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西域考古泛论
1.1 文物考古研究T作概况
1.2 重要文物遗存分类浅析
2 古代西域“丝绸之路”史迹
2.1 汉代以前的欧亚内陆交通
2.2 “丝绸之路”新疆段路线的变迁
2.3 南、中、北道史迹扫描
2.4 三道之间
2.5 “丝绸之路”考古的几点新收获
3 葱岭古道觅踪
3.1 从喀什至塔什库尔干
3.2 自莎车绿洲人葱岭
3.3 自塔什库尔干入巴基斯坦、阿富汗
3.4 葱岭守捉故址——“石头城”
3.5 班底尔河谷行
4 唐伊吾军城、银山道及其他
4.1 巴里坤县大河古城——唐伊吾军屯地
4.2 银山道——苏巴什沟
4.3 唐拔达岭——乌什县别迭里大坂
4.4 关于唐代尼壤
4.5 唐葱岭守捉故址——塔什库尔“石头城”
5 唐白水镇考
5.1 唐代文献见“西州白水镇”
5.2 唐西州境有“白水涧道”
5.3 “白水镇”在“白水涧道”中
5.4 “白水镇”城故址
5.5 “白水镇”的历史使命
5.6 “白水涧道”历史悠久
6 玉其土尔古城与唐安西柘橛关
6.1 “玉其土尔”遗址现状
6.2 唐龟兹伊罗卢城
6.3 安西要隘柘橛关
6.4 安西境内关隘举要
6.5 玉其土尔遗址出土汉文书资料
7 阿拉沟古堡与唐鹳鹆镇
7.1 古堡基本形制及发现经过
7.2 文书残片fIJ土情况及缀合结果
7.3 文书内容
7.4 文书内容试析
7.5 从军事地理看鹳鹆镇
8 西汉以前新疆和中原地区历史关系考索
8.1 新疆细石器属于亚洲东部系统
8.2 妇好墓中的新疆玉
8.3 阿拉沟中见战国丝绣
8.4 中原漆器、铜镜、海贝在新疆
8.5 虎崇拜与西王母
8.6 莲鹤纹铜壶中的印度文化消息
8.7 先秦文献中的西域信息
8.8 中原西域交通路线觅踪
9 “琅王干”考
9.1 古今文献谈“琅玕”
9.2 精绝古址“琅歼”简
9.3 “琅玕”是蜻蜓眼玻璃珠
9.4 蜻蜓眼原产西亚
10 新疆出土玉器暨研究
10.1 罗布淖尔多见玉
10.2 古墓沟玉饰
10.3 汉唐遗址少见玉器
10.4 宋、元遗址玉器略胜于前
10.5 新疆不以玉为礼器
11塞人史迹钩沉
11.1 《汉书》中有关塞人的历史记录
11.2 有关塞人的考古资料
11.3 有关考古资料辨证、分析
11.4 考古资料所揭示的塞人历史
11.5 另外两批有关塞人的资料
12 波马金银器研究
12.1 文物出土情况
12.2 文物时代辨析
12.3 墓葬时代、族属及其他
13 尼雅考古与精绝历史
13.1 尼雅遗址梗概
13.2 A.斯坦因尼雅考古
13.3 中日合作尼雅考古
13.4.精绝城、寺、陵
13.5 从尼雅考古看精绝历史
14 樿椸考——兼论汉代礼制在西域
14.1 有关“木祭器”说的提出
14.2 木权之地域、时代、功能
14.3 木权是衣物架,与“樟椸”功能相同而不是祭器
14.4 汉代精绝认同儒家礼制
15 汉王朝“安辑”精绝故实
15.1 汉统西域面对全新情况
15.2 物质层面:屯田、和亲、财赂
15.3 精神文化层面:文字、礼制、度量衡
16 贵霜王朝与古代新疆
17 西迁伊犁后乌孙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
17.1 乌孙社会经济生活状况
17.2 乌孙社会政治生活状况
17.3 乌孙归属西汉王朝
18 新疆农业考古初论
18.1 去今4000年前新疆已见农业生产
18.2 新疆出土的农产品
18.3 新疆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
18.4 新疆的灌溉遗迹
18.5 古代新疆的农业屯田
19 古代西域植棉及棉纺织业发展
19.1 东汉普遍见棉布
19.2 吐鲁番地区的植棉、棉纺织业
19.3 唐代西域棉织业
19.4 回鹘高昌棉织业
20 从考古资料管窥西域服饰文化
21 古墓沟发掘及初步研究
21.1 墓地概况
21.2 古墓沟文化所揭示的问题
21.3 墓地时代分析
21.4 其他几个有关问题
22 盐湖古墓
22.1 墓葬资料
22.2 墓葬时代
23 考古遗存中的萨满崇拜
23.1 关于萨满的一般概念
23.2 考古中所见萨满遗痕
23.3 其他
24 西域考古中所见生殖崇拜遗痕
24.1 生殖崇拜遗痕
24.2 生殖崇拜观念的物质基础
24.3 生殖崇拜是早期先民精神生活的核心
24.4 萨满巫术重要内核之一在生殖崇拜
25 吐鲁番出土唐庸调布研究
25.1 吐鲁番所见庸调布
25.2 从庸调布看租庸调法实施细节
25.3 庸调布涉及广大地区
25.4 庸调布进入新疆的途径
25.5 从庸调布精粗看唐代社会
26 阿勒泰山洞窟彩绘
26.1 洞窟彩绘遗迹
26.2 彩绘内容剖析
26.3 以巫通神
26.4 彩绘时代
26.5 其他
27 新疆古尸考古研究
27.1 新疆出土古尸
27.2 古尸形成原因
27.3 古尸解剖收获
27.4 古尸背后的社会文化
参考文献
索引