩子的特长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需要家长的耐心与执著。方法4:兴趣班的选择
现今,各地孩子园和少年宫都开设了丰富多彩的钢琴、书画、围棋、舞蹈、电脑等各类兴趣班。但兴趣班到底是谁的兴趣这是一个简单但发人深省的问题。既然接受兴趣培养的是孩子,那么应该培养的当.然就是孩子的兴趣,而不应该是家长的兴趣。但是,中国的许多家长,却从来不考虑这个问题。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兴趣与好恶强加给孩子。至于孩子有什么感觉、是怎么想的,他们根本不考虑。用理论性的术语来说,就是忽略主体意识的培养。这种致命的缺点,不仅伤害了孩子,也伤害了自己。
仅对一个班孩子的报名项目做了一次简单的统计,就发现所有孩子都参加了兴趣班其中2/3的孩子参加的兴趣班有3项以上。这种不符合孩子身心特点的教育无疑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压力,主要是因为家长中存在着非理性的心态。家长认为社会竞争激烈,要多学知识和技能才行。孩子每天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的,这样父母就心安理得,觉得孩子学了许多特长,却不知剥夺了孩子活泼爱玩的天性。作为家长应该明确孩子参加兴趣班的目标是塑造个性,开发潜能和培养创造力,使孩子终身受益;而不是为了一幅无数次临摹下的漂亮的画,更不是为了时时参加各种比赛,拿个奖来炫耀,满足父母的虚荣心。
孩子能否早日成才,关键是父母能否早日发现并引导孩子的兴趣稳定地发展。鼓励孩子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平时多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这对疏导、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是大有好处的。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总是强迫孩子去学这个、学那个,结果事与愿违。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根据他们的兴趣及特长理性地进行选择和培养。美国社会家庭学家康斯坦丁·尼诺指出:“家庭教育定向的一个关键,是要让自己与孩子在平等关系中认识、研究、对待和决定。其中,家长去发现孩子的兴趣,比家长让孩子去产生兴趣重要得多。”P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